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围绕皮亚杰理论展开大量的新的研究就构成了新皮亚杰主义。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制约,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出现的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B.Russell)的早期观点;(2)只讲内因而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的早期观点;(3)讲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皮亚杰认为自己的理论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指向于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成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公式。他提出S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对这个公式加以展开:T+I→AT+E,式中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因此,SR变成了S→AT→R,这就是说,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另一个是顺应(accommodation),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

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二)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在《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著作中,对于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来。如他为马森(P.H.Mussen)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手册》所写的关于认知发展理论部分的《皮亚杰学说》一文中把图式这一概念作为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 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后来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阐述发生认识论时把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建构主义

(consturctivisim)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认为结构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转换性(transformation)和自调性。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结构由于其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并不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所以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结构内某一成分的改变必然将引起其结构内其他有关成分的变化。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也论述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任何心理结构都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既有和一般结构主义共同的地方,即都强调系统内的结构和关系,但又有不同之处,即他不但强调共时行(synchronic),而且强调历时性(diachronic),因为他着重研究认知、思维和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把活动范畴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即他把活动作为考察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三)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

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这种整体结构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皮亚杰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据估计,仅仅关于守恒一项内容,验证实验就达三千次以上。这种情况就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

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一个原因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质疑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心理学家们提出这种批评是以下面的观点为依据的。(1)认为皮亚杰发展阶段论的事实根据不足。传统的皮亚杰理论认为,幼儿缺乏某种认知能力,这种结论是依据非常有限的实验结果而推导出来的。但现已有科学研究表明,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任务中,各种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变化常使某些重要的认知能力时而表现,时而隐蔽,因此,仅通过少量的实验来概括儿童的认知能力,根据不够充分。(2)认为皮亚杰的实验过于困难,不适合年幼儿童去做,因而不能表现出幼儿应有的能力。最近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如果研究者能设计出难度适当的课题任务,如果事先引入训练程序,再做皮亚杰的实验时,年幼儿童就能表现出原来认为缺乏的认知能力。 二是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佩里(W.Perry)等人对皮亚杰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

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种水平:(1)二元论(dualism)水平;(2)相对论(relativism)水平;

(3)约定性(commitment)水平。 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称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二)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二个原因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非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储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另一种则是“发展论”,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因为,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有本质的不同:(1)儿童是不成熟的,如儿童的脑结构(神经细胞体积、突触联系、髓鞘化等);(2)儿童没有足够的信息储存;(3)儿童的决策能力差,因为决策过程需要复杂的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鉴于儿童这几方面的特点,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皮亚杰的抽象描述更为确切、更为科学的具体模式。虽然这方面的工作还不成熟,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持这种主张的人,常常将自己命名为新皮亚杰理论学派,以示对皮亚杰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西方和日本等许多国家,根据皮亚杰理论框架和最近的有关研究成果,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一起设计出了一些教育程序,将此应用于婴儿、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在婴儿教育方面,他们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智力理论,采取各种方法,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颜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也有人研究如何运用皮亚杰理论,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甚至有人研究青春期形式运算思维形成的一些具体过程,并将此与教育工作联系起来。

(三)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三个原因 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即皮亚杰长期工作过的地方,在皮亚杰晚年和他去世以后,他的同事和学生的研究工作使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了新的变革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或者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或者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或者是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分。他们也打出“新皮亚杰学派”的旗号,但与信息加工论的“新皮亚杰学派”完全不一样。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产生,是以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科学院为契机的。1976年,蒙纳德(P.Mounoud)发表的《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标志着走向新皮亚杰学派的第一步。1985年,这个学派的第一本文集《新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The Future of Piagetian Theory:The Neo-Piagetians)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和一些主要研究成果。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体人格完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社会关系、交往、社会文化、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他们关于智

力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虽然使用了皮亚杰的概念,但他们更多是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加以阐释的,即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发展的线索是由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来提供的。

(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研究。在这一点上,新皮亚杰学派与皮亚杰后期纯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相对立的。他们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3)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即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等。

(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新皮亚杰学派还注意采用现代技术(计算机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涉及的内容进行新的探索。例如,他们关于婴儿视觉系统的感觉运动的本质的研究,大大扩展和丰富了皮亚杰的研究。 当然,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要回答新皮亚杰学派提出的种种问题是不容易的,也不是立刻可以办到的,这是一个广阔的、需要雄心壮志的、长期的研究计划。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围绕皮亚杰理论展开大量的新的研究就构成了新皮亚杰主义。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制约,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出现的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B.Russell)的早期观点;(2)只讲内因而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的早期观点;(3)讲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皮亚杰认为自己的理论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指向于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成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公式。他提出S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对这个公式加以展开:T+I→AT+E,式中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因此,SR变成了S→AT→R,这就是说,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另一个是顺应(accommodation),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

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二)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在《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著作中,对于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来。如他为马森(P.H.Mussen)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手册》所写的关于认知发展理论部分的《皮亚杰学说》一文中把图式这一概念作为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 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后来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阐述发生认识论时把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建构主义

(consturctivisim)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认为结构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转换性(transformation)和自调性。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结构由于其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并不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所以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结构内某一成分的改变必然将引起其结构内其他有关成分的变化。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也论述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任何心理结构都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既有和一般结构主义共同的地方,即都强调系统内的结构和关系,但又有不同之处,即他不但强调共时行(synchronic),而且强调历时性(diachronic),因为他着重研究认知、思维和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把活动范畴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即他把活动作为考察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三)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

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这种整体结构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皮亚杰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据估计,仅仅关于守恒一项内容,验证实验就达三千次以上。这种情况就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

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一个原因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质疑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心理学家们提出这种批评是以下面的观点为依据的。(1)认为皮亚杰发展阶段论的事实根据不足。传统的皮亚杰理论认为,幼儿缺乏某种认知能力,这种结论是依据非常有限的实验结果而推导出来的。但现已有科学研究表明,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任务中,各种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变化常使某些重要的认知能力时而表现,时而隐蔽,因此,仅通过少量的实验来概括儿童的认知能力,根据不够充分。(2)认为皮亚杰的实验过于困难,不适合年幼儿童去做,因而不能表现出幼儿应有的能力。最近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如果研究者能设计出难度适当的课题任务,如果事先引入训练程序,再做皮亚杰的实验时,年幼儿童就能表现出原来认为缺乏的认知能力。 二是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佩里(W.Perry)等人对皮亚杰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

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种水平:(1)二元论(dualism)水平;(2)相对论(relativism)水平;

(3)约定性(commitment)水平。 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称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二)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二个原因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非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储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另一种则是“发展论”,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因为,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有本质的不同:(1)儿童是不成熟的,如儿童的脑结构(神经细胞体积、突触联系、髓鞘化等);(2)儿童没有足够的信息储存;(3)儿童的决策能力差,因为决策过程需要复杂的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鉴于儿童这几方面的特点,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皮亚杰的抽象描述更为确切、更为科学的具体模式。虽然这方面的工作还不成熟,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持这种主张的人,常常将自己命名为新皮亚杰理论学派,以示对皮亚杰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西方和日本等许多国家,根据皮亚杰理论框架和最近的有关研究成果,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一起设计出了一些教育程序,将此应用于婴儿、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在婴儿教育方面,他们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智力理论,采取各种方法,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颜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也有人研究如何运用皮亚杰理论,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甚至有人研究青春期形式运算思维形成的一些具体过程,并将此与教育工作联系起来。

(三)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三个原因 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即皮亚杰长期工作过的地方,在皮亚杰晚年和他去世以后,他的同事和学生的研究工作使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了新的变革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或者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或者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或者是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分。他们也打出“新皮亚杰学派”的旗号,但与信息加工论的“新皮亚杰学派”完全不一样。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产生,是以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科学院为契机的。1976年,蒙纳德(P.Mounoud)发表的《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标志着走向新皮亚杰学派的第一步。1985年,这个学派的第一本文集《新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The Future of Piagetian Theory:The Neo-Piagetians)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和一些主要研究成果。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体人格完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社会关系、交往、社会文化、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他们关于智

力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虽然使用了皮亚杰的概念,但他们更多是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加以阐释的,即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发展的线索是由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来提供的。

(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研究。在这一点上,新皮亚杰学派与皮亚杰后期纯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相对立的。他们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3)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即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等。

(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新皮亚杰学派还注意采用现代技术(计算机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涉及的内容进行新的探索。例如,他们关于婴儿视觉系统的感觉运动的本质的研究,大大扩展和丰富了皮亚杰的研究。 当然,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要回答新皮亚杰学派提出的种种问题是不容易的,也不是立刻可以办到的,这是一个广阔的、需要雄心壮志的、长期的研究计划。


相关内容

  •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 5前沿6 2007年第6期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杨慧慧 石向实 郑莉君 (杭州师范学院 杭州 310018)* [提 要]本文述评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和信息加 工的儿童认识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于当代教育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意 ...

  • 皮亚杰的理论贡献等
  • 独具特色,揭秘童心 皮亚杰是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位天才.贝林(Harrv Beilin,1992)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评价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影响,就如同评价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学.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影响一样,是不可能的."很难想象,如果皮亚杰只热衷于他早期对动物学的兴趣,而从来都 ...

  • 皮亚杰认识理论
  • 皮亚杰认识心理学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1896年8月9日生于纳沙泰尔,1980年9月16日卒于日内瓦.1915.1918年相继获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学位和理科(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后升任助理院长并先后执 ...

  • 论观点采择与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化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TE ACHERS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2年第47卷第6期(总第185期) 2002 V ol. 47 N o. 6(G eneral ...

  • 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整理笔记)
  • 认知发展理论 一. 理论背景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其体系有三个支点即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 (一) 逻辑学 逻辑学.逻辑学是联结各种不同学科的一种"基因型".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逻辑学起着中心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每种心理学的解释都迟早要依赖生物学和 ...

  • 皮亚杰简介
  • 皮亚杰(Jean Piaget),瑞士心理学家.1896年8月9日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Nenchatel),卒于1980年12月16日.父亲亚瑟·皮亚杰是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母亲丽贝卡.杰克逊.皮亚杰是家中的长子. 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 ...

  • 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一)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对心理发展过程的两种观点 • 发展只有数量的增减:偏向连续性,多是强调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的理 论, 如行为主义 • 发展是不断从量变到质变:偏向阶段性,强调发展 ...

  • 发生认识论原理
  •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心得 胡智斌 2011144011 <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是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本书是皮亚杰的一本理论性著作,他在这本书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观点.他指出:"发生认 ...

  •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_郭翠兰
  • 第26卷第1期上饶师范学院学报Vol . 26, No . 1 2006年2月JOUR NAL OF SHANGRA O NOR MAL COLLEGE Feb . 2006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 郭翠兰, 王恩国 1 2 (1.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 上海200092; 2. 河南大学心理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