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弟子规》又发挥其新的作用。《弟子规》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分析《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同时,谈谈笃行《弟子规》对和谐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家庭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融入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思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77-02 引言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经典著作。其内容由《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字义编纂而成,具体列举了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人们学习圣贤规范的最佳读物之一。 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文中,“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弟子规》无疑是最值得弘扬的经典书目之一。《弟子规》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美德,而且还把“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思想。 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做人、做事态度,帮助大学生成就幸福快乐的人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弟子规》虽成书于封建社会,有些思想不适合现代社会了,但其中的大多数德育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笃行《弟子规》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一、《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分析 《弟子规》德行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的德育思想也从“孝道”与家庭的和谐,“君子”人格的养成,如何待人接物,怎样求学致思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详细阐述其德育思想。 1.“孝悌之道”与家庭和谐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孝悌之道”则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弟子规》“入则孝”部分详细阐述了怎样孝顺父母,在“出则悌”部分,也强调了友爱兄弟姐妹的重要性。对父母的“孝”,表现在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心,以及我们如何让父母对我们放心两方面。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与父母的教诲,要“须敬听”、“须顺承”,父母生病时,要做到“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生活中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严格要求自己,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当然,“悌”也是“孝”的一种体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父母也会因此感到欣慰。所以,“孝悌之道”的弘扬对构建和谐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修缮“君子”人格 《弟子规》要求我们从小培养君子人格。完美的人格对个人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强调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君子”人格的形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传统德育思想历来重视完美人格的追求,成为“君子”和“圣人”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孔夫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文采与品德的协调发展,行为与心灵的和谐美。《弟子规》要求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和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弟子规》主张向仁者学习,“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些要求,无疑对“君子”人格的养成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3.待人接物 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出门在外,我们也要学会待人接物,不失礼节。其一,待人随和,能忍耐。“财物轻,怨何生”,利益的纠纷往往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如果彼此都把财物看轻一些,“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同时,“言语忍,忿自泯”,如果能够做到“慎言”,不乱讲话,也能够忍让,多替对方着想,大家就不会不开心。其二,恭谦有礼。《弟子规》强调在长辈面前要表现的恭谦有礼,遇到同辈的人,也要“兄道友,弟道恭”,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恭谦有礼。其三,讲诚信。所谓“人无信不立”,出门在外,如果不讲信用,谎话连篇,大家都不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所以《弟子规》强调“凡出言,信为先”,要做到“惟其是,勿佞巧”,实事求是。 4.求学致思 《弟子规》在最后一篇中,教育我们要怎样求学致思。第一,《弟子规》强调读书“非圣书,屏勿视”,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德行。第二,读书要专心。《弟子规》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说,我们读书,一定要心、眼、口都到,全神贯注地读书。第三,“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知识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有探索精神,反思精神,有不懂的地方,做到“亲仁”,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就能“德日进,过日少”,真正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第四,强调“知行合一”。如果一个人只会做事,又不肯读书,可能就会走上“任己见,昧理真”的路子,固执己见。如果一个人所学的不力行,一味读死书,就会“长浮华”,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二、笃行《弟子规》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分析《弟子规》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完成于几百年前,但是《弟子规》的德行教育思想依然有其价值。笃行《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笃行“孝悌之道”与个人成长 《弟子规》突出强调的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将孝悌作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大学生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应该笃行“孝悌之道”,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外出求学后,家庭出现空巢现象,父母很孤单。我们可能难以做到“晨则省,昏则定”,但也要经常向父母汇报我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经常“报喜不报忧”,让父母放心。有兄弟姐妹的大学生,也要做到“兄道友,弟道恭”,这样父母也会感觉到欣慰。当然,家庭的和谐又会反作用于大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求知,健康成长。
2.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品德教育。就大学生的发展来说,优良的品德可以说是决定其个人修养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弟子规》要求人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品德塑造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修缮自己的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如果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行为严谨,为人诚信,重视道德品质的提高,那么,大学生也能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 3.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人际交往的各种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当然,大学生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弟子规》要求“泛爱众”。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做到“冠必正,纽必结”等等,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另一方面要把“泛爱众”之心转化成生活中的细节,不揭人短,不道人私,学会赞美别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加人,先问己”,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如果大学生能做到这些,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4.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融入社会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企业却抱怨没有合适的人才。原因有许多方面:如高校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就业指导不力等,但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就业观念陈旧,自身缺乏实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弟子规》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主观方面找原因。笃行《弟子规》,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环境出发进行择业。同时,强调“知行合一”的大学生,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养成“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的良好习惯,对“德优”、“好学”、“勤奋”的大学生,企业和单位是非常愿意招纳的。因此,力行《弟子规》对大学生融入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结语 本文探讨《弟子规》,目的是真正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弟子规》的推广方法很多:如诵读《弟子规》,开展学习辩论会,朗诵《弟子规》比赛,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播放感恩类歌曲辅助推广,办“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的板报评比活动等等。借鉴这些好方法的同时,《弟子规》要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必须做好三点:第一,诵读《弟子规》;第二,笃行《弟子规》,把《弟子规》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第三,每天休息前反省这一天的言行举止,观照《弟子规》进行改正。只有把这三点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弟子规》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价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综上所述,《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大学生力行《弟子规》,对自身、家庭、人际关系、乃至融入社会都有积极影响。当然,《弟子规》的思想也有一定局限性,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21).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2009,36(3):128. [3]龙霞,黄辉,张春.由《弟子规》看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J].读与写杂志,2011,8(6):60. [4]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4). [5]田启燕.《弟子规》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4):152. [6]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才智,2010,(32).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弟子规》又发挥其新的作用。《弟子规》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分析《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同时,谈谈笃行《弟子规》对和谐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家庭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融入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思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77-02 引言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经典著作。其内容由《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字义编纂而成,具体列举了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人们学习圣贤规范的最佳读物之一。 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文中,“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弟子规》无疑是最值得弘扬的经典书目之一。《弟子规》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美德,而且还把“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思想。 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做人、做事态度,帮助大学生成就幸福快乐的人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弟子规》虽成书于封建社会,有些思想不适合现代社会了,但其中的大多数德育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笃行《弟子规》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一、《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分析 《弟子规》德行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的德育思想也从“孝道”与家庭的和谐,“君子”人格的养成,如何待人接物,怎样求学致思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详细阐述其德育思想。 1.“孝悌之道”与家庭和谐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孝悌之道”则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弟子规》“入则孝”部分详细阐述了怎样孝顺父母,在“出则悌”部分,也强调了友爱兄弟姐妹的重要性。对父母的“孝”,表现在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心,以及我们如何让父母对我们放心两方面。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与父母的教诲,要“须敬听”、“须顺承”,父母生病时,要做到“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生活中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严格要求自己,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当然,“悌”也是“孝”的一种体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父母也会因此感到欣慰。所以,“孝悌之道”的弘扬对构建和谐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修缮“君子”人格 《弟子规》要求我们从小培养君子人格。完美的人格对个人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强调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君子”人格的形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传统德育思想历来重视完美人格的追求,成为“君子”和“圣人”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孔夫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文采与品德的协调发展,行为与心灵的和谐美。《弟子规》要求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和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弟子规》主张向仁者学习,“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些要求,无疑对“君子”人格的养成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3.待人接物 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出门在外,我们也要学会待人接物,不失礼节。其一,待人随和,能忍耐。“财物轻,怨何生”,利益的纠纷往往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如果彼此都把财物看轻一些,“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同时,“言语忍,忿自泯”,如果能够做到“慎言”,不乱讲话,也能够忍让,多替对方着想,大家就不会不开心。其二,恭谦有礼。《弟子规》强调在长辈面前要表现的恭谦有礼,遇到同辈的人,也要“兄道友,弟道恭”,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恭谦有礼。其三,讲诚信。所谓“人无信不立”,出门在外,如果不讲信用,谎话连篇,大家都不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所以《弟子规》强调“凡出言,信为先”,要做到“惟其是,勿佞巧”,实事求是。 4.求学致思 《弟子规》在最后一篇中,教育我们要怎样求学致思。第一,《弟子规》强调读书“非圣书,屏勿视”,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德行。第二,读书要专心。《弟子规》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说,我们读书,一定要心、眼、口都到,全神贯注地读书。第三,“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知识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有探索精神,反思精神,有不懂的地方,做到“亲仁”,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就能“德日进,过日少”,真正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第四,强调“知行合一”。如果一个人只会做事,又不肯读书,可能就会走上“任己见,昧理真”的路子,固执己见。如果一个人所学的不力行,一味读死书,就会“长浮华”,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二、笃行《弟子规》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分析《弟子规》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完成于几百年前,但是《弟子规》的德行教育思想依然有其价值。笃行《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笃行“孝悌之道”与个人成长 《弟子规》突出强调的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将孝悌作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大学生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应该笃行“孝悌之道”,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外出求学后,家庭出现空巢现象,父母很孤单。我们可能难以做到“晨则省,昏则定”,但也要经常向父母汇报我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经常“报喜不报忧”,让父母放心。有兄弟姐妹的大学生,也要做到“兄道友,弟道恭”,这样父母也会感觉到欣慰。当然,家庭的和谐又会反作用于大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求知,健康成长。
2.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品德教育。就大学生的发展来说,优良的品德可以说是决定其个人修养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弟子规》要求人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品德塑造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修缮自己的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如果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行为严谨,为人诚信,重视道德品质的提高,那么,大学生也能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 3.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人际交往的各种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当然,大学生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弟子规》要求“泛爱众”。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做到“冠必正,纽必结”等等,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另一方面要把“泛爱众”之心转化成生活中的细节,不揭人短,不道人私,学会赞美别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加人,先问己”,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如果大学生能做到这些,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4.笃行《弟子规》与大学生融入社会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企业却抱怨没有合适的人才。原因有许多方面:如高校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就业指导不力等,但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就业观念陈旧,自身缺乏实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弟子规》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主观方面找原因。笃行《弟子规》,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环境出发进行择业。同时,强调“知行合一”的大学生,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养成“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的良好习惯,对“德优”、“好学”、“勤奋”的大学生,企业和单位是非常愿意招纳的。因此,力行《弟子规》对大学生融入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结语 本文探讨《弟子规》,目的是真正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弟子规》的推广方法很多:如诵读《弟子规》,开展学习辩论会,朗诵《弟子规》比赛,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播放感恩类歌曲辅助推广,办“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的板报评比活动等等。借鉴这些好方法的同时,《弟子规》要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必须做好三点:第一,诵读《弟子规》;第二,笃行《弟子规》,把《弟子规》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第三,每天休息前反省这一天的言行举止,观照《弟子规》进行改正。只有把这三点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弟子规》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价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综上所述,《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大学生力行《弟子规》,对自身、家庭、人际关系、乃至融入社会都有积极影响。当然,《弟子规》的思想也有一定局限性,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21).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2009,36(3):128. [3]龙霞,黄辉,张春.由《弟子规》看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J].读与写杂志,2011,8(6):60. [4]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4). [5]田启燕.《弟子规》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4):152. [6]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才智,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