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 第1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12 2008年1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Dec. 2008
文章编号:1008-8717(2008)12-0082-0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分析一战前欧洲强国的合纵连横
陈 章 媛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00)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开始,到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历时4年又3个多月。
严格意义上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后一场欧洲大战,其影响比其战场更具有世界性。
一战的起源是个相当庞大复杂的问题,绝非一篇简短的文章可以涵盖。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一战之前欧洲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和他们之间秘密的结盟联合,正是这些秘密结盟最后导致了欧洲各国相继卷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强国;联盟 中图分类号:K105 文献标识码:A 一、两国同盟和三国同盟的建立
和历史中的某些惯例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可以在上一次战争,也就是1870-1871年发生的普法战争的结果中去寻找。
在欧洲,法国与德意志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中世纪以来法国一直是欧洲大国,从1675年到1813年,法国入侵德意志不下14次,平均每10年就发生一次战争。1870年,双方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普法战争。
法国进入19世纪,特别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但是到了60年代下半期,代表一小撮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三世的地位开始动摇,资产阶级对他没有能力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表示不满,法国国内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出现农民骚动,工人罢工,政府反对派要求废除帝制,实行共和。拿破仑三世希望发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阻止德意志统一的实现,夺取莱茵河西岸德意志土地,以便扫清法国资产阶级称霸
[1](P.51)
。 欧洲的障碍,巩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德意志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但进入19世纪5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进展,德国开始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结束德意志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普鲁士是德意志邦国中最强大的国家,1862年,野心勃勃的德国首相俾斯麦决心通过“铁血政策”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普鲁士有统一德意志的决心,而法国则有阻止这种统一的决心。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战争不可避免。
收稿日期:2008-07-1482
普法战争最后以法国的战败结束。法国向德国割让了阿尔萨斯的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分。一方面,法国的战败加剧了其国内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另一方面战争又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并使之成为欧陆强国之一。法德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通过普法战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加深,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首相俾斯麦清楚地意识到德国要保持欧洲强国的地位,一定要保持现状。因此
①
希望显示国家爱好和平、令欧洲他大力推行大陆政策,
维持现状,以确保德国能和平扩张。因为与法国已经交恶,俾斯麦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阻止英法,俄法的接近,孤立法国;不在海外殖民地等敏感问题上挑战英国的霸权;建立三帝同盟,与俄国交好。无疑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是成功的,他对于德国的定位和认识也是正确的。
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俄国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并
②
以借着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在巴尔干建立大保加利亚,期扩张。虽然奥匈帝国与俄国是三帝同盟的成员,但却
因为此事件而产生嫌隙。德国也是成员国,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在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走钢丝,搞平衡,因此想修补奥俄关系。1878年,俾斯麦召开柏林会议,邀请欧洲列强解决巴尔干问题。会后达成的柏林条约令俄国失去大部分在圣斯特凡诺条约的所得,让奥匈帝国管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德俄关系开始变差,因为俄国认为被德国出卖了——俄国在俄土战争中损失巨大,最后却得不偿失,还要眼巴巴看着竞争者奥匈帝国坐收渔人之利。因此,(第一次)三帝同盟瓦解。1879年10月2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一个防御性的条约,这就是“两国同盟”:双方承诺在任何一方被俄国攻击时另一方
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则慷慨地保证中立——此欧洲国家在法俄同盟成立后尤其指法国。
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入侵突尼斯,并把其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这又让俾斯麦获得了一次玩弄外交手段的好机会。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两国同盟由此变成了“三国同盟”。
1888年6月15日,霍亨索伦王室的威廉二世做了德国的皇帝。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威廉二世是一个性情冲动的人,虽然也很勤勉、诚恳和具有爱国心,但总是理想多于实际,好慕虚荣,一向以一个独裁
[3](P.208)
。他即位不久就宣布:“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者自命
主人,那就是我自己。”1890年,他罢免了俾斯麦。也是他最终放弃了德奥俄三国1883年的第二次三帝同盟,专心维持和奥地利与意大利1882年脆弱的“三国同盟”。
威廉二世是位幼稚的政治家,他无法如俾斯麦那样了解德国真正需要的是稳定和现状。为了与奥匈帝国的友谊,他不惜与俄国对抗,为自己在欧洲竖立了两个强大的敌人——法国和俄国。实际上,三国同盟是相当不堪一击的,它连基本的军事意义也不具备。
二、法俄同盟
法国因为忌惮这位德国的新主人——德国的“凯撒”,开始与俄国谈判。而俄国也因为与德国交恶,并且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况且一个简单的逻辑: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些原因都促成了俄法两国在1893年签订了一个防御性的同盟条约——“法俄同盟”。两年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访问巴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样就先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同盟,法俄同盟和三国同盟。
三、英德关系和英国当时的世界地位
英德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一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技术不断扩散到欧洲其他地方,英国战略上的安全不断受到侵蚀。英国被迫放弃自己的
③
转向与其它国家结盟。在1898-1901“光辉孤立”政策,
年间,英国和德国也曾经试图建立英德同盟,但最终失败,这反映两个国家各自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德国出台了“新世界政策”,向老牌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发起了挑战。挑战主要集中在经济,殖民地,巴格达铁路和海军军备竞赛。
1895年,德国开始向海外发展。第一炮就是德皇威廉二世在其帝国建国25周年纪念会中所发表的演说。他说德意志帝国将不仅是欧陆性的,而是要变为世界性的。这位皇帝的新世界政策是自普法战争之后德国迅速工业化的后果。德国从1870年到1895年,人口从4100万增到5500万,粮食的供给已经逐渐要依赖外国的贸易。德国在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竞争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经超过了英国。为了支持其遍及世界的贸易商人,德国必须以
[3](P.212)
。这就是说要与英国,这个传统欧洲世界强国自居
大国之间发生商业上的冲突。
1898年,为了保障德皇的扩张政策,德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决议案,决定扩充德国海军,其所附带的说明中明白地指出:“这种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这一炮正是对着英国而发的。
当时的英国正因为法绍达事件正与法国已经走到了
④
战争的边缘上。1899年南非战争爆发,英国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十分孤立的地位,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对它表示敌意。
说起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如果看过1909年到1914年各强国间建造新舰的费用比较,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在战争爆发时,三国协约国花费在造舰上的金钱要比三国同盟方面多了两倍半,而法俄两国的总和也比德国多了两倍半。所以说英国舆论大肆渲染,说德国海军扩建足以威胁英国是个无稽之谈,根本原因不是德国的海军,而是德国的商业舰队威胁了英国,他们逐步抢走英国的市场,如果这种趋势再发展下去,英国的经济有崩溃的可能。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种经济性的生存斗争。人类为了自保,只好回到了丛林中的生活方式。原始性的斗争是发生在人与野兽之间,而工业性的斗争却是发生在民族与民族之间。
四、英法协约
1901年1月22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逝世,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继承。爱德华七世为了打破英国在南非战争中的孤立状况,在1903年春天访问巴黎。他到达时受到了人民的奚落,而离去时则收到了他们的欢呼。他个人的优雅风度,以及他对自己的外甥德国皇帝所采取的不同情态度,使法国人对他充满好感。当然这里也包含着法绍达事件和平解决等一系列原因。在他访问结束后,两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1904年4月8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和法国驻英大使康邦在伦敦签订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英法协约”。它标志着英法两国停止关于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的威胁,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
五、英俄关系
尽管英俄之间也有很深的矛盾,但是双方都认定自己与德国的矛盾更大些,尤其在“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也开始接近。在法国的怂恿下,双方取得了几项谅解:1907年8月31日,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利斯基和英国驻俄大使尼科尔森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解决了俄国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来参加欧洲政治中更危险的赌博。
1907年英、法和俄三国签订了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三国协约”。1907年“三国协约”的签订,使欧洲正式分裂成为两个敌对阵营: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前者为德,奥,意三国,而德国又与罗马尼亚秘密结盟。后者为俄,英,法三国,并协同塞尔维亚。欧洲已经形成两大权力集团,在基本问题上彼此争锋相对。
六、总结
几十年来,欧洲帝国疯狂地夺取世界殖民地。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不断破坏国家之间的均势。经济力量增强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殖
83
民地。主要矛盾就是德国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德国,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对殖民地有最迫切的要求,希望夺取英国、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取代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还想扩大自己在巴尔干的势力。奥匈帝国希望侵占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领土,并吞并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英国参战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的地位,并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法国企图从德国手中夺回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侵占萨尔产煤区。沙皇俄国则想确立自己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君士坦丁堡。
僵化的同盟和协约体系,各个欧洲国家都过于看重条约和义务,恪守条约的字面理解,而不顾本国的实际利益,不断破坏力量平衡,连环地卷入战争。三国协约面对三国同盟,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使得欧洲进入了战国状态,冲突风云突起。被称为“绞肉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注释:
①19世纪70~80年代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
②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结束后,于1878年3月3日在圣斯特凡诺签署的条约。根据条约把奥斯曼
帝国的领土分成三部分,即帝国本部、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邻近地区。
③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
④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 参考文献:
[1]须建宜.外国著名战争战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钮先钟.历史与战略 中西军事史新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雷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麦尼尔.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陈章媛(1983—),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
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欧洲。
(上接76页)(五)日常生活
1.休闲时间的活动
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主要花在看电视、做家务、聊天、为子女照看小孩、锻炼身体上面。
2.日常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与老人聊天最多的人首先是配偶(45.3%),其次是邻居(28.9%),其余各项都低于12%。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孙子或孙女与老人走得相对近一些,其次是女儿,其中儿媳或女婿陪老人的比例极其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欠佳。 2.农村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总体较好,尤其是低龄老年人,但大多数老年人对待疾病和自身的健康问题没有正确的观念和相应的经济实力去解决。 3.家庭养老是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选择和追求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大多数是与配偶单独生活或独居,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丧偶、病重等情况。
4.老年人缺乏各个方面的精神慰藉,精神娱乐少,社会支持网络单一,大多数人只能与配偶和邻居保持较多的交流,孤独成为很多老年人生活当中的最大障碍。
(二)建议
第一,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施农村老人增收工程。 84
第二,逐步建立完备的农村保障体系。
第三,强化家庭道德教化力度,营造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
1982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时,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就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1]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的经济赡养、日常生活照料、生病护理等非常必要,而且家庭养老更有利于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感情享受天伦之乐并得到精神慰藉。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老人的生命质量。
第五,完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建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2]前者主要是指来自正式组织的各支持供给者的集合。如各级政府、各级正式组织、机构、企业、社区等。后者则主要是指来自家庭、亲属、朋友、邻居、非正式组织等所提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祖月.银发浪潮带给我们的经济思考(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2年增刊.
[2]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东波(1965—),女,黑龙江省桦川人,副教
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当
代社会问题研究。
第17卷 第1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12 2008年1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Dec. 2008
文章编号:1008-8717(2008)12-0082-0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分析一战前欧洲强国的合纵连横
陈 章 媛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00)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开始,到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历时4年又3个多月。
严格意义上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后一场欧洲大战,其影响比其战场更具有世界性。
一战的起源是个相当庞大复杂的问题,绝非一篇简短的文章可以涵盖。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一战之前欧洲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和他们之间秘密的结盟联合,正是这些秘密结盟最后导致了欧洲各国相继卷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强国;联盟 中图分类号:K105 文献标识码:A 一、两国同盟和三国同盟的建立
和历史中的某些惯例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可以在上一次战争,也就是1870-1871年发生的普法战争的结果中去寻找。
在欧洲,法国与德意志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中世纪以来法国一直是欧洲大国,从1675年到1813年,法国入侵德意志不下14次,平均每10年就发生一次战争。1870年,双方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普法战争。
法国进入19世纪,特别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但是到了60年代下半期,代表一小撮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三世的地位开始动摇,资产阶级对他没有能力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表示不满,法国国内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出现农民骚动,工人罢工,政府反对派要求废除帝制,实行共和。拿破仑三世希望发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阻止德意志统一的实现,夺取莱茵河西岸德意志土地,以便扫清法国资产阶级称霸
[1](P.51)
。 欧洲的障碍,巩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德意志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但进入19世纪5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进展,德国开始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结束德意志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普鲁士是德意志邦国中最强大的国家,1862年,野心勃勃的德国首相俾斯麦决心通过“铁血政策”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普鲁士有统一德意志的决心,而法国则有阻止这种统一的决心。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战争不可避免。
收稿日期:2008-07-1482
普法战争最后以法国的战败结束。法国向德国割让了阿尔萨斯的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分。一方面,法国的战败加剧了其国内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另一方面战争又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并使之成为欧陆强国之一。法德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通过普法战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加深,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首相俾斯麦清楚地意识到德国要保持欧洲强国的地位,一定要保持现状。因此
①
希望显示国家爱好和平、令欧洲他大力推行大陆政策,
维持现状,以确保德国能和平扩张。因为与法国已经交恶,俾斯麦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阻止英法,俄法的接近,孤立法国;不在海外殖民地等敏感问题上挑战英国的霸权;建立三帝同盟,与俄国交好。无疑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是成功的,他对于德国的定位和认识也是正确的。
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俄国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并
②
以借着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在巴尔干建立大保加利亚,期扩张。虽然奥匈帝国与俄国是三帝同盟的成员,但却
因为此事件而产生嫌隙。德国也是成员国,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在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走钢丝,搞平衡,因此想修补奥俄关系。1878年,俾斯麦召开柏林会议,邀请欧洲列强解决巴尔干问题。会后达成的柏林条约令俄国失去大部分在圣斯特凡诺条约的所得,让奥匈帝国管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德俄关系开始变差,因为俄国认为被德国出卖了——俄国在俄土战争中损失巨大,最后却得不偿失,还要眼巴巴看着竞争者奥匈帝国坐收渔人之利。因此,(第一次)三帝同盟瓦解。1879年10月2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一个防御性的条约,这就是“两国同盟”:双方承诺在任何一方被俄国攻击时另一方
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则慷慨地保证中立——此欧洲国家在法俄同盟成立后尤其指法国。
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入侵突尼斯,并把其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这又让俾斯麦获得了一次玩弄外交手段的好机会。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两国同盟由此变成了“三国同盟”。
1888年6月15日,霍亨索伦王室的威廉二世做了德国的皇帝。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威廉二世是一个性情冲动的人,虽然也很勤勉、诚恳和具有爱国心,但总是理想多于实际,好慕虚荣,一向以一个独裁
[3](P.208)
。他即位不久就宣布:“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者自命
主人,那就是我自己。”1890年,他罢免了俾斯麦。也是他最终放弃了德奥俄三国1883年的第二次三帝同盟,专心维持和奥地利与意大利1882年脆弱的“三国同盟”。
威廉二世是位幼稚的政治家,他无法如俾斯麦那样了解德国真正需要的是稳定和现状。为了与奥匈帝国的友谊,他不惜与俄国对抗,为自己在欧洲竖立了两个强大的敌人——法国和俄国。实际上,三国同盟是相当不堪一击的,它连基本的军事意义也不具备。
二、法俄同盟
法国因为忌惮这位德国的新主人——德国的“凯撒”,开始与俄国谈判。而俄国也因为与德国交恶,并且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况且一个简单的逻辑: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些原因都促成了俄法两国在1893年签订了一个防御性的同盟条约——“法俄同盟”。两年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访问巴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样就先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同盟,法俄同盟和三国同盟。
三、英德关系和英国当时的世界地位
英德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一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技术不断扩散到欧洲其他地方,英国战略上的安全不断受到侵蚀。英国被迫放弃自己的
③
转向与其它国家结盟。在1898-1901“光辉孤立”政策,
年间,英国和德国也曾经试图建立英德同盟,但最终失败,这反映两个国家各自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德国出台了“新世界政策”,向老牌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发起了挑战。挑战主要集中在经济,殖民地,巴格达铁路和海军军备竞赛。
1895年,德国开始向海外发展。第一炮就是德皇威廉二世在其帝国建国25周年纪念会中所发表的演说。他说德意志帝国将不仅是欧陆性的,而是要变为世界性的。这位皇帝的新世界政策是自普法战争之后德国迅速工业化的后果。德国从1870年到1895年,人口从4100万增到5500万,粮食的供给已经逐渐要依赖外国的贸易。德国在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竞争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经超过了英国。为了支持其遍及世界的贸易商人,德国必须以
[3](P.212)
。这就是说要与英国,这个传统欧洲世界强国自居
大国之间发生商业上的冲突。
1898年,为了保障德皇的扩张政策,德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决议案,决定扩充德国海军,其所附带的说明中明白地指出:“这种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这一炮正是对着英国而发的。
当时的英国正因为法绍达事件正与法国已经走到了
④
战争的边缘上。1899年南非战争爆发,英国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十分孤立的地位,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对它表示敌意。
说起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如果看过1909年到1914年各强国间建造新舰的费用比较,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在战争爆发时,三国协约国花费在造舰上的金钱要比三国同盟方面多了两倍半,而法俄两国的总和也比德国多了两倍半。所以说英国舆论大肆渲染,说德国海军扩建足以威胁英国是个无稽之谈,根本原因不是德国的海军,而是德国的商业舰队威胁了英国,他们逐步抢走英国的市场,如果这种趋势再发展下去,英国的经济有崩溃的可能。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种经济性的生存斗争。人类为了自保,只好回到了丛林中的生活方式。原始性的斗争是发生在人与野兽之间,而工业性的斗争却是发生在民族与民族之间。
四、英法协约
1901年1月22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逝世,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继承。爱德华七世为了打破英国在南非战争中的孤立状况,在1903年春天访问巴黎。他到达时受到了人民的奚落,而离去时则收到了他们的欢呼。他个人的优雅风度,以及他对自己的外甥德国皇帝所采取的不同情态度,使法国人对他充满好感。当然这里也包含着法绍达事件和平解决等一系列原因。在他访问结束后,两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1904年4月8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和法国驻英大使康邦在伦敦签订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英法协约”。它标志着英法两国停止关于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的威胁,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
五、英俄关系
尽管英俄之间也有很深的矛盾,但是双方都认定自己与德国的矛盾更大些,尤其在“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也开始接近。在法国的怂恿下,双方取得了几项谅解:1907年8月31日,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利斯基和英国驻俄大使尼科尔森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解决了俄国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来参加欧洲政治中更危险的赌博。
1907年英、法和俄三国签订了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三国协约”。1907年“三国协约”的签订,使欧洲正式分裂成为两个敌对阵营: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前者为德,奥,意三国,而德国又与罗马尼亚秘密结盟。后者为俄,英,法三国,并协同塞尔维亚。欧洲已经形成两大权力集团,在基本问题上彼此争锋相对。
六、总结
几十年来,欧洲帝国疯狂地夺取世界殖民地。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不断破坏国家之间的均势。经济力量增强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殖
83
民地。主要矛盾就是德国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德国,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对殖民地有最迫切的要求,希望夺取英国、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取代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还想扩大自己在巴尔干的势力。奥匈帝国希望侵占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领土,并吞并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英国参战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的地位,并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法国企图从德国手中夺回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侵占萨尔产煤区。沙皇俄国则想确立自己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君士坦丁堡。
僵化的同盟和协约体系,各个欧洲国家都过于看重条约和义务,恪守条约的字面理解,而不顾本国的实际利益,不断破坏力量平衡,连环地卷入战争。三国协约面对三国同盟,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使得欧洲进入了战国状态,冲突风云突起。被称为“绞肉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注释:
①19世纪70~80年代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
②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结束后,于1878年3月3日在圣斯特凡诺签署的条约。根据条约把奥斯曼
帝国的领土分成三部分,即帝国本部、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邻近地区。
③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
④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 参考文献:
[1]须建宜.外国著名战争战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钮先钟.历史与战略 中西军事史新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雷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麦尼尔.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陈章媛(1983—),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
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欧洲。
(上接76页)(五)日常生活
1.休闲时间的活动
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主要花在看电视、做家务、聊天、为子女照看小孩、锻炼身体上面。
2.日常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与老人聊天最多的人首先是配偶(45.3%),其次是邻居(28.9%),其余各项都低于12%。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孙子或孙女与老人走得相对近一些,其次是女儿,其中儿媳或女婿陪老人的比例极其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欠佳。 2.农村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总体较好,尤其是低龄老年人,但大多数老年人对待疾病和自身的健康问题没有正确的观念和相应的经济实力去解决。 3.家庭养老是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选择和追求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大多数是与配偶单独生活或独居,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丧偶、病重等情况。
4.老年人缺乏各个方面的精神慰藉,精神娱乐少,社会支持网络单一,大多数人只能与配偶和邻居保持较多的交流,孤独成为很多老年人生活当中的最大障碍。
(二)建议
第一,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施农村老人增收工程。 84
第二,逐步建立完备的农村保障体系。
第三,强化家庭道德教化力度,营造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
1982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时,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就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1]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的经济赡养、日常生活照料、生病护理等非常必要,而且家庭养老更有利于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感情享受天伦之乐并得到精神慰藉。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老人的生命质量。
第五,完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建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2]前者主要是指来自正式组织的各支持供给者的集合。如各级政府、各级正式组织、机构、企业、社区等。后者则主要是指来自家庭、亲属、朋友、邻居、非正式组织等所提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祖月.银发浪潮带给我们的经济思考(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2年增刊.
[2]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东波(1965—),女,黑龙江省桦川人,副教
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当
代社会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