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网评文章资源分享
公考“降温”仍“冷热不均”,冷门岗位该何去何从 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工作已落下帷幕,国家公务员局统计,有199.8万人次报名,最终139.4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本次计划招录人数为27871人,平均竞争比为50∶1。上年同时期国考报名计划招录人数为22248人,平均竞争比为63∶1,平均竞争激烈程度下降,最热岗位竞争比高达2847∶1,同时,仍有158个岗位报考人数未破零。(中国青年报 11月5日)
今年国考扩招人数25.03%,与去年同期相比,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却减少了1.02%,公考确实“降温”了,这反映了人们面对报考公务员已趋于理性。然而在具体岗位的报考上“冷热不均”仍然突出,最热门职位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技能竞赛处一职,竞争比为2847∶1,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在内的共158个岗位却无一人报考。这些冷门职位并非设而无所用,政府的职责和义务需要相应的人才去落实,但却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该何去何从?
冷门岗位之所以“冷”,无非是因为处于经济落后的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单位,或者是岗位有“节假日需要加班”、“需晚上值班”、“不提供宿舍”、“常出差”等说明,概括起来就是工作艰苦、待遇低、机会少,如果这些岗位招录条件还很多限制的话,那基本就无人报考了。《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48.8%的被调查者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二线城市工作,25.5%的被调查者选择地级市,14.0%选择直辖市,7.8%愿意去县级城市工作,仅1.3%的被调查者愿意去乡镇工作。
冷门岗位不仅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从晋升空间来看,机关优于基层,考虑到生活待遇,东部优于西部,而工作环境,管理优于执法,冷门岗位怎么比都处于劣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冷门岗位留不住人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必须要让冷门岗位“热”起来。具体来说,第一政策要倾斜,合理放宽招考条件,对于艰苦岗位、艰苦地区、待遇低廉的岗位,政府要拨付相关经费进行补贴支持,解决“待遇低”的问题。第二晋升渠道要畅通,每个岗位都应该有向上流动的空间,“一滩死水”只会让鱼虾奋斗无门、力竭而亡,所以要解决好“机会少”的问题。第三要给热门岗位“降温”,热门岗位往往拥有更多公共特权资源,“油水”更多,奔着这个来的难免有思想活络之辈,若权力没有“关进笼子里”,很容易滋生腐败。第四要加强宣传引导,当今就业主体为80后、90后,要迎合其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来宣传岗位的发展前景、岗位职能、岗位价值、个人发展空间等,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公务员的职业定位不是贪图享受,而是服务他人,岗位的“冷热不均”折射出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偏离,要让冷门岗位“热”起来,才有利于社会各行各业,各尽其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赵新尉被查给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日前,新疆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副社长赵新尉被立案审查。据查,赵新尉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妄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工作方针、决策和决定,公开发表反对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新疆工作重大部署要求的言论,等等。(人民网11月2日) 赵新尉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发布后,被公开处理并通报的第一人。他的言行,确实严重丧失了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立场和行为准则,当然该被立案审查。
赵新尉的被查深刻告诫着我们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对党忠诚老实;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像这类“妄议中央”,“吃着党的饭砸党的锅”的人被公开处理也是罪有应得, 我们应拍手称快。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树立高度的自信,时刻不能忘记是一名党员干部,自己的言行要与《党章》相符。
二是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党性修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三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能讲空话、套话、假话,要用朴素的话真诚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切实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反映、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起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为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作者口2733740549长期兼职代写党建类时评,保证原创,长期合作
变“民告官”为无“官”可告岂不更好
“异地管辖,避免行政权力干扰,找到了一条群众监督政府的法治途径,不仅有利于司法公正,而且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说。(中国新闻网2015年11月6日)
“民告官”中的“官”,其实指的是一级政府或一个部门,并不是指的某一个领导。如果发生了“民告官”的案件,能否达到公正的裁判,确实让老百姓担心,让法官为难。河南的“异地立案审理”,把以县政府和地市政府为被告的案件和环保类案件,全部交叉到相邻的县、市法院立案审理,让群众到外地法院起诉的方法,卸下了法官的思想“包袱”,使其更为“洒脱”,可以更加公正的进行裁判,确实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好的途径,不失为一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但老百姓到外地法院起诉,不但从时间上花费较多,还增加了很多的差旅费用。一般的家庭或有事情干的人员,也许都不愿意因花过多的时间去打这个“官司”而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 异地审理”“民告官”的案件,虽然使控辩双方觉得被公平对待了,增强了法院的公信力,促进了依法行政,减少了越级上访,但却变相地为正常的“民告官”增加了难度,让老百姓意见纷纷。
其实,很多老百姓都不愿意花上过多的时间去与政府或政府部门“打官司”,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的老百姓都不愿与官员在法庭上相见。只要官员把该给老百姓办的事情办好了,官员办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了,老百姓没有意见了,又有谁会去“花钱买难受”地与那些官员们“打官司”呢。
我们国家的法制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各级各部门在改革的同时,只要领导和干部严格在法律规范内认真履职,多走“群众路线”,多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把老百姓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的问题和怨气没有了,老百姓还会去告“官”吗,这样把“民告官”变成了无“官”可告岂不更好。
优秀网评文章资源分享
公考“降温”仍“冷热不均”,冷门岗位该何去何从 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工作已落下帷幕,国家公务员局统计,有199.8万人次报名,最终139.4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本次计划招录人数为27871人,平均竞争比为50∶1。上年同时期国考报名计划招录人数为22248人,平均竞争比为63∶1,平均竞争激烈程度下降,最热岗位竞争比高达2847∶1,同时,仍有158个岗位报考人数未破零。(中国青年报 11月5日)
今年国考扩招人数25.03%,与去年同期相比,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却减少了1.02%,公考确实“降温”了,这反映了人们面对报考公务员已趋于理性。然而在具体岗位的报考上“冷热不均”仍然突出,最热门职位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技能竞赛处一职,竞争比为2847∶1,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在内的共158个岗位却无一人报考。这些冷门职位并非设而无所用,政府的职责和义务需要相应的人才去落实,但却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该何去何从?
冷门岗位之所以“冷”,无非是因为处于经济落后的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单位,或者是岗位有“节假日需要加班”、“需晚上值班”、“不提供宿舍”、“常出差”等说明,概括起来就是工作艰苦、待遇低、机会少,如果这些岗位招录条件还很多限制的话,那基本就无人报考了。《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48.8%的被调查者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二线城市工作,25.5%的被调查者选择地级市,14.0%选择直辖市,7.8%愿意去县级城市工作,仅1.3%的被调查者愿意去乡镇工作。
冷门岗位不仅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从晋升空间来看,机关优于基层,考虑到生活待遇,东部优于西部,而工作环境,管理优于执法,冷门岗位怎么比都处于劣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冷门岗位留不住人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必须要让冷门岗位“热”起来。具体来说,第一政策要倾斜,合理放宽招考条件,对于艰苦岗位、艰苦地区、待遇低廉的岗位,政府要拨付相关经费进行补贴支持,解决“待遇低”的问题。第二晋升渠道要畅通,每个岗位都应该有向上流动的空间,“一滩死水”只会让鱼虾奋斗无门、力竭而亡,所以要解决好“机会少”的问题。第三要给热门岗位“降温”,热门岗位往往拥有更多公共特权资源,“油水”更多,奔着这个来的难免有思想活络之辈,若权力没有“关进笼子里”,很容易滋生腐败。第四要加强宣传引导,当今就业主体为80后、90后,要迎合其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来宣传岗位的发展前景、岗位职能、岗位价值、个人发展空间等,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公务员的职业定位不是贪图享受,而是服务他人,岗位的“冷热不均”折射出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偏离,要让冷门岗位“热”起来,才有利于社会各行各业,各尽其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赵新尉被查给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日前,新疆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副社长赵新尉被立案审查。据查,赵新尉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妄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工作方针、决策和决定,公开发表反对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新疆工作重大部署要求的言论,等等。(人民网11月2日) 赵新尉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发布后,被公开处理并通报的第一人。他的言行,确实严重丧失了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立场和行为准则,当然该被立案审查。
赵新尉的被查深刻告诫着我们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对党忠诚老实;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像这类“妄议中央”,“吃着党的饭砸党的锅”的人被公开处理也是罪有应得, 我们应拍手称快。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树立高度的自信,时刻不能忘记是一名党员干部,自己的言行要与《党章》相符。
二是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党性修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三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能讲空话、套话、假话,要用朴素的话真诚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切实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反映、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起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为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作者口2733740549长期兼职代写党建类时评,保证原创,长期合作
变“民告官”为无“官”可告岂不更好
“异地管辖,避免行政权力干扰,找到了一条群众监督政府的法治途径,不仅有利于司法公正,而且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说。(中国新闻网2015年11月6日)
“民告官”中的“官”,其实指的是一级政府或一个部门,并不是指的某一个领导。如果发生了“民告官”的案件,能否达到公正的裁判,确实让老百姓担心,让法官为难。河南的“异地立案审理”,把以县政府和地市政府为被告的案件和环保类案件,全部交叉到相邻的县、市法院立案审理,让群众到外地法院起诉的方法,卸下了法官的思想“包袱”,使其更为“洒脱”,可以更加公正的进行裁判,确实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好的途径,不失为一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但老百姓到外地法院起诉,不但从时间上花费较多,还增加了很多的差旅费用。一般的家庭或有事情干的人员,也许都不愿意因花过多的时间去打这个“官司”而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 异地审理”“民告官”的案件,虽然使控辩双方觉得被公平对待了,增强了法院的公信力,促进了依法行政,减少了越级上访,但却变相地为正常的“民告官”增加了难度,让老百姓意见纷纷。
其实,很多老百姓都不愿意花上过多的时间去与政府或政府部门“打官司”,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的老百姓都不愿与官员在法庭上相见。只要官员把该给老百姓办的事情办好了,官员办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了,老百姓没有意见了,又有谁会去“花钱买难受”地与那些官员们“打官司”呢。
我们国家的法制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各级各部门在改革的同时,只要领导和干部严格在法律规范内认真履职,多走“群众路线”,多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把老百姓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的问题和怨气没有了,老百姓还会去告“官”吗,这样把“民告官”变成了无“官”可告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