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融冰世纪
哭泣的冰川
文 / 潘永弟
人类对于冰川的认识很早就 有了。中国的唐朝玄奘师徒在西行 中曾把天山木札尔特冰川描写为: 「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 解……」大意就是说冰雪堆积形成 了冰凌,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都不 融化。但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是现 代冰川的研究的起源地。人类首次 系统研究阿尔卑斯山的冰川19世纪 30、40年代阿加西,J.L.R.(Jean Louis Rodolphe Agassiz)建立世界 上第一个冰川研究站开始,为冰川 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现状: 一半海水, 一半冰川
地球上自两极到赤道带的高山都有冰川分 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全球冰川总面 积约达1622.75万平方公里,即覆盖了地球陆地 面积的11%。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 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 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公里(包括冰 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米。中低纬度的冰川 则存在于高原及高山上。 然而,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 记录以来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 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 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有 资料表明,1998年以来,南极冰盖中总面积七
分之一的冰体已经消失。美国地理协会报告称, 南极三个最大的冰川在十年内变薄,其厚度将减 少45米。而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研究显示: 2008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覆盖面积已降至卫星 时代开始以来的历史第二低位,过去30 年来发现 的北极地区夏天海冰覆盖面积呈现消减趋势的观 点得到有力的验证,现在的北极地区,已经出现 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冰川”的状态。 科学家们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四分 之一以上的山地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 50%,到那时可能只有在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 高原、喜马拉雅山和中亚山地还会有一些大的冰 川分布区。在未来35年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面 积预计将缩小五分之一,达到1万平方公里。
Environment-06.2010 .
FOCUS MONTHLY 每月聚焦
原因: 一边发展, 一边破坏
事化,但是自从俄罗斯人于2007年8月2日潜入 北极海底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插在极 点以来,北极圈周围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瑞 典、丹麦加紧了进军北极的进程。加拿大已经计 划在北极建立军事基地,为争夺北极地区的油气 资源做准备。 可以说,工业排碳、旅游活动以及军事活 动,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明目张胆破坏冰川 的体现。
威胁: 一边流泪, 一边惩罚
作为地球气候的“寒暑表”,冰川会非常敏 感地通过增加或者消减的方式反映全球气候的变 化
。春江水暖“冰”先知——毫无疑问,一旦气 候变暖,冰川就会融化,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长 期内得不到缓解,冰川就会不断地萎缩。而造成 冰川消减的根本因素是人类活动。 在人类发展史中,工业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全球气候变暖也以这个转折点为起点。在 影响气候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比率至少占 60%。据统计,工业革命之前大气层中的二氧化 碳共有290ppmv(即1立方米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290毫升);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和生活排 放的二氧化碳量激增,到了1999年,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含量高达350ppmv,年增长率达到0.3- 0.4%。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使用石化燃料 及改变土地用途。由于二氧化碳是惰性气体,极 其稳定,在一般情况下很难通过光化学或化学作 用去除,于是,过量的二氧化碳成为了当前全球 变暖、现代冰川不断消减的“罪魁祸首”。 冰川除了受到高碳排放量的“烘烤”,还直 接受人类旅游活动和军事活动的煎熬。人类那双 猎奇的脚一旦踏入冰川,就不可避免地对冰川环 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恶的是,一双双军事黑手正 在伸向冰川地区。俄罗斯虽然不主张北极问题军
. Environment-06.2010
受到人类活动的伤害后,冰川就像一个被人欺 负而又不敢告诉家长的孩子,默默地哭泣——融化 由冰雪融化成的水,就是它的眼泪。人类终究要为 大自然的泪水付出代价——地球冰川融化,对人类 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冰川是将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反射出地球的 一面大镜子。当冰川融化殆尽,这面镜子也随之 被打破,裸露出土壤和岩石的地表,将会大量吸 收来自太阳和宇宙的热量,从而导致地表升温, 大气的温度也会相应地升高。而气温升高之后,
TITLE 融冰世纪
将加速冰川的融化。这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 程。两极冰川的融化,还会影响到大气环流,使 气候系统变得不平衡,从而导致极端天气和各种 气象灾害频发。 冰川融化给人类带来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 海平面上升。最新的卫星和地面观测结果表明, 自从1993年以来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或更高的速 率持续上升——这个速率远超过20世纪的平均 水平。而中国近30年来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 90毫米,这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气候专家警告 说,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的升高将远超预计 值——这一情境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上千万人产 生严重后果。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 员会预计了最坏情境是上升59厘米。但是更迅速 的变暖导致的南极和格陵兰冰原的加速融化意味 着如今海平面上升的最坏情境是1.2米。如果海平 面上升1米,马尔代夫、斐济等岛国
将会亡国,地 球陆地将会减少,沿海耕地将会被淹没,居住在 沿海的人们将不得不往内陆迁移。到那时,人们 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物力解决这些人类历史上 从未遇见过的麻烦。 显然,冰川并不会轻易地原谅人类对其所 犯下的错误。这并不是因为冰川不够宽容,作为 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冰川已经把它所能贡献的 都献出来了。冰川是公平的,它给人类带来的危 害,并不是一种报复,而是一种公正的惩罚。 样的共识:要减缓全球冰川融化的速度,首先要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最 有效的途径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各国政 府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典型 的代表就是《京都议定书》的制订与签署。 1997年,《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通过。 《议定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 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 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虽然已经有180多个国 家通过了《议定书》,各国在减排方面也达成了 初步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围绕《议定书》 “普遍但有所区分的责任”的原则产生的分歧依 然存在,美国更是在2001年以“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为由退出协议。 2009年12月,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 开。会议主要讨论发达国家的废气减排目标、 发展中国家对减少废气排放的承诺、在减排方 面对发展中国家作何财政与技术支持。然而会 议并未达成实质协议。发展中国家所主张的 “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自主减排”与发达 冰川消退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世 界各地的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也早已开始重视这 一问题。各国政府一直在探讨如何通过共同努力 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在谈 判的过程中,有共识,也有分歧;在解决的道路 上,有合作,也有分裂。 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各国政府已经达成了这 国家主张的“各国同等承担减排责任”是这届 会议的主要分歧。 虽然目前各国之间在短期内仍然存在很多分 歧,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讲,这些分歧是可以通 过对话来解决的。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跌倒,并 不意味着它不能在2010的墨西哥站起来。人类必 须吸取教训,不能让冰川的“泪水”白流。
Environment-06.2010 .
拯救: 一边合作, 一边分裂
TITLE 融冰世纪
哭泣的冰川
文 / 潘永弟
人类对于冰川的认识很早就 有了。中国的唐朝玄奘师徒在西行 中曾把天山木札尔特冰川描写为: 「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 解……」大意就是说冰雪堆积形成 了冰凌,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都不 融化。但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是现 代冰川的研究的起源地。人类首次 系统研究阿尔卑斯山的冰川19世纪 30、40年代阿加西,J.L.R.(Jean Louis Rodolphe Agassiz)建立世界 上第一个冰川研究站开始,为冰川 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现状: 一半海水, 一半冰川
地球上自两极到赤道带的高山都有冰川分 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全球冰川总面 积约达1622.75万平方公里,即覆盖了地球陆地 面积的11%。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 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 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公里(包括冰 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米。中低纬度的冰川 则存在于高原及高山上。 然而,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 记录以来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 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 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有 资料表明,1998年以来,南极冰盖中总面积七
分之一的冰体已经消失。美国地理协会报告称, 南极三个最大的冰川在十年内变薄,其厚度将减 少45米。而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研究显示: 2008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覆盖面积已降至卫星 时代开始以来的历史第二低位,过去30 年来发现 的北极地区夏天海冰覆盖面积呈现消减趋势的观 点得到有力的验证,现在的北极地区,已经出现 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冰川”的状态。 科学家们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四分 之一以上的山地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 50%,到那时可能只有在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 高原、喜马拉雅山和中亚山地还会有一些大的冰 川分布区。在未来35年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面 积预计将缩小五分之一,达到1万平方公里。
Environment-06.2010 .
FOCUS MONTHLY 每月聚焦
原因: 一边发展, 一边破坏
事化,但是自从俄罗斯人于2007年8月2日潜入 北极海底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插在极 点以来,北极圈周围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瑞 典、丹麦加紧了进军北极的进程。加拿大已经计 划在北极建立军事基地,为争夺北极地区的油气 资源做准备。 可以说,工业排碳、旅游活动以及军事活 动,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明目张胆破坏冰川 的体现。
威胁: 一边流泪, 一边惩罚
作为地球气候的“寒暑表”,冰川会非常敏 感地通过增加或者消减的方式反映全球气候的变 化
。春江水暖“冰”先知——毫无疑问,一旦气 候变暖,冰川就会融化,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长 期内得不到缓解,冰川就会不断地萎缩。而造成 冰川消减的根本因素是人类活动。 在人类发展史中,工业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全球气候变暖也以这个转折点为起点。在 影响气候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比率至少占 60%。据统计,工业革命之前大气层中的二氧化 碳共有290ppmv(即1立方米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290毫升);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和生活排 放的二氧化碳量激增,到了1999年,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含量高达350ppmv,年增长率达到0.3- 0.4%。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使用石化燃料 及改变土地用途。由于二氧化碳是惰性气体,极 其稳定,在一般情况下很难通过光化学或化学作 用去除,于是,过量的二氧化碳成为了当前全球 变暖、现代冰川不断消减的“罪魁祸首”。 冰川除了受到高碳排放量的“烘烤”,还直 接受人类旅游活动和军事活动的煎熬。人类那双 猎奇的脚一旦踏入冰川,就不可避免地对冰川环 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恶的是,一双双军事黑手正 在伸向冰川地区。俄罗斯虽然不主张北极问题军
. Environment-06.2010
受到人类活动的伤害后,冰川就像一个被人欺 负而又不敢告诉家长的孩子,默默地哭泣——融化 由冰雪融化成的水,就是它的眼泪。人类终究要为 大自然的泪水付出代价——地球冰川融化,对人类 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冰川是将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反射出地球的 一面大镜子。当冰川融化殆尽,这面镜子也随之 被打破,裸露出土壤和岩石的地表,将会大量吸 收来自太阳和宇宙的热量,从而导致地表升温, 大气的温度也会相应地升高。而气温升高之后,
TITLE 融冰世纪
将加速冰川的融化。这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 程。两极冰川的融化,还会影响到大气环流,使 气候系统变得不平衡,从而导致极端天气和各种 气象灾害频发。 冰川融化给人类带来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 海平面上升。最新的卫星和地面观测结果表明, 自从1993年以来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或更高的速 率持续上升——这个速率远超过20世纪的平均 水平。而中国近30年来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 90毫米,这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气候专家警告 说,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的升高将远超预计 值——这一情境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上千万人产 生严重后果。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 员会预计了最坏情境是上升59厘米。但是更迅速 的变暖导致的南极和格陵兰冰原的加速融化意味 着如今海平面上升的最坏情境是1.2米。如果海平 面上升1米,马尔代夫、斐济等岛国
将会亡国,地 球陆地将会减少,沿海耕地将会被淹没,居住在 沿海的人们将不得不往内陆迁移。到那时,人们 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物力解决这些人类历史上 从未遇见过的麻烦。 显然,冰川并不会轻易地原谅人类对其所 犯下的错误。这并不是因为冰川不够宽容,作为 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冰川已经把它所能贡献的 都献出来了。冰川是公平的,它给人类带来的危 害,并不是一种报复,而是一种公正的惩罚。 样的共识:要减缓全球冰川融化的速度,首先要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最 有效的途径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各国政 府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典型 的代表就是《京都议定书》的制订与签署。 1997年,《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通过。 《议定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 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 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虽然已经有180多个国 家通过了《议定书》,各国在减排方面也达成了 初步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围绕《议定书》 “普遍但有所区分的责任”的原则产生的分歧依 然存在,美国更是在2001年以“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为由退出协议。 2009年12月,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 开。会议主要讨论发达国家的废气减排目标、 发展中国家对减少废气排放的承诺、在减排方 面对发展中国家作何财政与技术支持。然而会 议并未达成实质协议。发展中国家所主张的 “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自主减排”与发达 冰川消退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世 界各地的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也早已开始重视这 一问题。各国政府一直在探讨如何通过共同努力 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在谈 判的过程中,有共识,也有分歧;在解决的道路 上,有合作,也有分裂。 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各国政府已经达成了这 国家主张的“各国同等承担减排责任”是这届 会议的主要分歧。 虽然目前各国之间在短期内仍然存在很多分 歧,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讲,这些分歧是可以通 过对话来解决的。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跌倒,并 不意味着它不能在2010的墨西哥站起来。人类必 须吸取教训,不能让冰川的“泪水”白流。
Environment-06.2010 .
拯救: 一边合作, 一边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