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词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17、《爱国词四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爱国精神。

2、学会通过词的意象与关键词句来把握诗词的的情感。

3、掌握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

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家卫国。关怀民生,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词的一大主题。形成了以辛弃疾 陆游 刘辰翁 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

2、爱国词常出现的主题

(1) 收复中原、抗金报国的英雄斗志;

(2)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慨;

(3) 对故国的无限深沉的怀念;

(4) 对主和派的嘲讽与抨击;

(5) 洞察时局的远见卓识;

3、常用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二、《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一)作者及背景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

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赵主要从政,也能词,著有《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曾举荐岳飞收复中原,后被秦桧所害。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二)读懂诗句:体会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主题?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 ....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漂泊他乡异地,因国破而悲凉,回忆起全盛。 ..........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渲染过去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因从梦幻中醒来,回看眼下的惨痛现实 .

主题: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三)手法鉴赏:

1、下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情感?

参考:“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渲染过去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抒发

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对比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以乐景衬哀情。

2、有人说“花弄影,月流辉”中的“弄“与“流”用得很好,你能知道好在哪里吗?

参考:“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弄”字写出了花枝的袅娜,“流”字写出了月光的

皎洁与动态,都采用拟人法,把升平的氛围呈现出来了。

三、《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一)作者及背景

张元干(1091~1161) 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人 。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靖康之变时曾随李纲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免,他也因而得罪。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后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四年前,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秦

桧、孙近等投降派的头,遭到迫害。这年,秦桧又指使他的爪牙诬陷胡铨,把他除名,由福州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当时寓居福州的张元幹,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相赠,并与之饯别,表现了词人坚持正义、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抑塞磊落之气”。

(二)借助关键词句,理解情感:

1、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点拨:可借助上片所写的意象以及下片抒情的句子加以概括。

参考: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侵略带来的灾难;下片抒写依依分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参考: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凛然无畏的气魄和深切同情友人的品格。

(三)主旨及手法归纳 这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用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直接抒情,以及比喻等

修辞手法,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四、《诉衷情》

(一)作者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

官。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

在。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

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二)理解诗句情感

1、“当年”是否有具体所指?“觅”字有何妙用?

参考:“当年”是指1172年,当时作者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武使王炎幕下

襄理军务。他曾亲自到前线考察地形,曾和金兵打过遭遇战。

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著的奋斗精神。

2、“梦断”该如何理解?

参考:作者在南郑前线只有半年时间,从此后,镇守关塞要地的情景,只有在梦中出现,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战场。当年的貂裘戎装,早已尘封色暗。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3、为什么是“泪空流”?

参考:放眼西北,神州大半已遭沦丧,而朝廷的统治者“只把杭州作汴州”,偏安东南。词中的“空”字,就是作者的强烈控诉和批判。

4、“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如何理解?

参考:最后两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壮志未酬,人老身退的惆怅之情。

5、上下片的感情是否相同?

参考:上下片的感情不同。上片抒写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基调激越;下片抒写的是壮志未酬,人老身退的惆怅之情,基调沉郁。

(三)手法归纳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主要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主旨) 手法:①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大了,壮志未酬。②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侵略者,收复中原,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现实是统治者偏安东南,自己被投闲置散。运用对比,鲜明而强烈,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五、《柳梢青·春感》教学内容

(一)作者及背景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

(二)理解内容,分析手法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参考:从高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六、对比学习

同是爱国词,但四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差异?

参考:《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表现了沉痛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表达了对统治集团昏庸误国和屈辱投降政策的极大不满。《诉衷情》抒写了抗金理想和壮志难以实现的苦闷,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柳梢青•春感》

主要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对抗元将士的景仰,充分展示了爱国激情。

17、《爱国词四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爱国精神。

2、学会通过词的意象与关键词句来把握诗词的的情感。

3、掌握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

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家卫国。关怀民生,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词的一大主题。形成了以辛弃疾 陆游 刘辰翁 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

2、爱国词常出现的主题

(1) 收复中原、抗金报国的英雄斗志;

(2)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慨;

(3) 对故国的无限深沉的怀念;

(4) 对主和派的嘲讽与抨击;

(5) 洞察时局的远见卓识;

3、常用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二、《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一)作者及背景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

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赵主要从政,也能词,著有《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曾举荐岳飞收复中原,后被秦桧所害。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二)读懂诗句:体会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主题?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 ....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漂泊他乡异地,因国破而悲凉,回忆起全盛。 ..........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渲染过去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因从梦幻中醒来,回看眼下的惨痛现实 .

主题: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三)手法鉴赏:

1、下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情感?

参考:“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渲染过去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抒发

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对比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以乐景衬哀情。

2、有人说“花弄影,月流辉”中的“弄“与“流”用得很好,你能知道好在哪里吗?

参考:“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弄”字写出了花枝的袅娜,“流”字写出了月光的

皎洁与动态,都采用拟人法,把升平的氛围呈现出来了。

三、《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一)作者及背景

张元干(1091~1161) 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人 。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靖康之变时曾随李纲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免,他也因而得罪。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后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四年前,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秦

桧、孙近等投降派的头,遭到迫害。这年,秦桧又指使他的爪牙诬陷胡铨,把他除名,由福州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当时寓居福州的张元幹,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相赠,并与之饯别,表现了词人坚持正义、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抑塞磊落之气”。

(二)借助关键词句,理解情感:

1、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点拨:可借助上片所写的意象以及下片抒情的句子加以概括。

参考: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侵略带来的灾难;下片抒写依依分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参考: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凛然无畏的气魄和深切同情友人的品格。

(三)主旨及手法归纳 这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用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直接抒情,以及比喻等

修辞手法,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四、《诉衷情》

(一)作者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

官。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

在。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

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二)理解诗句情感

1、“当年”是否有具体所指?“觅”字有何妙用?

参考:“当年”是指1172年,当时作者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武使王炎幕下

襄理军务。他曾亲自到前线考察地形,曾和金兵打过遭遇战。

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著的奋斗精神。

2、“梦断”该如何理解?

参考:作者在南郑前线只有半年时间,从此后,镇守关塞要地的情景,只有在梦中出现,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战场。当年的貂裘戎装,早已尘封色暗。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3、为什么是“泪空流”?

参考:放眼西北,神州大半已遭沦丧,而朝廷的统治者“只把杭州作汴州”,偏安东南。词中的“空”字,就是作者的强烈控诉和批判。

4、“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如何理解?

参考:最后两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壮志未酬,人老身退的惆怅之情。

5、上下片的感情是否相同?

参考:上下片的感情不同。上片抒写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基调激越;下片抒写的是壮志未酬,人老身退的惆怅之情,基调沉郁。

(三)手法归纳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主要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主旨) 手法:①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大了,壮志未酬。②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侵略者,收复中原,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现实是统治者偏安东南,自己被投闲置散。运用对比,鲜明而强烈,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五、《柳梢青·春感》教学内容

(一)作者及背景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

(二)理解内容,分析手法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参考:从高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六、对比学习

同是爱国词,但四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差异?

参考:《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表现了沉痛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表达了对统治集团昏庸误国和屈辱投降政策的极大不满。《诉衷情》抒写了抗金理想和壮志难以实现的苦闷,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柳梢青•春感》

主要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对抗元将士的景仰,充分展示了爱国激情。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八上古诗四首测试题
  •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风飘絮( ) 秦huai (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 ⑷夜阑 ...

  •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摘自: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 ...

  • 九古诗四首教案
  • 九古诗四首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设想: 这四首诗都表达 ...

  • [古诗四首]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年级:八年级    课型:精读课     课时:2课时     执笔:韩云生审核:备课组     时间:2012-9-20   学生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能读懂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深入理解名句,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线索 ...

  • 8.古代诗词四首
  • <古诗四首>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 ...

  • 江间作四首(其三) 2008高考陕西卷试题及答案
  • (2008高考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 ...

  • 诗四首教案
  • 总第 课时 <诗四首>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组 主备人:刘红军 备课组长:刘红军 审核人: 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资料联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 ...

  • 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①部落能结束②,朝暮驰猎黄河曲③.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注]①蕃州:泛指西北地区.②结束:装束打扮.③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1)这两首诗 ...

  • 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答案)
  •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 末年 家. 家. .他的诗以 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