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第19卷第4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 119№42007年8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ug 12007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童成寿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自我控制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 它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

基本保证。本文从自我控制的界定、自我控制的结构、自我控制的理论观点、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等方面

对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以期为自我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我控制理论; 研究成果; 梳理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07) 04-0022-07

A Rev i ew on the Stud i es of Self -Con trol T ONG (School of Edu 1&Science -Tech 1, Fujian N or m al China )

Abstract:Se lf -con tro l p lays a vita l ro le in adap ting ie and it πs one of the necessa ry cond itions and bas ic gua ran tees of the fo r m ing en p e rsona lity 1In o rde r to p rovide som e refe rences fo r the fu rthe r resea rch, e lts of se lf -con tro l s tud ies a t hom e and ab road, esp ec ia lly in defin ition, s truc tu irica l resea rch and co rre la tion s tudy, e tc 1

Key words:se lf -con ry; resu lts; tidy up

自我控制(self -contr ol )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之一, 是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自我控制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 它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特别在21世纪的今天, 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更是成了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自从蒲莱尔等学者开创儿童自我控制研究的先河后, 自我控制的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拟对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粗略的梳理, 以期为自我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自我控制的界定及结构研究

〔1〕自我控制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 并未得到过明确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 如Kopp (1982年) 、

〔2〕〔3〕〔4〕Berk (1994年) 、Shaffer (1996年) 、Kre men &B l ock (1998年) 、Kochanska &Murry (2000

〔5〕〔6〕〔7〕〔8〕年) 、肖晓滢(1991年) 、董奇, 周勇等(1996年) 、刘金华(1997年) 、杨丽珠, 吴文菊(2000年) 〔9〕、但菲(2001年) 〔10〕、于国庆(2005年) 〔11〕、王红姣, 卢家楣(2004年) 〔12〕等, 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自我控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 提出的自我控制的概念比较全面, 他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 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能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即使如此, 我们可以看出Kopp 是从社会认知角度, 侧重于研究个体对外部行为的控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该概念还是不够全面的。我们知道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之一, 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13〕。

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是心理的整体功能, 它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①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童成寿(1970-) , 男, 福建龙岩人,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2

2

童成寿: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对自我控制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提高理论的可操作性, 为进一步对自我控制的深入研究找到切入点, 同时为培养个体的自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14〕在对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上, 国外许多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理论模型。Kopp 等(1982年) 认

为自我控制包括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

〔15〕方式五个方面; Marvin &John (1998年) 研究认为自我控制由抵制诱惑、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三

〔16〕个维度构成; Deborah (2003年) 则将自我控制分为认知控制和社会情感的控制; Nancy 等(2004

〔17〕年) 认为应从注意转移策略、关注、禁止控制和冲动性四个角度对自我控制进行测量; 而Elizabath

〔18〕等(2004年) 将自我控制分为人际自我控制、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

国内一些学者运用因素分析、问卷调查、评价与实验等研究方法对自我控制结构也进行了研究并

〔19〕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朱智贤(1991年) 从儿童个性发展角度研究并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将自

我控制分为对内在心理历程的控制和对外在行为方式的控制两个方面, 如行为的自觉性和对动机的自我控制属于对内控制, 而行为的坚持性、自制力、独立性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属于对外控制范畴。台

〔20〕湾学者程炳林和林清山(1999年) 经过研究认为自我控制包括行动导向、行动控制策略、情意反

应和教师评定等四个维度。行动导向包含决定、失败、表现三个结构; 、情意控制、情景控制、他人控制四种; 情意反应包含价值、、。张灵聪和黄

〔21〕希庭(2002年) 考察了学生学习自我控制的结构, 包含目标、计划、

活动的安排等) ; 自我控制策略(包含抗干扰) 和控制感(包含自我控

〔22〕制的效能感、自我监督、) 。王红姣、卢家楣(2004年) 认为

、。而谢军(1994年) 则将自我。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包括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 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包括对动机的控制和自觉性两个因素。丁风

〔23〕琴(2002年) 研究了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 认为自我控制由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

〔24〕四个维度构成。杨丽珠和董光恒(2005年) 也对幼儿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 认为它由自觉性、坚

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组成, 各维度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二、关于自我控制的几种理论观点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 是自我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们对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做了很多研究。

11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控制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心理结构中, 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的调节者, 它具有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 调节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 管制不为超我接受的原始冲动等三个功能。从弗洛伊德的上述观点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他所讲的自我功能实际上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

在自我控制发生机制的研究上, 弗洛伊德强调情绪在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中的作用, 将良心———社会规则的内化作为儿童自我控制获得的重要机制, 并且强调个体的自我控制就是对其本能情绪冲动的控制。因此, 弗洛伊德更多使用ego -contr ol 一词强调自我的控制功能。与早期的良心理论一脉相承,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学家着重强调情绪在儿童自控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成人在儿童违反规则时所表达的消极情绪会引发儿童焦虑和内疚, 这成为儿童抑制自身冲动最初的动力来源; 其次, 成人与儿童积极的情绪关系是影响儿童服从行为的重要因素。

21社会学习论的自我控制观

社会学习论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是根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进行的, 这一观点成为班杜拉等分析个体自我调节机制的理论基础。班杜拉强调自我调节并非仅仅通过意志控制来实现, 它的进行要借助自我观察、判断过程和自我反应三个子功能的发挥。个体对经自我观察所得到的信息依据所选择的标准和所采取的比较方式进行价值评价。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的判断, 会导致个体不同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 而自我激励或者评价性的自我奖赏和惩罚又可以为自我控制行为提供动机性的来源。班

23〔25〕

第19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7

年杜拉对人们理解自我调节过程的另一个贡献是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我控制的

〔26〕最主要因素。

31认知学派的自我控制观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以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一致, 柯尔伯格从社会性互动的角度强调儿童道德判断的建构性。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形成和道德行为主要不是由恐惧、羞愧或内疚的情感所调节的, 儿童会积极主动地介入他们与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中, 通过其社会性经验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通过采择他人的观点, 儿童能够作出判断, 这种判断以同情、移情、尊重、爱和依恋这类情感为基

〔27〕础, 他们能够奉行这种道德判断, 这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上述我们

可以看出, 认知学派把个体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看成是进行自我调节的基础, 并且非常重视认知在控制自己情绪中的作用。

41自我控制理论的新进展

〔28〕〔29〕〔30〕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西方心理学工作者, 如Giff ord 、M ischel 和Kuhl 等对自我控制理

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设:Giff ord 于缺乏情绪体验的支持; M ischel 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技能; Kuhl 效果和影响。总结关于自我控制的近期研究, 对个体自我控制理论的具体论述有所不同; , 。首先, 在个体自我控制过程中, , 它们相对独立地对个体的行为选择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 其次, 个体在控制或调节过程中所使用, 个体能否成功地控制自己行为在

〔31〕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所采用自我调节策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三、自我控制理论的实验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 特别是国外学者对自我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探明了认知、情绪、言语在自我控制中的作用, 同时在家庭、学习与自我控制的关系上也进行了研究。

11认知发展与自我控制

儿童自我控制的逐渐成熟, 首先是认知发展的逐渐成熟, 然后是与认知发展相一致的自我控制行为的成熟。如儿童是非判别能力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 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及认知经验有关:8、9岁以前的儿童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 9、10岁以后, 儿童已能从行为者的主观动机出发, 用平等、不平等, 公道、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

第二个重要的认知发展是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塞尔曼(R 1Sel m an ) 研究发现, 6岁前的儿童属于自我中心阶段, 不能区分自己对事物的解释和别人的观点。6~8岁的儿童, 开始能够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8~10岁的儿童则认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知道不仅别人有不同的观点, 而且这个人能够意识到儿童的观点。11~12岁的儿童能进一步将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观点中分化出来, 而且还能猜测别人想什么, 或将来怎样想。这种能力有助于儿童在日益增多的环境变化中作出行动的决断。

冲动是幼儿期的一个主要问题, 但儿童抑制有害冲动的能力逐渐提高, 大约在6岁时有一个显著性的变化, 因此小学儿童较少打架, 比较善于延缓满足, 并具有较高的抗挫折能力。这种进步既是儿童注意广度的增长及社会技能发展的结果, 也与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有关。随着自主性的发展, 儿童变得更加能够目标定向并热衷于习得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

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记忆能力的提高, 使儿童在面对新的情境时, 能够使用储存于记忆中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较少依赖别人的指导或演示。随记忆的增长, 儿童对行为、事件和结果间关系的认识随年龄得到发展。这种认识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自我控制的发展。学前儿童尚无法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正确推理, 他们常将具体的结果归因于想象的、24

童成寿: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个人的或其它错误的因素; 日益复杂的思维使儿童逐渐认识到行动与结果间确切的关系。

21情绪与自我控制

情感对儿童行为起着“行或止”的功能, 它对儿童的特定行为发出可否接受的信号, 内疚感和同情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基础。大约在3~4岁, 当儿童抵制不住诱惑或违反了所知的规则时, 他们开始体验到内疚感, 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与外在标准的不一致。Hoff man 认为, 只有在儿童能够区分自己与别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的苦恼时, 才出现真正的内疚感。当儿童开始因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意愿而内疚时, 自我调节的内在控制则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同情也似乎出现于3~4岁左右, 同情意味着儿童能够认同另一个人的情感, 并感受这种情感, 他们常常以一些特定的行为来表现他们的同情, 例如, 看到同伴摔倒时可能会哭起来。年龄较大的儿童与成人在并未做错事但意识到他们本该防止或制止不好的事件时, 也能体验到同情和内疚感。

31言语与自我控制

儿童的语言发展促进了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尼・德列维托夫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言语信号对调节儿童行为的作用, 认为言语信号对调节儿童行为作用的提高是儿童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前提。儿童学会更加有效地使用语言, ; 同时,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用言语表达的请求、说明或解释, , :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维果斯基(Vygotsky ) , 儿童经常在游戏或从事一项活动时自言自语, 他称之为“”, , 以便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 它可以帮助儿童监督和控

(Luria ) 研究发现, 3岁以下幼儿还不能对他们自己的自我言语指

导作出恰当的反应, 5岁, 儿童才能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言语作出恰当的反应。她认为, 这一年龄是儿童自我言语调节成为自我控制有力手段的阶段。鲁利亚还认为, 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能

〔34〕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为他们更精通于通过自我指导来解决手头的问题。Leary 的研究证明了

儿童自我言语指导有利于其控制自己的行为(R 1M 1利伯特等, 1983年) 。

成人的言语指导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也有影响。M ischel 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发现, 如果儿童得到成人的言语指导———“想有趣的事”来分散其对奖品的注意力, 即使奖品在场的条件下, 也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延缓。Mechenbau m 等人的实验也有类似结论:在父母控制中, 父母如给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 可增强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表明, 成人给予幼儿明确具体的语言

〔35〕指示对3岁幼儿自控能力不起什么作用, 对4岁以上幼儿才逐渐起作用。这与维果斯基和鲁利亚

认为的“言语还不能用作心理组织的内部模式或用来自我调节直到四岁”的观点相吻合。此外, 不同言语指导对调节幼儿运动控制的效力也是不同的。成人及时不断的言语指导对幼儿运动控制水平的发挥效果最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效力进步不显著。幼儿自我言语的指导作用迅速增强, 但对运动

〔36〕控制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成人言语指导水平。

41家庭与自我控制

(1) 父母控制模式与自我控制。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西方学者在20世纪初已开始致力于对父母控制类型的研究, 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父母控制模式, 如:限制控制, 严厉控制与心理控制, 要求控制, 权威

〔37〕型、专断型、允许型控制, 过度保护控制, 指导型、专断型和支持型控制等等。研究者们认为,

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Ednards (1971年) 认为, 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由此, 一些研究者推测, 父母对儿童提出要求的性质可能决定了儿童自我控制的性质。Patters on (1986年) 等人通过对过度保护及忽视或放任进行控制的研究指出, 这两类父母控制下的儿童虽然自我控制的具体表现有差异, 但自我控制的性质却很相似, 皆具有消极的自我控制特征, 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控制问题。众多的研究指出, 父母若以严厉、专断、限制或接受模式对儿童实施控制, 儿童一般在情绪的认知、行为中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也有研究认为, 严厉控制

25〔33〕

第19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7

年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控制倾向。另外, 在复合型父母控制模式的研究中发现, 儿童自我控制特征不仅与父母控制模式的性质有关, 而且与其他因素也有某种联系, 如家庭内部的心

〔38〕理环境及儿童的某些个体特征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 Steinberg 和Barber 等人把父母控制划分为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两方面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心理控制是强加儿童心理和情绪发展过程中的控制意图, 行为控制是父母为儿童行为制定的规则、限制以及对其活动的觉察。有研究表明, 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的外显和内隐问题有关, 行为控制与青少年的外显问题有关; 青少年认为, 父母对个人领域的控制是心理控制; 父母过量

〔39〕使用心理控制会阻碍青少年自主的发展; 父母的完美主义能够预测心理控制。

(2) 家庭其他因素与自我控制。家庭因素除了父母控制模式外, 父母管教态度、父母教育观念、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也影响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父母管教态度在多方面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而且父亲母亲影响相当一致。在教育观念上, 父母对子女自控的期望水平

〔40〕对儿童的自控发展有显著影响。周少贤等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 同时认为:父母教育水平

对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作用比较复杂, 父母受教育水平为中等程度时, 幼儿的发展水平最好, 教育水平过高或者过低, ; 家庭收入水平对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具有反向效果, , 水平越低。此外, , 〔42和谐程度越高, 、不同家庭类型、性别等

〔23〕也会影响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

51, 它表现为两个方面:。课内学习主要表现在集中注意和适宜行为。学习自我控制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 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得好, 可以预测儿童入学以后的良好的

〔43〕调节能力, 较高的学业成绩, 和谐的人际交流能力和更少的病理表现。W igfield (1994年) 研究

认为期望学习成功与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程炳林则认为学习控制策略影响了中学生的

〔44〕学习成绩。张灵聪(2002年) 研究认为:自控力的高低, 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影响; 但它要起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是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 自控力高的人, 其完成的任务好于自控力低的人; 而在

〔45〕复杂的任务中, 自控力高低与成绩的差异却不显著。但是, 自控力比较高的学生, 对自己要求比

〔46〕较高、也比较有信心, 因而对学习等活动的进程与结果能起较好的调节作用。另外, 在探讨自我

控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时, 研究发现, 深层型学习动机与自控力有较高的正相关, 表层型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控力有较高的负相关, 成就型动机则与自控力无显著相关〔47〕〔41〕。

四、自我控制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自从蒲莱尔等学者开创儿童自我控制研究的先河后, 自我控制的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为自我控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应该指出的是, 迄今为止还没有产生一个公认的自我控制的定义和模式, 即使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 提出的比较全面的自我控制的概念还是不够完整的。另外, 关于自我控制的理论, 不同的学派也从各自的理论角度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 近年来虽然有些学者进行了一些整合, 但这种整合还是极其有限的, 在自我控制领域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这种局面进行梳理与整合。同时, 由于ADHD 新病因的发现, 对于儿童自我控制研究的实践意义也日益重要。这无疑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有可能使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成为自我控制研究的新热点。再者, 随着儿童心理学、脑神经认知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自我控制与早期元认知、心理理论的关系, 以及自我控制的脑机制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与西方的研究相比, 国内对自我控制的研究还比较少, 深度和广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 主要是对三岁以后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描述性研究。因此, 我们在加强自我控制研究深度、广度的同时, 应特别注重对三岁前儿童自我26

童成寿: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控制发生的研究以及自我控制的对比研究、跨文化研究, 这也是当前国外研究的趋势。另外,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 家庭结构的逐渐变化, 开展独生子女环境下亲子交往的方式对自我控制形成的影响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14〕Kopp C B 1Antecedents of self -regulati on:a devel opmental pers pective 〔J 〕1Devel opment Psychol ogy, 1982,

(6) :199-2141

〔2〕Berk 1L 1E 1Child Devel opment 〔M 〕13rd ed 1M assachusetts, A llyn and Bacon Press, 19941502-5071

〔3〕David R 1Shaffer 1Social &pers onality Devel opment 〔M 〕1B r ooks /ColePublishing Company, 19961227-2311〔4〕Kre men A M , B l ock J 1The r oots of ego -contr ol in young adulthood:links with parenting in early childhood 〔J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 1998, (4) :1062-10751

〔5〕Kochanska G, M urry K T, Harlan E T 1Eff ortful contr ol in early childhood:continuity and change, antecednts, and in 2

pgicati ons fors ocial devel opment 〔J 〕1Devel opment Psychol ogy, 2000, (2) :220-2321

〔6〕肖晓滢1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J 〕1心理科学, 1991, (2) :40-421

〔7〕董奇, 周勇等1自我监控与智力〔M 〕1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1141

〔8〕刘金华1儿童发展心理学〔M 〕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370-3721

〔9〕杨丽珠, 吴文菊1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 〕1大连:〔10〕但菲1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J 〕1, ) -6171

〔11〕于国庆1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J 〕1心理科学, (1338-1

〔12〕〔22〕王红姣, 卢家楣11心理科学, 2004, 27(6) :1477-14821〔13〕〔19〕朱智贤主编1〕1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901

〔15〕Marvin B 1W 1, G 1Teaching parents t o facilitate children πs moral devel opment 〔J 〕1Journal

of Moral Educati () :371-3901

〔16〕Deborah J 1L 1, B Teaching your child self -contr ol 〔J 〕1Scholastic Parent and Child, 2003, 11(3) :52-551〔17〕Nancy E 1, Tracy S 1L 1, R ichard F 1A 1, et, al 1The relati ons of effortful contr ol and i m pulsity t o children πs risibility and

adjust m ent 〔J 〕1Child Devel opment, 2004, 75(1) :25-4611

〔18〕Elizabeth M 1V 1, R ichard S 1Q 1, Gl oria M 1P 1, et, al 1Conflict res oluti on style, self -efficiency, self -contr ol, and

future orientati on of urban adolescents 〔J 〕1Pr ofessi onal School Conselling, 2004, 8(1) :73-8011

〔20〕程炳林, 林清山1国中学生学习行动控制模式之验证及行动控制变项与学习适应之关系〔J 〕1台湾教育心理学

报, 1999, 31(1) :1-351

〔21〕张灵聪, 黄希庭1初中学生学习自我控制量表的编制〔J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2, (3) :125-1281〔23〕丁风琴1学前期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研究〔J 〕1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24(4) :98-1021〔24〕杨丽珠, 董光恒1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J 〕1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4) :7-121

〔25〕张灵聪1自我控制的一种机制———平衡需求〔J 〕1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100-1031〔26〕〔31〕王桂平, 陈会昌1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J 〕1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868-8741〔27〕Eisenberg N 1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 ogy:S ocial, E moti onal, and Pers onality Devel opment 〔M 〕1Fifth Editi on 1Ne w Y ork 1〔28〕Giff ord A 1E moti on and self -contr ol 〔J 〕1Journal of Econom ic Behavi or &O rganizati on 12002, (49) :113-1301〔29〕M ischelW , Ayduk O 1Self -regulati on in a cognitive -affective pers onality syste m:attenti onal contr ol in the service of

the self 〔J 〕1Self and I dentify, 2002, (1) :113-1201

〔30〕Kuhl J, Kazen M 1Self -discri m inati on and me mory:State O rientati on and false self -ascri p ti on of assigned activities

〔J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 ogy, 1994, (66) :1103-11151

〔32〕David R 1, Shaffer 1Social &Pers onality Devel opment (3rded 1) 1Chap ter71Devel opment of Self -Regulati on and Self -

Contr ol 〔M 〕119941B r 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A D ivisi on of W ads worth 1I nc 1

〔33〕Luria, A 1R 1The r ole of s peech in the regulati on of nor mal and abnor mal behavi or 〔M 〕1Ne w York 1Basic Books, 19611〔34〕Berk L E 1Child Devel opment 〔M 〕13rd ed 1Massachusetts, A llyn and Bacon Press, 19941502-5071

〔35〕许政援, 吴念阳, 闵瑞芳1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J 〕1心理学报,

1987, 19(1) :18-241

〔36〕肖晓滢1言语指导幼儿运动控制发展的实验研究〔J 〕1心理学报, 1989, (3) 1

〔37〕杨慧芳, 刘金花1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J 〕1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62-641

27

第19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7

年〔38〕杨慧芳, 刘金花1西方父母控制研究简介〔J 〕1心理科学, 1997, (20) :278-2791

〔39〕李志楠, 邹晓燕1西方父母控制研究的新特点〔J 〕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29(3) :60-631〔40〕徐速, 刘金花1儿童自我控制水平与父母管教态度间关系的研究〔J 〕1心理科学, 1999, (2) :177-1781〔41〕周少贤, 陈尚宝, 董莉, 沃建中13~6岁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J 〕1调查与研

究, 2004, (11) :42-451

〔42〕陈会昌, 阴军莉, 张宏学1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及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 〕1心理科学, 2005, (2) :285-2891〔43〕Junet p, Roybf, Luzi oba 1H igh Self -Contr ol Predicts Good Adjust m ent, Less Pathol ogy, Better Grades, and I nter -per 2

s onal Success 〔J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2004, 72(2) :271-3241

〔44〕张灵聪1初中生学习自控力特点的研究〔J 〕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26(4) :476-4791〔45〕张灵聪1不同自控力的初中生在抗干扰中的表现〔J 〕1心理科学, 2002, 25(2) :236-2371

〔46〕张灵聪1不同自控力的初中生在成败中的表现〔J 〕1心理科学, 2003, 26(4) :654-6571

〔47〕张灵聪, 邹丹杰1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力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J 〕1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120-1221

(上接第21页) 念中, , 而国家权力归于一人, 是天经地义的。“国不堪贰”, “君命无贰”。“, 必然是祸乱的根源, 甚至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祸乱。, 最终把所有权力都集中于一人, 即君主手中, 。这种政治体制使得中国的伦理具有。这种多元主义的突出表现, 就是在, 。西方人是着意提防将权力集中于一人, , 三权分立是最典型的多元设计。孟德斯鸠说过, 如果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合为一体, 则一切便都完了。“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 “国家三种权力合一就是专制的同义词”, 这种观念成为西方人的共识。现代多元主义政治思潮更为凸显, 它否定国家具有主权, 将政府本身视为社会诸种职责不同的社会团体之一, 与教会、工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处于同等地位。多元政治体制导致西方的伦理具有横向发展态势和复杂性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奇猷校释1吕氏春秋新校释(下) 〔M 〕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13301

〔2〕沈善洪1中国伦理思想史(上) 〔M 〕1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451

〔3〕张帆编1论语〔M 〕1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1181

〔4〕费孝通1乡土中国〔M 〕1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5131

〔5〕乔纳逊・伯内斯1亚里士多德〔M 〕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11641

〔6〕王谦守等译注1左传全译〔M 〕1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1651

〔7〕孟德斯鸠1论法的精神〔M 〕1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1531〔7〕

28

 第19卷第4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 119№42007年8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ug 12007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童成寿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自我控制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 它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

基本保证。本文从自我控制的界定、自我控制的结构、自我控制的理论观点、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等方面

对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以期为自我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我控制理论; 研究成果; 梳理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07) 04-0022-07

A Rev i ew on the Stud i es of Self -Con trol T ONG (School of Edu 1&Science -Tech 1, Fujian N or m al China )

Abstract:Se lf -con tro l p lays a vita l ro le in adap ting ie and it πs one of the necessa ry cond itions and bas ic gua ran tees of the fo r m ing en p e rsona lity 1In o rde r to p rovide som e refe rences fo r the fu rthe r resea rch, e lts of se lf -con tro l s tud ies a t hom e and ab road, esp ec ia lly in defin ition, s truc tu irica l resea rch and co rre la tion s tudy, e tc 1

Key words:se lf -con ry; resu lts; tidy up

自我控制(self -contr ol )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之一, 是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自我控制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 它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特别在21世纪的今天, 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更是成了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自从蒲莱尔等学者开创儿童自我控制研究的先河后, 自我控制的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拟对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粗略的梳理, 以期为自我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自我控制的界定及结构研究

〔1〕自我控制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 并未得到过明确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 如Kopp (1982年) 、

〔2〕〔3〕〔4〕Berk (1994年) 、Shaffer (1996年) 、Kre men &B l ock (1998年) 、Kochanska &Murry (2000

〔5〕〔6〕〔7〕〔8〕年) 、肖晓滢(1991年) 、董奇, 周勇等(1996年) 、刘金华(1997年) 、杨丽珠, 吴文菊(2000年) 〔9〕、但菲(2001年) 〔10〕、于国庆(2005年) 〔11〕、王红姣, 卢家楣(2004年) 〔12〕等, 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自我控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 提出的自我控制的概念比较全面, 他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 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能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即使如此, 我们可以看出Kopp 是从社会认知角度, 侧重于研究个体对外部行为的控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该概念还是不够全面的。我们知道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之一, 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13〕。

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是心理的整体功能, 它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①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童成寿(1970-) , 男, 福建龙岩人,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2

2

童成寿: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对自我控制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提高理论的可操作性, 为进一步对自我控制的深入研究找到切入点, 同时为培养个体的自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14〕在对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上, 国外许多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理论模型。Kopp 等(1982年) 认

为自我控制包括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

〔15〕方式五个方面; Marvin &John (1998年) 研究认为自我控制由抵制诱惑、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三

〔16〕个维度构成; Deborah (2003年) 则将自我控制分为认知控制和社会情感的控制; Nancy 等(2004

〔17〕年) 认为应从注意转移策略、关注、禁止控制和冲动性四个角度对自我控制进行测量; 而Elizabath

〔18〕等(2004年) 将自我控制分为人际自我控制、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

国内一些学者运用因素分析、问卷调查、评价与实验等研究方法对自我控制结构也进行了研究并

〔19〕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朱智贤(1991年) 从儿童个性发展角度研究并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将自

我控制分为对内在心理历程的控制和对外在行为方式的控制两个方面, 如行为的自觉性和对动机的自我控制属于对内控制, 而行为的坚持性、自制力、独立性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属于对外控制范畴。台

〔20〕湾学者程炳林和林清山(1999年) 经过研究认为自我控制包括行动导向、行动控制策略、情意反

应和教师评定等四个维度。行动导向包含决定、失败、表现三个结构; 、情意控制、情景控制、他人控制四种; 情意反应包含价值、、。张灵聪和黄

〔21〕希庭(2002年) 考察了学生学习自我控制的结构, 包含目标、计划、

活动的安排等) ; 自我控制策略(包含抗干扰) 和控制感(包含自我控

〔22〕制的效能感、自我监督、) 。王红姣、卢家楣(2004年) 认为

、。而谢军(1994年) 则将自我。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包括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 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包括对动机的控制和自觉性两个因素。丁风

〔23〕琴(2002年) 研究了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 认为自我控制由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

〔24〕四个维度构成。杨丽珠和董光恒(2005年) 也对幼儿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 认为它由自觉性、坚

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组成, 各维度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二、关于自我控制的几种理论观点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 是自我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们对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做了很多研究。

11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控制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心理结构中, 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的调节者, 它具有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 调节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 管制不为超我接受的原始冲动等三个功能。从弗洛伊德的上述观点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他所讲的自我功能实际上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

在自我控制发生机制的研究上, 弗洛伊德强调情绪在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中的作用, 将良心———社会规则的内化作为儿童自我控制获得的重要机制, 并且强调个体的自我控制就是对其本能情绪冲动的控制。因此, 弗洛伊德更多使用ego -contr ol 一词强调自我的控制功能。与早期的良心理论一脉相承,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学家着重强调情绪在儿童自控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成人在儿童违反规则时所表达的消极情绪会引发儿童焦虑和内疚, 这成为儿童抑制自身冲动最初的动力来源; 其次, 成人与儿童积极的情绪关系是影响儿童服从行为的重要因素。

21社会学习论的自我控制观

社会学习论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是根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进行的, 这一观点成为班杜拉等分析个体自我调节机制的理论基础。班杜拉强调自我调节并非仅仅通过意志控制来实现, 它的进行要借助自我观察、判断过程和自我反应三个子功能的发挥。个体对经自我观察所得到的信息依据所选择的标准和所采取的比较方式进行价值评价。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的判断, 会导致个体不同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 而自我激励或者评价性的自我奖赏和惩罚又可以为自我控制行为提供动机性的来源。班

23〔25〕

第19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7

年杜拉对人们理解自我调节过程的另一个贡献是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我控制的

〔26〕最主要因素。

31认知学派的自我控制观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以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一致, 柯尔伯格从社会性互动的角度强调儿童道德判断的建构性。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形成和道德行为主要不是由恐惧、羞愧或内疚的情感所调节的, 儿童会积极主动地介入他们与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中, 通过其社会性经验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通过采择他人的观点, 儿童能够作出判断, 这种判断以同情、移情、尊重、爱和依恋这类情感为基

〔27〕础, 他们能够奉行这种道德判断, 这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上述我们

可以看出, 认知学派把个体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看成是进行自我调节的基础, 并且非常重视认知在控制自己情绪中的作用。

41自我控制理论的新进展

〔28〕〔29〕〔30〕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西方心理学工作者, 如Giff ord 、M ischel 和Kuhl 等对自我控制理

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设:Giff ord 于缺乏情绪体验的支持; M ischel 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技能; Kuhl 效果和影响。总结关于自我控制的近期研究, 对个体自我控制理论的具体论述有所不同; , 。首先, 在个体自我控制过程中, , 它们相对独立地对个体的行为选择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 其次, 个体在控制或调节过程中所使用, 个体能否成功地控制自己行为在

〔31〕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所采用自我调节策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三、自我控制理论的实验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 特别是国外学者对自我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探明了认知、情绪、言语在自我控制中的作用, 同时在家庭、学习与自我控制的关系上也进行了研究。

11认知发展与自我控制

儿童自我控制的逐渐成熟, 首先是认知发展的逐渐成熟, 然后是与认知发展相一致的自我控制行为的成熟。如儿童是非判别能力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 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及认知经验有关:8、9岁以前的儿童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 9、10岁以后, 儿童已能从行为者的主观动机出发, 用平等、不平等, 公道、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

第二个重要的认知发展是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塞尔曼(R 1Sel m an ) 研究发现, 6岁前的儿童属于自我中心阶段, 不能区分自己对事物的解释和别人的观点。6~8岁的儿童, 开始能够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8~10岁的儿童则认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知道不仅别人有不同的观点, 而且这个人能够意识到儿童的观点。11~12岁的儿童能进一步将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观点中分化出来, 而且还能猜测别人想什么, 或将来怎样想。这种能力有助于儿童在日益增多的环境变化中作出行动的决断。

冲动是幼儿期的一个主要问题, 但儿童抑制有害冲动的能力逐渐提高, 大约在6岁时有一个显著性的变化, 因此小学儿童较少打架, 比较善于延缓满足, 并具有较高的抗挫折能力。这种进步既是儿童注意广度的增长及社会技能发展的结果, 也与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有关。随着自主性的发展, 儿童变得更加能够目标定向并热衷于习得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

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记忆能力的提高, 使儿童在面对新的情境时, 能够使用储存于记忆中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较少依赖别人的指导或演示。随记忆的增长, 儿童对行为、事件和结果间关系的认识随年龄得到发展。这种认识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自我控制的发展。学前儿童尚无法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正确推理, 他们常将具体的结果归因于想象的、24

童成寿: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个人的或其它错误的因素; 日益复杂的思维使儿童逐渐认识到行动与结果间确切的关系。

21情绪与自我控制

情感对儿童行为起着“行或止”的功能, 它对儿童的特定行为发出可否接受的信号, 内疚感和同情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基础。大约在3~4岁, 当儿童抵制不住诱惑或违反了所知的规则时, 他们开始体验到内疚感, 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与外在标准的不一致。Hoff man 认为, 只有在儿童能够区分自己与别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的苦恼时, 才出现真正的内疚感。当儿童开始因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意愿而内疚时, 自我调节的内在控制则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同情也似乎出现于3~4岁左右, 同情意味着儿童能够认同另一个人的情感, 并感受这种情感, 他们常常以一些特定的行为来表现他们的同情, 例如, 看到同伴摔倒时可能会哭起来。年龄较大的儿童与成人在并未做错事但意识到他们本该防止或制止不好的事件时, 也能体验到同情和内疚感。

31言语与自我控制

儿童的语言发展促进了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尼・德列维托夫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言语信号对调节儿童行为的作用, 认为言语信号对调节儿童行为作用的提高是儿童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前提。儿童学会更加有效地使用语言, ; 同时,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用言语表达的请求、说明或解释, , :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维果斯基(Vygotsky ) , 儿童经常在游戏或从事一项活动时自言自语, 他称之为“”, , 以便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 它可以帮助儿童监督和控

(Luria ) 研究发现, 3岁以下幼儿还不能对他们自己的自我言语指

导作出恰当的反应, 5岁, 儿童才能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言语作出恰当的反应。她认为, 这一年龄是儿童自我言语调节成为自我控制有力手段的阶段。鲁利亚还认为, 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能

〔34〕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为他们更精通于通过自我指导来解决手头的问题。Leary 的研究证明了

儿童自我言语指导有利于其控制自己的行为(R 1M 1利伯特等, 1983年) 。

成人的言语指导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也有影响。M ischel 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发现, 如果儿童得到成人的言语指导———“想有趣的事”来分散其对奖品的注意力, 即使奖品在场的条件下, 也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延缓。Mechenbau m 等人的实验也有类似结论:在父母控制中, 父母如给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 可增强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表明, 成人给予幼儿明确具体的语言

〔35〕指示对3岁幼儿自控能力不起什么作用, 对4岁以上幼儿才逐渐起作用。这与维果斯基和鲁利亚

认为的“言语还不能用作心理组织的内部模式或用来自我调节直到四岁”的观点相吻合。此外, 不同言语指导对调节幼儿运动控制的效力也是不同的。成人及时不断的言语指导对幼儿运动控制水平的发挥效果最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效力进步不显著。幼儿自我言语的指导作用迅速增强, 但对运动

〔36〕控制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成人言语指导水平。

41家庭与自我控制

(1) 父母控制模式与自我控制。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西方学者在20世纪初已开始致力于对父母控制类型的研究, 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父母控制模式, 如:限制控制, 严厉控制与心理控制, 要求控制, 权威

〔37〕型、专断型、允许型控制, 过度保护控制, 指导型、专断型和支持型控制等等。研究者们认为,

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Ednards (1971年) 认为, 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由此, 一些研究者推测, 父母对儿童提出要求的性质可能决定了儿童自我控制的性质。Patters on (1986年) 等人通过对过度保护及忽视或放任进行控制的研究指出, 这两类父母控制下的儿童虽然自我控制的具体表现有差异, 但自我控制的性质却很相似, 皆具有消极的自我控制特征, 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控制问题。众多的研究指出, 父母若以严厉、专断、限制或接受模式对儿童实施控制, 儿童一般在情绪的认知、行为中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也有研究认为, 严厉控制

25〔33〕

第19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7

年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控制倾向。另外, 在复合型父母控制模式的研究中发现, 儿童自我控制特征不仅与父母控制模式的性质有关, 而且与其他因素也有某种联系, 如家庭内部的心

〔38〕理环境及儿童的某些个体特征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 Steinberg 和Barber 等人把父母控制划分为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两方面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心理控制是强加儿童心理和情绪发展过程中的控制意图, 行为控制是父母为儿童行为制定的规则、限制以及对其活动的觉察。有研究表明, 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的外显和内隐问题有关, 行为控制与青少年的外显问题有关; 青少年认为, 父母对个人领域的控制是心理控制; 父母过量

〔39〕使用心理控制会阻碍青少年自主的发展; 父母的完美主义能够预测心理控制。

(2) 家庭其他因素与自我控制。家庭因素除了父母控制模式外, 父母管教态度、父母教育观念、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也影响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父母管教态度在多方面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而且父亲母亲影响相当一致。在教育观念上, 父母对子女自控的期望水平

〔40〕对儿童的自控发展有显著影响。周少贤等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 同时认为:父母教育水平

对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作用比较复杂, 父母受教育水平为中等程度时, 幼儿的发展水平最好, 教育水平过高或者过低, ; 家庭收入水平对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具有反向效果, , 水平越低。此外, , 〔42和谐程度越高, 、不同家庭类型、性别等

〔23〕也会影响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

51, 它表现为两个方面:。课内学习主要表现在集中注意和适宜行为。学习自我控制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 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得好, 可以预测儿童入学以后的良好的

〔43〕调节能力, 较高的学业成绩, 和谐的人际交流能力和更少的病理表现。W igfield (1994年) 研究

认为期望学习成功与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程炳林则认为学习控制策略影响了中学生的

〔44〕学习成绩。张灵聪(2002年) 研究认为:自控力的高低, 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影响; 但它要起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是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 自控力高的人, 其完成的任务好于自控力低的人; 而在

〔45〕复杂的任务中, 自控力高低与成绩的差异却不显著。但是, 自控力比较高的学生, 对自己要求比

〔46〕较高、也比较有信心, 因而对学习等活动的进程与结果能起较好的调节作用。另外, 在探讨自我

控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时, 研究发现, 深层型学习动机与自控力有较高的正相关, 表层型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控力有较高的负相关, 成就型动机则与自控力无显著相关〔47〕〔41〕。

四、自我控制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自从蒲莱尔等学者开创儿童自我控制研究的先河后, 自我控制的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为自我控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应该指出的是, 迄今为止还没有产生一个公认的自我控制的定义和模式, 即使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 提出的比较全面的自我控制的概念还是不够完整的。另外, 关于自我控制的理论, 不同的学派也从各自的理论角度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 近年来虽然有些学者进行了一些整合, 但这种整合还是极其有限的, 在自我控制领域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这种局面进行梳理与整合。同时, 由于ADHD 新病因的发现, 对于儿童自我控制研究的实践意义也日益重要。这无疑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有可能使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成为自我控制研究的新热点。再者, 随着儿童心理学、脑神经认知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自我控制与早期元认知、心理理论的关系, 以及自我控制的脑机制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与西方的研究相比, 国内对自我控制的研究还比较少, 深度和广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 主要是对三岁以后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描述性研究。因此, 我们在加强自我控制研究深度、广度的同时, 应特别注重对三岁前儿童自我26

童成寿: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

控制发生的研究以及自我控制的对比研究、跨文化研究, 这也是当前国外研究的趋势。另外,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 家庭结构的逐渐变化, 开展独生子女环境下亲子交往的方式对自我控制形成的影响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14〕Kopp C B 1Antecedents of self -regulati on:a devel opmental pers pective 〔J 〕1Devel opment Psychol ogy, 1982,

(6) :199-2141

〔2〕Berk 1L 1E 1Child Devel opment 〔M 〕13rd ed 1M assachusetts, A llyn and Bacon Press, 19941502-5071

〔3〕David R 1Shaffer 1Social &pers onality Devel opment 〔M 〕1B r ooks /ColePublishing Company, 19961227-2311〔4〕Kre men A M , B l ock J 1The r oots of ego -contr ol in young adulthood:links with parenting in early childhood 〔J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 1998, (4) :1062-10751

〔5〕Kochanska G, M urry K T, Harlan E T 1Eff ortful contr ol in early childhood:continuity and change, antecednts, and in 2

pgicati ons fors ocial devel opment 〔J 〕1Devel opment Psychol ogy, 2000, (2) :220-2321

〔6〕肖晓滢1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J 〕1心理科学, 1991, (2) :40-421

〔7〕董奇, 周勇等1自我监控与智力〔M 〕1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1141

〔8〕刘金华1儿童发展心理学〔M 〕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370-3721

〔9〕杨丽珠, 吴文菊1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 〕1大连:〔10〕但菲1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J 〕1, ) -6171

〔11〕于国庆1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J 〕1心理科学, (1338-1

〔12〕〔22〕王红姣, 卢家楣11心理科学, 2004, 27(6) :1477-14821〔13〕〔19〕朱智贤主编1〕1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901

〔15〕Marvin B 1W 1, G 1Teaching parents t o facilitate children πs moral devel opment 〔J 〕1Journal

of Moral Educati () :371-3901

〔16〕Deborah J 1L 1, B Teaching your child self -contr ol 〔J 〕1Scholastic Parent and Child, 2003, 11(3) :52-551〔17〕Nancy E 1, Tracy S 1L 1, R ichard F 1A 1, et, al 1The relati ons of effortful contr ol and i m pulsity t o children πs risibility and

adjust m ent 〔J 〕1Child Devel opment, 2004, 75(1) :25-4611

〔18〕Elizabeth M 1V 1, R ichard S 1Q 1, Gl oria M 1P 1, et, al 1Conflict res oluti on style, self -efficiency, self -contr ol, and

future orientati on of urban adolescents 〔J 〕1Pr ofessi onal School Conselling, 2004, 8(1) :73-8011

〔20〕程炳林, 林清山1国中学生学习行动控制模式之验证及行动控制变项与学习适应之关系〔J 〕1台湾教育心理学

报, 1999, 31(1) :1-351

〔21〕张灵聪, 黄希庭1初中学生学习自我控制量表的编制〔J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2, (3) :125-1281〔23〕丁风琴1学前期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研究〔J 〕1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24(4) :98-1021〔24〕杨丽珠, 董光恒1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J 〕1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4) :7-121

〔25〕张灵聪1自我控制的一种机制———平衡需求〔J 〕1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100-1031〔26〕〔31〕王桂平, 陈会昌1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J 〕1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868-8741〔27〕Eisenberg N 1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 ogy:S ocial, E moti onal, and Pers onality Devel opment 〔M 〕1Fifth Editi on 1Ne w Y ork 1〔28〕Giff ord A 1E moti on and self -contr ol 〔J 〕1Journal of Econom ic Behavi or &O rganizati on 12002, (49) :113-1301〔29〕M ischelW , Ayduk O 1Self -regulati on in a cognitive -affective pers onality syste m:attenti onal contr ol in the service of

the self 〔J 〕1Self and I dentify, 2002, (1) :113-1201

〔30〕Kuhl J, Kazen M 1Self -discri m inati on and me mory:State O rientati on and false self -ascri p ti on of assigned activities

〔J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 ogy, 1994, (66) :1103-11151

〔32〕David R 1, Shaffer 1Social &Pers onality Devel opment (3rded 1) 1Chap ter71Devel opment of Self -Regulati on and Self -

Contr ol 〔M 〕119941B r 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A D ivisi on of W ads worth 1I nc 1

〔33〕Luria, A 1R 1The r ole of s peech in the regulati on of nor mal and abnor mal behavi or 〔M 〕1Ne w York 1Basic Books, 19611〔34〕Berk L E 1Child Devel opment 〔M 〕13rd ed 1Massachusetts, A llyn and Bacon Press, 19941502-5071

〔35〕许政援, 吴念阳, 闵瑞芳1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J 〕1心理学报,

1987, 19(1) :18-241

〔36〕肖晓滢1言语指导幼儿运动控制发展的实验研究〔J 〕1心理学报, 1989, (3) 1

〔37〕杨慧芳, 刘金花1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J 〕1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2) :62-641

27

第19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7

年〔38〕杨慧芳, 刘金花1西方父母控制研究简介〔J 〕1心理科学, 1997, (20) :278-2791

〔39〕李志楠, 邹晓燕1西方父母控制研究的新特点〔J 〕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29(3) :60-631〔40〕徐速, 刘金花1儿童自我控制水平与父母管教态度间关系的研究〔J 〕1心理科学, 1999, (2) :177-1781〔41〕周少贤, 陈尚宝, 董莉, 沃建中13~6岁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J 〕1调查与研

究, 2004, (11) :42-451

〔42〕陈会昌, 阴军莉, 张宏学1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及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 〕1心理科学, 2005, (2) :285-2891〔43〕Junet p, Roybf, Luzi oba 1H igh Self -Contr ol Predicts Good Adjust m ent, Less Pathol ogy, Better Grades, and I nter -per 2

s onal Success 〔J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2004, 72(2) :271-3241

〔44〕张灵聪1初中生学习自控力特点的研究〔J 〕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26(4) :476-4791〔45〕张灵聪1不同自控力的初中生在抗干扰中的表现〔J 〕1心理科学, 2002, 25(2) :236-2371

〔46〕张灵聪1不同自控力的初中生在成败中的表现〔J 〕1心理科学, 2003, 26(4) :654-6571

〔47〕张灵聪, 邹丹杰1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力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J 〕1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120-1221

(上接第21页) 念中, , 而国家权力归于一人, 是天经地义的。“国不堪贰”, “君命无贰”。“, 必然是祸乱的根源, 甚至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祸乱。, 最终把所有权力都集中于一人, 即君主手中, 。这种政治体制使得中国的伦理具有。这种多元主义的突出表现, 就是在, 。西方人是着意提防将权力集中于一人, , 三权分立是最典型的多元设计。孟德斯鸠说过, 如果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合为一体, 则一切便都完了。“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 “国家三种权力合一就是专制的同义词”, 这种观念成为西方人的共识。现代多元主义政治思潮更为凸显, 它否定国家具有主权, 将政府本身视为社会诸种职责不同的社会团体之一, 与教会、工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处于同等地位。多元政治体制导致西方的伦理具有横向发展态势和复杂性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奇猷校释1吕氏春秋新校释(下) 〔M 〕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13301

〔2〕沈善洪1中国伦理思想史(上) 〔M 〕1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451

〔3〕张帆编1论语〔M 〕1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1181

〔4〕费孝通1乡土中国〔M 〕1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5131

〔5〕乔纳逊・伯内斯1亚里士多德〔M 〕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11641

〔6〕王谦守等译注1左传全译〔M 〕1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1651

〔7〕孟德斯鸠1论法的精神〔M 〕1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1531〔7〕

28


相关内容

  • 关于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因素研究综述
  • 关于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因素研究综述 宋三女,马惠霞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种独立的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而对作为本文就国内外影响心理模式的心理健康影响则研究较 ...

  • 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研究方案
  • 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研究方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延伸我们共同的憧憬与追求.21世纪,中国教育必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重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

  •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正)
  •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吴宇君 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学系 2005级 1班 2005051022 胡兴旺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 二○○九年五月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学生姓名:吴宇君 指导教师:胡兴旺 ...

  • 民营企业家研究现状综述
  • 民营企业家持续发展企业的精神动力及其激励研究 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这过程中,民营企业家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营企业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增强其持续发展企业的精神动力.采取何种激励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

  • 人格心理学试题
  • 人格心理学 论述题 1. 论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①理论意义人格心理学家要发展或提出人格理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本性是什么②实践意义人格心理学家要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于某个实践领域解决该领域中的具体实践 ...

  •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论文
  •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摘要:教育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事业,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之上才能够兴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才可能好 关键词:教育 心理学 一.皮亚杰的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quo ...

  •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争论及其实质
  • 作者:吴茜 社会主义研究 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0)03-0121-05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国际垄断资本借助经济全球化之势日愈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垄断资本加紧全球性金融投机和金 ...

  • 内部控制介绍
  •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来源:<会计研究>2009年第02期 作者:张龙平; 陈作习; 宋浩;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规范要求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 应 ...

  •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作者:张鼎昆 方俐洛 凌文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 对20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1 自我效能感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B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