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中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与策略

  摘 要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为例,通过对自然本底条件的剖析,介绍了近年来重庆在构建生态文明城市中的一些主要规划理念、策略和做法,并对下阶段的一些工作进行了思考,期望能为其他山地城市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城乡规划 生态文明 策略 重庆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有着大山大水的自然生态格局,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对于城市如何维护山水格局,实现经济与生态共生共荣,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1 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特大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   1.1 全市概况   全市现状户籍人口3329万人,常住人口2919万人,城镇人口1606万人,城镇化率55%。其中,主城区已建建设用地61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00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43%。   1.2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76%,丘陵面积占18%,水域面积占1.29%。从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来看,渝西地区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相对平坦,适宜城镇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分别靠近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多高山狭谷,地质地貌复杂。城镇密度呈西密东疏态势,西部城镇密度是东南部和东北部的3至4倍。   1.3 三峡工程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大局   三峡库区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蓄水至175米时,淹没陆地面积达632平方公里。重庆处在三峡工程生态屏障的核心地带,库区重庆段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80公里,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库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54人,是全国平均数的2.1倍和同类型山地丘陵的4倍以上。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后,重庆段淹没陆地面积467平方公里,涉及主城区和13个远郊区县。目前,三峡库区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后三峡时期,但库区仍然存在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等多重压力。   1.4 重庆主城城市发展历程与山水格局特征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主城区范围内“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环境形成了坝、坡、嘴、沱、场等山地典型特征。上世纪四十年代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以来,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规划控制和引导,此后,先后制定了6次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人口规模从抗战前的47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125万人,1997年直辖时的500万人,到目前的700多万人。在此过程中,规划始终尊重、顺应自然山水环境特征,有机分散、分片集中的规划理念一脉相承,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2 强化山地城镇生态规划理念,有机疏散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2.1 生态优先的低冲击城市发展策略   利用主城区良好的生态格局,在规划中积极贯彻生态优先的低冲击城市发展策略,保护好等山体、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和水体等生态廊道,保障主城区生态环境安全。对四山中高程350米以上、覆被条件好、坡度大、具有较高地表起伏度的山体进行核心保育。在城市建成区与自然山体间的大型片状林地,规划近1000平方公里由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上百个城市休闲公园组成的山地城市特有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足够的生态缓冲地带。加强组团隔离带规划控制,利用两江沿岸、城区高速公路沿线的绿岛、绿带和绿楔建设,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对本底和斑块之间的串联、对异质斑块间隔离。   2.2 优化与转型结合的城市产业布局   抓住两江新区战略和“二环时代”发展契机,促进主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心城区由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积极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会展、商贸等功能。两山之外的城市新区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产业,形成“内优外扩”、“内外联动”的规划发展态势。深入研究主城特大城市人口、产业、交通布局发展特点,以主城为核心在更大区域的大都市区统筹规划布局,使工业区、市场体系等功能有更多的布局选择,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活力。   2.3 有机疏散的组团城市空间格局   在主城5473平方公里中,规划118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0%,其余的80%为两江、自然山地、森林公园、大型绿地、郊野公园及农田用地构成的非建设用地,形成容纳1200万人的特大城市框架。城市空间形成“五大片区二十一个组团”结构体系,生态空间形成“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百廊千园”结构体系,走向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特大城市分解为10个左右相对较为独立,人口规模在100万左右,有相对配套完善的综合功能的组团,既保持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因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2.4 因地制宜、分区辐射的城市中心体系   与城市空间和组团布局相适应,形成城市中心—副中心—组团中心的三级新中心体系。疏解旧城,发展新区,提升中央商务区以及5个传统城市副中心的商务集聚功能,培育10个左右新的城市副中心,分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按照人口分布与公共设施布局相匹配的原则,配套发展一批组团中心。   3 引导和塑造大疏大密,山、水、城交融的城市空间形态   3.1 大疏大密的特色城市环境   规划主城九区118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实际分布在3000平方公里的空间内。传统上重庆城市密集的区域建筑密集,富有紧凑城市的特点。规划形成分组团宜高则高的“高而疏”、“低而适中”与部分新区地区“低而疏”,加之组团之间的大片山林绿化,形成独有的疏密有致的空间分布格局。3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区,平均容积率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城市,显现特有的环境品质。   3.2 山、水、城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   重庆主城长江和嘉陵江江湾曲折、变化丰富,构成了两江四岸丰富的江湾景观。两江江面宽度适宜,长江平均宽度约600~1000米,嘉陵江平均宽度约300~500米,这个宽度既不同于100~200江面那样缺少气势,也不像长江下游城市两三千米以上的江面使得两岸之间难以联系。以两江四岸滨江地区为重点,突出山水城市特征,开展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高品质塑造滨江地带城市空间,展现富有重庆特色的城市意象。   3.3 四山管制规划和规定   为切实保护主城四山生态屏障,编制了《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分区规划》,并颁布《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近年来划定了主城区的绿线、蓝线,设立了7个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28个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区,加强了对山体开发建设行为的管控,为山体生态系统的维育,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3.4 规划混合聚居、功能复合的大型聚居区   以“公交引导、职住平衡、配套完善、融合聚居”为原则布局21个大型聚居区。以居住空间为主体,结合产业分布、环境品质、城市功能和设施支撑等条件因素,将达到一定居住用地和居住建筑规模的功能空间,为未来居住空间发展的重点区域进行规划统筹和发展谋划。各个聚居区用地范围约10~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20~30万,总用地约400平方公里、居住总量约500万人,并带动就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配套,形成“四位一体”的聚居区完整规划体系。每个大型聚居区围绕自身中心都有轨道交通、城市快速干道系统、公交换乘枢纽等,并使之与中心城区及各组团串联,形成交通便捷、出行顺畅的多元化交通网络。测算周边产业园区的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和居住的职住平衡。均衡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不同层次,服务周到、覆盖全民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民生发展需求。同时,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原则,规划布局了不同类型的住房体系。   4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多层次、多类型山地低碳绿色交通系统   4.1 强化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发展   沿各组团、中心布局快速路网,规划“六横七纵一环七联络”总长882公里的干道骨架,以及39座跨江大桥和37座大型穿山隧道。其中,已建成跨江大桥22座,在建6座;已建成大型穿山隧道17座,在建3座。优化城市次干道和支道路网,形成自由式山地网格化交通系统,提高山地大城市城市道路交通科学性。   4.2 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规划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75%以上   重庆现状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3.6,高于国内多数大城市。规划沿主要交通集散点布局大运量城市轨道,布局9条线路、480公里的轨道线网,运送能力达850万人次/日。目前,已通车里程达142.5公里,位于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一位。围绕轨道站点实施TOD开发,优化布设各层次地面公共交通网络。   4.3 探索实践山地低碳交通,构建步行、扶梯、缆车、自行车等多种方式有机融合的特色慢行系统   创新将包括自行车、步行在内的低碳慢行系统纳入到各级规划编制及管理中。在两江四岸等相对平坦区域开展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兼顾交通、健身、休闲等特色功能。优化城市步行环境,系统开展山城步道规划,在各商业中心区、大型集散场、交通枢纽中普及无障碍通行,利用地形高差规划电梯、扶梯、缆车、索道等辅助交通方式,形成连续、完善的立体慢行系统,也方便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和高效转换。   5 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安全,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5.1 加强山地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研究   结合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的四级划分。以此为依据,把市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包括各个沿江城市的环库区、重要交通干线和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人口密集区等,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采取以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为主、搬迁避让为辅等措施进行防治。重点防治区外的广大地区,均为一般防治区,主要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为主的非工程治理措施进行防治。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了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   5.2 制定专项规划,全面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水平   规划编制完成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泄洪通道专项规划、城市消防规划、人防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等大量专项规划,并出台了相应的管制措施并予以充分实施。其中,《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分城市级——市级——区级——社区级四个梯级,与21个组团相对应,分别规划了21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130余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全面覆盖主城区的大量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市域40个区县也全部编制完成了分区防灾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主城区泄洪通道专项规划》共规划了233条泄洪通道系统,规划要求除满足泄洪功能外,还应为泄洪通道建设及城市安全、景观必须预留的空间距离。   5.3 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为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质,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具体措施上,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环境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制度创新、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实施环境保护优化、空气质量达标、水环境质量达标、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环保达标、环境能力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公众满意度提升等八大系列工程,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5大类26项指标进行分解落,力争2013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6 注重技术创新,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试点示范   6.1 生态城市课题研究   针对生态城市规划,配套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包括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适用于山地条件的生态技术研究、山地生态城规划标准体系研究等十多项课题。其中,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将一般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内容与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进行有机关联,结合重庆具体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特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重庆山水城市地理特征的指标体系。通过开展山地生态城规划标准体系研究,有利于对我国城乡规划标准的具体内容完善,弥补现有体系对于山地区域考虑的不足。   6.2 开展宜人尺度的悦来生态城规划,加强山地生态城市规划创新   启动悦来生态城规划试点,探索山地城市的生态城规划理念和方法。悦来生态城于2012年10月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规划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纳入了中央财政对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范围。在规划中,以低碳生态的小尺度城市空间布局为目标,形成紧凑型的低碳邻里社区。   7 重庆推进生态文明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只有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作关系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其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一步,城乡规划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督等方面,对生态规划理念、技术方法、指标设定、操作路径、组织保障、应用推广等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7.1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重要林地、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区域纳入城镇体系空间保护系统中,从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布局、城镇布局方面,协调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7.2 对城乡总体规划进行深化,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保障规划实施   要以保护城市山体山形和水系水质为前提进行城市规划布局,构建生态网络,整合山系、水系、湿地、自然林地、人工绿地以及道路空间、游憩空间的建设与保护,协调生态保育的技术与政策,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路径、技术路径与社会经济保障措施。   7.3 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做好低碳技术的规划引导,将国际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划管理法定依据   即将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固废处理、绿色交通和建筑设计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具体的生态指标及控制引导要求,落实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图则中。   7.4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人文服务   加大规划执法监督力度,保护生态资源,保障开敞空间和公共空间。加强均等合理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搭建生态文化空间。推进工业区生态化、生态社区建设、可持续的建筑等方面工作。   7.5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将有利于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作用,帮助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摘 要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为例,通过对自然本底条件的剖析,介绍了近年来重庆在构建生态文明城市中的一些主要规划理念、策略和做法,并对下阶段的一些工作进行了思考,期望能为其他山地城市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城乡规划 生态文明 策略 重庆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有着大山大水的自然生态格局,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对于城市如何维护山水格局,实现经济与生态共生共荣,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1 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特大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   1.1 全市概况   全市现状户籍人口3329万人,常住人口2919万人,城镇人口1606万人,城镇化率55%。其中,主城区已建建设用地61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00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43%。   1.2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76%,丘陵面积占18%,水域面积占1.29%。从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来看,渝西地区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相对平坦,适宜城镇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分别靠近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多高山狭谷,地质地貌复杂。城镇密度呈西密东疏态势,西部城镇密度是东南部和东北部的3至4倍。   1.3 三峡工程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大局   三峡库区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蓄水至175米时,淹没陆地面积达632平方公里。重庆处在三峡工程生态屏障的核心地带,库区重庆段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80公里,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库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54人,是全国平均数的2.1倍和同类型山地丘陵的4倍以上。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后,重庆段淹没陆地面积467平方公里,涉及主城区和13个远郊区县。目前,三峡库区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后三峡时期,但库区仍然存在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等多重压力。   1.4 重庆主城城市发展历程与山水格局特征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主城区范围内“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环境形成了坝、坡、嘴、沱、场等山地典型特征。上世纪四十年代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以来,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规划控制和引导,此后,先后制定了6次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人口规模从抗战前的47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125万人,1997年直辖时的500万人,到目前的700多万人。在此过程中,规划始终尊重、顺应自然山水环境特征,有机分散、分片集中的规划理念一脉相承,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2 强化山地城镇生态规划理念,有机疏散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2.1 生态优先的低冲击城市发展策略   利用主城区良好的生态格局,在规划中积极贯彻生态优先的低冲击城市发展策略,保护好等山体、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和水体等生态廊道,保障主城区生态环境安全。对四山中高程350米以上、覆被条件好、坡度大、具有较高地表起伏度的山体进行核心保育。在城市建成区与自然山体间的大型片状林地,规划近1000平方公里由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上百个城市休闲公园组成的山地城市特有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足够的生态缓冲地带。加强组团隔离带规划控制,利用两江沿岸、城区高速公路沿线的绿岛、绿带和绿楔建设,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对本底和斑块之间的串联、对异质斑块间隔离。   2.2 优化与转型结合的城市产业布局   抓住两江新区战略和“二环时代”发展契机,促进主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心城区由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积极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会展、商贸等功能。两山之外的城市新区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产业,形成“内优外扩”、“内外联动”的规划发展态势。深入研究主城特大城市人口、产业、交通布局发展特点,以主城为核心在更大区域的大都市区统筹规划布局,使工业区、市场体系等功能有更多的布局选择,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活力。   2.3 有机疏散的组团城市空间格局   在主城5473平方公里中,规划118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0%,其余的80%为两江、自然山地、森林公园、大型绿地、郊野公园及农田用地构成的非建设用地,形成容纳1200万人的特大城市框架。城市空间形成“五大片区二十一个组团”结构体系,生态空间形成“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百廊千园”结构体系,走向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特大城市分解为10个左右相对较为独立,人口规模在100万左右,有相对配套完善的综合功能的组团,既保持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因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2.4 因地制宜、分区辐射的城市中心体系   与城市空间和组团布局相适应,形成城市中心—副中心—组团中心的三级新中心体系。疏解旧城,发展新区,提升中央商务区以及5个传统城市副中心的商务集聚功能,培育10个左右新的城市副中心,分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按照人口分布与公共设施布局相匹配的原则,配套发展一批组团中心。   3 引导和塑造大疏大密,山、水、城交融的城市空间形态   3.1 大疏大密的特色城市环境   规划主城九区118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实际分布在3000平方公里的空间内。传统上重庆城市密集的区域建筑密集,富有紧凑城市的特点。规划形成分组团宜高则高的“高而疏”、“低而适中”与部分新区地区“低而疏”,加之组团之间的大片山林绿化,形成独有的疏密有致的空间分布格局。3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区,平均容积率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城市,显现特有的环境品质。   3.2 山、水、城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   重庆主城长江和嘉陵江江湾曲折、变化丰富,构成了两江四岸丰富的江湾景观。两江江面宽度适宜,长江平均宽度约600~1000米,嘉陵江平均宽度约300~500米,这个宽度既不同于100~200江面那样缺少气势,也不像长江下游城市两三千米以上的江面使得两岸之间难以联系。以两江四岸滨江地区为重点,突出山水城市特征,开展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高品质塑造滨江地带城市空间,展现富有重庆特色的城市意象。   3.3 四山管制规划和规定   为切实保护主城四山生态屏障,编制了《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分区规划》,并颁布《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近年来划定了主城区的绿线、蓝线,设立了7个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28个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区,加强了对山体开发建设行为的管控,为山体生态系统的维育,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3.4 规划混合聚居、功能复合的大型聚居区   以“公交引导、职住平衡、配套完善、融合聚居”为原则布局21个大型聚居区。以居住空间为主体,结合产业分布、环境品质、城市功能和设施支撑等条件因素,将达到一定居住用地和居住建筑规模的功能空间,为未来居住空间发展的重点区域进行规划统筹和发展谋划。各个聚居区用地范围约10~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20~30万,总用地约400平方公里、居住总量约500万人,并带动就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配套,形成“四位一体”的聚居区完整规划体系。每个大型聚居区围绕自身中心都有轨道交通、城市快速干道系统、公交换乘枢纽等,并使之与中心城区及各组团串联,形成交通便捷、出行顺畅的多元化交通网络。测算周边产业园区的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和居住的职住平衡。均衡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不同层次,服务周到、覆盖全民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民生发展需求。同时,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原则,规划布局了不同类型的住房体系。   4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多层次、多类型山地低碳绿色交通系统   4.1 强化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发展   沿各组团、中心布局快速路网,规划“六横七纵一环七联络”总长882公里的干道骨架,以及39座跨江大桥和37座大型穿山隧道。其中,已建成跨江大桥22座,在建6座;已建成大型穿山隧道17座,在建3座。优化城市次干道和支道路网,形成自由式山地网格化交通系统,提高山地大城市城市道路交通科学性。   4.2 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规划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75%以上   重庆现状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3.6,高于国内多数大城市。规划沿主要交通集散点布局大运量城市轨道,布局9条线路、480公里的轨道线网,运送能力达850万人次/日。目前,已通车里程达142.5公里,位于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一位。围绕轨道站点实施TOD开发,优化布设各层次地面公共交通网络。   4.3 探索实践山地低碳交通,构建步行、扶梯、缆车、自行车等多种方式有机融合的特色慢行系统   创新将包括自行车、步行在内的低碳慢行系统纳入到各级规划编制及管理中。在两江四岸等相对平坦区域开展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兼顾交通、健身、休闲等特色功能。优化城市步行环境,系统开展山城步道规划,在各商业中心区、大型集散场、交通枢纽中普及无障碍通行,利用地形高差规划电梯、扶梯、缆车、索道等辅助交通方式,形成连续、完善的立体慢行系统,也方便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和高效转换。   5 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安全,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5.1 加强山地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研究   结合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的四级划分。以此为依据,把市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包括各个沿江城市的环库区、重要交通干线和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人口密集区等,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采取以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为主、搬迁避让为辅等措施进行防治。重点防治区外的广大地区,均为一般防治区,主要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为主的非工程治理措施进行防治。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了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   5.2 制定专项规划,全面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水平   规划编制完成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泄洪通道专项规划、城市消防规划、人防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等大量专项规划,并出台了相应的管制措施并予以充分实施。其中,《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分城市级——市级——区级——社区级四个梯级,与21个组团相对应,分别规划了21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130余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全面覆盖主城区的大量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市域40个区县也全部编制完成了分区防灾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主城区泄洪通道专项规划》共规划了233条泄洪通道系统,规划要求除满足泄洪功能外,还应为泄洪通道建设及城市安全、景观必须预留的空间距离。   5.3 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为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质,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具体措施上,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环境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制度创新、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实施环境保护优化、空气质量达标、水环境质量达标、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环保达标、环境能力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公众满意度提升等八大系列工程,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5大类26项指标进行分解落,力争2013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6 注重技术创新,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试点示范   6.1 生态城市课题研究   针对生态城市规划,配套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包括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适用于山地条件的生态技术研究、山地生态城规划标准体系研究等十多项课题。其中,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将一般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内容与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进行有机关联,结合重庆具体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特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重庆山水城市地理特征的指标体系。通过开展山地生态城规划标准体系研究,有利于对我国城乡规划标准的具体内容完善,弥补现有体系对于山地区域考虑的不足。   6.2 开展宜人尺度的悦来生态城规划,加强山地生态城市规划创新   启动悦来生态城规划试点,探索山地城市的生态城规划理念和方法。悦来生态城于2012年10月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规划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纳入了中央财政对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范围。在规划中,以低碳生态的小尺度城市空间布局为目标,形成紧凑型的低碳邻里社区。   7 重庆推进生态文明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只有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作关系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其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一步,城乡规划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督等方面,对生态规划理念、技术方法、指标设定、操作路径、组织保障、应用推广等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7.1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重要林地、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区域纳入城镇体系空间保护系统中,从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布局、城镇布局方面,协调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7.2 对城乡总体规划进行深化,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保障规划实施   要以保护城市山体山形和水系水质为前提进行城市规划布局,构建生态网络,整合山系、水系、湿地、自然林地、人工绿地以及道路空间、游憩空间的建设与保护,协调生态保育的技术与政策,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路径、技术路径与社会经济保障措施。   7.3 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做好低碳技术的规划引导,将国际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划管理法定依据   即将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固废处理、绿色交通和建筑设计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具体的生态指标及控制引导要求,落实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图则中。   7.4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人文服务   加大规划执法监督力度,保护生态资源,保障开敞空间和公共空间。加强均等合理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搭建生态文化空间。推进工业区生态化、生态社区建设、可持续的建筑等方面工作。   7.5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将有利于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作用,帮助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相关内容

  • 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完成)(修订)
  • 学校发展长远规划 (2016年2月---2020年12月) 近年来,池北一小学在上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 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依法办学, 以人为本,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中心点, 科学管理, 真抓实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 ...

  • 谈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企业绿色发展
  • [摘 要]当前我国企业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化认识生态文明视野下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已然成为当务之急.但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惯性及不完善的监管体制,我国企业发展仍存有诸多弊病.作为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回应,我国企业发展必须紧跟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努力研发.践行绿色技术,寻求企业绿色发展的前沿路径.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的教学建议
  • 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结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将这些精神体现 ...

  • 借助社会热点?培养历史观念
  •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凸显综合能力培养的趋势中,要为社会培养优秀新型人才,中职历史教学必须紧扣国内外大事,善借社会热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其历史乃至综合专业的学以致用能力. 关键词:社会热点:新历史观 ...

  • 论美丽中国视角下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这一宏伟蓝图,是基于对当前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笔者以美丽中国为视角,分析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内涵及特征. [关键词] 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 创建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 特色学校创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特色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学校向更高的层次努力,是办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提高自己的办学品位,谋求学校.教师.学生更好地发展的一种办学行为.我们认识到,特色学校的创建必须根 ...

  • 环保部发布2015年"环境日"主题:践行绿色生活
  • 环保部发布2015年"环境日"主题: 践行绿色生活 2015年05月11日15:17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 (杨翼)今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今天,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公布了2015年"环境日" ...

  • 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3月国家发布<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

  • 学习贯彻新常态下的五大理念测试参考答案
  • 一.是否题 1. 创新发展的焦点是需求引领.( A) A. 对 B. 错 2. 区域发展只是经济问题.( B) A. 对 B. 错 3. 在新型城镇化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进程务工农民市民化问题( A) A. 对 B. 错 4. 1.绿色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绿色化.(A ) A. 对 B. 错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