新闻生产2-受众碎片化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受众碎片化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日期:[2011年2月13日] 版次:[AT06] 版名:[南方评论 随笔] [南方都市报]

■美国来信

◎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讲座教授 魏然

中国有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此言高度浓缩了中国人的智慧,即人们对事的判读,属于主观性的臆断,心理因素大于客观事实。这句话对判断新闻报道是否客观,同样适用。最近,大量的传媒社会影响力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是否客观,取决于读者和观众的个人好恶和预存偏见。

有一研究拿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的电视新闻为素材做了个实验,该实验的结果显示,参加实验的人中,对以巴冲突持中立立场的人认为该新闻的报道公允,客观,不偏不倚。但是,支持以色列的人认为该新闻偏袒巴勒斯坦;而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则认为该新闻偏袒以色列。总之,立场相反的双方皆认为媒体的报道对己不利,但对对方有利。

传媒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纳为“媒体敌视偏执”(hostilemediabias)。通俗地说就是凡是新闻报道与我意见不合的,就不算是客观。那么,不客观的媒体就是跟我过不去。此外,越是有预存立场的读者和观众,越会认为传媒的新闻报道不客观,充满与己作对的偏见。这些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社会各界,特别是具有鲜明政治立场的各界人士,对传媒的报道,对新闻的客观性,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新闻的客观性不仅仅是传媒人员的事,也涉及受众。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否,是一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上的判读。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的研究显示,不光是预存立场强烈的人总认为传媒报道对己不利,就是一般大众也有此倾向。例如,200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投票的一个月之前,几乎所有的选举民调都报道民主党的候选人奥巴马领先共和党的候选人麦凯恩,其领先的幅度达到十个百分点,远远在误差之外(选举的结果与民调相吻合) 。笔者所做的研究发现,麦凯恩的支持者认为传媒的民调报道对麦凯恩不利,偏袒奥巴马。但是,奥巴马的支持者则持有截然不同的见解。尽管民调报道明摆的是奥巴马领先,他们仍然认为此类报道偏袒麦凯恩,对奥巴马不利。该项研究的结论是,民众对传媒的民调报道的判读,与严谨、科学的民意调查报道无关。选举民调报道是否客观是受民众对候选人的喜好所左右。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否与个人主观的见解有关。民众有不问报道是否客观,只问立场的偏差的倾向。

为什么会有“媒体敌视偏执”?在微观个人的层面,大量的研究揭示,主要的原因是民众在判断传媒报道的客观性时,心中有“内外有别”的倾向。有研究发现,黑人总觉得新闻报道对白人影响较大,对黑人则没有什么影响力。这里,解释是族裔的认同。另外一个解释性因素是性别。拿美女健身广告为例,有研究报告指出,女大学生认为此类广告对其他女大学生的影响有限,而男大学生则另当别论。他们认为,美女健身广告会对男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

响。当然,同属某一政党的党员的党性,也是判读媒体报道是否客观的重要因素。例如,选民会认为选举广告对同属一个政党的支持者影响不大,但会对其他政党的支持者产生影响。 在宏观的社会层面,“媒体敌视偏执”现象的出现,与美国社会结构转变,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向网络型社会(networksociety)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的结果是大众社会

(masssociety)弱化,网络型社会兴起。近二十年来,传播学者所关注的大众社会消失对传媒的后果是什么这一问题,从“媒体敌视偏执”现象中,初见端倪。

首先是美国大众传媒的急剧弱化。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有5500万观众,占全国电视总数的一半。而在2009至2010年,晚间新闻的观众只剩下不足两千万,仅占全国电视总户数的五分之一。2010年是三大网自1987年以来收视率最糟糕的一年,而且,流血不止,每年丢掉近百万的观众,前景惨淡。即使拥有最高收视率的体育类节目,也是江河日下。在过去的100多年,大众传媒产生、依附和存在于大众社会。现在,大众社会在消失。正是所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次,碎片化的大众形成各种各样的小众。他们通过新媒体横向连接

(horizontallyconnected),数量巨多,能量巨大。这些小众团体放弃大众媒体,以新兴的手机和网络媒体为资源,展现出“群体对群体传播”(m any-to-m any)的新型传播模式。以茶党为例,数以万计的保守派草根白人选民,通过电邮,社交媒体以及网站集结,以“课税要少,政府要小”为号召,对民主党和共和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茶党所支持的候选人,在2010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是最大的赢家。

总之,美国大众传媒的弱化,助长了民众的“媒体敌视偏执”。小众团体和各种利益集团毫不掩饰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偏见,他们以有选择性的党派口味,从左右两边来看主流媒体。在他们看来,新闻报道,没有客观标准。凡是符合其立场的报道,就是没有偏差,否则,报道就不客观。难怪,美国的传媒正处于一个左右为难的窘境。媒体像公共交通工具,对任何人开放的理念,越来越难有市场。

目前正在美国传媒界展开的“新闻客观性论战”,离不开此一大背景。美国传媒界对客观报道的论战,反映出一个新媒体时代传媒转型的问题。以及传媒转型所带来的一种困惑。而小众的兴起,“媒体敌视偏执”现象的出现,为我们观察美国传媒的走向和上述的困惑提供了部分答案。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民众和民意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传媒。毕竟,媒体不是存在在一个真空的社会;社会的变化,迟早引起传媒的变化。所以,新闻报道客观与否,不仅仅是一个受众的心理问题,它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当前的变迁。

在新媒体兴起的后现代社会,工业时代所建立的客观报道之传统,将客观性报道视为传媒业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职业信仰,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笔者在美国传媒界展开的“新闻客观性论战”一文中指出,没有客观报道,就没有现代的美国传媒业。可以不夸张地说,新闻客观报道作为美国新闻业的根基,在后大众社会,正在动摇。

受众碎片化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日期:[2011年2月13日] 版次:[AT06] 版名:[南方评论 随笔] [南方都市报]

■美国来信

◎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讲座教授 魏然

中国有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此言高度浓缩了中国人的智慧,即人们对事的判读,属于主观性的臆断,心理因素大于客观事实。这句话对判断新闻报道是否客观,同样适用。最近,大量的传媒社会影响力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是否客观,取决于读者和观众的个人好恶和预存偏见。

有一研究拿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的电视新闻为素材做了个实验,该实验的结果显示,参加实验的人中,对以巴冲突持中立立场的人认为该新闻的报道公允,客观,不偏不倚。但是,支持以色列的人认为该新闻偏袒巴勒斯坦;而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则认为该新闻偏袒以色列。总之,立场相反的双方皆认为媒体的报道对己不利,但对对方有利。

传媒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纳为“媒体敌视偏执”(hostilemediabias)。通俗地说就是凡是新闻报道与我意见不合的,就不算是客观。那么,不客观的媒体就是跟我过不去。此外,越是有预存立场的读者和观众,越会认为传媒的新闻报道不客观,充满与己作对的偏见。这些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社会各界,特别是具有鲜明政治立场的各界人士,对传媒的报道,对新闻的客观性,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新闻的客观性不仅仅是传媒人员的事,也涉及受众。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否,是一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上的判读。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的研究显示,不光是预存立场强烈的人总认为传媒报道对己不利,就是一般大众也有此倾向。例如,200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投票的一个月之前,几乎所有的选举民调都报道民主党的候选人奥巴马领先共和党的候选人麦凯恩,其领先的幅度达到十个百分点,远远在误差之外(选举的结果与民调相吻合) 。笔者所做的研究发现,麦凯恩的支持者认为传媒的民调报道对麦凯恩不利,偏袒奥巴马。但是,奥巴马的支持者则持有截然不同的见解。尽管民调报道明摆的是奥巴马领先,他们仍然认为此类报道偏袒麦凯恩,对奥巴马不利。该项研究的结论是,民众对传媒的民调报道的判读,与严谨、科学的民意调查报道无关。选举民调报道是否客观是受民众对候选人的喜好所左右。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否与个人主观的见解有关。民众有不问报道是否客观,只问立场的偏差的倾向。

为什么会有“媒体敌视偏执”?在微观个人的层面,大量的研究揭示,主要的原因是民众在判断传媒报道的客观性时,心中有“内外有别”的倾向。有研究发现,黑人总觉得新闻报道对白人影响较大,对黑人则没有什么影响力。这里,解释是族裔的认同。另外一个解释性因素是性别。拿美女健身广告为例,有研究报告指出,女大学生认为此类广告对其他女大学生的影响有限,而男大学生则另当别论。他们认为,美女健身广告会对男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

响。当然,同属某一政党的党员的党性,也是判读媒体报道是否客观的重要因素。例如,选民会认为选举广告对同属一个政党的支持者影响不大,但会对其他政党的支持者产生影响。 在宏观的社会层面,“媒体敌视偏执”现象的出现,与美国社会结构转变,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向网络型社会(networksociety)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的结果是大众社会

(masssociety)弱化,网络型社会兴起。近二十年来,传播学者所关注的大众社会消失对传媒的后果是什么这一问题,从“媒体敌视偏执”现象中,初见端倪。

首先是美国大众传媒的急剧弱化。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有5500万观众,占全国电视总数的一半。而在2009至2010年,晚间新闻的观众只剩下不足两千万,仅占全国电视总户数的五分之一。2010年是三大网自1987年以来收视率最糟糕的一年,而且,流血不止,每年丢掉近百万的观众,前景惨淡。即使拥有最高收视率的体育类节目,也是江河日下。在过去的100多年,大众传媒产生、依附和存在于大众社会。现在,大众社会在消失。正是所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次,碎片化的大众形成各种各样的小众。他们通过新媒体横向连接

(horizontallyconnected),数量巨多,能量巨大。这些小众团体放弃大众媒体,以新兴的手机和网络媒体为资源,展现出“群体对群体传播”(m any-to-m any)的新型传播模式。以茶党为例,数以万计的保守派草根白人选民,通过电邮,社交媒体以及网站集结,以“课税要少,政府要小”为号召,对民主党和共和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茶党所支持的候选人,在2010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是最大的赢家。

总之,美国大众传媒的弱化,助长了民众的“媒体敌视偏执”。小众团体和各种利益集团毫不掩饰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偏见,他们以有选择性的党派口味,从左右两边来看主流媒体。在他们看来,新闻报道,没有客观标准。凡是符合其立场的报道,就是没有偏差,否则,报道就不客观。难怪,美国的传媒正处于一个左右为难的窘境。媒体像公共交通工具,对任何人开放的理念,越来越难有市场。

目前正在美国传媒界展开的“新闻客观性论战”,离不开此一大背景。美国传媒界对客观报道的论战,反映出一个新媒体时代传媒转型的问题。以及传媒转型所带来的一种困惑。而小众的兴起,“媒体敌视偏执”现象的出现,为我们观察美国传媒的走向和上述的困惑提供了部分答案。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民众和民意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传媒。毕竟,媒体不是存在在一个真空的社会;社会的变化,迟早引起传媒的变化。所以,新闻报道客观与否,不仅仅是一个受众的心理问题,它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当前的变迁。

在新媒体兴起的后现代社会,工业时代所建立的客观报道之传统,将客观性报道视为传媒业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职业信仰,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笔者在美国传媒界展开的“新闻客观性论战”一文中指出,没有客观报道,就没有现代的美国传媒业。可以不夸张地说,新闻客观报道作为美国新闻业的根基,在后大众社会,正在动摇。


相关内容

  • 碎片化信息传播下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学术论坛 碎片化信息传播下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王宗法 徐 敏 潍坊电视台,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正步入"碎片时代",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却呈现出逐步深化的趋势,所以深度报道成为了各新闻媒体扩大.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 ...

  • 社会化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 2012-09-04 08:45:00 消息来源: <新闻界> 作者:彭 兰 目前传媒业更关注的是媒介融合的影响,但与媒介融合这一趋势并行的,还有另外几个将对传媒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背景,如社会化媒体. 开启"用户为中心"时代 尽管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在互联网1.0时代已 ...

  • 信息碎片化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
  • 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形式在改变着我们的信息接收模式.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拥有更多的受众注意力则是众多信息供应商梦寐以求的事.相应的,受众市场的细分带来的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信息传播新媒体带来的必然结果.那么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 ...

  • 8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
  •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为平台,对某个关注程度较高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人物.现象.问题等进行的集合式的报道.网络新闻专题的组织和策划就是网络媒体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运用消息.通讯.背景资料.评论等多种体裁,调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 ...

  • 当下已被解放的"深度"
  • 2014年12月11日,羊城晚报万元底薪聘深度记者,称将重金打造深度新闻团队,做强做大深度新闻.对于身处寒冬的传统媒体而言,羊城晚报选择将深度新闻作为提高自身公信力和品牌效应的砝码并不令人意外.然而放眼当下的传媒界,深度新闻大多数已经再难重现世纪之交时期的辉煌,无论是内容质量还是社会影响力,都远远不 ...

  • 逆转新闻传播过程的5W要素分析
  • 摘 要:逆转新闻又称新闻反转或乌龙新闻,从2013年至今已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逆转新闻的频繁上演,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对媒体自身公信力与影响力带来负面效果.文章在拉斯韦尔5W基础上,初步对逆转新闻的传播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其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每一传播环节中均可能使新闻发生反转的因素,以 ...

  • 捡拾真相的碎片
  • 记者奋力描摹真相.可惜,真相是一个一个来到世界就被打碎的花瓶,从来没有人见过它本来的模样.我们尽力还原,其实是在俯身捡拾四溅的碎片,按照想象,拼凑出一个自己以为的样子.勤快聪明的,拼得像一些:偷懒愚钝的,就离谱一些. 读者到底还需不需要内容 花瓶尽管碎了,但千百片的瓷片仍然客观存在:就像真相一时不明 ...

  •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1
  •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回 我国的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顾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顾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样几种可喜 的变化.首先,报刊.广播.出版. 的变化.首先,报刊.广播.出版.影视等传统意义 上的媒体蓬勃发展,不断扩张壮大 ...

  • 碎片化时代的传媒生存
  • 碎片化时代如何经营传媒?纸质媒体是否还会拥有未来?如果不能回答这两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一家媒体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报刊,还是本世纪崛起的新型传媒,必定无法解决自身的生存课题,自然就更遑论发展了.这是细细品读强莹主编的<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2)>之后,并不轻松的强烈感受. 图书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