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综合性实验报告
官洲河段不同断面微生物群落分布的测定
见习类型 院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专业见习 化学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成文老师 2010级环境工程
翟锦亮 [1**********]
2012年12月
目录
1.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方案与思路 .............................................3 3. 实验方法 ..................................................3
3.1 仪器 ................................................................. 3
3.2 试剂 ................................................................ 4 3.3内容 .................................................................. 4
4. 实验结果 ..................................................8
4.1 水样观察 ............................................................. 8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 9 4.3 水样菌落的培养观察 ................................................... 9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 11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察 ........................................... 12
5. 实验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实验结果分析 ........................................................ 13 5.2 实验存在问题 ........................................................ 14 5.3 实验改进意见 ........................................................ 15
6. 实验结论 ................................................. 15 7. 实验收获 ................................................. 15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主题之一。水体中微生物与区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数量及种群分布与水的类型、有机物含量、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水体的富营养现状及水域中C、N、P循环方式,并可为水体的整体治理方案提供依据[2]。
本实验将大学城官洲河段到入珠江段分为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段对各断面水体的水样分别采样比较,测定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官洲河段不同断面的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各断面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了解各断面水体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实验方案与思路
2.1 采样容器的洗涤和灭菌 2.2 水样的采集 2.3 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2.4 培养基的制备
2.5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2.6 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2.7 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3.实验方法
3.1 实验仪器
高压灭菌类:培养皿(12个)、试管(9支)、移液管(3支,1mL)、高压蒸汽灭菌器、
锥形瓶(1个)
制备培养基类:烧杯(1000mL)、药物天枰、玻璃棒、药匙、pH试纸、加热器、超净工作室、恒温培养箱
观察类: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血球计数板、滴管、
烧杯、
量筒(1个,10mL) 3.2 实验试剂
肉膏胨淀粉培养基配方:牛肉膏3g,蛋白胨10g,淀粉2g,氯化钠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pH:7.4~7.8,。
灭菌条件:0.101MPa(121oC,15~20min)。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草酸铵结晶染色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番红染液
其他:去离子水、无菌水 3.3实验内容
①实验器材的洗涤与灭菌
【1】[1]
将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用洗衣粉洗刷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去离子水冲洗1—2次,然后用报纸包好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121oC,相对蒸汽压力0.103MPa,15—20min),灭菌后放入无菌室备用。
②水样的采集
按下图所示分别到三个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时,应小心开启包装纸或瓶盖,避免瓶盖或瓶颈受到杂菌污染。
③水样的保存
为防止微生物发生质的改变, 装好的样品瓶要在绝热箱中运送。当外界温度较高时还要冷却, 采样容器也不要受任何直接阳光照射, 以免紫外线杀死微生物。采好的水样应立即送往实验室, 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宜超过两小时, 否则应使用10C以下的冷藏设备保存样品, 但不得超过6小时,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 应将样品立即放入冰箱, 并在两小时内进行检验, 如果因路途遥远, 送检时间超过6小时, 应考虑采用延迟培养法[4]。
④水样微生物的观察与计数 A.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1)观察比较从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取回来的水样,简单描述三个水样的外观特征。
(2)用压滴法分别制片观察三个断面的原水样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形态。 *压滴法制片方法[1]:如下图所示,取一片干净的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吸取样品于载玻片中央,用干净的盖玻片覆盖在液滴上(注意不要有气泡)即成标本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要充分利用显微镜的移片夹的移动,注意观察微生物组成。
o
B.水样细菌总数的测定【1】 (1)血球计数板的细胞计数
1)稀释:将样品稀释至合适的浓度,一般将样品稀释至每一中格约有15~20个细胞数为宜。本实验为了方便操作,故直接使用用于水样细菌稀释培养的稀释水样观察。因此,水中微生物计数应该在水中微生物纯种分离之后,以防止污染稀释水样。
2)加被测水样至血球计数板:取已洗净的血球计数板,将盖玻片盖住中央计数室,用细口滴管吸取少量已经充分摇匀的稀释水样于盖玻片的边缘,水样则自行渗入计数室,静止5~10min,待水样自然沉降并稳定后即可计数。实验过程中,可根据各断面水样的外观初步判断取用的稀释倍数。如控制断面的水样明显较浑浊,则应先选取1000倍的稀释液计数。
3)计数:先用低倍镜寻找大方格网的位置,找到计数室后将其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和计数。需不断地上、下旋动细调节轮,以便看到计数室内不同深度的菌体。为了减少误差,所选的中格位置应布点均匀,如规格为25个中格的计数室,通常取4个角上的4个中格及中央的1个中格共5个中格进行计数。当样品的细胞数较少时,应计算所有中格的细胞数。 (2)计算方法
结果计算:先求得每中格菌数的平均值,乘以中格数(16或25),即为一大格(0.1mm3)中的总菌数,再乘以104,则为每毫升稀释液的总菌数。如要换算成原液的总菌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可。两种不同规格的血球计数板的计算方法如下:
①16×25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细胞数(mL)=(100小格内的细胞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②25×16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细胞数(mL)=(80小格内的细胞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④培养基的制备
a.成分: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5-20g,淀粉2g,蒸馏水1000ml。
b.方法:取牛肉膏0.5g,加水100ml,再加入蛋白胨、氯化钠、加热使之完全溶解,调整pH值至7.2~7.4,分装,高压灭菌后备用。
c.向灭菌后冷却至50—60oC的培养皿倒入一定量的灭菌后的溶液,将培养皿放置于无菌室冷却备用。
⑤水样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水样稀释
取一个试管架,将9支高压灭菌过的试管依次摆好,分别贴上标签:水样断
【1】
面+稀释倍数。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十倍稀释法”将三个水样分别稀释10、
100、1000倍。
稀释时,先在无菌试管中加入9mL无菌水,然后用无菌移液管移取1mL原水样于试管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塞上橡皮塞摇匀,即为10-1浓度的水样;用1mL移液管吸取1mL10浓度的水样于9mL无菌
水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摇匀,即为10-2浓度的水样;同理稀释得到浓度为10-3的水样;注意,每个水样只用一根移液管。稀释过程如图所示。 水样微生物的培养
在超净工作室中,用1mL无菌移液管按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分别移取1mL稀释倍数为1000倍、100倍、10倍以及原水样4个水样于制备好的培养基上,按“水样断面+
稀释倍数”的格式贴上标签,然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
-1
时针和反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7oC的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⑥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通过涂片染色观察微生物个体形态。用接种环按号码顺序选择几种细菌(单菌落)做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并作镜检,确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并绘出其形态图。由于只做一次分离实验,得到的单菌落可能还不太纯,镜检时会出现多种形态。 a.涂片、固定
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自然晾干,为了加速干燥,也可在微小火焰上方烘干。烘干后再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但不宜在高温上长时间烤干,否则急速失去会使菌体变形。 b.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1~2min,水洗。 c.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染1~2min,水洗。 d.脱色
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即水洗;或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后将玻片摇晃几下即倾出乙醇,如此重复2~3次后即水洗。 e.复染
滴加沙黄液(番红),染2~3min,水洗并使之干燥。
⑦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表面结构、隆起度、边缘结构、菌从高度、表面性状、颜色、透明度、气味、质地软硬情况、表面光滑与粗糙情况和干湿度等综合情况。
将上述步骤染色的微生物按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观察菌体形态,及时记录,并
进行形态图的绘制。
4、实验结果
4.1 水样观察
(1)对照断面(小洲村):水样较清,无色透明;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很多藻类,藻类种类不多,体积比较大,以圆形藻,球形藻为主。
(2)控制断面(中大):水样呈浅绿色,可明显观察到有绿色丝状悬浮生物;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很多不同种类的藻类;藻类的体积普遍比较小,形状有长杆状、链球状等。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水样无色,有轻微白色浑浊;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藻类;藻类的种类不多,体积较大,以线状发散生长的藻类为主。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小结:各断面细菌总数关系: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说明水体污染程度越高,细菌总数越多。 4.3 水样菌落培养观察 (1)对照断面(小洲村):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由于倒平板时水样扩散不均匀,所以恒温培养时培养基分离出来的菌落大多呈片状生长,分离出来的纯种菌落数目较少。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不同稀释浓度分离出的纯种菌落差异不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2)控制断面(中大):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由于水样扩散不均,原水样和10倍稀释度的水样菌落呈片状生长,没有分理出纯种菌落。100
倍和1000倍稀释度的水样分离出的纯种菌落种类比较多,大小差异也比较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本组培养基的水样培养的比较好,有明显的纯种菌落独立分离出来。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也不断增加,各菌落的差异性也比较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小结:随着断面污染程度的增加,培养基的菌落数目也随之增多。说明水体污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察
在三个水样的培养基中分别选出3个纯种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1)对照断面(小洲):
(2)控制断面(中大):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
5. 实验分析
5.1 实验结果分析
各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不同,其外观、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细菌总数、菌落种类与数量等各种参数都有明显的差异。从实验结果可见,控制断面的水体由于污染源来源最多,污染程度最深,因此各参数也最高;对照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最轻,因此各参数最低;削减断面由于河流本身的自净作用以及污染物的扩散减少,相对污染程度比控制断面低,各参数较之控制断面都明显降低。
(1)查看资料可知,线虫是水体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钟虫、轮虫、苔藓虫都要求较高的溶解氧量,是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而胞囊是原生动物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通过对水样的观察,发现三种水样中的原生动物种类都差不多,无法通过原生动物的种类看出三种水样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一个位置。 (2)同一水样,不同稀释倍数所培养的细菌种类各异,大小各异。虽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菌落种类有减少,但无规律变化,菌落总数无较大区别。不同水样,细菌总数有明显的差异,所培养的菌落总数稍有差异,菌落种类也各有差异,水样三最多,水样二次之,水样三最少,但最后经染色观察,不同水样中的微生物形态无较大差异。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水样不具代表性,或是实验操作不当,具体叙述如下。
5.2 实验存在问题
(1)水样采集: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因此各断面水样只能在岸边水面采集,采样地点位置不精准,因此水样代表性不够高。
(2)水样观察:由于水样是水面采集,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只
有一些藻类,水体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微生物无法看到。
(3)细菌总数:由于水样不均匀,进行水体细菌总数计算时,往往会有一些沉淀、大颗粒干扰试验观察计数。
(4)微生物培养:稀释水样时没有使用灭菌的无菌水,直接使用去离子水,破坏了无菌环境,给实验带来了较大误差。而且培养基恒温培养时,没有倒置培养基,导致大部分培养基出现积水问题,没能分离出纯种菌落。
(5)革兰氏染色:部分菌种在革兰氏染色时不够均匀,无法看出菌种的具体形态。而且当脱色不完全时,整个视野都呈紫色,连细菌也找不到。
(6)菌落种类和特征:三个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不同,理论上培养出来的菌落种类以及数量应该有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实验操作比较粗糙,所以三个水样培养出的菌落形态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革兰氏染色时观察到的细菌形态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5.3 实验改进意见
(1)改善取水条件,增加设备采样。
(2)显微镜观察前充分摇匀水样,以便观察结果更具代表性。 (3)提高无菌操作精度,使用无菌水作稀释水。
(4)恒温培养要严格倒置培养基,因此要等水样在培养基上风干再倒置在培养箱培养。
(5)革兰氏染色要严格按步骤执行,每次脱色要完全,使每个涂片可以清晰分辨细菌形态颜色。
6. 实验结论
本实验对官洲河段三个断面的水体进行分析比较,从实验结果可知,水体污染程度: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同时,随着污染程度的不同,各水体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也有差异,表现在微生物种类与数目、细菌总数以及菌落数目随着污染程度的加深而增加。由此可见,污染物对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污染越严重,污染物越多,给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营养来源,使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和分布。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及数量简单判别水体污染程度。而根据不同污染程度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差别,可以选取一些各断面有代表性的微生物作为指标。
7. 实验体会
之前对知识的认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经过本次试验后,对树上内容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脑海里的记忆里,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
这一次实验,让我们接触到了具体化的理论知识,提升了我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进行本次综合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外部和内部的困难,但是我们小组终究较为完满地完成了实验。
通过这一次实验,虽然我们做出来的结果还有很多纰漏,许多实验过程需要改进,但是这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我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验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有着莫大的帮助。总体上说,我们的实验还是完整的。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动手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自行掌握。
参考文献
[1]周群英,王士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根福,宣晓冬,汪富三.杭州西湖水体中微生物生理群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3):435-440
[3]陈绍铭,郑福寿.水生生物学实验法.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4]刘红霞,王祥峰,韩金枝.水中细菌测定方法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06,15(4):41-42.
环境微生物综合性实验报告
官洲河段不同断面微生物群落分布的测定
见习类型 院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专业见习 化学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成文老师 2010级环境工程
翟锦亮 [1**********]
2012年12月
目录
1.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方案与思路 .............................................3 3. 实验方法 ..................................................3
3.1 仪器 ................................................................. 3
3.2 试剂 ................................................................ 4 3.3内容 .................................................................. 4
4. 实验结果 ..................................................8
4.1 水样观察 ............................................................. 8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 9 4.3 水样菌落的培养观察 ................................................... 9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 11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察 ........................................... 12
5. 实验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实验结果分析 ........................................................ 13 5.2 实验存在问题 ........................................................ 14 5.3 实验改进意见 ........................................................ 15
6. 实验结论 ................................................. 15 7. 实验收获 ................................................. 15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主题之一。水体中微生物与区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数量及种群分布与水的类型、有机物含量、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水体的富营养现状及水域中C、N、P循环方式,并可为水体的整体治理方案提供依据[2]。
本实验将大学城官洲河段到入珠江段分为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段对各断面水体的水样分别采样比较,测定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官洲河段不同断面的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各断面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了解各断面水体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实验方案与思路
2.1 采样容器的洗涤和灭菌 2.2 水样的采集 2.3 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2.4 培养基的制备
2.5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2.6 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2.7 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3.实验方法
3.1 实验仪器
高压灭菌类:培养皿(12个)、试管(9支)、移液管(3支,1mL)、高压蒸汽灭菌器、
锥形瓶(1个)
制备培养基类:烧杯(1000mL)、药物天枰、玻璃棒、药匙、pH试纸、加热器、超净工作室、恒温培养箱
观察类: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血球计数板、滴管、
烧杯、
量筒(1个,10mL) 3.2 实验试剂
肉膏胨淀粉培养基配方:牛肉膏3g,蛋白胨10g,淀粉2g,氯化钠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pH:7.4~7.8,。
灭菌条件:0.101MPa(121oC,15~20min)。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草酸铵结晶染色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番红染液
其他:去离子水、无菌水 3.3实验内容
①实验器材的洗涤与灭菌
【1】[1]
将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用洗衣粉洗刷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去离子水冲洗1—2次,然后用报纸包好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121oC,相对蒸汽压力0.103MPa,15—20min),灭菌后放入无菌室备用。
②水样的采集
按下图所示分别到三个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时,应小心开启包装纸或瓶盖,避免瓶盖或瓶颈受到杂菌污染。
③水样的保存
为防止微生物发生质的改变, 装好的样品瓶要在绝热箱中运送。当外界温度较高时还要冷却, 采样容器也不要受任何直接阳光照射, 以免紫外线杀死微生物。采好的水样应立即送往实验室, 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宜超过两小时, 否则应使用10C以下的冷藏设备保存样品, 但不得超过6小时,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 应将样品立即放入冰箱, 并在两小时内进行检验, 如果因路途遥远, 送检时间超过6小时, 应考虑采用延迟培养法[4]。
④水样微生物的观察与计数 A.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1)观察比较从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取回来的水样,简单描述三个水样的外观特征。
(2)用压滴法分别制片观察三个断面的原水样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形态。 *压滴法制片方法[1]:如下图所示,取一片干净的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吸取样品于载玻片中央,用干净的盖玻片覆盖在液滴上(注意不要有气泡)即成标本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要充分利用显微镜的移片夹的移动,注意观察微生物组成。
o
B.水样细菌总数的测定【1】 (1)血球计数板的细胞计数
1)稀释:将样品稀释至合适的浓度,一般将样品稀释至每一中格约有15~20个细胞数为宜。本实验为了方便操作,故直接使用用于水样细菌稀释培养的稀释水样观察。因此,水中微生物计数应该在水中微生物纯种分离之后,以防止污染稀释水样。
2)加被测水样至血球计数板:取已洗净的血球计数板,将盖玻片盖住中央计数室,用细口滴管吸取少量已经充分摇匀的稀释水样于盖玻片的边缘,水样则自行渗入计数室,静止5~10min,待水样自然沉降并稳定后即可计数。实验过程中,可根据各断面水样的外观初步判断取用的稀释倍数。如控制断面的水样明显较浑浊,则应先选取1000倍的稀释液计数。
3)计数:先用低倍镜寻找大方格网的位置,找到计数室后将其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和计数。需不断地上、下旋动细调节轮,以便看到计数室内不同深度的菌体。为了减少误差,所选的中格位置应布点均匀,如规格为25个中格的计数室,通常取4个角上的4个中格及中央的1个中格共5个中格进行计数。当样品的细胞数较少时,应计算所有中格的细胞数。 (2)计算方法
结果计算:先求得每中格菌数的平均值,乘以中格数(16或25),即为一大格(0.1mm3)中的总菌数,再乘以104,则为每毫升稀释液的总菌数。如要换算成原液的总菌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可。两种不同规格的血球计数板的计算方法如下:
①16×25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细胞数(mL)=(100小格内的细胞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②25×16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细胞数(mL)=(80小格内的细胞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④培养基的制备
a.成分: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5-20g,淀粉2g,蒸馏水1000ml。
b.方法:取牛肉膏0.5g,加水100ml,再加入蛋白胨、氯化钠、加热使之完全溶解,调整pH值至7.2~7.4,分装,高压灭菌后备用。
c.向灭菌后冷却至50—60oC的培养皿倒入一定量的灭菌后的溶液,将培养皿放置于无菌室冷却备用。
⑤水样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水样稀释
取一个试管架,将9支高压灭菌过的试管依次摆好,分别贴上标签:水样断
【1】
面+稀释倍数。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十倍稀释法”将三个水样分别稀释10、
100、1000倍。
稀释时,先在无菌试管中加入9mL无菌水,然后用无菌移液管移取1mL原水样于试管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塞上橡皮塞摇匀,即为10-1浓度的水样;用1mL移液管吸取1mL10浓度的水样于9mL无菌
水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摇匀,即为10-2浓度的水样;同理稀释得到浓度为10-3的水样;注意,每个水样只用一根移液管。稀释过程如图所示。 水样微生物的培养
在超净工作室中,用1mL无菌移液管按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分别移取1mL稀释倍数为1000倍、100倍、10倍以及原水样4个水样于制备好的培养基上,按“水样断面+
稀释倍数”的格式贴上标签,然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
-1
时针和反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7oC的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⑥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通过涂片染色观察微生物个体形态。用接种环按号码顺序选择几种细菌(单菌落)做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并作镜检,确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并绘出其形态图。由于只做一次分离实验,得到的单菌落可能还不太纯,镜检时会出现多种形态。 a.涂片、固定
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自然晾干,为了加速干燥,也可在微小火焰上方烘干。烘干后再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但不宜在高温上长时间烤干,否则急速失去会使菌体变形。 b.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1~2min,水洗。 c.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染1~2min,水洗。 d.脱色
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即水洗;或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后将玻片摇晃几下即倾出乙醇,如此重复2~3次后即水洗。 e.复染
滴加沙黄液(番红),染2~3min,水洗并使之干燥。
⑦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表面结构、隆起度、边缘结构、菌从高度、表面性状、颜色、透明度、气味、质地软硬情况、表面光滑与粗糙情况和干湿度等综合情况。
将上述步骤染色的微生物按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观察菌体形态,及时记录,并
进行形态图的绘制。
4、实验结果
4.1 水样观察
(1)对照断面(小洲村):水样较清,无色透明;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很多藻类,藻类种类不多,体积比较大,以圆形藻,球形藻为主。
(2)控制断面(中大):水样呈浅绿色,可明显观察到有绿色丝状悬浮生物;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很多不同种类的藻类;藻类的体积普遍比较小,形状有长杆状、链球状等。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水样无色,有轻微白色浑浊;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藻类;藻类的种类不多,体积较大,以线状发散生长的藻类为主。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小结:各断面细菌总数关系: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说明水体污染程度越高,细菌总数越多。 4.3 水样菌落培养观察 (1)对照断面(小洲村):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由于倒平板时水样扩散不均匀,所以恒温培养时培养基分离出来的菌落大多呈片状生长,分离出来的纯种菌落数目较少。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不同稀释浓度分离出的纯种菌落差异不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2)控制断面(中大):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由于水样扩散不均,原水样和10倍稀释度的水样菌落呈片状生长,没有分理出纯种菌落。100
倍和1000倍稀释度的水样分离出的纯种菌落种类比较多,大小差异也比较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本组培养基的水样培养的比较好,有明显的纯种菌落独立分离出来。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也不断增加,各菌落的差异性也比较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小结:随着断面污染程度的增加,培养基的菌落数目也随之增多。说明水体污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察
在三个水样的培养基中分别选出3个纯种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1)对照断面(小洲):
(2)控制断面(中大):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
5. 实验分析
5.1 实验结果分析
各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不同,其外观、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细菌总数、菌落种类与数量等各种参数都有明显的差异。从实验结果可见,控制断面的水体由于污染源来源最多,污染程度最深,因此各参数也最高;对照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最轻,因此各参数最低;削减断面由于河流本身的自净作用以及污染物的扩散减少,相对污染程度比控制断面低,各参数较之控制断面都明显降低。
(1)查看资料可知,线虫是水体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钟虫、轮虫、苔藓虫都要求较高的溶解氧量,是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而胞囊是原生动物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通过对水样的观察,发现三种水样中的原生动物种类都差不多,无法通过原生动物的种类看出三种水样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一个位置。 (2)同一水样,不同稀释倍数所培养的细菌种类各异,大小各异。虽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菌落种类有减少,但无规律变化,菌落总数无较大区别。不同水样,细菌总数有明显的差异,所培养的菌落总数稍有差异,菌落种类也各有差异,水样三最多,水样二次之,水样三最少,但最后经染色观察,不同水样中的微生物形态无较大差异。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水样不具代表性,或是实验操作不当,具体叙述如下。
5.2 实验存在问题
(1)水样采集: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因此各断面水样只能在岸边水面采集,采样地点位置不精准,因此水样代表性不够高。
(2)水样观察:由于水样是水面采集,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只
有一些藻类,水体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微生物无法看到。
(3)细菌总数:由于水样不均匀,进行水体细菌总数计算时,往往会有一些沉淀、大颗粒干扰试验观察计数。
(4)微生物培养:稀释水样时没有使用灭菌的无菌水,直接使用去离子水,破坏了无菌环境,给实验带来了较大误差。而且培养基恒温培养时,没有倒置培养基,导致大部分培养基出现积水问题,没能分离出纯种菌落。
(5)革兰氏染色:部分菌种在革兰氏染色时不够均匀,无法看出菌种的具体形态。而且当脱色不完全时,整个视野都呈紫色,连细菌也找不到。
(6)菌落种类和特征:三个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不同,理论上培养出来的菌落种类以及数量应该有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实验操作比较粗糙,所以三个水样培养出的菌落形态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革兰氏染色时观察到的细菌形态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5.3 实验改进意见
(1)改善取水条件,增加设备采样。
(2)显微镜观察前充分摇匀水样,以便观察结果更具代表性。 (3)提高无菌操作精度,使用无菌水作稀释水。
(4)恒温培养要严格倒置培养基,因此要等水样在培养基上风干再倒置在培养箱培养。
(5)革兰氏染色要严格按步骤执行,每次脱色要完全,使每个涂片可以清晰分辨细菌形态颜色。
6. 实验结论
本实验对官洲河段三个断面的水体进行分析比较,从实验结果可知,水体污染程度: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同时,随着污染程度的不同,各水体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也有差异,表现在微生物种类与数目、细菌总数以及菌落数目随着污染程度的加深而增加。由此可见,污染物对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污染越严重,污染物越多,给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营养来源,使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和分布。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及数量简单判别水体污染程度。而根据不同污染程度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差别,可以选取一些各断面有代表性的微生物作为指标。
7. 实验体会
之前对知识的认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经过本次试验后,对树上内容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脑海里的记忆里,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
这一次实验,让我们接触到了具体化的理论知识,提升了我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进行本次综合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外部和内部的困难,但是我们小组终究较为完满地完成了实验。
通过这一次实验,虽然我们做出来的结果还有很多纰漏,许多实验过程需要改进,但是这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我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验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有着莫大的帮助。总体上说,我们的实验还是完整的。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动手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自行掌握。
参考文献
[1]周群英,王士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根福,宣晓冬,汪富三.杭州西湖水体中微生物生理群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3):435-440
[3]陈绍铭,郑福寿.水生生物学实验法.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4]刘红霞,王祥峰,韩金枝.水中细菌测定方法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06,15(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