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麻黄汤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用法: 温服,温覆,取微汗

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桂芍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麻黄汤Vs桂枝汤

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征,然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解肌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肌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者热厥、痉病或发狂)

组成: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临床:i. 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

手足截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ii.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

脉滑实。

iii. 里热实证者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和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四大症)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组成: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临床:(四大症)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方中君药生石膏,心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之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就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痹,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

组成: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临床:大热烦燥,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本方为苦寒曲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组成:干姜 人参 甘草 白术

临床: i. 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舍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ii. 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iii.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方中干姜为君,辛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小建中汤Vs理中丸

理中丸纯用温补药物,以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为主;小建中汤乃温补药,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

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临床: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临床: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

四君子汤Vs理中丸

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散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

组成: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临床: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解:方中熟地甘温味厚质润,入肝、肾经,常与滋养阴血,补肾填精,为补血要药,为君药;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良药,兼具活血作用,且为养血调经要药,用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本方为补血调经的基础方。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组成: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丹皮 茯苓

方解:方中重要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应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泄,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 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数)

组成:牡蛎煅 黄芪生 麻黄根 小麦

临床: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数

方解: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七阴,退虚热,为佐使药。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越鞠丸(行气解郁----六郁证 胸膈脾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六郁以气郁为主

组成:香附 川芎 苍术 栀子 神曲

方解: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四药共臣佐。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气之气虚血瘀证)

组成:生黄芪 当归尾 桃仁 红花 赤芍 川芎 地龙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而而血行,淤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正,用以为臣;赤芍、川芎、桃红、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以为佐药。全方配伍特点是:重用补益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自愈。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

临床: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1.汗法

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于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使用吐法要注意:病位居上、病势急迫、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方为适宜;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

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使用和法要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5.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使用清法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6.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7.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使用消法要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8.补法

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使用补法要注意: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用法: 温服,温覆,取微汗

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桂芍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麻黄汤Vs桂枝汤

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征,然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解肌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肌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者热厥、痉病或发狂)

组成: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临床:i. 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

手足截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ii.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

脉滑实。

iii. 里热实证者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和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四大症)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组成: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临床:(四大症)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方中君药生石膏,心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之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就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痹,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

组成: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临床:大热烦燥,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本方为苦寒曲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组成:干姜 人参 甘草 白术

临床: i. 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舍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ii. 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iii.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方中干姜为君,辛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小建中汤Vs理中丸

理中丸纯用温补药物,以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为主;小建中汤乃温补药,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

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临床: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临床: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

四君子汤Vs理中丸

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散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

组成: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临床: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解:方中熟地甘温味厚质润,入肝、肾经,常与滋养阴血,补肾填精,为补血要药,为君药;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良药,兼具活血作用,且为养血调经要药,用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本方为补血调经的基础方。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组成: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丹皮 茯苓

方解:方中重要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应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泄,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 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数)

组成:牡蛎煅 黄芪生 麻黄根 小麦

临床: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数

方解: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七阴,退虚热,为佐使药。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越鞠丸(行气解郁----六郁证 胸膈脾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六郁以气郁为主

组成:香附 川芎 苍术 栀子 神曲

方解: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四药共臣佐。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气之气虚血瘀证)

组成:生黄芪 当归尾 桃仁 红花 赤芍 川芎 地龙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而而血行,淤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正,用以为臣;赤芍、川芎、桃红、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以为佐药。全方配伍特点是:重用补益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自愈。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

临床: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1.汗法

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于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使用吐法要注意:病位居上、病势急迫、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方为适宜;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

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使用和法要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5.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使用清法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6.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7.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使用消法要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8.补法

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使用补法要注意: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相关内容

  • [金匮要略]治风湿病方剂探要
  •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风湿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术语,它包括了几百种疾病.<金匮>已有风湿病病名,"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金匮>明确地把&q ...

  • 中药学基础基础知识整理1
  • 不属温热性能作用的是:D开窍 平性药的含义:D.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具有发散作用的药不宜使用下法治疗的是:痞块 属于"反佐药"范畴 的是:防止邪甚而拒药 由大承气汤化裁为小承气汤属于: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不属于丸剂的特点:不易变质(服用方便.吸收缓慢.药效持久. ...

  •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复习: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方歌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凉: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方解 麻黄:宣肺散表. 石膏 ...

  • 常见中医病证的考试要点(一)
  • 常见中医病证的考试要点之感冒.内伤发热.咳嗽.呕吐.泄泻.喘证.哮病. 常见中医病证--感冒 病例: 张某,女,28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时 流清涕 ,咽痒,咳嗽,舌苔薄白, 脉浮紧 . 答题要求 1. ...

  • 中医中级职称考试试题总结
  • 中医中级职称考试试题总结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是 A.表寒证 B.表热证 C.里寒证 D.里热证 E.半表半里证 清骨散的组成药物不包括 A.银柴胡.胡黄连 B.秦艽 C.鳖甲.地骨皮 D.白芍 E.青蒿.知母 泻下剂的作用不包括 A.通便 B.泻热 C.攻积 D.逐水 E.发汗 八珍汤的组成药物不包括 ...

  • 方剂基本结构
  • 2010年08月04日 星期三 上午 11:03 每一方剂,要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提高疗效. "君.臣.佐.使&quo ...

  • 张仲景方族研究
  • 张仲景方"方族研究 <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巨著,为后世医家倍加尊崇,赞其书为"方书之祖",誉其方为"医方之祖",一直是历代医家潜心学习的重要医学典籍.直至 ...

  • 方剂学笔记整理
  •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

  • 各种膏药的配方
  • 白佛寺颐养斋上百年的老膏药(虎方) 1.药物组成 羌活25克 独活25克 鸡血藤60克 川芎35克 赤芍35克 灵仙40克 当归30克 牛膝35克 葛根30克 苍术20克 防风20克 防已20克 秦艽30克 骨碎补35克 狗脊35克 萆薢20克 干姜30克 黄芪40克 生首乌40克 川断35克 龟板 ...

  • 金匮要略方剂目录
  • 拼音排序 名称 1 白术散 2 白头翁汤 3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4 白术附子汤 5 白虎加人参汤 6 白虎加桂枝汤 7 百合洗方 8 百合地黄汤 9 百合知母汤 10 百合滑石散 11 百合鸡子黄汤 12 柏叶汤 13 半夏泻心汤 14 半夏干姜散 15 半夏厚朴汤 16 半夏麻黄丸 17 奔豚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