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空空的"大富翁"

  泱泱华夏,茫茫神州,古往今来,盛产奇迹,各种奇人奇事目不暇接。   然而,本文记述的这位人物却极为罕见。在市场经济大潮滚滚、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他那平凡而又非凡的作为,不但令人惊讶不已,叹为观止,而且回肠百转,感慨万千,不禁肃然起敬和衷心钦佩。   这位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物是广东省茂名化州市第六中学老师吴振贵,不愧为当今华夏一奇人!   爱生如子的情怀   2007年9月初的一天,一位中等身材、钢条般精壮的汉子步履匆匆地走进茂名市广播电视台,拿出500元现金,拜托转交给两位分别考上中科大和华师大,却因家贫而忧心忡忡的考生。记者请他留下姓名、地址、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他却婉言拒绝了,悠然转身匆匆离去。   这位汉子就是吴振贵老师。在看电视时,他得知有两位应届考生分别考上中科大和华师大,但面临“入学难”的困境。想象着这两位成绩优异和求知若渴的学生,却因家贫而难以踏进大学校门那痛苦无奈的表情,吴振贵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当时,他儿子正在念大学,每月除去供给儿子的生活费用,家里已经没有多少余钱,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但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觉得,对那两位在困境中挣扎的学生,自己绝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咬紧牙关,断然伸出援手――当月刚领到工资,立即毫不犹豫地抠出将近一半,从化州匆匆赶到茂名市广播电视台,委托将钱转交给那两位无亲无故和素昧平生的学生,还问清楚他们的联系地址。此后,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不管家庭开支多么拮据,每月都按时给那两位大学生分别寄去300元和200元。而那两位受助于他的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还不知道每月给他们寄钱的好心人姓甚名谁。   倾尽全力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对于吴振贵是“习以为常”的事。2006年早春的一天,本校一位老师偶然提起该班一名学生陷入难以自拔的苦境:久病的父亲医治无效去世了,家中负债累累;体弱多病的母亲无力支付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姐弟俩面临着失学的威胁,正在学校里抱头痛哭。吴振贵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心潮翻滚,浮想联翩,脑海中浮现出姐弟俩求知若渴的眼神,耳边回响着他们悲天悯人的呼唤。他心里想:姐弟俩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关口,及时帮扶一把,他俩可能前程无量,否则可能落入万丈深渊!为了帮助他俩渡过难关,继续学业,吴振贵立即回家取钱,替他俩交了学费。此后,每月又替他们交伙食费,直至中学毕业。   又有一次,吴振贵偶然看到校园里出现一幕奇特景象:有个女学生跟在一位衣衫陈旧的妇女身后,步履沉重地走出校门,还依依不舍回头凝望,聆听课堂传出的琅琅读书声。见此情景,吴振贵立即冲出校门,紧紧拽住那位学生和她母亲的手,询问情由。原来这又是一名因家境困难不得不退学的学生……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吴振贵最不愿意听到,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因家境困难而退学这种让人心酸又心痛的现象……他心头不由得颤抖起来,略一思忖,真心实意地向那位妇女表示:自己愿意负担孩子的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直到中学毕业,恳求她一定要把孩子留下继续读书!在吴振贵的支持下,这名学生又回到了明亮的教室,继续自己的学业。   2008年,化州市中垌镇一名姓杨的学生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不幸的是暑假期间他父亲病逝了,而疾病缠身的母亲实在无力同时供三个儿子念书,小杨不得不选择放弃。吴振贵得知这个消息,心急如焚,决定伸手帮他一把。可是,那时吴振贵正资助着三名大学生和一名中学生,还接济着社会上几个孤儿,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他脑子里总是萦绕着这个学生求学心切而又百般无奈的神情,无法放下心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他断然下定决心:自己虽然无力再伸援手,但也绝不能听而不闻,更不能撒手不管!于是,他采取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举措,迈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步:放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尊严,拉下自己的面子,忍着被人耻笑和鄙视的苦涩,像和尚化斋一样四出活动,求助于社会人士,恳请他们帮一把那位可怜的学生。他前前后后求助了五十多位各界人士,终于打动其中一位慷慨解囊,资助小杨圆了大学梦。   接着,吴振贵又同样厚着脸皮,用这种方式四处游说,为另一位考上广州医学院却因家庭困难而无法踏进校门的黄姓学生费心尽力。这次,他前前后后求助了六十多位社会各界人士,才打动了其中一位姓古的大善人慷慨承诺,每年资助6000元学费和每月300元伙食费,使小黄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吴振贵如此助学实在令人感动,催人泪下!面对学生的困难和苦境,尽管自己已经无力资助,也要去操那份苦心,想尽办法助人解困。   古有武训行乞办学,今有振贵“化缘”助学。   试观泱泱华夏,敢问茫茫神州,如此“化缘”助学者能有几人?   有人做出解释:吴振贵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对学生尤其那些遭遇特困而陷入苦境的学生,有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深厚情感。从教三十多年来,他总是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慈父般地关怀爱护他们。天气转凉了,及时提醒学生添加衣服,预防感冒;学生情绪出现变化,及时找来促膝谈心,帮助消除心中的烦恼;下雨天,有的学生没带雨伞,吴振贵就把自己的雨伞送给他们;假日学校饭堂不开饭,吴振贵就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每年中秋节,有个别学生不回家,吴振贵就给他们送月饼;发现学生身体不舒服,就亲自带去医院看病,还常常替他们垫支医疗费用;如果医生开的是中药,他还亲自为他们煎煮药汤。有一位名叫陈亚波的学生患病,吴振贵连续十多天为他煎煮中药,直到病体康复;学生王学亮肠胃有毛病,吃不下干饭,吴振贵连续两个多月为他熬稀粥……总之,只要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吴振贵事无巨细都不会熟视无睹,更不会袖手旁观,总要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默默地付出自己的一切,无论是时间、精力或者金钱。   这一解释无疑入情入理也符合逻辑,然而人们仍百思不得其解: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金钱的“万有引力”使多少人晕头转向,早已分不清是非黑白和东西南北,而吴振贵却如此超凡脱俗,仿佛已飞出地球,进入太空,变成一个彻底摆脱地心吸力的“太空人”,遨游在自己那个思想“天宫”里,金钱的“万有引力”动摇不了他扶贫济困的意志,也左右不了他倾力助人的决心!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能乐此不疲一以贯之地这样做呢?难道就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仅仅出于一位人民教师的职业本能和他那爱生如子的深情吗?   非亲非故的至爱至亲   吴振贵把学生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倾心尽力帮助,出于人民教师的职业本能和他爱生如子的深厚感情,此说无疑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然而,对于一些和师生关系毫不搭界的人和事,他也同样关怀备至,眷顾有加,同样倾心尽力帮助,而且孜孜不倦和乐此不疲,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奇而怪之”乃至匪夷所思了!这类事例不胜枚举,随手可以拈来几个。   2002年春节前的一天,吴振贵得知化州市一中有一教师夫妇去世,留下两个身有残疾的儿子,生活无着无落,他立即带上一包大米前去看望。两个孩子患的是先天性白内障,眼睛看不清楚东西,每人每月只从政府那里领到45元救助金,要靠“摸捡”破烂卖钱来维持生活,一直无钱医治白内障,一拖再拖,日子艰难凄苦。吴振贵心里感到一阵阵发酸,忍不住流下泪来,立即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给他们过年。节后,又送钱给他们治病。兄弟俩万分感激地问:“你待我们这么好,是不是我爸爸的学生啊?”吴振贵犹豫了一下,肯定地回答:“是的,我是你爸爸的学生!”其实,吴振贵一天也没有念过化州一中,当然不可能是那两兄弟父亲的学生。但为了抚慰他们心灵上的痛楚,满足他们感情上的渴望,他第一次违心地撒了谎……离开这个徒穷四壁的家庭和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吴振贵眼睛又湿润起来,觉得这个苦难家庭太需要关爱了。从此,坚持每月给他们送上一包25公斤的大米,一连10年不间断。   2003年的一天,吴振贵从《茂名日报》上读到一则消息:化州市笪桥镇松柏根村两个孤儿不但失去了父母,爷爷和奶奶也逝世了,外公外婆远在外省,没有亲人照顾他们,吴振贵心里很难受。于是,利用周末带上半个月的工资600元,赶了三十多公里路去看望这对孤儿。他在当地小学校长的引领下踏进孤儿的家门,看到眼前两个身体瘦弱和穿着肮脏衣服的孩子,心如刀割一样疼痛,立即给他们送上随身带去的600元。此后,每隔一段时间都抽空去探望,给他们送钱送物。   2005年6月,吴振贵听说――仅仅是听说:化州市丽岗镇博青村委会黑泥尾村有一对姓曾的孩子父母双亡,日子十分凄凉。兄弟俩不敢住父母留下的岌岌可危的泥砖屋,只好在走廊安放一张简易的床铺过夜,每逢刮风下雨常常从梦中惊醒彻夜难眠。为了生计,两个孤儿不得不去替别人放牛、做散工,主家有时招待吃饭,有时只给一丁点工钱。吴振贵听到这两个孤儿的悲惨遭遇后,心里非常难过,再也坐不住了,立即赶到二十多公里外的黑泥尾村去看望他们,仔细了解他们的难处,还送上衣物和善款。从2005年以来,每年春节前都去看望他们,送上1000元现金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直至兄弟俩长大成人,外出打工自立谋生。兄弟俩在村中热心人的帮扶下建起了砖瓦房。   极尽自己能力扶贫济困,穷尽办法帮助别人,尤其那些身陷困境、逆境、苦境和绝境的人,仿佛已经成为吴振贵的一种本能,变成他的一种嗜好和习惯。只要看到或听到别人有难,无论是自己的学生还是素昧平生的人,都当成自己的至亲至爱一样,及时伸手帮扶一把,否则会觉得问心有愧,感到很不舒服。   吴振贵将非亲非故视如至亲至爱帮扶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   有一天,吴振贵从老家骑摩托车匆匆赶回学校,猛然看见有一位瘦弱的婆婆在艰难地赶路,就问她要到哪里去。她说要回合江镇。那是一个距离化州市区很远的山区镇,吴振贵急着回校,没有那么多时间送她,却又不忍心让这位行走不便的老人孤零零地艰难跋涉,于是骑摩托车把她送到附近的车站,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给了她,让她买票坐车回家。   2000年9月的一天早上,吴振贵经过化州火车站附近的蔬菜批发市场,见到一个农民愁眉苦脸,茫然若失地守着一车冬瓜,忙问他遇到什么困难。那个农民说:“老婆有病无钱医,就指望把这车瓜卖了,挣点钱给老婆治病。可惜来晚了一步,瓜批发不出去,不知怎么办才好!”吴振贵深为同情,他皱着眉头想了想,把身上的四百多元全部给了那位农民,叫他把瓜拉到附近一间小学去送给那里的老师,然后赶紧回家带老婆去看病。那位农民喜出望外,一谢再谢……   有人问,像这类和教师职责、师生情谊毫不搭界,将非亲非故视为至亲至爱欣然出手帮扶的事,吴振贵做了多少件?帮扶了多少人?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至今还是一个难解的谜,连他自己也说不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有人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每月(假期除外)寄给中科大的小余200元,三年共6000元;每月(假期除外)寄给华师大的小陈300元,四年共12600元;每月(假期除外)支持200元给化州市六中的小陈,两年半共5200元;每年为就读湛江师院的小吴交学费2000元,四年共8000元;每年给良光镇松柏根村两个孤儿1000元,四年共4000元;每年给丽岗镇黑泥尾村两个孤儿1000元,四年共4000元;每月给两位残疾人送一包25公斤的大米,一连十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后,吴振贵立即将家里备用的3000元全部交给茂名市红十字会转送灾民,在化州有关部门举行的赈灾义卖现场购买了1000元书籍,捐给学校图书馆;本单位组织赈灾捐款时,他第一次捐300元,第二次又捐200元。这样,汶川大地震赈灾期间,吴振贵捐出了他当时拿得出的4500元。仅上述各类款项林林总总已达数万元!这对于一个每月除了工资收入,没有其他财路的工薪阶层,不啻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泱泱华夏,茫茫神州,如此将非亲非故视为至亲至爱,诚心诚意而又尽心尽力,一以贯之地助人解困者,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新时期的“苦行僧”   吴振贵扶贫济困毫不吝啬,出手落落大方,他的家境怎样?日子过得一定很滋润很阔绰吧?   一些对花边新闻颇感兴趣的人,私下察访和多方打听,结果是目瞪口呆,大吃一惊:在当今中学教师这个群体里,吴振贵一家的日子过得不但远远谈不上阔绰,甚至够不上滋润,而且还十分清贫!   作为一位从教三十余年的中学教师,吴振贵一家三口至今依然住在学校分配给他的一个七十多平方米的套间,一住就是十几年。   论工资收入,吴振贵和他妻子两人的工资,从当年区区几百元到如今的五千多元,父母双双过世了,独生儿子已经大学毕业,本来完全可以滋滋润润地过小康生活,品尝时尚家庭的滋味。但由于他“衫袋口向下”,总是不断地掏腰包帮助别人,所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清贫得让人难以想象――   吴振贵老家在化州市林尘镇农村,经不住风吹雨打祖屋于2002年倒塌了,他一直没有钱重建。这在当地农村成了一桩绝无仅有的“怪事”,留下一道很不协调的风景:村中寻常百姓家家户户早已盖起了楼房,唯独他这位长年在外工作,体面和光鲜地端了三四十年国家饭碗的公职人员,没钱建新房,倒塌的旧房屋长年与耸立的楼房相伴。有人说,如果人民教师也像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那样来一次“财产公示”,吴振贵家绝对称得上是“清水家门”。   吴振贵没有存款、没有股票、没有基金、没有金银珠宝等细软物品、更没有小汽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五无家庭”。家中最值钱的东西当属一台老式彩电和一套软座沙发,那是当年乔迁新居时小姨子丈夫送的。主人房除了一张简朴的双人床,竟然连衣柜也没有一个……儿子住的那个六七平方米的房间,除了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书桌,再没有像样的东西。   更让人吃惊而且难以置信的是,吴振贵日常穿着的衣服几乎都是地摊买的大路货,质朴得无法再质朴,平庸得无法再平庸。稍为高档一点,可以穿着出门办事和见客的衣服,无一不是亲朋好友的馈赠,经一番修改,符合吴振贵的“身情”了才穿上。   在杨梅中学任教的17年里,吴振贵每次进城办事都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带上几只番薯或芋头作午餐,返程时买上两块小蛋糕,一块给妻子,一块给孩子,进城一次的总花销常常只是一两元钱。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跟随” 吴振贵多年,早该淘汰了,但由于手头实在太紧了,所以直到自行车该进博物馆了,他才“与时俱进”,好不容易才购买了一辆国产摩托车,这对他来说已是极其难得的奢侈。   吴振贵的父亲在世时,曾经病倒卧床九个多月。这段时间,吴振贵每逢星期六上完上午的课,便急急忙忙骑自行车赶几十公里路回家看望老人家,天黑了又骑着自行车争分夺秒赶回学校,以免耽误星期天给毕业班学生补课。有一次,他看望父亲后赶回学校,骑自行车顶着寒风,冒着冷雨,奔驰在空无一人的公路上,衣服湿透了,全身冷得发抖,连人带车跌倒在路边水坑,他爬起来扶起车,忍着伤痛继续赶路,几十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吴振贵的妻子谢丽红和他情投意合,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女士。早在恋爱阶段,她就很欣赏吴振贵那心地善良、克勤克俭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为将来有这样一位人生伴侣而感到自豪。结婚时,他们既没有举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也没有添置堂堂皇皇的家具,一张大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外加她带来的那只箱子,就是新婚的全部家当。婚后,夫妻俩带着儿子一家三口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尽可能多省几个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和社会孤残人员。在父母的熏陶下,儿子也从小就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念大学时,有位同级的同学是个孤儿,生活十分清苦,儿子便从自己准备买电脑的钱中抠出1000元支持那位同学。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师生们纷纷捐款救灾,儿子是学生中捐款最多的一个。吴振贵夫妇的言传身教和默然契合,天衣无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一家三口形成一种合力奉献社会和尽力帮扶别人的家庭氛围。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克勤克俭,尽力助人,是吴振贵不成文的人生准则和雷打不动的行为规范,并渗透于他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他人生之旅的全过程。由于长年累月拼命工作加上生活清贫,他积劳成疾,心肌出现明显劳损。然而,他却揣着医生开的病休证明坚持工作,多次累倒在办公室,晕倒在讲坛上……   其实,吴振贵并不是没有能力,更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自己清贫的生存状态。不,他的能力大得很,他的机会也多得很。有一年正月初八上午,吴振贵的一位学生登门拜年,对他说:“吴老师,我已经摸到了做生意的门路,成为‘老板’了,决定买一块地建一幢房子送给您!”吴振贵婉言拒绝了。同一天下午,又有一位学生找到他,对他说:“吴老师,我在深圳盖了一幢几层高的楼房,决定送一层给您!”吴振贵同样婉言谢绝。逢年过节,总有不少学生主动给他送钱送物和各种礼品,每当学生拿着钱来报答他,他都一一谢绝,还对他们说:“老师不需要你的回报,你们要回报就回报社会,扶持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2006年暑假的一天,有一位学生请吴振贵到化州一家酒店吃饭,席间对他说:“吴老师,当年您雪中送炭给我1000元,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一直很感动!我决心以您为榜样,像您爱我那样把自己的爱奉献给社会,我给湖北宜昌市某镇捐了100万,在那里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对此,吴振贵感到无限欣慰。   1981年,化州公安局有意把吴振贵调到公安机关工作,这是一份多少人望穿秋水求之不得的美差,而他却不为所动。1984年,当时的化州县团委书记对吴振贵说,有个镇需要团委书记,想让他去担任。何去何从?几经掂量,反复思考,吴振贵还是选择了放弃。1986年,有一位朋友表示可以帮助他调到茂名市委机关工作,他也婉言谢绝了……   这么多足以让吴振贵改变命运和飞黄腾达的千载难逢机会,都一一与他擦肩而过,像天上掉下的一个个大馅饼,落到嘴边他也不咬一口。他根本用不着像时下某些精明人士那样挖空心思和瞒天过海豪取巧夺,更用不着贪赃枉法和中饱私囊,也能够堂堂正正地让自己的家人过得滋润。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一家三口依然过着 “苦行僧”式的生活。   他为什么要这样苛刻地对待自己?   他为什么要这么豪爽地对待别人?   又为什么能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呢?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正所谓“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实,吴振贵推崇的是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在自己心灵深处构建了一座神奇的“核反应堆”。   神奇的“核反应堆”   吴振贵心灵深处那座“核反应堆”由多种“浓缩铀”合成,令人倍感神奇,令人深受鼓舞!   四十多年前,当吴振贵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伟人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就像一座光辉的灯塔照亮全国人民的心坎。全校开展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班主任要求每个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吴振贵一周却做两件,总要比别人多一倍。坚持不懈地做好事,雷锋同志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反复强化着他乐于助人的意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雷锋成了他最崇敬最心仪的偶像。从少年时代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同志那样的人,成了他人生的目标。这目标像一座光辉的灯塔,照亮他前进的方向,指引他人生的旅程,他把做好事当成一种乐趣,变成人生的常态,渗透于生命的全过程,立志一辈子做好事。四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周至少做两件好事,从来没有间断过。师范毕业后,吴振贵被组织分配到南盛中学任教,他十分高兴。因为他有一位舅父在南盛粮管所工作,还有几个同学在南盛的机关单位上班,大家可以互相关照,而且那里离家比较近,家中有事照应起来比较方便。然而,有位家在南盛的老师却被分配到离家较远的杨梅中学任教,希望跟吴振贵对调。起初,吴振贵有点犹豫:如果跟他对调,到那远离家乡、举目无亲而且交通闭塞的杨梅中学任教,实在太吃亏了!但是,考虑到那位老师的妻子在农村,还要照顾几个孩子,困难确实不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觉得这件“大好事”不应该推辞,于是欣然和他对调。在那里一待就是整整17年!“为了方便别人,自己吃点亏,我不后悔!”吴振贵如是说。   从“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座光辉灯塔中,吴振贵提取了第一块“浓缩铀”。   吴振贵念高二时,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父母无力支持两个儿子同时念高中。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吴振贵决定退学,把学习机会留给弟弟,以减轻家庭负担。班主任刘付成知道这个消息大吃一惊,感到像吴振贵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殊属难得,放弃学业太可惜了。于是他不顾自己工资不高,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断然做出决定:全包吴振贵的学习费用,让他继续学业,直到高中毕业。在人生旅途急转弯这一关键时刻,班主任的鼎力支持像雪中送炭,彻底改变了他人生之旅的走向,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恩师这一拳拳之心和善良之举深深震撼着吴振贵,像一阵霭霭春风吹拂着他的心田,使他深切感悟到:身陷困境和绝境的人最渴望得到别人的帮扶,关键时刻的一把帮扶,往往影响一个人的沉浮进退,荣辱兴衰,乃至生死存亡!吴振贵决心以自己的班主任为榜样,像他在关键时刻帮自己一把那样,竭尽自己的能力,全心全意帮助有困难的人,让恩师吹进自己心田的那一股霭霭春风,浩浩荡荡吹向四面八方,吹拂更多渴望温暖的心!   从自己恩师的善举中,吴振贵提取了第二块“浓缩铀”。   吴振贵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质朴善良的本性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像一脉清纯的甘泉,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言传身教滋润着吴振贵的心田,孕育和感化着吴振贵,使他从小懂得做人要做个善良的人和热心的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还要替别人着想。他刚参加工作时,父亲更是语重心长地一再叮嘱:“振贵啊,你能有今天,全赖国家栽培,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听从祖国的召唤,服从组织的安排,舍身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啊!”父亲的叮咛像一脉甘泉在他心底汩汩奔涌,滋润着他的心田,总是在最无奈和最困难的时刻给他以无穷的力量。1996年,吴振贵从杨梅中学调进化州市区第六中学任教,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可是吴振贵起初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当时化州六中缺数学教师,学校领导决定安排他改教数学。吴振贵在杨梅中学任教时,是物理老师兼物理科组长,整整教了17年物理课,其中有14年教的是毕业班,教学经验丰富,效果出色。现在突然要他改弦更张,避熟就生去教自己从来未教过的数学课,确实困难重重,起初他心里很不乐意。这时,父亲的叮咛又像那清纯的甘泉从他心底汩汩涌出,在心头涓涓流过,使他猛然心明眼亮,欣然服从学校领导安排,毅然接过全新的教学担子,大胆从头做起,尽心尽力地备好课,把自己从未教过的数学课教好。一年后,全班学生联名给校长写信,要求吴振贵跟班一直教到毕业。校长说:“我当校长以来还未见过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难得学生这么欢迎你,我相信你能行!”第二学年时,学校搞了一次民意测验,90%以上的学生要求吴振贵跟班一直教到毕业。为了教好这门陌生课程,他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以致积劳成疾,出现心肌劳损。然而,他却揣着医生开的病休证明书一直坚持教学工作。后来,他任这个班的课到初二,当他上完最后一节课,缓缓走下讲坛时,全班学生刷地起立,用热烈的掌声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父辈的谆谆教诲中,吴振贵提取了第三块宝贵的“浓缩铀”。   有一年,在杨梅中学任教时,吴振贵接受一个新班级的教学工作才几天,就发现有个姓黄的学生有点异常。经了解,这位学生曾经因为错拿另一位同学的一盅饭吃了,被当成偷窃而受到处分,又因为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所以变得情绪低落,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吴振贵立即登门家访,看到他久病缠身的父亲、身体瘦弱的母亲、衣衫破旧的弟妹和满屋乱糟糟堆放着的破旧杂物,心里十分难过……离开他家时,吴振贵把自己身上仅有的50元给了他父亲,回到学校后,立即帮他交了学费。看到他衣着破旧,又买新衣服送给他。发现他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对他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激发他的信心,还请求学校撤销对他的处分。在吴振贵的热情帮助和耐心教育下,这名学生进步很快,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在给吴振贵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肺腑之言:“是您的人格光辉照亮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一直被您感动着,无论我走到哪里,一想起您对我的关怀和爱护,我心里无法平静,忍不住热泪盈眶!”   三十多年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教学结出了累累硕果,吴振贵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经常收到学生们寄来的信件和物品。尤其逢年过节,学生给他寄来一张张精美的贺卡和一封封真情的来信,像一波波滚滚热浪冲击着他的心头,使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一个学生在来信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是谁心里流淌出来的总是爱?是谁的话让我铭记终身?是谁对我慈爱如父?是谁鼓舞我一路前行? 是谁在我无助绝望的时刻帮助我,使我完成学业才有今天?是谁让我魂牵梦绕,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涕泪纵横?是您,是您啊,吴老师!您给我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我一股精神力量。您一次次充满爱的教诲,激发了我的自尊,唤醒了我的抱负,点燃了我人生的激情之火,在我心灵里播下了爱的种子……老师,您辛苦了,请多保重!”   学生的一张张贺卡和一封封来信,使吴振贵在看到自己教育过和资助过的学生,像一棵棵小苗长成一片片绿荫,结出一串串硕果,心里涌现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愉悦感和无与伦比的幸福感。这种愉悦和幸福像滚滚的热浪温暖着他那颗与人为善的心,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他的心头,使他在看到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同时,又深切感受到人民教师的光荣、伟大和崇高,更加坚定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学生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不断激励和推动着他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克己助人,豪迈地航行在扶贫济困这波澜壮阔的航道上。   从曾经教育过和帮助过的学生身上,吴振贵提取了第四块宝贵的“浓缩铀”。   光辉灯塔、霭霭春风、清纯甘泉和滚滚热浪,像一块块“浓缩铀”,凝聚在吴振贵脑海里,融汇在他心灵上,形成神奇的“核反应堆”,经久不息地进行着聚合裂变,促使他的思想不断提纯和升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实现质的飞跃,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   “给予比索取更能使人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不但照亮学生,同时温暖人间。”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一种价值,给世界留下一份精彩。”   “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物质上的追求是追求平凡。”   “最有品位的生活不是挥霍财富带来的快感,而是精神追求带来的满足和心灵的美好感受。”   吴振贵心灵上那个神奇的“核反应堆”,其“原子核”不是损人利己,而是克己为人,即人们常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原子核”带的是正电荷,它经久不息地聚合和裂变而源源不断释放出来的都是正能量,绿色、清纯、环保,没有任何污染。正是这个源源不断的巨大正能量,使吴振贵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在扶贫济困和服务人民这个无限广阔的天地里纵情驰骋,默默地做出自己的奉献。   “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绝不应该爬行。”吴振贵很欣赏凯伦海勒这句名言。在自己心中那个神奇的“核反应堆”不断释放的巨大能源推动下,他一直以飞翔的姿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和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   鉴于吴振贵一贯的出色表现和卓越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和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并有幸成为化州市爱心大使和茂名市道德模范,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有人问吴振贵:“人生苦短,时光匆匆,像白驹过隙眨眼就会消失。你甘愿一辈子做两手空空的苦行僧?”   吴振贵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谁说我两手空空?我是一个大富翁!”   这话道出了吴振贵的真情实感。有道是:“一个人的快乐,不是他拥有得多,而是他计较得少。”危难之中助人一臂之力所品尝到的愉悦,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美妙感受,那感受是任何纯粹物质富有而无法获得的。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列・托尔斯泰所说的:“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吴振贵确实是一位大富翁,一位物质大富翁难以比肩的精神大富翁。   责任编辑/王祖良

  泱泱华夏,茫茫神州,古往今来,盛产奇迹,各种奇人奇事目不暇接。   然而,本文记述的这位人物却极为罕见。在市场经济大潮滚滚、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他那平凡而又非凡的作为,不但令人惊讶不已,叹为观止,而且回肠百转,感慨万千,不禁肃然起敬和衷心钦佩。   这位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物是广东省茂名化州市第六中学老师吴振贵,不愧为当今华夏一奇人!   爱生如子的情怀   2007年9月初的一天,一位中等身材、钢条般精壮的汉子步履匆匆地走进茂名市广播电视台,拿出500元现金,拜托转交给两位分别考上中科大和华师大,却因家贫而忧心忡忡的考生。记者请他留下姓名、地址、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他却婉言拒绝了,悠然转身匆匆离去。   这位汉子就是吴振贵老师。在看电视时,他得知有两位应届考生分别考上中科大和华师大,但面临“入学难”的困境。想象着这两位成绩优异和求知若渴的学生,却因家贫而难以踏进大学校门那痛苦无奈的表情,吴振贵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当时,他儿子正在念大学,每月除去供给儿子的生活费用,家里已经没有多少余钱,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但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觉得,对那两位在困境中挣扎的学生,自己绝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咬紧牙关,断然伸出援手――当月刚领到工资,立即毫不犹豫地抠出将近一半,从化州匆匆赶到茂名市广播电视台,委托将钱转交给那两位无亲无故和素昧平生的学生,还问清楚他们的联系地址。此后,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不管家庭开支多么拮据,每月都按时给那两位大学生分别寄去300元和200元。而那两位受助于他的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还不知道每月给他们寄钱的好心人姓甚名谁。   倾尽全力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对于吴振贵是“习以为常”的事。2006年早春的一天,本校一位老师偶然提起该班一名学生陷入难以自拔的苦境:久病的父亲医治无效去世了,家中负债累累;体弱多病的母亲无力支付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姐弟俩面临着失学的威胁,正在学校里抱头痛哭。吴振贵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心潮翻滚,浮想联翩,脑海中浮现出姐弟俩求知若渴的眼神,耳边回响着他们悲天悯人的呼唤。他心里想:姐弟俩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关口,及时帮扶一把,他俩可能前程无量,否则可能落入万丈深渊!为了帮助他俩渡过难关,继续学业,吴振贵立即回家取钱,替他俩交了学费。此后,每月又替他们交伙食费,直至中学毕业。   又有一次,吴振贵偶然看到校园里出现一幕奇特景象:有个女学生跟在一位衣衫陈旧的妇女身后,步履沉重地走出校门,还依依不舍回头凝望,聆听课堂传出的琅琅读书声。见此情景,吴振贵立即冲出校门,紧紧拽住那位学生和她母亲的手,询问情由。原来这又是一名因家境困难不得不退学的学生……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吴振贵最不愿意听到,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因家境困难而退学这种让人心酸又心痛的现象……他心头不由得颤抖起来,略一思忖,真心实意地向那位妇女表示:自己愿意负担孩子的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直到中学毕业,恳求她一定要把孩子留下继续读书!在吴振贵的支持下,这名学生又回到了明亮的教室,继续自己的学业。   2008年,化州市中垌镇一名姓杨的学生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不幸的是暑假期间他父亲病逝了,而疾病缠身的母亲实在无力同时供三个儿子念书,小杨不得不选择放弃。吴振贵得知这个消息,心急如焚,决定伸手帮他一把。可是,那时吴振贵正资助着三名大学生和一名中学生,还接济着社会上几个孤儿,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他脑子里总是萦绕着这个学生求学心切而又百般无奈的神情,无法放下心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他断然下定决心:自己虽然无力再伸援手,但也绝不能听而不闻,更不能撒手不管!于是,他采取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举措,迈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步:放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尊严,拉下自己的面子,忍着被人耻笑和鄙视的苦涩,像和尚化斋一样四出活动,求助于社会人士,恳请他们帮一把那位可怜的学生。他前前后后求助了五十多位各界人士,终于打动其中一位慷慨解囊,资助小杨圆了大学梦。   接着,吴振贵又同样厚着脸皮,用这种方式四处游说,为另一位考上广州医学院却因家庭困难而无法踏进校门的黄姓学生费心尽力。这次,他前前后后求助了六十多位社会各界人士,才打动了其中一位姓古的大善人慷慨承诺,每年资助6000元学费和每月300元伙食费,使小黄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吴振贵如此助学实在令人感动,催人泪下!面对学生的困难和苦境,尽管自己已经无力资助,也要去操那份苦心,想尽办法助人解困。   古有武训行乞办学,今有振贵“化缘”助学。   试观泱泱华夏,敢问茫茫神州,如此“化缘”助学者能有几人?   有人做出解释:吴振贵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对学生尤其那些遭遇特困而陷入苦境的学生,有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深厚情感。从教三十多年来,他总是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慈父般地关怀爱护他们。天气转凉了,及时提醒学生添加衣服,预防感冒;学生情绪出现变化,及时找来促膝谈心,帮助消除心中的烦恼;下雨天,有的学生没带雨伞,吴振贵就把自己的雨伞送给他们;假日学校饭堂不开饭,吴振贵就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每年中秋节,有个别学生不回家,吴振贵就给他们送月饼;发现学生身体不舒服,就亲自带去医院看病,还常常替他们垫支医疗费用;如果医生开的是中药,他还亲自为他们煎煮药汤。有一位名叫陈亚波的学生患病,吴振贵连续十多天为他煎煮中药,直到病体康复;学生王学亮肠胃有毛病,吃不下干饭,吴振贵连续两个多月为他熬稀粥……总之,只要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吴振贵事无巨细都不会熟视无睹,更不会袖手旁观,总要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默默地付出自己的一切,无论是时间、精力或者金钱。   这一解释无疑入情入理也符合逻辑,然而人们仍百思不得其解: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金钱的“万有引力”使多少人晕头转向,早已分不清是非黑白和东西南北,而吴振贵却如此超凡脱俗,仿佛已飞出地球,进入太空,变成一个彻底摆脱地心吸力的“太空人”,遨游在自己那个思想“天宫”里,金钱的“万有引力”动摇不了他扶贫济困的意志,也左右不了他倾力助人的决心!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能乐此不疲一以贯之地这样做呢?难道就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仅仅出于一位人民教师的职业本能和他那爱生如子的深情吗?   非亲非故的至爱至亲   吴振贵把学生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倾心尽力帮助,出于人民教师的职业本能和他爱生如子的深厚感情,此说无疑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然而,对于一些和师生关系毫不搭界的人和事,他也同样关怀备至,眷顾有加,同样倾心尽力帮助,而且孜孜不倦和乐此不疲,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奇而怪之”乃至匪夷所思了!这类事例不胜枚举,随手可以拈来几个。   2002年春节前的一天,吴振贵得知化州市一中有一教师夫妇去世,留下两个身有残疾的儿子,生活无着无落,他立即带上一包大米前去看望。两个孩子患的是先天性白内障,眼睛看不清楚东西,每人每月只从政府那里领到45元救助金,要靠“摸捡”破烂卖钱来维持生活,一直无钱医治白内障,一拖再拖,日子艰难凄苦。吴振贵心里感到一阵阵发酸,忍不住流下泪来,立即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给他们过年。节后,又送钱给他们治病。兄弟俩万分感激地问:“你待我们这么好,是不是我爸爸的学生啊?”吴振贵犹豫了一下,肯定地回答:“是的,我是你爸爸的学生!”其实,吴振贵一天也没有念过化州一中,当然不可能是那两兄弟父亲的学生。但为了抚慰他们心灵上的痛楚,满足他们感情上的渴望,他第一次违心地撒了谎……离开这个徒穷四壁的家庭和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吴振贵眼睛又湿润起来,觉得这个苦难家庭太需要关爱了。从此,坚持每月给他们送上一包25公斤的大米,一连10年不间断。   2003年的一天,吴振贵从《茂名日报》上读到一则消息:化州市笪桥镇松柏根村两个孤儿不但失去了父母,爷爷和奶奶也逝世了,外公外婆远在外省,没有亲人照顾他们,吴振贵心里很难受。于是,利用周末带上半个月的工资600元,赶了三十多公里路去看望这对孤儿。他在当地小学校长的引领下踏进孤儿的家门,看到眼前两个身体瘦弱和穿着肮脏衣服的孩子,心如刀割一样疼痛,立即给他们送上随身带去的600元。此后,每隔一段时间都抽空去探望,给他们送钱送物。   2005年6月,吴振贵听说――仅仅是听说:化州市丽岗镇博青村委会黑泥尾村有一对姓曾的孩子父母双亡,日子十分凄凉。兄弟俩不敢住父母留下的岌岌可危的泥砖屋,只好在走廊安放一张简易的床铺过夜,每逢刮风下雨常常从梦中惊醒彻夜难眠。为了生计,两个孤儿不得不去替别人放牛、做散工,主家有时招待吃饭,有时只给一丁点工钱。吴振贵听到这两个孤儿的悲惨遭遇后,心里非常难过,再也坐不住了,立即赶到二十多公里外的黑泥尾村去看望他们,仔细了解他们的难处,还送上衣物和善款。从2005年以来,每年春节前都去看望他们,送上1000元现金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直至兄弟俩长大成人,外出打工自立谋生。兄弟俩在村中热心人的帮扶下建起了砖瓦房。   极尽自己能力扶贫济困,穷尽办法帮助别人,尤其那些身陷困境、逆境、苦境和绝境的人,仿佛已经成为吴振贵的一种本能,变成他的一种嗜好和习惯。只要看到或听到别人有难,无论是自己的学生还是素昧平生的人,都当成自己的至亲至爱一样,及时伸手帮扶一把,否则会觉得问心有愧,感到很不舒服。   吴振贵将非亲非故视如至亲至爱帮扶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   有一天,吴振贵从老家骑摩托车匆匆赶回学校,猛然看见有一位瘦弱的婆婆在艰难地赶路,就问她要到哪里去。她说要回合江镇。那是一个距离化州市区很远的山区镇,吴振贵急着回校,没有那么多时间送她,却又不忍心让这位行走不便的老人孤零零地艰难跋涉,于是骑摩托车把她送到附近的车站,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给了她,让她买票坐车回家。   2000年9月的一天早上,吴振贵经过化州火车站附近的蔬菜批发市场,见到一个农民愁眉苦脸,茫然若失地守着一车冬瓜,忙问他遇到什么困难。那个农民说:“老婆有病无钱医,就指望把这车瓜卖了,挣点钱给老婆治病。可惜来晚了一步,瓜批发不出去,不知怎么办才好!”吴振贵深为同情,他皱着眉头想了想,把身上的四百多元全部给了那位农民,叫他把瓜拉到附近一间小学去送给那里的老师,然后赶紧回家带老婆去看病。那位农民喜出望外,一谢再谢……   有人问,像这类和教师职责、师生情谊毫不搭界,将非亲非故视为至亲至爱欣然出手帮扶的事,吴振贵做了多少件?帮扶了多少人?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至今还是一个难解的谜,连他自己也说不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有人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每月(假期除外)寄给中科大的小余200元,三年共6000元;每月(假期除外)寄给华师大的小陈300元,四年共12600元;每月(假期除外)支持200元给化州市六中的小陈,两年半共5200元;每年为就读湛江师院的小吴交学费2000元,四年共8000元;每年给良光镇松柏根村两个孤儿1000元,四年共4000元;每年给丽岗镇黑泥尾村两个孤儿1000元,四年共4000元;每月给两位残疾人送一包25公斤的大米,一连十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后,吴振贵立即将家里备用的3000元全部交给茂名市红十字会转送灾民,在化州有关部门举行的赈灾义卖现场购买了1000元书籍,捐给学校图书馆;本单位组织赈灾捐款时,他第一次捐300元,第二次又捐200元。这样,汶川大地震赈灾期间,吴振贵捐出了他当时拿得出的4500元。仅上述各类款项林林总总已达数万元!这对于一个每月除了工资收入,没有其他财路的工薪阶层,不啻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泱泱华夏,茫茫神州,如此将非亲非故视为至亲至爱,诚心诚意而又尽心尽力,一以贯之地助人解困者,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新时期的“苦行僧”   吴振贵扶贫济困毫不吝啬,出手落落大方,他的家境怎样?日子过得一定很滋润很阔绰吧?   一些对花边新闻颇感兴趣的人,私下察访和多方打听,结果是目瞪口呆,大吃一惊:在当今中学教师这个群体里,吴振贵一家的日子过得不但远远谈不上阔绰,甚至够不上滋润,而且还十分清贫!   作为一位从教三十余年的中学教师,吴振贵一家三口至今依然住在学校分配给他的一个七十多平方米的套间,一住就是十几年。   论工资收入,吴振贵和他妻子两人的工资,从当年区区几百元到如今的五千多元,父母双双过世了,独生儿子已经大学毕业,本来完全可以滋滋润润地过小康生活,品尝时尚家庭的滋味。但由于他“衫袋口向下”,总是不断地掏腰包帮助别人,所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清贫得让人难以想象――   吴振贵老家在化州市林尘镇农村,经不住风吹雨打祖屋于2002年倒塌了,他一直没有钱重建。这在当地农村成了一桩绝无仅有的“怪事”,留下一道很不协调的风景:村中寻常百姓家家户户早已盖起了楼房,唯独他这位长年在外工作,体面和光鲜地端了三四十年国家饭碗的公职人员,没钱建新房,倒塌的旧房屋长年与耸立的楼房相伴。有人说,如果人民教师也像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那样来一次“财产公示”,吴振贵家绝对称得上是“清水家门”。   吴振贵没有存款、没有股票、没有基金、没有金银珠宝等细软物品、更没有小汽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五无家庭”。家中最值钱的东西当属一台老式彩电和一套软座沙发,那是当年乔迁新居时小姨子丈夫送的。主人房除了一张简朴的双人床,竟然连衣柜也没有一个……儿子住的那个六七平方米的房间,除了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书桌,再没有像样的东西。   更让人吃惊而且难以置信的是,吴振贵日常穿着的衣服几乎都是地摊买的大路货,质朴得无法再质朴,平庸得无法再平庸。稍为高档一点,可以穿着出门办事和见客的衣服,无一不是亲朋好友的馈赠,经一番修改,符合吴振贵的“身情”了才穿上。   在杨梅中学任教的17年里,吴振贵每次进城办事都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带上几只番薯或芋头作午餐,返程时买上两块小蛋糕,一块给妻子,一块给孩子,进城一次的总花销常常只是一两元钱。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跟随” 吴振贵多年,早该淘汰了,但由于手头实在太紧了,所以直到自行车该进博物馆了,他才“与时俱进”,好不容易才购买了一辆国产摩托车,这对他来说已是极其难得的奢侈。   吴振贵的父亲在世时,曾经病倒卧床九个多月。这段时间,吴振贵每逢星期六上完上午的课,便急急忙忙骑自行车赶几十公里路回家看望老人家,天黑了又骑着自行车争分夺秒赶回学校,以免耽误星期天给毕业班学生补课。有一次,他看望父亲后赶回学校,骑自行车顶着寒风,冒着冷雨,奔驰在空无一人的公路上,衣服湿透了,全身冷得发抖,连人带车跌倒在路边水坑,他爬起来扶起车,忍着伤痛继续赶路,几十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吴振贵的妻子谢丽红和他情投意合,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女士。早在恋爱阶段,她就很欣赏吴振贵那心地善良、克勤克俭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为将来有这样一位人生伴侣而感到自豪。结婚时,他们既没有举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也没有添置堂堂皇皇的家具,一张大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外加她带来的那只箱子,就是新婚的全部家当。婚后,夫妻俩带着儿子一家三口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尽可能多省几个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和社会孤残人员。在父母的熏陶下,儿子也从小就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念大学时,有位同级的同学是个孤儿,生活十分清苦,儿子便从自己准备买电脑的钱中抠出1000元支持那位同学。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师生们纷纷捐款救灾,儿子是学生中捐款最多的一个。吴振贵夫妇的言传身教和默然契合,天衣无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一家三口形成一种合力奉献社会和尽力帮扶别人的家庭氛围。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克勤克俭,尽力助人,是吴振贵不成文的人生准则和雷打不动的行为规范,并渗透于他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他人生之旅的全过程。由于长年累月拼命工作加上生活清贫,他积劳成疾,心肌出现明显劳损。然而,他却揣着医生开的病休证明坚持工作,多次累倒在办公室,晕倒在讲坛上……   其实,吴振贵并不是没有能力,更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自己清贫的生存状态。不,他的能力大得很,他的机会也多得很。有一年正月初八上午,吴振贵的一位学生登门拜年,对他说:“吴老师,我已经摸到了做生意的门路,成为‘老板’了,决定买一块地建一幢房子送给您!”吴振贵婉言拒绝了。同一天下午,又有一位学生找到他,对他说:“吴老师,我在深圳盖了一幢几层高的楼房,决定送一层给您!”吴振贵同样婉言谢绝。逢年过节,总有不少学生主动给他送钱送物和各种礼品,每当学生拿着钱来报答他,他都一一谢绝,还对他们说:“老师不需要你的回报,你们要回报就回报社会,扶持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2006年暑假的一天,有一位学生请吴振贵到化州一家酒店吃饭,席间对他说:“吴老师,当年您雪中送炭给我1000元,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一直很感动!我决心以您为榜样,像您爱我那样把自己的爱奉献给社会,我给湖北宜昌市某镇捐了100万,在那里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对此,吴振贵感到无限欣慰。   1981年,化州公安局有意把吴振贵调到公安机关工作,这是一份多少人望穿秋水求之不得的美差,而他却不为所动。1984年,当时的化州县团委书记对吴振贵说,有个镇需要团委书记,想让他去担任。何去何从?几经掂量,反复思考,吴振贵还是选择了放弃。1986年,有一位朋友表示可以帮助他调到茂名市委机关工作,他也婉言谢绝了……   这么多足以让吴振贵改变命运和飞黄腾达的千载难逢机会,都一一与他擦肩而过,像天上掉下的一个个大馅饼,落到嘴边他也不咬一口。他根本用不着像时下某些精明人士那样挖空心思和瞒天过海豪取巧夺,更用不着贪赃枉法和中饱私囊,也能够堂堂正正地让自己的家人过得滋润。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一家三口依然过着 “苦行僧”式的生活。   他为什么要这样苛刻地对待自己?   他为什么要这么豪爽地对待别人?   又为什么能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呢?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正所谓“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实,吴振贵推崇的是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在自己心灵深处构建了一座神奇的“核反应堆”。   神奇的“核反应堆”   吴振贵心灵深处那座“核反应堆”由多种“浓缩铀”合成,令人倍感神奇,令人深受鼓舞!   四十多年前,当吴振贵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伟人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就像一座光辉的灯塔照亮全国人民的心坎。全校开展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班主任要求每个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吴振贵一周却做两件,总要比别人多一倍。坚持不懈地做好事,雷锋同志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反复强化着他乐于助人的意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雷锋成了他最崇敬最心仪的偶像。从少年时代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同志那样的人,成了他人生的目标。这目标像一座光辉的灯塔,照亮他前进的方向,指引他人生的旅程,他把做好事当成一种乐趣,变成人生的常态,渗透于生命的全过程,立志一辈子做好事。四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周至少做两件好事,从来没有间断过。师范毕业后,吴振贵被组织分配到南盛中学任教,他十分高兴。因为他有一位舅父在南盛粮管所工作,还有几个同学在南盛的机关单位上班,大家可以互相关照,而且那里离家比较近,家中有事照应起来比较方便。然而,有位家在南盛的老师却被分配到离家较远的杨梅中学任教,希望跟吴振贵对调。起初,吴振贵有点犹豫:如果跟他对调,到那远离家乡、举目无亲而且交通闭塞的杨梅中学任教,实在太吃亏了!但是,考虑到那位老师的妻子在农村,还要照顾几个孩子,困难确实不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觉得这件“大好事”不应该推辞,于是欣然和他对调。在那里一待就是整整17年!“为了方便别人,自己吃点亏,我不后悔!”吴振贵如是说。   从“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座光辉灯塔中,吴振贵提取了第一块“浓缩铀”。   吴振贵念高二时,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父母无力支持两个儿子同时念高中。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吴振贵决定退学,把学习机会留给弟弟,以减轻家庭负担。班主任刘付成知道这个消息大吃一惊,感到像吴振贵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殊属难得,放弃学业太可惜了。于是他不顾自己工资不高,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断然做出决定:全包吴振贵的学习费用,让他继续学业,直到高中毕业。在人生旅途急转弯这一关键时刻,班主任的鼎力支持像雪中送炭,彻底改变了他人生之旅的走向,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恩师这一拳拳之心和善良之举深深震撼着吴振贵,像一阵霭霭春风吹拂着他的心田,使他深切感悟到:身陷困境和绝境的人最渴望得到别人的帮扶,关键时刻的一把帮扶,往往影响一个人的沉浮进退,荣辱兴衰,乃至生死存亡!吴振贵决心以自己的班主任为榜样,像他在关键时刻帮自己一把那样,竭尽自己的能力,全心全意帮助有困难的人,让恩师吹进自己心田的那一股霭霭春风,浩浩荡荡吹向四面八方,吹拂更多渴望温暖的心!   从自己恩师的善举中,吴振贵提取了第二块“浓缩铀”。   吴振贵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质朴善良的本性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像一脉清纯的甘泉,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言传身教滋润着吴振贵的心田,孕育和感化着吴振贵,使他从小懂得做人要做个善良的人和热心的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还要替别人着想。他刚参加工作时,父亲更是语重心长地一再叮嘱:“振贵啊,你能有今天,全赖国家栽培,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听从祖国的召唤,服从组织的安排,舍身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啊!”父亲的叮咛像一脉甘泉在他心底汩汩奔涌,滋润着他的心田,总是在最无奈和最困难的时刻给他以无穷的力量。1996年,吴振贵从杨梅中学调进化州市区第六中学任教,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可是吴振贵起初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当时化州六中缺数学教师,学校领导决定安排他改教数学。吴振贵在杨梅中学任教时,是物理老师兼物理科组长,整整教了17年物理课,其中有14年教的是毕业班,教学经验丰富,效果出色。现在突然要他改弦更张,避熟就生去教自己从来未教过的数学课,确实困难重重,起初他心里很不乐意。这时,父亲的叮咛又像那清纯的甘泉从他心底汩汩涌出,在心头涓涓流过,使他猛然心明眼亮,欣然服从学校领导安排,毅然接过全新的教学担子,大胆从头做起,尽心尽力地备好课,把自己从未教过的数学课教好。一年后,全班学生联名给校长写信,要求吴振贵跟班一直教到毕业。校长说:“我当校长以来还未见过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难得学生这么欢迎你,我相信你能行!”第二学年时,学校搞了一次民意测验,90%以上的学生要求吴振贵跟班一直教到毕业。为了教好这门陌生课程,他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以致积劳成疾,出现心肌劳损。然而,他却揣着医生开的病休证明书一直坚持教学工作。后来,他任这个班的课到初二,当他上完最后一节课,缓缓走下讲坛时,全班学生刷地起立,用热烈的掌声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父辈的谆谆教诲中,吴振贵提取了第三块宝贵的“浓缩铀”。   有一年,在杨梅中学任教时,吴振贵接受一个新班级的教学工作才几天,就发现有个姓黄的学生有点异常。经了解,这位学生曾经因为错拿另一位同学的一盅饭吃了,被当成偷窃而受到处分,又因为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所以变得情绪低落,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吴振贵立即登门家访,看到他久病缠身的父亲、身体瘦弱的母亲、衣衫破旧的弟妹和满屋乱糟糟堆放着的破旧杂物,心里十分难过……离开他家时,吴振贵把自己身上仅有的50元给了他父亲,回到学校后,立即帮他交了学费。看到他衣着破旧,又买新衣服送给他。发现他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对他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激发他的信心,还请求学校撤销对他的处分。在吴振贵的热情帮助和耐心教育下,这名学生进步很快,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在给吴振贵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肺腑之言:“是您的人格光辉照亮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一直被您感动着,无论我走到哪里,一想起您对我的关怀和爱护,我心里无法平静,忍不住热泪盈眶!”   三十多年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教学结出了累累硕果,吴振贵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经常收到学生们寄来的信件和物品。尤其逢年过节,学生给他寄来一张张精美的贺卡和一封封真情的来信,像一波波滚滚热浪冲击着他的心头,使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一个学生在来信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是谁心里流淌出来的总是爱?是谁的话让我铭记终身?是谁对我慈爱如父?是谁鼓舞我一路前行? 是谁在我无助绝望的时刻帮助我,使我完成学业才有今天?是谁让我魂牵梦绕,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涕泪纵横?是您,是您啊,吴老师!您给我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我一股精神力量。您一次次充满爱的教诲,激发了我的自尊,唤醒了我的抱负,点燃了我人生的激情之火,在我心灵里播下了爱的种子……老师,您辛苦了,请多保重!”   学生的一张张贺卡和一封封来信,使吴振贵在看到自己教育过和资助过的学生,像一棵棵小苗长成一片片绿荫,结出一串串硕果,心里涌现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愉悦感和无与伦比的幸福感。这种愉悦和幸福像滚滚的热浪温暖着他那颗与人为善的心,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他的心头,使他在看到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同时,又深切感受到人民教师的光荣、伟大和崇高,更加坚定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学生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不断激励和推动着他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克己助人,豪迈地航行在扶贫济困这波澜壮阔的航道上。   从曾经教育过和帮助过的学生身上,吴振贵提取了第四块宝贵的“浓缩铀”。   光辉灯塔、霭霭春风、清纯甘泉和滚滚热浪,像一块块“浓缩铀”,凝聚在吴振贵脑海里,融汇在他心灵上,形成神奇的“核反应堆”,经久不息地进行着聚合裂变,促使他的思想不断提纯和升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实现质的飞跃,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   “给予比索取更能使人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不但照亮学生,同时温暖人间。”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一种价值,给世界留下一份精彩。”   “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物质上的追求是追求平凡。”   “最有品位的生活不是挥霍财富带来的快感,而是精神追求带来的满足和心灵的美好感受。”   吴振贵心灵上那个神奇的“核反应堆”,其“原子核”不是损人利己,而是克己为人,即人们常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原子核”带的是正电荷,它经久不息地聚合和裂变而源源不断释放出来的都是正能量,绿色、清纯、环保,没有任何污染。正是这个源源不断的巨大正能量,使吴振贵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在扶贫济困和服务人民这个无限广阔的天地里纵情驰骋,默默地做出自己的奉献。   “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绝不应该爬行。”吴振贵很欣赏凯伦海勒这句名言。在自己心中那个神奇的“核反应堆”不断释放的巨大能源推动下,他一直以飞翔的姿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和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   鉴于吴振贵一贯的出色表现和卓越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和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并有幸成为化州市爱心大使和茂名市道德模范,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有人问吴振贵:“人生苦短,时光匆匆,像白驹过隙眨眼就会消失。你甘愿一辈子做两手空空的苦行僧?”   吴振贵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谁说我两手空空?我是一个大富翁!”   这话道出了吴振贵的真情实感。有道是:“一个人的快乐,不是他拥有得多,而是他计较得少。”危难之中助人一臂之力所品尝到的愉悦,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美妙感受,那感受是任何纯粹物质富有而无法获得的。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列・托尔斯泰所说的:“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吴振贵确实是一位大富翁,一位物质大富翁难以比肩的精神大富翁。   责任编辑/王祖良


相关内容

  • 国学知识之日常风水小知识
  • 2014年国学风水之日常风水小知识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献上薄礼,以示大家长期以来对我们福星风水的支持!此文章讲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遇到的风水小知识.希望你喜欢. [回心转意感情和合符]此灵符适合于刚分手或爱情日渐冷淡疏远者:夫妻.恋人已经分开一段时间者适用.治爱情感情冷淡疏远,挽回婚姻.太 ...

  • 成败之间:成功者的魔杖 失败者的魔杖
  • 请选择星星评价 作者:李振东等编著 出版日期:2006 页数:346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许多失败与成功人士的小故事,并加上编者精彩的警语,充分揭示人生成败之间的奥秘. 章节目录 第1根魔杖:天助自助之人 .生命的价值 2 .你为谁工作 3 .自尊的价值 3 .耻辱的动力 5 .爱迪生的合伙人 6 ...

  • 员工警示语
  • 员工警示语路虽远,行则将至:创业虽难,做则必成! 路虽远,行则将至:创业虽难,做则必成! 很多事,不是我能不能,而是我要不要! 很多事,不是我能不能,而是我要不要!成功人士做什 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自然也就成功!这是成功的秘诀之 我们就做什么,我们自然也就成功!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不对,努力白 ...

  • 巴比伦富翁的秘密
  • 巴比伦富翁的秘密 致富的七大守则 1 先让你的钱包鼓胀起来. 解决钱包空空的一招就是:赚进十元,最多只能花九元. 2 控制支出. 为你的开销做预算,如此,你便可能在不花费超过所得十分之九的范围内,拥有足够的钱支付必要开销.其他享受,并满足其他值得的欲望. 3 让自己成为多金的人.动用每一分钱,让他们 ...

  • 拥有与寻找
  • 拥有与寻找.txt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泡妞就像挂QQ,每天哄她2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 "拥有与寻找"话题作文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拥有与寻找的过程.不曾拥有,你会努力去寻找:失去拥有,你又会四 ...

  • 勉励初中生的话
  •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 ...

  • 三毛语录千万富翁
  •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的顺眼的,千万富翁也嫁;看不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荷西:说来说去还是想嫁个有钱的。三毛看了荷西一眼:也有例外。那你要是嫁给我呢?荷西问道。三毛叹了口气:要是你的话,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那你吃得多吗?荷西问。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三毛的经典语录 1、 ...

  • 观念决定人生
  • 观念决定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2:0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看着大街上一家家店铺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你有没有觉得,时代的变迁,已经决定了我们赚钱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而如今,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商务时代,都会 ...

  • 成才之路就在脚下
  • 成才之路就在脚下 八二 渴望成才是每个人终生追求的目标,获得财富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梦想.那么如何迈向事业的成才之路,如何获得令人羡慕的财富,这个问题很值得人们去认真思考与探索.仔细阅读分析一下诸多成功人士.亿万富翁的创业史与发迹轨迹,想必能给大家以有益的启示. 一个穷孩子靠捡易拉罐不但完成了大学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