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行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要点与康复锻炼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期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与健康教育资料。结果 64例老年患者出院时均能持拐或助行器下地走路,其中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9%,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均恢复正常;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6%,2例出现肺部感染,发生率3.2%。结论 重视老年患者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对股骨头置换手术成功的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出手术的效果与护理质量有直接的关系[1]。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护理与康复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入住我科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56~87岁,平均67岁。左股骨颈骨折38例,右股骨颈骨折26例,左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占60%;,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不完全骨折1例,完全骨折63例,其中无移位的完全骨折6例,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33例,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24例,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10例;有脑梗塞后遗症患者6例。 1.2方法 入院后即予患肢皮牵引,及时进行体检和采集病史,积极治疗各种原有疾病。如用药物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用扩血管药治疗冠心病,静脉点滴抗生素控制感染,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给予支持疗法。手术采用全麻54例,硬膜外麻醉10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56例,半髋关节置换8例;骨水泥型42例,混合型19例,生物型3例。 1.3 治疗效果 术后并发2例肺部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经治疗后均痊愈。64例住院14~28d,平均18d。出院后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效果均较好。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平卧6~8h,穿我科医师自制的"丁"字鞋保持患肢呈中立位、外展30°,临床上患者术后体位控制不严、相关知识的缺乏是导致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2];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48h,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体温、心率、血压等变化,特别是高龄有基础疾病患者,由于麻醉药的作用、术中输血、手术创伤等,4例患者出现嗜睡、轻度意识障碍、甚至出现错觉、幻觉等精神症状;3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钾血症;2例患者出现高血糖症状;3例患者出现血压的波动;上述患者均因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后,症状均改善。 2.2管道护理 术后患者常规保留吸氧管、导尿管、术区负压引流管等,2例患者因肠道内营养保留鼻饲管;根据患者脉氧饱和度及患者舒适度及时调整氧流量,术后24h内夹闭导尿管,每2~3h放尿1次,以锻炼患者膀胱肌收缩功能,并统计24h尿量,根据尿量的多少决定患者静脉输液量,避免老年患者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导尿管尽量在72h内拔除,减少尿路感染几率,观察负压引流器中引流液体量与颜色并做好记录,避免引流管受压或曲折甚至脱落,每30min挤压引流管1次,便于医生的对病情的判断。 2.3疼痛护理 术后2~6h内疼痛多较为剧烈,因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配合医生及时给予相应处理,避免患者因疼痛刺激引起患者血压、情绪的波动,避免因疼痛引起患者进食量的减少影响患者术后的切口的愈合,最重要的是避免患者因疼痛而自行活动患肢导致股骨头置换手术的失败或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不佳;64例患者中有60例采用术后口服、肌注镇静剂及止痛类药物处理,4例患者术后带有镇痛泵,48h内均拔除。 2.4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认知能力下降,术后因怕疼痛或对康复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惧怕患肢的活动或不敢活动,护理上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与患者沟通,同时告知患者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好处等等,让患者能了解为什么要活动,指导患者应怎样活动锻炼,可以有效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 2.5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消化能力差,术后因宜清淡富含宜进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热量、高铁、高钙、高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应根据不同情况进食新鲜水果、蔬菜等,以补充维生素,有利于切合的愈合;对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患者宜严格按照低盐、糖尿病饮食的方式指导患者进食。 2.6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①应激性溃疡[3]:骨折及手术均可诱发患者消化道溃疡的发生,临床上多表现为吐血或解黑便,患者有贫血貌等等,临床上除了常规性预防用药外,护理上还应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减少患者因疼痛恐惧带来的不良刺激;64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后经积极治疗后出血停止,康复出院;②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1~4d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期,按照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分层,64例患者均为高位层或极高危层[4],我科患者中有3例出现静脉血栓的形成,经积极溶栓、抗凝等治疗后均康复;临床上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包括:病因预防及适当补充血容量,改善凝血机制、避免患肢静脉的穿刺、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正确的肌肉锻炼;机械预防包括患者肌肉适当按摩等;③压疮的形成: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干燥,床单的清洁无褶,每2h给患者翻身1次,翻身角度应 2.7 患肢护理 术后因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供情况,包括皮肤温度、色泽的变化,患者应外展30°中立位,双膝间垫枕,双膝及足尖向上,以防患髋内收内旋,翻身时向健侧整体翻身,双膝间垫枕,4~6w内患肢不内收,曲髋不超过60°。 3康复指导 3.1 床上练习 ①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主动收缩与舒张,加速静脉血液的流动,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②伸屈转动踝关节,3~4次/d,5遍/次;③伸屈膝关节,屈曲膝关节使脚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将膝关节向两侧摆动,保持中立,3~4次/d,5遍/次。④外展练习,平卧位伸直腿尽量向两侧分开,然后收回,注意膝间垫枕,两腿不能完全并拢,3~4次/d,5遍/次。⑤直腿抬高: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min慢慢放下,重复练习3次。 3.2 站立练习 手术后多长时间进行站立练习,要根据患者体质、手术方式及手术所用材质等因素综合判断。一般术后最早7d下床站立,进行站立练习时,一定要手扶床旁或墙上扶手,3~4次/d。①站立抬腿练习,把住扶手,注意抬腿时膝关节不能超过腰部,2~3遍/次。②站立外展练习,注意保持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放回,2~3遍/次。③站立后伸练习,将患肢慢慢后伸,注意保持上身直立,2~3遍/次。 3.3 行走练习 一般手术2~3w可进行行走练习,开始有两人扶持或使用助行器或持双拐练习,要循序渐进,手术后4w~3月,可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练习。 4出院后指导 锻炼需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需特别注意避免关节移位,包括避免交叉腿和膝关节;坐位时保持双足分开6cm,避免坐太矮的凳子;上台阶时先迈健腿,下台阶时先迈患腿;坐便器的合理选择;术后1、3、6个月来院复查X线,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不适随诊。 5讨论 股骨颈骨折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与中老年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下降有关,当遭受轻微扭转暴力则可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以髋部疼痛,股骨沟中点附近有压痛和纵轴叩击痛,下肢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两大类,但由于非手术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常因长期卧床而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等,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日益重视的情况下,老年股骨颈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是股骨头置换,成功的手术是治疗疾病的基础,而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骨科护理、康复人员应认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和指导,确保患者术后安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成功及患肢功能接近正常。我科通过对64例高龄股骨颈骨折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围术期和术后综合护理研究后,我们体会到:对于高龄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一定要规范化、科学化,无论是在术前还是在术后都要注重细节护理工作,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感受与需要,避免因护理康复工作的不细致而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要重视术前的心理疏,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术后通过科学锻炼可以取得的预期效果,可以让患者解除心理上的恐惧,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要重视对于合并一些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患者,术前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为术后恢复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股骨颈骨折实施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围术期和术后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改善患者生存的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德慧.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13:25. [2] 甘玉云.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24-25. [3] 王伟华.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20):2472-2473. [4] 王东明.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7):2. 编辑/许言
摘要:目的 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行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要点与康复锻炼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期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与健康教育资料。结果 64例老年患者出院时均能持拐或助行器下地走路,其中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9%,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均恢复正常;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6%,2例出现肺部感染,发生率3.2%。结论 重视老年患者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对股骨头置换手术成功的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出手术的效果与护理质量有直接的关系[1]。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护理与康复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入住我科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56~87岁,平均67岁。左股骨颈骨折38例,右股骨颈骨折26例,左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占60%;,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不完全骨折1例,完全骨折63例,其中无移位的完全骨折6例,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33例,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24例,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10例;有脑梗塞后遗症患者6例。 1.2方法 入院后即予患肢皮牵引,及时进行体检和采集病史,积极治疗各种原有疾病。如用药物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用扩血管药治疗冠心病,静脉点滴抗生素控制感染,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给予支持疗法。手术采用全麻54例,硬膜外麻醉10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56例,半髋关节置换8例;骨水泥型42例,混合型19例,生物型3例。 1.3 治疗效果 术后并发2例肺部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经治疗后均痊愈。64例住院14~28d,平均18d。出院后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效果均较好。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平卧6~8h,穿我科医师自制的"丁"字鞋保持患肢呈中立位、外展30°,临床上患者术后体位控制不严、相关知识的缺乏是导致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2];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48h,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体温、心率、血压等变化,特别是高龄有基础疾病患者,由于麻醉药的作用、术中输血、手术创伤等,4例患者出现嗜睡、轻度意识障碍、甚至出现错觉、幻觉等精神症状;3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钾血症;2例患者出现高血糖症状;3例患者出现血压的波动;上述患者均因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后,症状均改善。 2.2管道护理 术后患者常规保留吸氧管、导尿管、术区负压引流管等,2例患者因肠道内营养保留鼻饲管;根据患者脉氧饱和度及患者舒适度及时调整氧流量,术后24h内夹闭导尿管,每2~3h放尿1次,以锻炼患者膀胱肌收缩功能,并统计24h尿量,根据尿量的多少决定患者静脉输液量,避免老年患者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导尿管尽量在72h内拔除,减少尿路感染几率,观察负压引流器中引流液体量与颜色并做好记录,避免引流管受压或曲折甚至脱落,每30min挤压引流管1次,便于医生的对病情的判断。 2.3疼痛护理 术后2~6h内疼痛多较为剧烈,因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配合医生及时给予相应处理,避免患者因疼痛刺激引起患者血压、情绪的波动,避免因疼痛引起患者进食量的减少影响患者术后的切口的愈合,最重要的是避免患者因疼痛而自行活动患肢导致股骨头置换手术的失败或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不佳;64例患者中有60例采用术后口服、肌注镇静剂及止痛类药物处理,4例患者术后带有镇痛泵,48h内均拔除。 2.4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认知能力下降,术后因怕疼痛或对康复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惧怕患肢的活动或不敢活动,护理上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与患者沟通,同时告知患者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好处等等,让患者能了解为什么要活动,指导患者应怎样活动锻炼,可以有效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 2.5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消化能力差,术后因宜清淡富含宜进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热量、高铁、高钙、高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应根据不同情况进食新鲜水果、蔬菜等,以补充维生素,有利于切合的愈合;对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患者宜严格按照低盐、糖尿病饮食的方式指导患者进食。 2.6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①应激性溃疡[3]:骨折及手术均可诱发患者消化道溃疡的发生,临床上多表现为吐血或解黑便,患者有贫血貌等等,临床上除了常规性预防用药外,护理上还应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减少患者因疼痛恐惧带来的不良刺激;64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后经积极治疗后出血停止,康复出院;②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1~4d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期,按照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分层,64例患者均为高位层或极高危层[4],我科患者中有3例出现静脉血栓的形成,经积极溶栓、抗凝等治疗后均康复;临床上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包括:病因预防及适当补充血容量,改善凝血机制、避免患肢静脉的穿刺、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正确的肌肉锻炼;机械预防包括患者肌肉适当按摩等;③压疮的形成: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干燥,床单的清洁无褶,每2h给患者翻身1次,翻身角度应 2.7 患肢护理 术后因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供情况,包括皮肤温度、色泽的变化,患者应外展30°中立位,双膝间垫枕,双膝及足尖向上,以防患髋内收内旋,翻身时向健侧整体翻身,双膝间垫枕,4~6w内患肢不内收,曲髋不超过60°。 3康复指导 3.1 床上练习 ①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主动收缩与舒张,加速静脉血液的流动,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②伸屈转动踝关节,3~4次/d,5遍/次;③伸屈膝关节,屈曲膝关节使脚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将膝关节向两侧摆动,保持中立,3~4次/d,5遍/次。④外展练习,平卧位伸直腿尽量向两侧分开,然后收回,注意膝间垫枕,两腿不能完全并拢,3~4次/d,5遍/次。⑤直腿抬高: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min慢慢放下,重复练习3次。 3.2 站立练习 手术后多长时间进行站立练习,要根据患者体质、手术方式及手术所用材质等因素综合判断。一般术后最早7d下床站立,进行站立练习时,一定要手扶床旁或墙上扶手,3~4次/d。①站立抬腿练习,把住扶手,注意抬腿时膝关节不能超过腰部,2~3遍/次。②站立外展练习,注意保持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放回,2~3遍/次。③站立后伸练习,将患肢慢慢后伸,注意保持上身直立,2~3遍/次。 3.3 行走练习 一般手术2~3w可进行行走练习,开始有两人扶持或使用助行器或持双拐练习,要循序渐进,手术后4w~3月,可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练习。 4出院后指导 锻炼需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需特别注意避免关节移位,包括避免交叉腿和膝关节;坐位时保持双足分开6cm,避免坐太矮的凳子;上台阶时先迈健腿,下台阶时先迈患腿;坐便器的合理选择;术后1、3、6个月来院复查X线,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不适随诊。 5讨论 股骨颈骨折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与中老年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下降有关,当遭受轻微扭转暴力则可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以髋部疼痛,股骨沟中点附近有压痛和纵轴叩击痛,下肢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两大类,但由于非手术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常因长期卧床而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等,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日益重视的情况下,老年股骨颈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是股骨头置换,成功的手术是治疗疾病的基础,而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骨科护理、康复人员应认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和指导,确保患者术后安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成功及患肢功能接近正常。我科通过对64例高龄股骨颈骨折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围术期和术后综合护理研究后,我们体会到:对于高龄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一定要规范化、科学化,无论是在术前还是在术后都要注重细节护理工作,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感受与需要,避免因护理康复工作的不细致而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要重视术前的心理疏,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术后通过科学锻炼可以取得的预期效果,可以让患者解除心理上的恐惧,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要重视对于合并一些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患者,术前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为术后恢复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股骨颈骨折实施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围术期和术后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改善患者生存的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德慧.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13:25. [2] 甘玉云.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24-25. [3] 王伟华.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20):2472-2473. [4] 王东明.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7):2. 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