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综合性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综合性实验报告

官洲河段不同断面微生物群落分布的测定

见习类型 院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专业见习 化学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成文老师 2010级环境工程

翟锦亮 [1**********]

2012年12月

目录

1.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方案与思路 .............................................3 3. 实验方法 ..................................................3

3.1 仪器 ................................................................. 3

3.2 试剂 ................................................................ 4 3.3内容 .................................................................. 4

4. 实验结果 ..................................................8

4.1 水样观察 ............................................................. 8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 9 4.3 水样菌落的培养观察 ................................................... 9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 11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察 ........................................... 12

5. 实验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实验结果分析 ........................................................ 13 5.2 实验存在问题 ........................................................ 14 5.3 实验改进意见 ........................................................ 15

6. 实验结论 ................................................. 15 7. 实验收获 ................................................. 15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主题之一。水体中微生物与区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数量及种群分布与水的类型、有机物含量、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水体的富营养现状及水域中C、N、P循环方式,并可为水体的整体治理方案提供依据[2]。

本实验将大学城官洲河段到入珠江段分为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段对各断面水体的水样分别采样比较,测定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官洲河段不同断面的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各断面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了解各断面水体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实验方案与思路

2.1 采样容器的洗涤和灭菌 2.2 水样的采集 2.3 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2.4 培养基的制备

2.5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2.6 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2.7 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3.实验方法

3.1 实验仪器

高压灭菌类:培养皿(12个)、试管(9支)、移液管(3支,1mL)、高压蒸汽灭菌器、

锥形瓶(1个)

制备培养基类:烧杯(1000mL)、药物天枰、玻璃棒、药匙、pH试纸、加热器、超净工作室、恒温培养箱

观察类: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血球计数板、滴管、

烧杯、

量筒(1个,10mL) 3.2 实验试剂

肉膏胨淀粉培养基配方:牛肉膏3g,蛋白胨10g,淀粉2g,氯化钠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pH:7.4~7.8,。

灭菌条件:0.101MPa(121oC,15~20min)。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草酸铵结晶染色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番红染液

其他:去离子水、无菌水 3.3实验内容

①实验器材的洗涤与灭菌

【1】[1]

将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用洗衣粉洗刷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去离子水冲洗1—2次,然后用报纸包好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121oC,相对蒸汽压力0.103MPa,15—20min),灭菌后放入无菌室备用。

②水样的采集

按下图所示分别到三个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时,应小心开启包装纸或瓶盖,避免瓶盖或瓶颈受到杂菌污染。

③水样的保存

为防止微生物发生质的改变, 装好的样品瓶要在绝热箱中运送。当外界温度较高时还要冷却, 采样容器也不要受任何直接阳光照射, 以免紫外线杀死微生物。采好的水样应立即送往实验室, 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宜超过两小时, 否则应使用10C以下的冷藏设备保存样品, 但不得超过6小时,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 应将样品立即放入冰箱, 并在两小时内进行检验, 如果因路途遥远, 送检时间超过6小时, 应考虑采用延迟培养法[4]。

④水样微生物的观察与计数 A.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1)观察比较从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取回来的水样,简单描述三个水样的外观特征。

(2)用压滴法分别制片观察三个断面的原水样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形态。 *压滴法制片方法[1]:如下图所示,取一片干净的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吸取样品于载玻片中央,用干净的盖玻片覆盖在液滴上(注意不要有气泡)即成标本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要充分利用显微镜的移片夹的移动,注意观察微生物组成。

o

B.水样细菌总数的测定【1】 (1)血球计数板的细胞计数

1)稀释:将样品稀释至合适的浓度,一般将样品稀释至每一中格约有15~20个细胞数为宜。本实验为了方便操作,故直接使用用于水样细菌稀释培养的稀释水样观察。因此,水中微生物计数应该在水中微生物纯种分离之后,以防止污染稀释水样。

2)加被测水样至血球计数板:取已洗净的血球计数板,将盖玻片盖住中央计数室,用细口滴管吸取少量已经充分摇匀的稀释水样于盖玻片的边缘,水样则自行渗入计数室,静止5~10min,待水样自然沉降并稳定后即可计数。实验过程中,可根据各断面水样的外观初步判断取用的稀释倍数。如控制断面的水样明显较浑浊,则应先选取1000倍的稀释液计数。

3)计数:先用低倍镜寻找大方格网的位置,找到计数室后将其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和计数。需不断地上、下旋动细调节轮,以便看到计数室内不同深度的菌体。为了减少误差,所选的中格位置应布点均匀,如规格为25个中格的计数室,通常取4个角上的4个中格及中央的1个中格共5个中格进行计数。当样品的细胞数较少时,应计算所有中格的细胞数。 (2)计算方法

结果计算:先求得每中格菌数的平均值,乘以中格数(16或25),即为一大格(0.1mm3)中的总菌数,再乘以104,则为每毫升稀释液的总菌数。如要换算成原液的总菌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可。两种不同规格的血球计数板的计算方法如下:

①16×25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细胞数(mL)=(100小格内的细胞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②25×16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细胞数(mL)=(80小格内的细胞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④培养基的制备

a.成分: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5-20g,淀粉2g,蒸馏水1000ml。

b.方法:取牛肉膏0.5g,加水100ml,再加入蛋白胨、氯化钠、加热使之完全溶解,调整pH值至7.2~7.4,分装,高压灭菌后备用。

c.向灭菌后冷却至50—60oC的培养皿倒入一定量的灭菌后的溶液,将培养皿放置于无菌室冷却备用。

⑤水样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水样稀释

取一个试管架,将9支高压灭菌过的试管依次摆好,分别贴上标签:水样断

【1】

面+稀释倍数。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十倍稀释法”将三个水样分别稀释10、

100、1000倍。

稀释时,先在无菌试管中加入9mL无菌水,然后用无菌移液管移取1mL原水样于试管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塞上橡皮塞摇匀,即为10-1浓度的水样;用1mL移液管吸取1mL10浓度的水样于9mL无菌

水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摇匀,即为10-2浓度的水样;同理稀释得到浓度为10-3的水样;注意,每个水样只用一根移液管。稀释过程如图所示。 水样微生物的培养

在超净工作室中,用1mL无菌移液管按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分别移取1mL稀释倍数为1000倍、100倍、10倍以及原水样4个水样于制备好的培养基上,按“水样断面+

稀释倍数”的格式贴上标签,然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

-1

时针和反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7oC的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⑥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通过涂片染色观察微生物个体形态。用接种环按号码顺序选择几种细菌(单菌落)做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并作镜检,确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并绘出其形态图。由于只做一次分离实验,得到的单菌落可能还不太纯,镜检时会出现多种形态。 a.涂片、固定

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自然晾干,为了加速干燥,也可在微小火焰上方烘干。烘干后再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但不宜在高温上长时间烤干,否则急速失去会使菌体变形。 b.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1~2min,水洗。 c.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染1~2min,水洗。 d.脱色

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即水洗;或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后将玻片摇晃几下即倾出乙醇,如此重复2~3次后即水洗。 e.复染

滴加沙黄液(番红),染2~3min,水洗并使之干燥。

⑦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表面结构、隆起度、边缘结构、菌从高度、表面性状、颜色、透明度、气味、质地软硬情况、表面光滑与粗糙情况和干湿度等综合情况。

将上述步骤染色的微生物按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观察菌体形态,及时记录,并

进行形态图的绘制。

4、实验结果

4.1 水样观察

(1)对照断面(小洲村):水样较清,无色透明;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很多藻类,藻类种类不多,体积比较大,以圆形藻,球形藻为主。

(2)控制断面(中大):水样呈浅绿色,可明显观察到有绿色丝状悬浮生物;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很多不同种类的藻类;藻类的体积普遍比较小,形状有长杆状、链球状等。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水样无色,有轻微白色浑浊;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藻类;藻类的种类不多,体积较大,以线状发散生长的藻类为主。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小结:各断面细菌总数关系: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说明水体污染程度越高,细菌总数越多。 4.3 水样菌落培养观察 (1)对照断面(小洲村):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由于倒平板时水样扩散不均匀,所以恒温培养时培养基分离出来的菌落大多呈片状生长,分离出来的纯种菌落数目较少。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不同稀释浓度分离出的纯种菌落差异不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2)控制断面(中大):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由于水样扩散不均,原水样和10倍稀释度的水样菌落呈片状生长,没有分理出纯种菌落。100

倍和1000倍稀释度的水样分离出的纯种菌落种类比较多,大小差异也比较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本组培养基的水样培养的比较好,有明显的纯种菌落独立分离出来。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也不断增加,各菌落的差异性也比较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小结:随着断面污染程度的增加,培养基的菌落数目也随之增多。说明水体污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察

在三个水样的培养基中分别选出3个纯种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1)对照断面(小洲):

(2)控制断面(中大):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

5. 实验分析

5.1 实验结果分析

各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不同,其外观、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细菌总数、菌落种类与数量等各种参数都有明显的差异。从实验结果可见,控制断面的水体由于污染源来源最多,污染程度最深,因此各参数也最高;对照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最轻,因此各参数最低;削减断面由于河流本身的自净作用以及污染物的扩散减少,相对污染程度比控制断面低,各参数较之控制断面都明显降低。

(1)查看资料可知,线虫是水体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钟虫、轮虫、苔藓虫都要求较高的溶解氧量,是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而胞囊是原生动物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通过对水样的观察,发现三种水样中的原生动物种类都差不多,无法通过原生动物的种类看出三种水样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一个位置。 (2)同一水样,不同稀释倍数所培养的细菌种类各异,大小各异。虽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菌落种类有减少,但无规律变化,菌落总数无较大区别。不同水样,细菌总数有明显的差异,所培养的菌落总数稍有差异,菌落种类也各有差异,水样三最多,水样二次之,水样三最少,但最后经染色观察,不同水样中的微生物形态无较大差异。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水样不具代表性,或是实验操作不当,具体叙述如下。

5.2 实验存在问题

(1)水样采集: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因此各断面水样只能在岸边水面采集,采样地点位置不精准,因此水样代表性不够高。

(2)水样观察:由于水样是水面采集,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只

有一些藻类,水体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微生物无法看到。

(3)细菌总数:由于水样不均匀,进行水体细菌总数计算时,往往会有一些沉淀、大颗粒干扰试验观察计数。

(4)微生物培养:稀释水样时没有使用灭菌的无菌水,直接使用去离子水,破坏了无菌环境,给实验带来了较大误差。而且培养基恒温培养时,没有倒置培养基,导致大部分培养基出现积水问题,没能分离出纯种菌落。

(5)革兰氏染色:部分菌种在革兰氏染色时不够均匀,无法看出菌种的具体形态。而且当脱色不完全时,整个视野都呈紫色,连细菌也找不到。

(6)菌落种类和特征:三个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不同,理论上培养出来的菌落种类以及数量应该有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实验操作比较粗糙,所以三个水样培养出的菌落形态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革兰氏染色时观察到的细菌形态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5.3 实验改进意见

(1)改善取水条件,增加设备采样。

(2)显微镜观察前充分摇匀水样,以便观察结果更具代表性。 (3)提高无菌操作精度,使用无菌水作稀释水。

(4)恒温培养要严格倒置培养基,因此要等水样在培养基上风干再倒置在培养箱培养。

(5)革兰氏染色要严格按步骤执行,每次脱色要完全,使每个涂片可以清晰分辨细菌形态颜色。

6. 实验结论

本实验对官洲河段三个断面的水体进行分析比较,从实验结果可知,水体污染程度: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同时,随着污染程度的不同,各水体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也有差异,表现在微生物种类与数目、细菌总数以及菌落数目随着污染程度的加深而增加。由此可见,污染物对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污染越严重,污染物越多,给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营养来源,使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和分布。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及数量简单判别水体污染程度。而根据不同污染程度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差别,可以选取一些各断面有代表性的微生物作为指标。

7. 实验体会

之前对知识的认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经过本次试验后,对树上内容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脑海里的记忆里,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

这一次实验,让我们接触到了具体化的理论知识,提升了我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进行本次综合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外部和内部的困难,但是我们小组终究较为完满地完成了实验。

通过这一次实验,虽然我们做出来的结果还有很多纰漏,许多实验过程需要改进,但是这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我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验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有着莫大的帮助。总体上说,我们的实验还是完整的。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动手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自行掌握。

参考文献

[1]周群英,王士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根福,宣晓冬,汪富三.杭州西湖水体中微生物生理群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3):435-440

[3]陈绍铭,郑福寿.水生生物学实验法.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4]刘红霞,王祥峰,韩金枝.水中细菌测定方法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06,15(4):41-42.

环境微生物综合性实验报告

官洲河段不同断面微生物群落分布的测定

见习类型 院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专业见习 化学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成文老师 2010级环境工程

翟锦亮 [1**********]

2012年12月

目录

1.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方案与思路 .............................................3 3. 实验方法 ..................................................3

3.1 仪器 ................................................................. 3

3.2 试剂 ................................................................ 4 3.3内容 .................................................................. 4

4. 实验结果 ..................................................8

4.1 水样观察 ............................................................. 8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 9 4.3 水样菌落的培养观察 ................................................... 9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 11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察 ........................................... 12

5. 实验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实验结果分析 ........................................................ 13 5.2 实验存在问题 ........................................................ 14 5.3 实验改进意见 ........................................................ 15

6. 实验结论 ................................................. 15 7. 实验收获 ................................................. 15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主题之一。水体中微生物与区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数量及种群分布与水的类型、有机物含量、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水体的富营养现状及水域中C、N、P循环方式,并可为水体的整体治理方案提供依据[2]。

本实验将大学城官洲河段到入珠江段分为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段对各断面水体的水样分别采样比较,测定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官洲河段不同断面的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各断面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了解各断面水体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实验方案与思路

2.1 采样容器的洗涤和灭菌 2.2 水样的采集 2.3 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2.4 培养基的制备

2.5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2.6 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2.7 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3.实验方法

3.1 实验仪器

高压灭菌类:培养皿(12个)、试管(9支)、移液管(3支,1mL)、高压蒸汽灭菌器、

锥形瓶(1个)

制备培养基类:烧杯(1000mL)、药物天枰、玻璃棒、药匙、pH试纸、加热器、超净工作室、恒温培养箱

观察类: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血球计数板、滴管、

烧杯、

量筒(1个,10mL) 3.2 实验试剂

肉膏胨淀粉培养基配方:牛肉膏3g,蛋白胨10g,淀粉2g,氯化钠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pH:7.4~7.8,。

灭菌条件:0.101MPa(121oC,15~20min)。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草酸铵结晶染色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番红染液

其他:去离子水、无菌水 3.3实验内容

①实验器材的洗涤与灭菌

【1】[1]

将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用洗衣粉洗刷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去离子水冲洗1—2次,然后用报纸包好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121oC,相对蒸汽压力0.103MPa,15—20min),灭菌后放入无菌室备用。

②水样的采集

按下图所示分别到三个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时,应小心开启包装纸或瓶盖,避免瓶盖或瓶颈受到杂菌污染。

③水样的保存

为防止微生物发生质的改变, 装好的样品瓶要在绝热箱中运送。当外界温度较高时还要冷却, 采样容器也不要受任何直接阳光照射, 以免紫外线杀死微生物。采好的水样应立即送往实验室, 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宜超过两小时, 否则应使用10C以下的冷藏设备保存样品, 但不得超过6小时,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 应将样品立即放入冰箱, 并在两小时内进行检验, 如果因路途遥远, 送检时间超过6小时, 应考虑采用延迟培养法[4]。

④水样微生物的观察与计数 A.水样微生物的观察

(1)观察比较从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取回来的水样,简单描述三个水样的外观特征。

(2)用压滴法分别制片观察三个断面的原水样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形态。 *压滴法制片方法[1]:如下图所示,取一片干净的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吸取样品于载玻片中央,用干净的盖玻片覆盖在液滴上(注意不要有气泡)即成标本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要充分利用显微镜的移片夹的移动,注意观察微生物组成。

o

B.水样细菌总数的测定【1】 (1)血球计数板的细胞计数

1)稀释:将样品稀释至合适的浓度,一般将样品稀释至每一中格约有15~20个细胞数为宜。本实验为了方便操作,故直接使用用于水样细菌稀释培养的稀释水样观察。因此,水中微生物计数应该在水中微生物纯种分离之后,以防止污染稀释水样。

2)加被测水样至血球计数板:取已洗净的血球计数板,将盖玻片盖住中央计数室,用细口滴管吸取少量已经充分摇匀的稀释水样于盖玻片的边缘,水样则自行渗入计数室,静止5~10min,待水样自然沉降并稳定后即可计数。实验过程中,可根据各断面水样的外观初步判断取用的稀释倍数。如控制断面的水样明显较浑浊,则应先选取1000倍的稀释液计数。

3)计数:先用低倍镜寻找大方格网的位置,找到计数室后将其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和计数。需不断地上、下旋动细调节轮,以便看到计数室内不同深度的菌体。为了减少误差,所选的中格位置应布点均匀,如规格为25个中格的计数室,通常取4个角上的4个中格及中央的1个中格共5个中格进行计数。当样品的细胞数较少时,应计算所有中格的细胞数。 (2)计算方法

结果计算:先求得每中格菌数的平均值,乘以中格数(16或25),即为一大格(0.1mm3)中的总菌数,再乘以104,则为每毫升稀释液的总菌数。如要换算成原液的总菌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可。两种不同规格的血球计数板的计算方法如下:

①16×25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细胞数(mL)=(100小格内的细胞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②25×16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细胞数(mL)=(80小格内的细胞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④培养基的制备

a.成分: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5-20g,淀粉2g,蒸馏水1000ml。

b.方法:取牛肉膏0.5g,加水100ml,再加入蛋白胨、氯化钠、加热使之完全溶解,调整pH值至7.2~7.4,分装,高压灭菌后备用。

c.向灭菌后冷却至50—60oC的培养皿倒入一定量的灭菌后的溶液,将培养皿放置于无菌室冷却备用。

⑤水样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水样稀释

取一个试管架,将9支高压灭菌过的试管依次摆好,分别贴上标签:水样断

【1】

面+稀释倍数。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十倍稀释法”将三个水样分别稀释10、

100、1000倍。

稀释时,先在无菌试管中加入9mL无菌水,然后用无菌移液管移取1mL原水样于试管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塞上橡皮塞摇匀,即为10-1浓度的水样;用1mL移液管吸取1mL10浓度的水样于9mL无菌

水中,将移液管吹洗3次,摇匀,即为10-2浓度的水样;同理稀释得到浓度为10-3的水样;注意,每个水样只用一根移液管。稀释过程如图所示。 水样微生物的培养

在超净工作室中,用1mL无菌移液管按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分别移取1mL稀释倍数为1000倍、100倍、10倍以及原水样4个水样于制备好的培养基上,按“水样断面+

稀释倍数”的格式贴上标签,然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

-1

时针和反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7oC的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⑥微生物菌种的革兰氏染色

通过涂片染色观察微生物个体形态。用接种环按号码顺序选择几种细菌(单菌落)做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并作镜检,确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并绘出其形态图。由于只做一次分离实验,得到的单菌落可能还不太纯,镜检时会出现多种形态。 a.涂片、固定

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自然晾干,为了加速干燥,也可在微小火焰上方烘干。烘干后再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但不宜在高温上长时间烤干,否则急速失去会使菌体变形。 b.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1~2min,水洗。 c.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染1~2min,水洗。 d.脱色

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即水洗;或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后将玻片摇晃几下即倾出乙醇,如此重复2~3次后即水洗。 e.复染

滴加沙黄液(番红),染2~3min,水洗并使之干燥。

⑦微生物菌种的观察与鉴定

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表面结构、隆起度、边缘结构、菌从高度、表面性状、颜色、透明度、气味、质地软硬情况、表面光滑与粗糙情况和干湿度等综合情况。

将上述步骤染色的微生物按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观察菌体形态,及时记录,并

进行形态图的绘制。

4、实验结果

4.1 水样观察

(1)对照断面(小洲村):水样较清,无色透明;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很多藻类,藻类种类不多,体积比较大,以圆形藻,球形藻为主。

(2)控制断面(中大):水样呈浅绿色,可明显观察到有绿色丝状悬浮生物;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很多不同种类的藻类;藻类的体积普遍比较小,形状有长杆状、链球状等。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水样无色,有轻微白色浑浊;用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藻类;藻类的种类不多,体积较大,以线状发散生长的藻类为主。 4.2 水样细菌总数的计算

小结:各断面细菌总数关系: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说明水体污染程度越高,细菌总数越多。 4.3 水样菌落培养观察 (1)对照断面(小洲村):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由于倒平板时水样扩散不均匀,所以恒温培养时培养基分离出来的菌落大多呈片状生长,分离出来的纯种菌落数目较少。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不同稀释浓度分离出的纯种菌落差异不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2)控制断面(中大):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由于水样扩散不均,原水样和10倍稀释度的水样菌落呈片状生长,没有分理出纯种菌落。100

倍和1000倍稀释度的水样分离出的纯种菌落种类比较多,大小差异也比较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 水样菌落培养基照片:

说明:本组培养基的水样培养的比较好,有明显的纯种菌落独立分离出来。4个培养基都有一定的臭味,以原水样培养基的臭味最浓。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也不断增加,各菌落的差异性也比较大,下面挑选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菌落描述:

4.4 水样菌落数的计算:

小结:随着断面污染程度的增加,培养基的菌落数目也随之增多。说明水体污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4.5 微生物个体菌种形态的观察

在三个水样的培养基中分别选出3个纯种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1)对照断面(小洲):

(2)控制断面(中大):

(3)削减断面(商业北区):

5. 实验分析

5.1 实验结果分析

各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不同,其外观、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细菌总数、菌落种类与数量等各种参数都有明显的差异。从实验结果可见,控制断面的水体由于污染源来源最多,污染程度最深,因此各参数也最高;对照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最轻,因此各参数最低;削减断面由于河流本身的自净作用以及污染物的扩散减少,相对污染程度比控制断面低,各参数较之控制断面都明显降低。

(1)查看资料可知,线虫是水体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钟虫、轮虫、苔藓虫都要求较高的溶解氧量,是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而胞囊是原生动物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通过对水样的观察,发现三种水样中的原生动物种类都差不多,无法通过原生动物的种类看出三种水样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一个位置。 (2)同一水样,不同稀释倍数所培养的细菌种类各异,大小各异。虽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菌落种类有减少,但无规律变化,菌落总数无较大区别。不同水样,细菌总数有明显的差异,所培养的菌落总数稍有差异,菌落种类也各有差异,水样三最多,水样二次之,水样三最少,但最后经染色观察,不同水样中的微生物形态无较大差异。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水样不具代表性,或是实验操作不当,具体叙述如下。

5.2 实验存在问题

(1)水样采集: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因此各断面水样只能在岸边水面采集,采样地点位置不精准,因此水样代表性不够高。

(2)水样观察:由于水样是水面采集,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只

有一些藻类,水体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微生物无法看到。

(3)细菌总数:由于水样不均匀,进行水体细菌总数计算时,往往会有一些沉淀、大颗粒干扰试验观察计数。

(4)微生物培养:稀释水样时没有使用灭菌的无菌水,直接使用去离子水,破坏了无菌环境,给实验带来了较大误差。而且培养基恒温培养时,没有倒置培养基,导致大部分培养基出现积水问题,没能分离出纯种菌落。

(5)革兰氏染色:部分菌种在革兰氏染色时不够均匀,无法看出菌种的具体形态。而且当脱色不完全时,整个视野都呈紫色,连细菌也找不到。

(6)菌落种类和特征:三个断面的水体污染程度不同,理论上培养出来的菌落种类以及数量应该有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实验操作比较粗糙,所以三个水样培养出的菌落形态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革兰氏染色时观察到的细菌形态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5.3 实验改进意见

(1)改善取水条件,增加设备采样。

(2)显微镜观察前充分摇匀水样,以便观察结果更具代表性。 (3)提高无菌操作精度,使用无菌水作稀释水。

(4)恒温培养要严格倒置培养基,因此要等水样在培养基上风干再倒置在培养箱培养。

(5)革兰氏染色要严格按步骤执行,每次脱色要完全,使每个涂片可以清晰分辨细菌形态颜色。

6. 实验结论

本实验对官洲河段三个断面的水体进行分析比较,从实验结果可知,水体污染程度: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同时,随着污染程度的不同,各水体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也有差异,表现在微生物种类与数目、细菌总数以及菌落数目随着污染程度的加深而增加。由此可见,污染物对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污染越严重,污染物越多,给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营养来源,使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和分布。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及数量简单判别水体污染程度。而根据不同污染程度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差别,可以选取一些各断面有代表性的微生物作为指标。

7. 实验体会

之前对知识的认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经过本次试验后,对树上内容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脑海里的记忆里,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

这一次实验,让我们接触到了具体化的理论知识,提升了我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进行本次综合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外部和内部的困难,但是我们小组终究较为完满地完成了实验。

通过这一次实验,虽然我们做出来的结果还有很多纰漏,许多实验过程需要改进,但是这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我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验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有着莫大的帮助。总体上说,我们的实验还是完整的。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动手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自行掌握。

参考文献

[1]周群英,王士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根福,宣晓冬,汪富三.杭州西湖水体中微生物生理群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3):435-440

[3]陈绍铭,郑福寿.水生生物学实验法.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4]刘红霞,王祥峰,韩金枝.水中细菌测定方法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06,15(4):41-42.


相关内容

  • 生态学教学大纲
  • 附件1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44 学 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 ...

  • 江西省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江西省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 ...

  • 生态学专业分析报告
  • 生态学专业分析报告 引语: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爆炸的历史时期.该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门关于人类自身.人类生活的新学科--生命科学开始蓬勃发展,到七十年代已然成为一门当代的热门学科,无数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积极参与.各种成果举世瞩目: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 ...

  • 农业机械化工程
  • 吉林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农业机械化工程 一.项目定义 项目名称:农业机械化工程 项目所属领域:农学 涉及的主要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农业 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储 藏工程.食品科学 项目主 ...

  •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接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同学们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 ...

  • 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实验报告
  • 题目: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照强度测量仪与温湿度测量仪使用方法. 2.对五个不同物候观测地点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3.分析不同生境中生态因子的差异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 ...

  • 实验室认定条件
  • 卫生部制定公布<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 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 食品检验工作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关键环节.食品检验既是对市场销售食品实施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也对食品原料及加工过程进行安全控制.确保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 ...

  • 综合实验报告
  • 化学综合实验 第十组 1班 1203090121 1班 1209090120 环境工程1班 1203090130 环境工程1班 1203090131 祝钰 朱丽华林斌 刘刚 组长:环境工程 组员:环境工程 甲基橙的制备及性能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甲基橙的制备方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的基本 ...

  • 2011版初中生物课标
  • 2011版初中生物课标(最新课标) 2011版初中生物课标(最新课标) 第一部分 前言 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倒如,DNA分 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