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学案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在爱国主义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本人亲身经历的爱国教育,作为案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爱国情感升华为爱国信念、爱国思想并转化为爱国行为。

  案例讲述:绿海金瓯 红色感动

  建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建瓯是绿色的,青松翠竹,春意盎然;作为闽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所在地,建瓯又是红色的,建(瓯)松(溪)政(和)革命政权,“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回到故乡这片热土,我特意探访了闽北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闽北临时委员会(简称“闽北临委”) 旧址。

  提到“闽北临委”,得从刘葆彝烈士说起。

  刘葆彝,1903年出生于建瓯。他有着一颗滚烫的赤子心。1926年春节刚过,其弟即将成婚,刘葆彝却要赴京参加李大钊领导的抗议段祺瑞卖国行径的斗争。其父刘德枢(前清秀才)支持道:“你放心去吧,你弟婚事我们会料理。”刘葆彝说:“家事小,国事大,国之将亡,何以家为?”

  舍小家顾国家的刘葆彝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在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与刘和珍等仁人志士一同英勇殉难。

  位于建瓯城关序五里(原名五通巷,1929年以刘葆彝之号“序五”改称)7号的那座典雅双层小洋楼,便是刘葆彝烈士的故居。

  刘葆彝的恩师潘谷公(北京工业大学教师,福建民国日报总编)和同窗衷至纯(福建民国日报副总编,共产党员)都是革命同路人。1927年,他俩因声讨国民党的反共罪行,遭通缉追捕,辗转到建瓯,隐蔽在刘葆彝烈士家中。刘葆彝的家人给予了热情接待。刘葆彝之父刘德枢对外声称,潘谷公是他家聘请的家庭教师“王先生”。其时,潘谷公患了严重的伤寒病,刘老先生不怕疾病传染,为其精心治疗、护理,使潘得以康复。

  白色恐怖笼罩之时,刘葆彝烈士全家人的关照就像冬日的阳光、寒夜的火炉,温暖地保护着这两位革命者,真是感人至深。

  1927年8月,在中共中央任秘书的陈昭礼受党组织派遣,与未婚妻潘超人(共产党员)抵达建瓯,栖身于堂弟陈昭涌(共产党员)在建瓯办的木行。

  无巧不成书,陈昭涌的房东正是刘葆彝之父;潘超人正是潘谷公之女。就这样,潘谷公和陈昭礼翁婿一家人在建瓯不期而遇,惊喜重逢于刘葆彝烈士家中。

  陈昭礼很快与中共建瓯交通站的负责人方文治(刘葆彝的中学同学)取得了联系。通过方文治,陈昭礼迅速联络到建瓯的一些党团员。陈昭礼等共产党员常常在刘葆彝烈士家里开会。刘家老少积极配合,做好保密工作。陈昭礼见刘家符合建立党的秘密机关的要求,便于分散撤离,因此将中共闽北临委机关设在了这里。

  在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刘家人冒着举家灭门的危险,全力支持共产党的工作,其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陈昭礼等人不辞辛劳,日夜奔走于福州、建瓯、崇安(今武夷山)各地的村村镇镇,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将南平、邵武等地被打散的党、团组织重新发展起来。大革命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纷纷集中到建瓯、崇安两地。一度沉寂的闽北工农运动,又呈现出蓬勃生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由燎原之势渐成熊熊烈火。

  1927年12月,陈昭礼负责的闽北临委与陈明主持的闽南临委,在漳州开会,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陈昭礼当选为临时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留任省委工作,闽北党的重心逐渐向福州转移,闽北临委遂结束历史使命。

  闽北临委存在的时间虽然只要短短的四个月,但它是福建第一个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机构,是组建福建省委的基础,在福建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葆彝烈士的家人对革命者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1928年秋,刘葆彝之弟刘葆康专程护送潘谷公经福州,前往上海、杭州。刘家对革命朋友的感情,恰似金瓯里的美酒那般醇厚。1940年陈昭礼被国民党暗杀,亦是刘葆康为其埋葬。崇高的革命情谊胜似亲情。

  几十年来,闽北临委旧址受到刘葆彝烈士的亲属完好保护。1984年,一贯支持革命的刘葆康和女儿刘永贞、刘葆彝烈士的女儿刘静贞、刘淑贞,出于爱党的情怀,四人自愿将房屋无偿捐赠给建瓯县人民政府。

  1985年,刘葆彝烈士故居被辟为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纪念馆、建瓯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馆。馆内设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的建立。介绍了中共福建省委的前身――闽北临委成立的背景及历史功绩。第二展厅:建瓯革命史。以大量的照片、资料,展现了建瓯波澜壮阔的革命史。1993年闽北临委旧址被定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授予首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见到纪念馆壁上书写的“民族魂”牌匾,我思绪飞扬:先辈们为了民族的崛起,毅然肩负起革命重任,不惜献出身家、性命,他们赤诚爱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我希望将感知的这份爱国主义情怀,传达给更多的祖国未来的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福州市第一技工学校)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在爱国主义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本人亲身经历的爱国教育,作为案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爱国情感升华为爱国信念、爱国思想并转化为爱国行为。

  案例讲述:绿海金瓯 红色感动

  建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建瓯是绿色的,青松翠竹,春意盎然;作为闽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所在地,建瓯又是红色的,建(瓯)松(溪)政(和)革命政权,“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回到故乡这片热土,我特意探访了闽北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闽北临时委员会(简称“闽北临委”) 旧址。

  提到“闽北临委”,得从刘葆彝烈士说起。

  刘葆彝,1903年出生于建瓯。他有着一颗滚烫的赤子心。1926年春节刚过,其弟即将成婚,刘葆彝却要赴京参加李大钊领导的抗议段祺瑞卖国行径的斗争。其父刘德枢(前清秀才)支持道:“你放心去吧,你弟婚事我们会料理。”刘葆彝说:“家事小,国事大,国之将亡,何以家为?”

  舍小家顾国家的刘葆彝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在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与刘和珍等仁人志士一同英勇殉难。

  位于建瓯城关序五里(原名五通巷,1929年以刘葆彝之号“序五”改称)7号的那座典雅双层小洋楼,便是刘葆彝烈士的故居。

  刘葆彝的恩师潘谷公(北京工业大学教师,福建民国日报总编)和同窗衷至纯(福建民国日报副总编,共产党员)都是革命同路人。1927年,他俩因声讨国民党的反共罪行,遭通缉追捕,辗转到建瓯,隐蔽在刘葆彝烈士家中。刘葆彝的家人给予了热情接待。刘葆彝之父刘德枢对外声称,潘谷公是他家聘请的家庭教师“王先生”。其时,潘谷公患了严重的伤寒病,刘老先生不怕疾病传染,为其精心治疗、护理,使潘得以康复。

  白色恐怖笼罩之时,刘葆彝烈士全家人的关照就像冬日的阳光、寒夜的火炉,温暖地保护着这两位革命者,真是感人至深。

  1927年8月,在中共中央任秘书的陈昭礼受党组织派遣,与未婚妻潘超人(共产党员)抵达建瓯,栖身于堂弟陈昭涌(共产党员)在建瓯办的木行。

  无巧不成书,陈昭涌的房东正是刘葆彝之父;潘超人正是潘谷公之女。就这样,潘谷公和陈昭礼翁婿一家人在建瓯不期而遇,惊喜重逢于刘葆彝烈士家中。

  陈昭礼很快与中共建瓯交通站的负责人方文治(刘葆彝的中学同学)取得了联系。通过方文治,陈昭礼迅速联络到建瓯的一些党团员。陈昭礼等共产党员常常在刘葆彝烈士家里开会。刘家老少积极配合,做好保密工作。陈昭礼见刘家符合建立党的秘密机关的要求,便于分散撤离,因此将中共闽北临委机关设在了这里。

  在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刘家人冒着举家灭门的危险,全力支持共产党的工作,其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陈昭礼等人不辞辛劳,日夜奔走于福州、建瓯、崇安(今武夷山)各地的村村镇镇,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将南平、邵武等地被打散的党、团组织重新发展起来。大革命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纷纷集中到建瓯、崇安两地。一度沉寂的闽北工农运动,又呈现出蓬勃生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由燎原之势渐成熊熊烈火。

  1927年12月,陈昭礼负责的闽北临委与陈明主持的闽南临委,在漳州开会,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陈昭礼当选为临时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留任省委工作,闽北党的重心逐渐向福州转移,闽北临委遂结束历史使命。

  闽北临委存在的时间虽然只要短短的四个月,但它是福建第一个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机构,是组建福建省委的基础,在福建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葆彝烈士的家人对革命者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1928年秋,刘葆彝之弟刘葆康专程护送潘谷公经福州,前往上海、杭州。刘家对革命朋友的感情,恰似金瓯里的美酒那般醇厚。1940年陈昭礼被国民党暗杀,亦是刘葆康为其埋葬。崇高的革命情谊胜似亲情。

  几十年来,闽北临委旧址受到刘葆彝烈士的亲属完好保护。1984年,一贯支持革命的刘葆康和女儿刘永贞、刘葆彝烈士的女儿刘静贞、刘淑贞,出于爱党的情怀,四人自愿将房屋无偿捐赠给建瓯县人民政府。

  1985年,刘葆彝烈士故居被辟为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纪念馆、建瓯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馆。馆内设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的建立。介绍了中共福建省委的前身――闽北临委成立的背景及历史功绩。第二展厅:建瓯革命史。以大量的照片、资料,展现了建瓯波澜壮阔的革命史。1993年闽北临委旧址被定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授予首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见到纪念馆壁上书写的“民族魂”牌匾,我思绪飞扬:先辈们为了民族的崛起,毅然肩负起革命重任,不惜献出身家、性命,他们赤诚爱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我希望将感知的这份爱国主义情怀,传达给更多的祖国未来的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福州市第一技工学校)


相关内容

  • 浅谈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德育教育
  • 摘 要 当前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营造良好环境,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等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中职生 思想道德 问题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Moral Status of Vocatio ...

  •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职学校中的意义及创新
  • 摘  要: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本文就在中职教学中现有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德育教育在中职教学中重要意义及德育教育工作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措施 文章编号:1674- ...

  •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doc
  •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加上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也逐年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源不足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的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有的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努力加强对学生基本文明行为的 ...

  • "三贴近"原则下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德育观念.方法.手段必须改变,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从贴近职业特点.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三贴近"原则探讨了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的措施. 关键词:"三贴近":德育:教学实效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 ...

  •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作者:茹春亚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15期 作者简介:茹春亚(1978-),女,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摘要:德育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 ...

  • 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 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摘要:中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而德育课程在内容上的选择则更应该突出实践体系的构建.实践课程因为具有较强的主观感受性和深刻的知觉反思性,在学生对个人的知行系统的整合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通过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对于学生自身的信念与修养 ...

  •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困惑与探索
  •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面临较多困惑.只有紧抓德育课程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终身学习三大功能,走合理定位.改革创新.建章立制之路,方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困惑:功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 ...

  •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作者:王婵 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提高中职学生尤其是卫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同时也对卫校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实现预期 ...

  • "服务育人"职业教育新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管理理念需要与时俱进."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其广义的内涵与现代化的特点使得中职教育的管理方式更加人本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务育人: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 ...

  • 浅谈中职生礼仪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 [摘要]目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现了某些中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特别是中职学生的礼仪不符规范尤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其礼仪教育,提高中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