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与检验
20 0 7年 1月 第 9卷 第 1期
・85 ・
・
综述 ・
亚 甲蓝光化 学法灭活病毒 的分子生物学 机制
倪 小菊 郑岚 钱 开诚
【 摘要 】 用模 型病毒进 行的基本 反应机制研究 表明 . 甲蓝 ( tyeebu , ) 亚 Meh ln le MB 光化学 法灭 活病毒 时形成 的病 毒
R A一 白交 联 是 导 致 病 毒 灭 活 的 主要 损 伤 。 此外 , . 别 是 亚 甲蓝 被 光 激 活 后 通 过 I 型 途 径 所 产 生 的 单 线 态 氧 。 亚 甲 N 蛋 氧 特 I 对 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也起到重要作用 。
【 键 词 】 血 液 成 分 关
病 毒 灭 活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 文章 编 号 】 1 7— 5 7 20 ) 10 8— 4 6 12 8 (0 7 0 —0 50
【 图 分 类 号】 R17 2 中 8 .
R3 2 1 9.1
【 献标识码】 A 文
由于血液制 品病毒标记 物检 测方法本 身的局 限性 , 以
于 亚 甲蓝 与 核 酸 的 结 合 , 研 究 证 明病 毒 灭 活 的 靶 目 标 与 有 单 线 态 氧 发生 器 一 亚 甲蓝 的 距 离 对 于 病 毒 灭 活 反 应 和 灭 活
效 果 很 重 要 [ 。在 亚 甲蓝 诱 导 组 氨 酸 与 D 8 ] NA 交 联 的 实 验
及 窗 口期 的存 在 , 目前 还不 能完 全剔 除携 带 H V、 V、 B HC
H V 等 的 血 液 或 其 制 品 。 外 , 些 可 能 通 过 输 血 传 播 的 病 I 此 一 毒 如 人 类 T 细 胞 白血 病 病 毒 ( L 、 细 胞 病 毒 ( MV) HT V) 巨 C 、 HA 及 西 尼 罗 病 毒 ( V WNV) 尚 未 纳 入 血 液 常 规 检测 项 目 等 中 。 此 , 依赖 血 液 筛 查 尚不 能 完 全 杜 绝 经 输 血 传 播 病 毒 因 仅 的风 险 。研 究 表 明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病 毒 的 技 术 能 有 效
灭 活 各 种 包 膜 病 毒 和 某些 非 包 膜 病 毒 [ 。 该 法 对 HB 的 】 如 ] V
中 . 甲蓝的嵌合性质也起到重要作用 [。 亚 9 ]
1 2 亚 甲蓝 光 化 学 病 毒 灭 活 与 I 、 . 型 I型 途 径 亚 甲蓝 经
光照射后 吸收光能 , 基态激活 为单 线态 (MB ,MB以大 从 )‘
致 相 等 的 概 率 回 到 基 态 或 成 为 更 为 稳 定 的 三 线 激 活 态
( MB)。 。MB可 以通过衰变缓 慢地 回到单线态 , 通过 I型 或
和 I型途径发生反应 。 I
模 型病 毒一 鸭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H V) 牛腹 泻病 毒 、 MV[ D B 、 C 2 ]
等 均 具 有 良 好 的 灭 活 效 果 , 明 亚 甲 蓝 光 化 学 法 能 高 效 灭 证
I型途径是指 MB把 激发 能转 移至邻 近 分子 , 过电
通
子 转 移 或 夺 氢 发 生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 与 邻 近 的 水 分 子 反 应 如
形 成 超 氧 化 物 、 细 胞膜 分 子 反 应 形 成 脂 过 氧化 物 。 与 包 与 或
活 血浆 中 多 种 因处 于 窗 口期 而 检 测 不 到 的病 毒 ( 括HC 包 V、
HB 、 V 等 ) 及 多 种 突 变 的或 新 出 现 的 病 毒 。 w N V HI 以 如 V
等[ “ 。S h e eE等 用 模 型病 毒 Qp噬 菌 体 进 行 的亚 甲蓝 cn i r d 光 化学 法 灭 活病 毒 机 制 的 研 究 表 明 。 介 导 的 病 毒 R 其 NA一 蛋
白交联 很 可 能 是 导 致 病 毒 灭 活 的 主要 损 伤 。 1 亚 甲蓝 的光 化 学 性 状 1 1 亚 甲蓝 的基 本性 质 . 亚 甲蓝 ( tye ebu )- 量 Meh ln le/ 子 , Y
膜氨基脂及多肽作 用, 而导致病 原 体的损 伤 。 I型途 从 径 在有氧存在 时发生 , 分为 快反应 和慢反 应 两种 快 反应 指。 MB和氧反应 , 并将能量 转移到 氧而产生 单线态 氧 (i— s n ge o y e . ) l x gn 和基 态MB 。 ) 单线态氧 是一 种激发态 t 02 (MB 。 氧, 其氧分 子 2个外 层轨 道 中的 1 电子发 生反 向 自旋改 个 变, 使外层轨道 2 电子 自旋方 向相反 , 个 氧分子 的反应能力 大大增加。 单线态氧是很强 的氧化 剂 , 其能量 比基态氧 高2 3 千卡 I型途径 的慢反应是。 MB和氧反应产生 超氧化物 , 超 氧化物的形成速度要 比单线态氧慢得多 [ 1 I型途径 与病 。
为 391 5 1 8 。最 大 吸 收 峰 为 60n 属 噻 嗪 类 光 敏 剂 。亚 甲 7 m,
蓝作为静脉注射药物 。 已有较长 的历 史。 其药代动 力学途径
及 安 全 性 均 已相 当 明 确 。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病 毒 时 所 用 剂 量 甚 微 ( c l5 1b mo/0
k ) 以 2L 5 g体 重 输 注 计 , 注 量 尚 不 足 临 床 低 剂 量 g , / 0k 输
(6 mo/0k ) 1 , 无化 学 毒 性 之 虑 甲蓝 光 化 学 2 6z l5 g 的 应 t 亚
毒核酸反 应可导致病 原体 的光氧化损 伤 . 可与诸 如包 膜 还
磷脂和多肽等分子反应 . 使病 原体受 损 。
虽 然 I 和 Ⅱ型 途 径 都 能 对 病 原 体 造 成 损 伤 , I型 型 但
法 被认 为是一 种安 全 、 效、 有 实用 的单 袋血 浆病 毒灭 活方
法 。
途径 是亚 甲蓝光 化学法 导致 病原 体 灭活 或 受损 的 主要 途 径 ]氧 和单 线态氧参 与 了该法 对病毒 的灭 活并 起重 要作 。
用。
亚 甲蓝 能嵌 合 进 入 D NA 和
RN 中 . 别 是 能 与 G C A 特 —一
富含 区紧 密结合I , 结合 双链的 能力高 于与单链结 合 的 7其 ] 能 力。亚 甲蓝是一 种带 正 电荷的分 子 。 高 了与核 酸分子 提 ( 负电荷 ) 带 的结合力 。 甲蓝光化学法 对病 毒的灭活有赖 亚
作 者 单 位 :0 0 2 上 海 。 东 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院 ( 206 华 倪小 菊 ) I 上 海 市 血 液 中心 ( 岚 , 开 诚 ) 郑 钱 作 者 简 介 : 小 菊 (9 1 )女 。 倪 18 。 江苏 南 通 人 , 究 生 在 读 , 要 研 主 从 事 分 子 免 疫 学 及 血 液 病 原 体 灭 活 研 究 , T 10 16 0 8 9 ( — ( e) 2 —2 8 4 5 E
maln j1@ 1 6 cm。 i x7 6 2 .o )
1 2 1 亚 甲蓝 光化学法灭 活病 毒时 引起 的氧化 作用 不具 .. 有优先氧化 5- 3二联体 中 5_ 的特 征 ( ' GG一 『 G 这是 由 I 型途
径 中 的 电子 转 移 而 引起 D NA 氧 化 的 特 异 性 标 志 ) 。
12 2 由亚 甲蓝光化 学法所 产生 的氧化被 限于距产 生位 _ . 点较近 的范围内 . 这与单线态氧 的扩散 能力一致 。 12 3 亚甲蓝光化学 法在 氧气 中灭 活病 毒 的效 率大 约是 .. 在氮气 中的 4 0 倍_ . ×1 5 且亚 甲蓝在 D ] NA 和 R NA 中分 别
能诱 导 形 成 8OHG 和 8OH G, 是 该 反 应 必 需 的 ; 外 。 - . d 氧 此
在D O 中8OHd 形成的量是在H 中形成 量的3倍 ( z - G O DO
・86 ・
JC i Tr n f sL b Me J n 2 0 , o , . l a su a d。a . 0 7 V l No 1 n 9
能延 长单线态氧 的存在 时间)这些结果表 明氧和单线态氧 . 参 与了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 中的相关反应 。
12 4 亚 甲蓝光 化学法灭活病毒不受 I .. 型猝 灭剂 ( 如甘露 醇) 的影响 , 却被单线 态氧的猝 灭剂所抑制 I 但 而在 D。 中 0 亚 甲蓝光化学 法灭 活病 毒的效率提高 了。
12 5 在 1 ℃~ 3 ℃的 范 围 内亚 甲 蓝 光 化 学 法 介 导 的 8 .. 3 7 一
伤 可导致 Q口 噬菌体 的灭活 , 即亚 甲蓝光 化学法灭活导致 的 损 伤存在于噬菌体基 因组 R NA 中。
2 12 随 着亚甲蓝剂 量的增加 , .. RNA一 白 交 联 的 形 成 量 蛋
也随之增加 , RNA 蛋 白交联以与亚 甲蓝剂量相关 的形式 产 一 生。且形成的R NA一 蛋白交联 的量 与噬菌体 R NA 中致 死损 伤直接相关 , 即形成的交联越 多, 噬菌体被灭活率
越高 。
OH 的形成对温度变化不 敏感 , G 该实 验结果与单线态氧介
导 的过 程一 致 。
2 13 用蛋 白酶 K对交联 的 R .. NA处 理后 , 导致 噬菌体 被
灭 活的损伤仍存 在于 R NA 中, 这表 明特异 的氨基 酸残基一
R NA 交 联 物 直 接导 致 了 噬菌 体 活 性 的 丢失 。
以上结果 证明 Ⅱ型途径是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 的
主要途径 , 也表 明了对单线态 氧的浓度 起抑制或促进 的 因
素对病毒灭 活有相 同的影响 , 即单 线态 氧与 甲蓝光 化学 法灭 活病毒有关 [ 1 。 2 亚 甲蓝光化学 法灭活病毒 的分子生 物学机制 光 化学
2 14 由亚 甲蓝诱 导形成的交联与灭 活噬菌体紧密相关 , ..
因此R 一 白交联形成 ( NA 蛋 不排 除同时也 形成 于缺陷噬菌体 中) 于原本有感染性 噬菌体颗粒 的可能性 要远大 于仅仅 形
成干原本无 感染性噬菌体 的可能性 ( 实验 所用 的噬菌体 制 备液含有的感染 性噬菌体约为4 ) 提示R 。 A O NA一 白交联是 蛋
亚 甲蓝 光 化 学法 处 理所 引起 的 主要 灭 活 损 伤 。
法灭活病毒 时 , 病毒 的各种 成分如包膜 和核酸都可能 成为
攻击 目标而使病毒失去活性 。 如用部花青 、 玫瑰红光化学灭 活病毒时 , 病毒 的表面 结构会受 到破 坏, 这些损伤可抑制病 毒感染的早期过程 , 如病毒对 宿主细胞的吸附和侵人。 Sh e e 等用模型病 毒Q口噬菌体进 行的亚 甲蓝光化 c ni r d 学法灭活病 毒机制 的研 究表 明, 甲蓝 光化学法对病 毒 的 亚
灭 活 可 能 与 蛋 白 中 的 羰 基 基 团 、 一 一 ,一 氢 鸟 嘌 呤 、 8氧 7 8二
215 从 Q .. p噬菌体 的总 R NA 中除去 由于 亚 甲蓝光 化学 法处理而形成的与蛋 白交 联的R NA, 对剩下 的非交联 R NA
的活性不产生影 响, 表明形成的R NA一 白交联复合物是无 蛋
活 性 的, 即交联 复合 物 中 的 R NA 成 分失 去 活性 . 从 总 若
R NA 中 移 走 一 部 分 活 性 R NA. 下 的 R 剩 NA 活 性 会 减
少 [ ] I。 s
R NA基 因组 中单 链 (s ) sb 的断裂 、 A一 白交联的形成等 RN 蛋 多 种 类 型 的 损 伤 有 关 [ 单 线 态 氧 参 与 了 上 述 多 种 反 】 .
应 [3 i。 s
2 1 6 感染性 RN 实验表 明, .. A 与亚 甲蓝光 化学法处 理纯
化 的噬 菌 体 R NA 相 比 ,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直 接 处 理 噬 菌 体 用
研 究表 明 , 照下 高 浓度 亚 甲蓝 可 引起 核 酸链 的断 光 裂[
但浓度较低时链 的断裂并 不明显 。使用高 浓度亚 甲 1 . 蓝灭 活病 毒而使其滴度 极低后 , 在苯 酚抽提时水 相和界 面 上仍存在大量的全长Q ̄ NA。 R 因此链的断裂不大可能是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QB 噬菌体的主要原因 。 但也有这样 的可 能 : 甲蓝光化 学法处 理时 , N 基 因组 的任一端 可能发 亚 R A 生非 随机的、 灭活性 的链断裂 . 而琼脂糖凝胶 电泳受分辨率 的影响不能分辨出 由这种断裂引起 的链长 的改 变。值得 注 意的是 , 苯酚抽提后 的界 面和水相 中全长Q ̄ RNA的逐渐减 少. 以及 随 MB浓度 的提 高小 片段 R NA 量的增加 表明, 用 足够量的亚甲蓝进 行光化学 反应 的确可导致病毒核酸链 的
断裂 。
颗 粒本 身而 导致 R NA 的失 活要 快 得 多 , 约为 前 者 的 1。 o
倍[ 这意味着噬菌体蛋 白与基因组RNA的相互交联促进 J 。
了R NA 的失 活 , 毒 颗 粒 中基 因组 R 病 NA 周 围 的 蛋 白质 环
境能提高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 R NA 的效率i] -。 “
R A 病 毒 HI 1含有 多种 蛋 白, 中一 些具 有 酶 活 N V- 其
性 。应 用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处 理 后 , V一 HI 1的 包 膜 蛋 白
(p 2 )核 心蛋 白(2 ) 内核 中的 RNA和 反转 录酶 都被 gl0、 p4 、
修 饰 了[] 光 灭 活后 HI 一 。 V 1中形 成 了 R , 白交 联 [ 。 NA 蛋
HI - V 1逆转录酶被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 活的速度远小 于
H V- 颗粒本身被灭 活 的速度 , 明 HI 1的逆转 录酶对 I 1 表 V一 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很不敏感。如果亚 甲蓝 光化学法处理
导 致 HI 1中形 成 了R V一 NA一 白交 联 , 可 能 绝 大 部 分 的逆 蛋 不
对 Q8 菌 体 进 行 的 研 究 还 表 明 [ Q8 菌 体 失 活 与 噬 1 , 噬
转 录酶都 参与了和 RNA的共价交联 ; 即使存在 这种 可能 , 这种复合物在体 内仍能发挥逆转录酶的作用 。
RN 蛋 白交 联 是 否是 H V 1灭 活 的 主 要 损 伤还 有 待 A一 I-
RNA 蛋 白交联形成 之间密切 相关 . 每个 噬菌体 中出现 1 - 且 个交 联就足以引起 噬菌体死亡, 即RN 蛋 白交联这种损伤 A- 很 可能是 QB噬菌体在亚 甲蓝光化学法 处理后形成 的主要 灭活损 伤 2 1 R 一 白交联 物是 主要 的灭 活损 伤 的研 究证据 . NA 蛋 S h edr5 对模型病 毒 Q卢噬菌体进 行的亚 甲蓝光化学 c nie l等 法灭 活病 毒机 制的一系列研究结
果表明 , B噬菌体 中产生 Q
的 RN 蛋 白交 联 是 主 要 的灭 活 损 伤 A一
进一步研究 。 2 2 R 一 白交联 中 的蛋 白成 分 由紫 外 线 引 起 的 . NA 蛋 R NA一 白交联与 结合单链 R 蛋 NA 的蛋 白有关 , 这种情 况下
蛋 白以序列特异 性的方式识别 、 结合 R NA。而最 近的研究
发现L , 7 在亚 甲蓝光 化学法处理 形成 的 R ] NA- 白交联 中, 蛋 蛋 白识 别结 合的是特 异性序列 以外 的位 点 , 表明这种 蛋 白 识别结合的是 R NA的双链部分 。 感染性 Q 噬菌体颗 粒中可能存 在与 R NA相关 的一种
或几种蛋 白, 当构 像 正 确 时 噬菌 体 才有 感 染 性 , 时 这 种 构 同
2 1 1 灭活 损伤存在 于噬菌体 的基 因组 R .. NA 中。感染性
R NA实验表 明, p噬菌体颗粒 中R Q NA失 活的速率等于噬
菌体 自身被灭活的速率 [ , 5 提示噬菌体 中基因组 R ] NA的损
临床 输 血 与 检 验
20 0 7年 1月 第 9卷 第 l 期
・8 ・ 7
像 也使 R NA 能与 之交联 , 缺少 该 蛋 白或蛋 白构像 不正 若 确, 那么噬菌体 的活性会 消失 , NA也无法被交联 。 R 这种假 设 可以解 释在前述 的 Q B噬 菌体 实验 中为何亚 甲蓝光化学
并不太合 理 , 为所 用 的噬菌体 制 备液 中只 有约 4 R 因 NA
存 在于 活 性颗 粒 中[ 1 另 外 , 甲 蓝 光 化 学 法 处 理 后 在 亚
D NA 和 R NA 中 形 成 了较 高 水 平 的 8o o a 推 测 它 能 进 -x Gu ,
一
法灭 活病毒 使之存活率 小于 1 后 , 在苯酚抽 提 R NA 的上
清 液 中 仍 存 在 非 交 联 全 长 Q3 NA。 能是 因 为 在 亚 甲 蓝光 / R 可 化 学 法 处 理 前 实 验 所 用 的噬 菌 体 制 备 液 中 就 存 在 着 由 于 缺 少 上述 蛋 白或 蛋 白构 像 被 改 变 而 失 活 的 噬 菌 体 颗 粒 。 虽然 原 本 就 失 活 的 噬 菌 体 中含 有 全 长R NA, 这些 全长 R 但 NA 由 于 缺 少 上 述 蛋 白或 蛋 白构 像 改 变 而 不 能 发 生 交 联 , 而 成 从
为苯酚抽提 R NA 时上 清 液 中 的 非交 联 全 长 QI NA。 3 R
步降解形成损伤 。 而这些 损伤对 QB 噬菌体 活性 的影 响 尚
不清楚 。 在感染后 Q R  ̄ NA 最初是作 为mR NA起作用 , 而在 mR NA 中8O O a 蛋白合成 的影响还毒确定 。最后 , -x Gu 对 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纯化 R NA 时并 无蛋 白的参 与 。 极有 可能 是 由R NA 上亚 甲蓝结合 位点的氧化损伤造成 的
, 也有 可能
包括 了氧化性碱基如 8羟 氧鸟嘌呤或链 的断裂等损 伤 。值 一
得 注 意 的是 。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HI W NV 和 H V 等 的 亚 V、 C
Q口噬菌体的 外壳蛋 白和成 熟蛋 白( 蛋 白) A 都有可能
是所假设的与 R NA 交 联 的 蛋 白 。
作用机制 尚未进行详 细的研究 以证 明 R NA一 白交联 是主 蛋 要 的灭活损伤 ; 目前R 且 NA一 白交 联物的化学性 质及交联 蛋
的靶 核 苷 酸 尚未 确 定 。这 些 都 有 待 于 更 深 入 的 研 究 。
参 考 文 献
2 2 1外 壳 蛋 白 体 外 进 行 蛋 白 合 成 时 , 壳 蛋 白 与 .. 外 Q NA 的 双链 区 相 结 合 。有 研 究 证 明外 壳 蛋 白与 Q NA 的 一 个 特 异 性 内在 位 点 结 合 , 位 点 位 于 Q RN 基 因 组 中 该  ̄ A
复制酶基 因的上 游 , 感染 过 程中宿 主菌细胞质 内的一个 在 转录调节事件 中外壳 蛋白与该基 因结合 。
2 22 A 蛋 白 每个 病 毒 颗 粒 中 有 1 A 蛋 白分 子 。A 蛋 .. 个
1 黄字 闻 , 程庆 文 。 琴 , 荧 光与 亚 甲蓝联用 对血 浆 中 莫 等. 病毒灭话 的研 究E ] 中国消 毒学 杂 志 ,0 0 1 ( ) 1 J. 2 0 , 1 1 ;—
4.
白满足成为 R 一 白交联相关 蛋 白需具备 的条件认 为与 NA 蛋 噬菌体 R NA相关 联 , 且为感染 活性所必需 。A蛋 白在 感染
过 程 中 , 能是 协 助 基 因 组 R 可 NA 从 病 毒 颗粒 中转 移 到 宿 主
细菌中i。 s ]
2 M ulrBK , o rH. p t i a d h m a mmu o e le M h He a i sC n u ni t nd—
f i c i sR A d g a ain b e h l ebu /ih i e yvr N e rd t ym t ye l e l t cn u o n g
t ame to u n pama ] Me rl 9 8 6 r t n fh ma ls 口 . dVi ,1 9 ,5 e o
( )2 92 5 3 :3—4 .
23 病 毒灭活的时相 .
虽 然 目前 尚 无 证 据 证 明含 有 R NA一
3 P pn J a i E.Fly RA, tme . eh ln l e p o o Dit rDP M t ye e bu h —
tia t a in a oih sW etNi iu n etvt nv— on ci to b l e s l vr si fc iiy i i v s e
蛋 白交 联 的 噬菌 体 颗 粒 不 能将 其 R NA 释 放 到 宿 主 细 菌 中 . 但 这
样 的 可 能 性 在 理 论 上 是 成 立 的 。另 外 , 感 染 性 R 用 NA 试 验 对 Qp 菌 体 进 行 的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机 制 的 实 验 噬 表 明 。 亚 甲蓝 处 理 过 的 Q 从 B噬 菌 体 中 纯 化 出 的 ( 蛋 白酶 K 用 消 化 ) NA 失 活 率 与 噬 菌 体 本 身 的 失 活 率 是 一样 的 , 示 R 提
单 个 氨 基 酸 残 基 与 RNA 的 交 联 直 接 引 起 病 毒 的 失 活 , 么 那
v [] Anirl eerh 2 0 ,8 2 :48 . o J . t i sac 。0 5 6 ( ) 8 —7 vaR
4 M o r H , Kn v rHo f J Gr v ma n h u e — p , a e n U , t a .W e t e 1 s
Ni iu n p a ma i i h y s n ii e O me h l n l v r s i ls s g l e st t t y e e e h v
bu・i t rame tJ . rn fs n。0 4 4 ( ) 8 6 lel h et n [] T a su i 2 0 。4 6 :8 — g t o
8 0. 9
该 损 伤 可 能是 R NA 转 染 到 宿 主 后 蛋 白质 合 成 或 R NA 复 制
5 S h ed rJ r Ta aa aeT , ad e 1 P tn il c n ie EJ , b t b i M itL。 ta . o e ta
me h ns fp oo y a c n ciain f vr s b c a ims o h t d n mi ia tv to o iu y
me h ln b u .I t y e e l e .RNA- r t i c o si k n o h r p o en r s l s a d : e n
障碍 。因此 , NA一 白交联导致的对噬菌体的灭活可能 由R 蛋
至 少 发 生 在 噬 菌 体 裂 解 周 期 的 3个 阶 段 中 ; 噬菌 体 侵 染 宿
主期 、 转染到宿主后的蛋 白合成期 、 病毒基因组复制期[ 1 。
3 结语 利 用 模 型 病 毒 进 行 的研 究 表 明 : 甲 蓝 光 化 学 法 亚 介导形成 的 R NA一 白交 联 物 是 关 键 的 病 毒 灭 活 损 伤 I 。 蛋 氧 特 别 是 单 线 态 氧 作 为 关 键 的 中 间 产 物 , 病 毒 灭 活过 程 中 在 起 重 要 的作 用 。
虽 然 大 量 的 证 据 表 明 R 一 白交 联 是 亚 甲 蓝 光 化 学 NA 蛋
o iaie l in n Q ea b ceip a e[ ] h , x t e o s i d v s b t atr h g J .P o o
tc e Ph t bo , 9 8, 7 3 : 5 — 5 . o h m o o il 1 9 6 ( ) 3 0 3 7
6 黄宇闻 .
程庆 文 , 莫琴 , 不 同光源 照射含 亚 甲蓝血 浆 等.
的 病 毒 灭 活 实 验 [] 中 国 生 物 制 品 学 杂 志 . 9 9 1 J. 1 9 ,2
( ) 4 — 5 1 :34 .
7 S h ed rJ r c n ie E J ,Phl p R, e Q , a . e h ln iis J Ry 1 M t ye e l
b u n o e b n a h tia t ain o le a d r s e g lp o on ci t fRN A a t— v o b ce ro h g s c mp r t e su is o - x g a ie f r — ip a e :o aa i t de f 8o o u nn o ma v
法灭 活导致 的关 键损伤 , 目前还没 有实验 数据来解 释 当 但 噬菌体被完全灭 活时并非所有的 Q 口噬菌体全长 R NA都参 与 了RNA 蛋 白交联物 的形 成 。 * 本文 中提到的一些假设 尚未 被证 明, 因此不能完全排除 R 一 白交联 以外 的病毒灭活 NA 蛋 机制 。 已有 的研究 也表明RNA 蛋 白交联 以外 的损伤具有灭 ・
活 的 潜 能 [ 。8o o a的 形 成 量 不 足 以引 起 病 毒 灭 活 这 一 9 -x Gu ]
t ni o tdR i ni l e NA[ ] A c i h m ip y ,9 3 o sa J . rhBo e Bo h s 1 9 . c
3 1 1 9 — 7 0 ( ):1 9 .
8 L l n Mat S Mu h r . s l l h n ue a wa i R, i , k ej S Vibe i tid cd i i i g
DNA- r t i r s l ki g i P o e n c o s i n DNA- it n o l x a d n n h s o e c mp e n s r o 一 8 c r ma i n h p e e c o a c ma 1 0 h o tn i t e r s n e f me h ln t ye e
推 断 一 部 分 根据 是 基 于 泊 松 分 布 的 计 算 。 在 泊 松 分 布 中假 设 所 有 的 病 毒 颗 粒 完 全 一 样 , 在 该 实 验 条 件 下 这个 假 设 但
bu [] P ooh m P oo il 0 7 1 ;77 . le J. h tc e h tbo ,1 9 ,( ) 5 —3 9
・8 ・ 8
J i a su a d,a . 0 7 Vo 9 N . nTrn fsL bMe Jn 2 0 , l 。 o 1 Cl
血小板输注无效 与对策
孙 先玲 兰炯采 吕运 来 徐 继 汪传 喜 王 军 郑 舜琼 文 国新 罗志 翟晓 萍
【 要】 血小板输注无效( TR) 摘 P 困扰
临床。引起 P TR的原 因有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 免疫 因素主要是 HL A抗 体和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 免疫 因素包括 发热 、 非 感染 、 弥漫性 血管 内凝血 ( I 、 D C) 骨髓 移植 ( MT) 脾肿 大、 物影 响等 。针 对 B 、 药 P R 的原因可采 取相应对策 , T 避免免疫 因索的影 响可以输注去 除 白细胞 的血小板 ,A O和 血小板交 叉配型 相合的 血小 B 板 , 离 H A抗原 的血小板 . 解 L 对血小板表面HL A抗原进行化学修饰 , 紫外线照射血小板 , 给受者大剂量静脉 注射 免疫 球蛋 白; 免非免疫 因素 , 避 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 如发热 、 感染 、 I 去除药物影响等 , D C、 脾大患者必要时切 脾。
【 键 词 】 血 小 板 关 无 效 输 注 对 策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7—5 7 2 0 ) 10 8 —3 6 128 (0 7 O —0 80 【 图分 类 号 】 R 3 . 4 中 3 11 3 R4 7 1 5.
血小 板 输 注 是 临 床 治 疗 血小 板 减 少 和 血小 板 功能 障 碍
1 P R 的 原 因 T
所致 出血 的重要 措施 , 反复大量输 注血小 板会引起血 小 但
1 1 免疫因素 血小板携带抗原[可 分为两大类 , . 1 ] 一类为 非特异性抗原 , 另一类为特异性抗原 。 1非特异 性抗 原 : () 包
括 HL A、 、 AB MN、 e sIP等 。 中 HL A、 、 A— B C, H、 L wi、、 其 A— B
板输 注无效 ( T , P R) 输入的血小板在体 内存活期缩短 , 外周
血血小板计数不仅不升高 , 有时反而下降 , 血小板 计数增 高
指 数 (o retdc u tice n , C ) 血小板 恢复百 分 c rece o n rmetC I或 n
率 (ecn ltlt eo ey P ) 低。 T pre t aee rc vr , R 很 p P R是反复输 血 的 主要 并发症之一 , 本文将对 P TR的原 因及解决方法进 行
综述 。
C 及 AB 抗原在血小板输注 中具有临床意义 . H 供者与受者 之 间HL 抗原不合 可能产生HL A A抗体 。 A 抗体是 导致 HL P R最常见 的原因 ]统计分析表 明, 8 %P R 由HL T , 约 0 T A 抗体所致 , 免疫应答可使 血小板输注效果降低约 5 影响 0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主要 是 HL I A— 类抗 原 , 全血或古 白细胞 输 成分 的成分 血后 , 者体 内可能产生 同种异 型 HL 抗体 , 受 A 再次输注血小板 时。 供者 血小板 H A— 类 抗原与受 者体 内 L I
作 者 单位
t7 0 0 河 南 省 洛 阳 市 中 心 血 站 ( 先 玲 , 10 4 孙 兰炯 采 , 吕 运 来 ) 河南 科 技 大 学 ( 继 ) 广 州 血 液 中 心 ( 传 喜 ) 兰州 血 液 ; 徐 I 汪 ;
中心 ( 王军) 贵州 血液 中心 ( ; 郑舜琼) 乌鲁木齐血液 中心 ( l 文国新 ) I
柳 州 血 液 中心 ( 志 ) 和 浩特 血 液中 心 ( 晓 萍 ) 罗 呼 翟 作 者 简 介 : 先 玲 ( 9 3 )女 , 南 洛 阳人 , 主任 药 师 , 要 孙 15一 , 河 副 主 从 事 临 床 输 血 治 疗 研 究 , Te) 3 96 3 9 2 ( — i lxs s ( 1 0 7 —2 1 5 6 E mal y zy )
@ s a c m。 i .o n
相 应 的 同种 抗 体结 合 , 血小板 被 网状 内皮 系统 破 坏导 致
P R。 小板 膜 上 的HL 抗 原 性 较 强 , 注 随 机 血 小 板 后 , T 血 A 输
约有 2 3的患者产生 H A抗体 , 1 / L 输 0次 以上者 , 抗体 的阳
性 率为 3 ~8 。 a r [观察2 例 血小板输注者 , 0 5 F bi 。 s] 5 发生
9 F oe, .P oo e st e xd t n a d sn lto y o t CS h t s n ii d o ia i n ige x — z o g n:o s q e cs i ilgc ls se . nt r o , . e c n e u n e n boo ia y tms I P y r W
1 9 ,8 2 )5 6—9 3 9 O 1 ( 0 :9 95 7 .
1 S h e e E, y ,ly A. 4 cn i r d J P e FodR Q口bceip a ep o Q atr hg h - o
t i a t a e y me h ln l e p u i h n o v s i- o n c i t d b t y e e b u l s l t i v l e n v g
A.( d . , re R dcl i Boo y[ ] Acd mi E s ) F e a i s n ilg M . ae c a
P e s B t n Ro g , 9 6 8 — 2 . r s , a o u e 1 7 . 5 1 4
at aino sg n mi RNA[] P ooh m h t. ci t fi e o c v o t J . h tc e P oo
bi11 9 7 ( :0 — 0 . o . 9 9, 0 6) 9 29 9
1 Fo dRA . c n ie EJ. eh ln le p oon c 0 ly S h ed rJ r M t ye eb u h tia —
t ai f NA vrssJ. t i l eerh 2 0 . l t no v o R i e[]Ani
r sac ,04 u va R
6 ( ) 1 11 1 1 3 :4 —5 .
1 W a n r S Ro n te D。 o r , a .Di e e ta 5 g e J, biet Stry J 1 f r n il f
sn iiiiso iu nr d cl s s e so st t y e st te fvr si e el u p n in o meh . v
1 Ab I e u h W a n r J e a . o e t ln ov — 1 eH, b c i k K, g e , 1 P tn i v le S t ai
me t o o h t p n y e I c a ims i 1 n f b t y e I a d t p I me h n s n M 3
v r s i a t a i n b t y e e b u h t s n ii to iu c i t y me h l n l e p o o e stz i n n v o a
1n lep ooe s i t n JI a su i , 9 4 3 e ebu h tsn iz i [- Trn fs n 19 , 4 tao . o
( ) 5 15 6 6 :2- 2. 1 W i eelGW , ln ek OC. p cf 6 t rl h Uhe b c S e ii RNA idn c bn ig
[-P ooh m h tbo,9 7 6 ( )2 42 8 JI h te e P oo il19 ,6 2 :0—0 . .
1 M u l rBr i r u z K , M o r K i i a e 1 I a , 2 l et e t H h , Brvb k, ta. n c e k
b 8c a p oe [] Boh mi r ,9 9 2 ( ) 7— yQ o t rti J . i e s y 1 8 , 8 1 :1 n c t
7 6.
tv t n o iu e y c e c l n h t c e c ly iai fvr s s b h mial a d p oo h mlal o y
1 S h ed rJ P ieS, ad e 1 M eh ln le 7 c n ie E, rc M itL, ta . t ye e bu
p u i h d a e - y r x 一 ’d o y u n sn o - l s l t me it s 8 h d o y 2 - e x g a o i e f r g ma i n n ro i DNA r f r n ily o e s r n b e k g p e e e t l v r ta d r a a e a
g n rtd s ge l ua x gn[ ] P ooh m eeae i lt mo
e l o y e J . h tc e n c r
Ph tbo . 9 5 3 ( ) 6 — 0 o o i1 1 9 , 0 1 : 3 7 . 1 M ulrE, otu Cu nn h m 3 l B ie xS. n ig a RP. ta. z mai e e 1En y tc
r c g ii n o e o n to f DNA d f a i n n u e y sn lt mo i c t s i d c d b i g e i o
[]Nuli A i e ,9 0 1 ( )6 16 5 J. ce cd R s 1 9 ,8 3 ;3 —3 . c s
( 稿 日期 l 060 —6 收 2 0—2 1 )
o y e n h t8nizr [ ] Nuli Ac sRe , x gn a d p ooe s i s j . ce i s te c d
( 本文编辑 : 王红梅 )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 0 7年 1月 第 9卷 第 1期
・85 ・
・
综述 ・
亚 甲蓝光化 学法灭活病毒 的分子生物学 机制
倪 小菊 郑岚 钱 开诚
【 摘要 】 用模 型病毒进 行的基本 反应机制研究 表明 . 甲蓝 ( tyeebu , ) 亚 Meh ln le MB 光化学 法灭 活病毒 时形成 的病 毒
R A一 白交 联 是 导 致 病 毒 灭 活 的 主要 损 伤 。 此外 , . 别 是 亚 甲蓝 被 光 激 活 后 通 过 I 型 途 径 所 产 生 的 单 线 态 氧 。 亚 甲 N 蛋 氧 特 I 对 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也起到重要作用 。
【 键 词 】 血 液 成 分 关
病 毒 灭 活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 文章 编 号 】 1 7— 5 7 20 ) 10 8— 4 6 12 8 (0 7 0 —0 50
【 图 分 类 号】 R17 2 中 8 .
R3 2 1 9.1
【 献标识码】 A 文
由于血液制 品病毒标记 物检 测方法本 身的局 限性 , 以
于 亚 甲蓝 与 核 酸 的 结 合 , 研 究 证 明病 毒 灭 活 的 靶 目 标 与 有 单 线 态 氧 发生 器 一 亚 甲蓝 的 距 离 对 于 病 毒 灭 活 反 应 和 灭 活
效 果 很 重 要 [ 。在 亚 甲蓝 诱 导 组 氨 酸 与 D 8 ] NA 交 联 的 实 验
及 窗 口期 的存 在 , 目前 还不 能完 全剔 除携 带 H V、 V、 B HC
H V 等 的 血 液 或 其 制 品 。 外 , 些 可 能 通 过 输 血 传 播 的 病 I 此 一 毒 如 人 类 T 细 胞 白血 病 病 毒 ( L 、 细 胞 病 毒 ( MV) HT V) 巨 C 、 HA 及 西 尼 罗 病 毒 ( V WNV) 尚 未 纳 入 血 液 常 规 检测 项 目 等 中 。 此 , 依赖 血 液 筛 查 尚不 能 完 全 杜 绝 经 输 血 传 播 病 毒 因 仅 的风 险 。研 究 表 明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病 毒 的 技 术 能 有 效
灭 活 各 种 包 膜 病 毒 和 某些 非 包 膜 病 毒 [ 。 该 法 对 HB 的 】 如 ] V
中 . 甲蓝的嵌合性质也起到重要作用 [。 亚 9 ]
1 2 亚 甲蓝 光 化 学 病 毒 灭 活 与 I 、 . 型 I型 途 径 亚 甲蓝 经
光照射后 吸收光能 , 基态激活 为单 线态 (MB ,MB以大 从 )‘
致 相 等 的 概 率 回 到 基 态 或 成 为 更 为 稳 定 的 三 线 激 活 态
( MB)。 。MB可 以通过衰变缓 慢地 回到单线态 , 通过 I型 或
和 I型途径发生反应 。 I
模 型病 毒一 鸭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H V) 牛腹 泻病 毒 、 MV[ D B 、 C 2 ]
等 均 具 有 良 好 的 灭 活 效 果 , 明 亚 甲 蓝 光 化 学 法 能 高 效 灭 证
I型途径是指 MB把 激发 能转 移至邻 近 分子 , 过电
通
子 转 移 或 夺 氢 发 生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 与 邻 近 的 水 分 子 反 应 如
形 成 超 氧 化 物 、 细 胞膜 分 子 反 应 形 成 脂 过 氧化 物 。 与 包 与 或
活 血浆 中 多 种 因处 于 窗 口期 而 检 测 不 到 的病 毒 ( 括HC 包 V、
HB 、 V 等 ) 及 多 种 突 变 的或 新 出 现 的 病 毒 。 w N V HI 以 如 V
等[ “ 。S h e eE等 用 模 型病 毒 Qp噬 菌 体 进 行 的亚 甲蓝 cn i r d 光 化学 法 灭 活病 毒 机 制 的 研 究 表 明 。 介 导 的 病 毒 R 其 NA一 蛋
白交联 很 可 能 是 导 致 病 毒 灭 活 的 主要 损 伤 。 1 亚 甲蓝 的光 化 学 性 状 1 1 亚 甲蓝 的基 本性 质 . 亚 甲蓝 ( tye ebu )- 量 Meh ln le/ 子 , Y
膜氨基脂及多肽作 用, 而导致病 原 体的损 伤 。 I型途 从 径 在有氧存在 时发生 , 分为 快反应 和慢反 应 两种 快 反应 指。 MB和氧反应 , 并将能量 转移到 氧而产生 单线态 氧 (i— s n ge o y e . ) l x gn 和基 态MB 。 ) 单线态氧 是一 种激发态 t 02 (MB 。 氧, 其氧分 子 2个外 层轨 道 中的 1 电子发 生反 向 自旋改 个 变, 使外层轨道 2 电子 自旋方 向相反 , 个 氧分子 的反应能力 大大增加。 单线态氧是很强 的氧化 剂 , 其能量 比基态氧 高2 3 千卡 I型途径 的慢反应是。 MB和氧反应产生 超氧化物 , 超 氧化物的形成速度要 比单线态氧慢得多 [ 1 I型途径 与病 。
为 391 5 1 8 。最 大 吸 收 峰 为 60n 属 噻 嗪 类 光 敏 剂 。亚 甲 7 m,
蓝作为静脉注射药物 。 已有较长 的历 史。 其药代动 力学途径
及 安 全 性 均 已相 当 明 确 。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病 毒 时 所 用 剂 量 甚 微 ( c l5 1b mo/0
k ) 以 2L 5 g体 重 输 注 计 , 注 量 尚 不 足 临 床 低 剂 量 g , / 0k 输
(6 mo/0k ) 1 , 无化 学 毒 性 之 虑 甲蓝 光 化 学 2 6z l5 g 的 应 t 亚
毒核酸反 应可导致病 原体 的光氧化损 伤 . 可与诸 如包 膜 还
磷脂和多肽等分子反应 . 使病 原体受 损 。
虽 然 I 和 Ⅱ型 途 径 都 能 对 病 原 体 造 成 损 伤 , I型 型 但
法 被认 为是一 种安 全 、 效、 有 实用 的单 袋血 浆病 毒灭 活方
法 。
途径 是亚 甲蓝光 化学法 导致 病原 体 灭活 或 受损 的 主要 途 径 ]氧 和单 线态氧参 与 了该法 对病毒 的灭 活并 起重 要作 。
用。
亚 甲蓝 能嵌 合 进 入 D NA 和
RN 中 . 别 是 能 与 G C A 特 —一
富含 区紧 密结合I , 结合 双链的 能力高 于与单链结 合 的 7其 ] 能 力。亚 甲蓝是一 种带 正 电荷的分 子 。 高 了与核 酸分子 提 ( 负电荷 ) 带 的结合力 。 甲蓝光化学法 对病 毒的灭活有赖 亚
作 者 单 位 :0 0 2 上 海 。 东 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院 ( 206 华 倪小 菊 ) I 上 海 市 血 液 中心 ( 岚 , 开 诚 ) 郑 钱 作 者 简 介 : 小 菊 (9 1 )女 。 倪 18 。 江苏 南 通 人 , 究 生 在 读 , 要 研 主 从 事 分 子 免 疫 学 及 血 液 病 原 体 灭 活 研 究 , T 10 16 0 8 9 ( — ( e) 2 —2 8 4 5 E
maln j1@ 1 6 cm。 i x7 6 2 .o )
1 2 1 亚 甲蓝 光化学法灭 活病 毒时 引起 的氧化 作用 不具 .. 有优先氧化 5- 3二联体 中 5_ 的特 征 ( ' GG一 『 G 这是 由 I 型途
径 中 的 电子 转 移 而 引起 D NA 氧 化 的 特 异 性 标 志 ) 。
12 2 由亚 甲蓝光化 学法所 产生 的氧化被 限于距产 生位 _ . 点较近 的范围内 . 这与单线态氧 的扩散 能力一致 。 12 3 亚甲蓝光化学 法在 氧气 中灭 活病 毒 的效 率大 约是 .. 在氮气 中的 4 0 倍_ . ×1 5 且亚 甲蓝在 D ] NA 和 R NA 中分 别
能诱 导 形 成 8OHG 和 8OH G, 是 该 反 应 必 需 的 ; 外 。 - . d 氧 此
在D O 中8OHd 形成的量是在H 中形成 量的3倍 ( z - G O DO
・86 ・
JC i Tr n f sL b Me J n 2 0 , o , . l a su a d。a . 0 7 V l No 1 n 9
能延 长单线态氧 的存在 时间)这些结果表 明氧和单线态氧 . 参 与了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 中的相关反应 。
12 4 亚 甲蓝光 化学法灭活病毒不受 I .. 型猝 灭剂 ( 如甘露 醇) 的影响 , 却被单线 态氧的猝 灭剂所抑制 I 但 而在 D。 中 0 亚 甲蓝光化学 法灭 活病 毒的效率提高 了。
12 5 在 1 ℃~ 3 ℃的 范 围 内亚 甲 蓝 光 化 学 法 介 导 的 8 .. 3 7 一
伤 可导致 Q口 噬菌体 的灭活 , 即亚 甲蓝光 化学法灭活导致 的 损 伤存在于噬菌体基 因组 R NA 中。
2 12 随 着亚甲蓝剂 量的增加 , .. RNA一 白 交 联 的 形 成 量 蛋
也随之增加 , RNA 蛋 白交联以与亚 甲蓝剂量相关 的形式 产 一 生。且形成的R NA一 蛋白交联 的量 与噬菌体 R NA 中致 死损 伤直接相关 , 即形成的交联越 多, 噬菌体被灭活率
越高 。
OH 的形成对温度变化不 敏感 , G 该实 验结果与单线态氧介
导 的过 程一 致 。
2 13 用蛋 白酶 K对交联 的 R .. NA处 理后 , 导致 噬菌体 被
灭 活的损伤仍存 在于 R NA 中, 这表 明特异 的氨基 酸残基一
R NA 交 联 物 直 接导 致 了 噬菌 体 活 性 的 丢失 。
以上结果 证明 Ⅱ型途径是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 的
主要途径 , 也表 明了对单线态 氧的浓度 起抑制或促进 的 因
素对病毒灭 活有相 同的影响 , 即单 线态 氧与 甲蓝光 化学 法灭 活病毒有关 [ 1 。 2 亚 甲蓝光化学 法灭活病毒 的分子生 物学机制 光 化学
2 14 由亚 甲蓝诱 导形成的交联与灭 活噬菌体紧密相关 , ..
因此R 一 白交联形成 ( NA 蛋 不排 除同时也 形成 于缺陷噬菌体 中) 于原本有感染性 噬菌体颗粒 的可能性 要远大 于仅仅 形
成干原本无 感染性噬菌体 的可能性 ( 实验 所用 的噬菌体 制 备液含有的感染 性噬菌体约为4 ) 提示R 。 A O NA一 白交联是 蛋
亚 甲蓝 光 化 学法 处 理所 引起 的 主要 灭 活 损 伤 。
法灭活病毒 时 , 病毒 的各种 成分如包膜 和核酸都可能 成为
攻击 目标而使病毒失去活性 。 如用部花青 、 玫瑰红光化学灭 活病毒时 , 病毒 的表面 结构会受 到破 坏, 这些损伤可抑制病 毒感染的早期过程 , 如病毒对 宿主细胞的吸附和侵人。 Sh e e 等用模型病 毒Q口噬菌体进 行的亚 甲蓝光化 c ni r d 学法灭活病 毒机制 的研 究表 明, 甲蓝 光化学法对病 毒 的 亚
灭 活 可 能 与 蛋 白 中 的 羰 基 基 团 、 一 一 ,一 氢 鸟 嘌 呤 、 8氧 7 8二
215 从 Q .. p噬菌体 的总 R NA 中除去 由于 亚 甲蓝光 化学 法处理而形成的与蛋 白交 联的R NA, 对剩下 的非交联 R NA
的活性不产生影 响, 表明形成的R NA一 白交联复合物是无 蛋
活 性 的, 即交联 复合 物 中 的 R NA 成 分失 去 活性 . 从 总 若
R NA 中 移 走 一 部 分 活 性 R NA. 下 的 R 剩 NA 活 性 会 减
少 [ ] I。 s
R NA基 因组 中单 链 (s ) sb 的断裂 、 A一 白交联的形成等 RN 蛋 多 种 类 型 的 损 伤 有 关 [ 单 线 态 氧 参 与 了 上 述 多 种 反 】 .
应 [3 i。 s
2 1 6 感染性 RN 实验表 明, .. A 与亚 甲蓝光 化学法处 理纯
化 的噬 菌 体 R NA 相 比 ,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直 接 处 理 噬 菌 体 用
研 究表 明 , 照下 高 浓度 亚 甲蓝 可 引起 核 酸链 的断 光 裂[
但浓度较低时链 的断裂并 不明显 。使用高 浓度亚 甲 1 . 蓝灭 活病 毒而使其滴度 极低后 , 在苯 酚抽提时水 相和界 面 上仍存在大量的全长Q ̄ NA。 R 因此链的断裂不大可能是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QB 噬菌体的主要原因 。 但也有这样 的可 能 : 甲蓝光化 学法处 理时 , N 基 因组 的任一端 可能发 亚 R A 生非 随机的、 灭活性 的链断裂 . 而琼脂糖凝胶 电泳受分辨率 的影响不能分辨出 由这种断裂引起 的链长 的改 变。值得 注 意的是 , 苯酚抽提后 的界 面和水相 中全长Q ̄ RNA的逐渐减 少. 以及 随 MB浓度 的提 高小 片段 R NA 量的增加 表明, 用 足够量的亚甲蓝进 行光化学 反应 的确可导致病毒核酸链 的
断裂 。
颗 粒本 身而 导致 R NA 的失 活要 快 得 多 , 约为 前 者 的 1。 o
倍[ 这意味着噬菌体蛋 白与基因组RNA的相互交联促进 J 。
了R NA 的失 活 , 毒 颗 粒 中基 因组 R 病 NA 周 围 的 蛋 白质 环
境能提高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 R NA 的效率i] -。 “
R A 病 毒 HI 1含有 多种 蛋 白, 中一 些具 有 酶 活 N V- 其
性 。应 用 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处 理 后 , V一 HI 1的 包 膜 蛋 白
(p 2 )核 心蛋 白(2 ) 内核 中的 RNA和 反转 录酶 都被 gl0、 p4 、
修 饰 了[] 光 灭 活后 HI 一 。 V 1中形 成 了 R , 白交 联 [ 。 NA 蛋
HI - V 1逆转录酶被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 活的速度远小 于
H V- 颗粒本身被灭 活 的速度 , 明 HI 1的逆转 录酶对 I 1 表 V一 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很不敏感。如果亚 甲蓝 光化学法处理
导 致 HI 1中形 成 了R V一 NA一 白交 联 , 可 能 绝 大 部 分 的逆 蛋 不
对 Q8 菌 体 进 行 的 研 究 还 表 明 [ Q8 菌 体 失 活 与 噬 1 , 噬
转 录酶都 参与了和 RNA的共价交联 ; 即使存在 这种 可能 , 这种复合物在体 内仍能发挥逆转录酶的作用 。
RN 蛋 白交 联 是 否是 H V 1灭 活 的 主 要 损 伤还 有 待 A一 I-
RNA 蛋 白交联形成 之间密切 相关 . 每个 噬菌体 中出现 1 - 且 个交 联就足以引起 噬菌体死亡, 即RN 蛋 白交联这种损伤 A- 很 可能是 QB噬菌体在亚 甲蓝光化学法 处理后形成 的主要 灭活损 伤 2 1 R 一 白交联 物是 主要 的灭 活损 伤 的研 究证据 . NA 蛋 S h edr5 对模型病 毒 Q卢噬菌体进 行的亚 甲蓝光化学 c nie l等 法灭 活病 毒机 制的一系列研究结
果表明 , B噬菌体 中产生 Q
的 RN 蛋 白交 联 是 主 要 的灭 活 损 伤 A一
进一步研究 。 2 2 R 一 白交联 中 的蛋 白成 分 由紫 外 线 引 起 的 . NA 蛋 R NA一 白交联与 结合单链 R 蛋 NA 的蛋 白有关 , 这种情 况下
蛋 白以序列特异 性的方式识别 、 结合 R NA。而最 近的研究
发现L , 7 在亚 甲蓝光 化学法处理 形成 的 R ] NA- 白交联 中, 蛋 蛋 白识 别结 合的是特 异性序列 以外 的位 点 , 表明这种 蛋 白 识别结合的是 R NA的双链部分 。 感染性 Q 噬菌体颗 粒中可能存 在与 R NA相关 的一种
或几种蛋 白, 当构 像 正 确 时 噬菌 体 才有 感 染 性 , 时 这 种 构 同
2 1 1 灭活 损伤存在 于噬菌体 的基 因组 R .. NA 中。感染性
R NA实验表 明, p噬菌体颗粒 中R Q NA失 活的速率等于噬
菌体 自身被灭活的速率 [ , 5 提示噬菌体 中基因组 R ] NA的损
临床 输 血 与 检 验
20 0 7年 1月 第 9卷 第 l 期
・8 ・ 7
像 也使 R NA 能与 之交联 , 缺少 该 蛋 白或蛋 白构像 不正 若 确, 那么噬菌体 的活性会 消失 , NA也无法被交联 。 R 这种假 设 可以解 释在前述 的 Q B噬 菌体 实验 中为何亚 甲蓝光化学
并不太合 理 , 为所 用 的噬菌体 制 备液 中只 有约 4 R 因 NA
存 在于 活 性颗 粒 中[ 1 另 外 , 甲 蓝 光 化 学 法 处 理 后 在 亚
D NA 和 R NA 中 形 成 了较 高 水 平 的 8o o a 推 测 它 能 进 -x Gu ,
一
法灭 活病毒 使之存活率 小于 1 后 , 在苯酚抽 提 R NA 的上
清 液 中 仍 存 在 非 交 联 全 长 Q3 NA。 能是 因 为 在 亚 甲 蓝光 / R 可 化 学 法 处 理 前 实 验 所 用 的噬 菌 体 制 备 液 中 就 存 在 着 由 于 缺 少 上述 蛋 白或 蛋 白构 像 被 改 变 而 失 活 的 噬 菌 体 颗 粒 。 虽然 原 本 就 失 活 的 噬 菌 体 中含 有 全 长R NA, 这些 全长 R 但 NA 由 于 缺 少 上 述 蛋 白或 蛋 白构 像 改 变 而 不 能 发 生 交 联 , 而 成 从
为苯酚抽提 R NA 时上 清 液 中 的 非交 联 全 长 QI NA。 3 R
步降解形成损伤 。 而这些 损伤对 QB 噬菌体 活性 的影 响 尚
不清楚 。 在感染后 Q R  ̄ NA 最初是作 为mR NA起作用 , 而在 mR NA 中8O O a 蛋白合成 的影响还毒确定 。最后 , -x Gu 对 亚 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纯化 R NA 时并 无蛋 白的参 与 。 极有 可能 是 由R NA 上亚 甲蓝结合 位点的氧化损伤造成 的
, 也有 可能
包括 了氧化性碱基如 8羟 氧鸟嘌呤或链 的断裂等损 伤 。值 一
得 注 意 的是 。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HI W NV 和 H V 等 的 亚 V、 C
Q口噬菌体的 外壳蛋 白和成 熟蛋 白( 蛋 白) A 都有可能
是所假设的与 R NA 交 联 的 蛋 白 。
作用机制 尚未进行详 细的研究 以证 明 R NA一 白交联 是主 蛋 要 的灭活损伤 ; 目前R 且 NA一 白交 联物的化学性 质及交联 蛋
的靶 核 苷 酸 尚未 确 定 。这 些 都 有 待 于 更 深 入 的 研 究 。
参 考 文 献
2 2 1外 壳 蛋 白 体 外 进 行 蛋 白 合 成 时 , 壳 蛋 白 与 .. 外 Q NA 的 双链 区 相 结 合 。有 研 究 证 明外 壳 蛋 白与 Q NA 的 一 个 特 异 性 内在 位 点 结 合 , 位 点 位 于 Q RN 基 因 组 中 该  ̄ A
复制酶基 因的上 游 , 感染 过 程中宿 主菌细胞质 内的一个 在 转录调节事件 中外壳 蛋白与该基 因结合 。
2 22 A 蛋 白 每个 病 毒 颗 粒 中 有 1 A 蛋 白分 子 。A 蛋 .. 个
1 黄字 闻 , 程庆 文 。 琴 , 荧 光与 亚 甲蓝联用 对血 浆 中 莫 等. 病毒灭话 的研 究E ] 中国消 毒学 杂 志 ,0 0 1 ( ) 1 J. 2 0 , 1 1 ;—
4.
白满足成为 R 一 白交联相关 蛋 白需具备 的条件认 为与 NA 蛋 噬菌体 R NA相关 联 , 且为感染 活性所必需 。A蛋 白在 感染
过 程 中 , 能是 协 助 基 因 组 R 可 NA 从 病 毒 颗粒 中转 移 到 宿 主
细菌中i。 s ]
2 M ulrBK , o rH. p t i a d h m a mmu o e le M h He a i sC n u ni t nd—
f i c i sR A d g a ain b e h l ebu /ih i e yvr N e rd t ym t ye l e l t cn u o n g
t ame to u n pama ] Me rl 9 8 6 r t n fh ma ls 口 . dVi ,1 9 ,5 e o
( )2 92 5 3 :3—4 .
23 病 毒灭活的时相 .
虽 然 目前 尚 无 证 据 证 明含 有 R NA一
3 P pn J a i E.Fly RA, tme . eh ln l e p o o Dit rDP M t ye e bu h —
tia t a in a oih sW etNi iu n etvt nv— on ci to b l e s l vr si fc iiy i i v s e
蛋 白交 联 的 噬菌 体 颗 粒 不 能将 其 R NA 释 放 到 宿 主 细 菌 中 . 但 这
样 的 可 能 性 在 理 论 上 是 成 立 的 。另 外 , 感 染 性 R 用 NA 试 验 对 Qp 菌 体 进 行 的亚 甲蓝 光 化 学 法 灭 活 机 制 的 实 验 噬 表 明 。 亚 甲蓝 处 理 过 的 Q 从 B噬 菌 体 中 纯 化 出 的 ( 蛋 白酶 K 用 消 化 ) NA 失 活 率 与 噬 菌 体 本 身 的 失 活 率 是 一样 的 , 示 R 提
单 个 氨 基 酸 残 基 与 RNA 的 交 联 直 接 引 起 病 毒 的 失 活 , 么 那
v [] Anirl eerh 2 0 ,8 2 :48 . o J . t i sac 。0 5 6 ( ) 8 —7 vaR
4 M o r H , Kn v rHo f J Gr v ma n h u e — p , a e n U , t a .W e t e 1 s
Ni iu n p a ma i i h y s n ii e O me h l n l v r s i ls s g l e st t t y e e e h v
bu・i t rame tJ . rn fs n。0 4 4 ( ) 8 6 lel h et n [] T a su i 2 0 。4 6 :8 — g t o
8 0. 9
该 损 伤 可 能是 R NA 转 染 到 宿 主 后 蛋 白质 合 成 或 R NA 复 制
5 S h ed rJ r Ta aa aeT , ad e 1 P tn il c n ie EJ , b t b i M itL。 ta . o e ta
me h ns fp oo y a c n ciain f vr s b c a ims o h t d n mi ia tv to o iu y
me h ln b u .I t y e e l e .RNA- r t i c o si k n o h r p o en r s l s a d : e n
障碍 。因此 , NA一 白交联导致的对噬菌体的灭活可能 由R 蛋
至 少 发 生 在 噬 菌 体 裂 解 周 期 的 3个 阶 段 中 ; 噬菌 体 侵 染 宿
主期 、 转染到宿主后的蛋 白合成期 、 病毒基因组复制期[ 1 。
3 结语 利 用 模 型 病 毒 进 行 的研 究 表 明 : 甲 蓝 光 化 学 法 亚 介导形成 的 R NA一 白交 联 物 是 关 键 的 病 毒 灭 活 损 伤 I 。 蛋 氧 特 别 是 单 线 态 氧 作 为 关 键 的 中 间 产 物 , 病 毒 灭 活过 程 中 在 起 重 要 的作 用 。
虽 然 大 量 的 证 据 表 明 R 一 白交 联 是 亚 甲 蓝 光 化 学 NA 蛋
o iaie l in n Q ea b ceip a e[ ] h , x t e o s i d v s b t atr h g J .P o o
tc e Ph t bo , 9 8, 7 3 : 5 — 5 . o h m o o il 1 9 6 ( ) 3 0 3 7
6 黄宇闻 .
程庆 文 , 莫琴 , 不 同光源 照射含 亚 甲蓝血 浆 等.
的 病 毒 灭 活 实 验 [] 中 国 生 物 制 品 学 杂 志 . 9 9 1 J. 1 9 ,2
( ) 4 — 5 1 :34 .
7 S h ed rJ r c n ie E J ,Phl p R, e Q , a . e h ln iis J Ry 1 M t ye e l
b u n o e b n a h tia t ain o le a d r s e g lp o on ci t fRN A a t— v o b ce ro h g s c mp r t e su is o - x g a ie f r — ip a e :o aa i t de f 8o o u nn o ma v
法灭 活导致 的关 键损伤 , 目前还没 有实验 数据来解 释 当 但 噬菌体被完全灭 活时并非所有的 Q 口噬菌体全长 R NA都参 与 了RNA 蛋 白交联物 的形 成 。 * 本文 中提到的一些假设 尚未 被证 明, 因此不能完全排除 R 一 白交联 以外 的病毒灭活 NA 蛋 机制 。 已有 的研究 也表明RNA 蛋 白交联 以外 的损伤具有灭 ・
活 的 潜 能 [ 。8o o a的 形 成 量 不 足 以引 起 病 毒 灭 活 这 一 9 -x Gu ]
t ni o tdR i ni l e NA[ ] A c i h m ip y ,9 3 o sa J . rhBo e Bo h s 1 9 . c
3 1 1 9 — 7 0 ( ):1 9 .
8 L l n Mat S Mu h r . s l l h n ue a wa i R, i , k ej S Vibe i tid cd i i i g
DNA- r t i r s l ki g i P o e n c o s i n DNA- it n o l x a d n n h s o e c mp e n s r o 一 8 c r ma i n h p e e c o a c ma 1 0 h o tn i t e r s n e f me h ln t ye e
推 断 一 部 分 根据 是 基 于 泊 松 分 布 的 计 算 。 在 泊 松 分 布 中假 设 所 有 的 病 毒 颗 粒 完 全 一 样 , 在 该 实 验 条 件 下 这个 假 设 但
bu [] P ooh m P oo il 0 7 1 ;77 . le J. h tc e h tbo ,1 9 ,( ) 5 —3 9
・8 ・ 8
J i a su a d,a . 0 7 Vo 9 N . nTrn fsL bMe Jn 2 0 , l 。 o 1 Cl
血小板输注无效 与对策
孙 先玲 兰炯采 吕运 来 徐 继 汪传 喜 王 军 郑 舜琼 文 国新 罗志 翟晓 萍
【 要】 血小板输注无效( TR) 摘 P 困扰
临床。引起 P TR的原 因有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 免疫 因素主要是 HL A抗 体和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 免疫 因素包括 发热 、 非 感染 、 弥漫性 血管 内凝血 ( I 、 D C) 骨髓 移植 ( MT) 脾肿 大、 物影 响等 。针 对 B 、 药 P R 的原因可采 取相应对策 , T 避免免疫 因索的影 响可以输注去 除 白细胞 的血小板 ,A O和 血小板交 叉配型 相合的 血小 B 板 , 离 H A抗原 的血小板 . 解 L 对血小板表面HL A抗原进行化学修饰 , 紫外线照射血小板 , 给受者大剂量静脉 注射 免疫 球蛋 白; 免非免疫 因素 , 避 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 如发热 、 感染 、 I 去除药物影响等 , D C、 脾大患者必要时切 脾。
【 键 词 】 血 小 板 关 无 效 输 注 对 策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7—5 7 2 0 ) 10 8 —3 6 128 (0 7 O —0 80 【 图分 类 号 】 R 3 . 4 中 3 11 3 R4 7 1 5.
血小 板 输 注 是 临 床 治 疗 血小 板 减 少 和 血小 板 功能 障 碍
1 P R 的 原 因 T
所致 出血 的重要 措施 , 反复大量输 注血小 板会引起血 小 但
1 1 免疫因素 血小板携带抗原[可 分为两大类 , . 1 ] 一类为 非特异性抗原 , 另一类为特异性抗原 。 1非特异 性抗 原 : () 包
括 HL A、 、 AB MN、 e sIP等 。 中 HL A、 、 A— B C, H、 L wi、、 其 A— B
板输 注无效 ( T , P R) 输入的血小板在体 内存活期缩短 , 外周
血血小板计数不仅不升高 , 有时反而下降 , 血小板 计数增 高
指 数 (o retdc u tice n , C ) 血小板 恢复百 分 c rece o n rmetC I或 n
率 (ecn ltlt eo ey P ) 低。 T pre t aee rc vr , R 很 p P R是反复输 血 的 主要 并发症之一 , 本文将对 P TR的原 因及解决方法进 行
综述 。
C 及 AB 抗原在血小板输注 中具有临床意义 . H 供者与受者 之 间HL 抗原不合 可能产生HL A A抗体 。 A 抗体是 导致 HL P R最常见 的原因 ]统计分析表 明, 8 %P R 由HL T , 约 0 T A 抗体所致 , 免疫应答可使 血小板输注效果降低约 5 影响 0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主要 是 HL I A— 类抗 原 , 全血或古 白细胞 输 成分 的成分 血后 , 者体 内可能产生 同种异 型 HL 抗体 , 受 A 再次输注血小板 时。 供者 血小板 H A— 类 抗原与受 者体 内 L I
作 者 单位
t7 0 0 河 南 省 洛 阳 市 中 心 血 站 ( 先 玲 , 10 4 孙 兰炯 采 , 吕 运 来 ) 河南 科 技 大 学 ( 继 ) 广 州 血 液 中 心 ( 传 喜 ) 兰州 血 液 ; 徐 I 汪 ;
中心 ( 王军) 贵州 血液 中心 ( ; 郑舜琼) 乌鲁木齐血液 中心 ( l 文国新 ) I
柳 州 血 液 中心 ( 志 ) 和 浩特 血 液中 心 ( 晓 萍 ) 罗 呼 翟 作 者 简 介 : 先 玲 ( 9 3 )女 , 南 洛 阳人 , 主任 药 师 , 要 孙 15一 , 河 副 主 从 事 临 床 输 血 治 疗 研 究 , Te) 3 96 3 9 2 ( — i lxs s ( 1 0 7 —2 1 5 6 E mal y zy )
@ s a c m。 i .o n
相 应 的 同种 抗 体结 合 , 血小板 被 网状 内皮 系统 破 坏导 致
P R。 小板 膜 上 的HL 抗 原 性 较 强 , 注 随 机 血 小 板 后 , T 血 A 输
约有 2 3的患者产生 H A抗体 , 1 / L 输 0次 以上者 , 抗体 的阳
性 率为 3 ~8 。 a r [观察2 例 血小板输注者 , 0 5 F bi 。 s] 5 发生
9 F oe, .P oo e st e xd t n a d sn lto y o t CS h t s n ii d o ia i n ige x — z o g n:o s q e cs i ilgc ls se . nt r o , . e c n e u n e n boo ia y tms I P y r W
1 9 ,8 2 )5 6—9 3 9 O 1 ( 0 :9 95 7 .
1 S h e e E, y ,ly A. 4 cn i r d J P e FodR Q口bceip a ep o Q atr hg h - o
t i a t a e y me h ln l e p u i h n o v s i- o n c i t d b t y e e b u l s l t i v l e n v g
A.( d . , re R dcl i Boo y[ ] Acd mi E s ) F e a i s n ilg M . ae c a
P e s B t n Ro g , 9 6 8 — 2 . r s , a o u e 1 7 . 5 1 4
at aino sg n mi RNA[] P ooh m h t. ci t fi e o c v o t J . h tc e P oo
bi11 9 7 ( :0 — 0 . o . 9 9, 0 6) 9 29 9
1 Fo dRA . c n ie EJ. eh ln le p oon c 0 ly S h ed rJ r M t ye eb u h tia —
t ai f NA vrssJ. t i l eerh 2 0 . l t no v o R i e[]Ani
r sac ,04 u va R
6 ( ) 1 11 1 1 3 :4 —5 .
1 W a n r S Ro n te D。 o r , a .Di e e ta 5 g e J, biet Stry J 1 f r n il f
sn iiiiso iu nr d cl s s e so st t y e st te fvr si e el u p n in o meh . v
1 Ab I e u h W a n r J e a . o e t ln ov — 1 eH, b c i k K, g e , 1 P tn i v le S t ai
me t o o h t p n y e I c a ims i 1 n f b t y e I a d t p I me h n s n M 3
v r s i a t a i n b t y e e b u h t s n ii to iu c i t y me h l n l e p o o e stz i n n v o a
1n lep ooe s i t n JI a su i , 9 4 3 e ebu h tsn iz i [- Trn fs n 19 , 4 tao . o
( ) 5 15 6 6 :2- 2. 1 W i eelGW , ln ek OC. p cf 6 t rl h Uhe b c S e ii RNA idn c bn ig
[-P ooh m h tbo,9 7 6 ( )2 42 8 JI h te e P oo il19 ,6 2 :0—0 . .
1 M u l rBr i r u z K , M o r K i i a e 1 I a , 2 l et e t H h , Brvb k, ta. n c e k
b 8c a p oe [] Boh mi r ,9 9 2 ( ) 7— yQ o t rti J . i e s y 1 8 , 8 1 :1 n c t
7 6.
tv t n o iu e y c e c l n h t c e c ly iai fvr s s b h mial a d p oo h mlal o y
1 S h ed rJ P ieS, ad e 1 M eh ln le 7 c n ie E, rc M itL, ta . t ye e bu
p u i h d a e - y r x 一 ’d o y u n sn o - l s l t me it s 8 h d o y 2 - e x g a o i e f r g ma i n n ro i DNA r f r n ily o e s r n b e k g p e e e t l v r ta d r a a e a
g n rtd s ge l ua x gn[ ] P ooh m eeae i lt mo
e l o y e J . h tc e n c r
Ph tbo . 9 5 3 ( ) 6 — 0 o o i1 1 9 , 0 1 : 3 7 . 1 M ulrE, otu Cu nn h m 3 l B ie xS. n ig a RP. ta. z mai e e 1En y tc
r c g ii n o e o n to f DNA d f a i n n u e y sn lt mo i c t s i d c d b i g e i o
[]Nuli A i e ,9 0 1 ( )6 16 5 J. ce cd R s 1 9 ,8 3 ;3 —3 . c s
( 稿 日期 l 060 —6 收 2 0—2 1 )
o y e n h t8nizr [ ] Nuli Ac sRe , x gn a d p ooe s i s j . ce i s te c d
( 本文编辑 : 王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