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江西道一禅师。

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习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知是法器。

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师曰。图作佛。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磨。师曰。磨砖作么。让曰。磨作镜。师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师曰。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无对。让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师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师曰。有成坏否。让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师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

初六祖谓让和尚云。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盖谓师也。让弟-子六人。惟师密受心樱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钟陵开元寺。时连帅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

让和尚闻师阐化江西。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巳为众说法。让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往彼。俟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待渠有语记取来。僧依教往问之。师曰。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僧回举似让。让然之。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

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元和中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樱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僧问。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裕即用一切水。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于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巳悟。悟巳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沈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尔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荆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

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江西道一禅师。

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习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知是法器。

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师曰。图作佛。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磨。师曰。磨砖作么。让曰。磨作镜。师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师曰。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无对。让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师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师曰。有成坏否。让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师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

初六祖谓让和尚云。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盖谓师也。让弟-子六人。惟师密受心樱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钟陵开元寺。时连帅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

让和尚闻师阐化江西。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巳为众说法。让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往彼。俟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待渠有语记取来。僧依教往问之。师曰。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僧回举似让。让然之。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

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元和中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樱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僧问。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裕即用一切水。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于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巳悟。悟巳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沈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尔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荆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

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


相关内容

  • 南岳大慧禅师语录
  •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六七七年)四月初八,金州(今陕西安康)的杜氏府宅,乍现一道白光,直冲上天,冉冉腾向夜空。村人们见此异相,纷纷趣向杜家想要一探究竟。只见杜府上下喜气洋洋地忙进忙出,原来恰逢杜府大喜──杜夫人临盆,生了一个男娃儿。村人也感受到这份喜悦,一来一往的向杜老先生道喜,像是自家喜事一般欣喜地 ...

  • 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
  • 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对 宋诗的渗透与启示 周裕锴 内容提要 宋诗人提倡的"以俗为雅",一是指题材的世俗化,与禅宗多举日用事的宗教实践观有关:二是指语言的通俗化,理词俗语人诗,其根源来自禅籍俗语言风格的启示.宋诗受禅籍俗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禅宗语录中常见的俗语词汇,仿拟禅宗偈 ...

  • 杜甫"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新考
  • 作者:张培锋 文学遗产 2006年09期 杜甫(712-770)<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一联是唐代诗歌中涉及禅宗"七祖"的诗句.杜甫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这正是禅宗祖统产生的重要时期,因此对这两句诗的阐 ...

  • 临济宾主与宾主勘辨
  •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临济之宾主勘辨,存在于禅机问答与机锋棒喝之间.在宾主言论往来之间,观察对方如何应缘转动,以辨对方 ...

  • 禅宗公案大全 5
  • (2012-06-04 16:26:22) 转载▼ 标签: 禅宗公案 杂谈 分类: 道禅/Taoism 121. 云门一字关 有人问:"什么是道?"云门答:"去." "什么是禅?" 云门答:"是." "生死到来时,如何回避?"云门又手一摊说:"还我生死来." "父母不同意不能出家,那怎样才能出家?" ...

  • 禅宗五宗七家语录
  • 众所周知,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慧能,禅宗一直是单传;六祖以后,才出现五宗七家的繁荣局面: 六祖慧能传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传百丈怀海,百丈怀海传黄檗希运、沩山灵祐。沩山灵祐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黄檗希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临济义玄传兴化存奖,兴化存奖传南院慧颙,南院慧颙传 ...

  • [禅宗]坐禅修行的秘诀
  • 坐禅修行的秘诀 马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时候,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   一天能修成正果. 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神情专注,便向弟子问道:"你这是在做什么?" 马祖马上起身答道:"我在坐禅修行,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 ...

  • 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 星云大师<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0-6-17 0:28:36 繁體版 各位法师.各位信徒: 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我们平时重视身体,却不重视这个心.为了身体需要营养,我 ...

  • 禅宗要这样开悟,禅宗公案,佛教禅宗,禅宗思想,禅宗经典,禅宗故事
  • 禅宗要这样开悟 所属分类:禅门思想  发布日期:2012-03-26 禅宗要这样开悟 一.无心可安即可开悟 有一个相当著名的公案: 禅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法云:"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