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吴冠中文集],感受思想之美

读《吴冠中文集》,感受思想之美

李沂

得知吴冠中先生去世的消息,心里猛然咯噔一下。造化弄人,想到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文化大师,从此走出了时光之外,不胜唏嘘。

吴冠中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人,人们想到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画。回想起来,当初吸引我并让我记住他的,不是他的画,而是他的文学创作,他写的文字。

从未拜见过与吴冠中先生,但感觉却像见过面一样。我是从他画册里的照片上认识他的。他是位精神矍铄的清瘦老者,目光深远睿智,如果在人群中,我相信我能够辨认出他来。有时我想,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是影响人一生的记忆,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就像储蓄的“老本”,当成年乃至老人后,仍然在吃这“老本”。对文学的喜爱,儿时最想看文学书籍。但家里文学书籍少,绘画书籍多,往往翻箱倒柜从大摞大摞绘画书中找出来的只不过是连环画册或绘画理论等等。

记得吴冠中先生的那本画册是正方形的,像速写本,纸张泛出淡淡黄色。翻开时,我以为和别的画册无异。但当一页页看下去时,我被那里的文字吸引。画册从前言到结束语都是吴冠中先生自己写的。文字或长或短,或叙或议。他写画中思,写画的意境,写天南地北的风情,写思想的火花。他写得行云流水,自自然然,而用词和描述又极其精细密。再看册里的画,有白墙黑顶方门窗的江南水乡,有疏密交错相互缠绕的老藤枝桠,有水墨淋漓层层叠叠的浮光掠影,有色彩相搏相渗相咬变幻莫测的崇山峻岭、茫茫大漠------美术是具像的,文字是内心的,它们互为补充,情景趣味交融,我感到吴冠中先生太了不起了。他是有思想的画着。

九八年在深圳书店,看到一套吴冠中先生的文集,毫不犹豫地买了。当年吴冠中先生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吴冠中文集》共三册,分别是艺术散论,散文随笔,生平自述,都是吴冠中先生绘画之余的所感、所悟、所忆、所思。系统阅读他的文字,更加钦佩他的文化修养,领略到他文笔的洗炼与深刻。文字并非他的主业,绘画才是他的专业,吴冠中先生说缘于热爱。他风趣地说自己之所以走上绘画之路,是因为爱好文学的感情没有获得满足,邂逅美术以身相许后,用写作来填补爱之空虚。每当在美术之峰孤独徘徊时,似乎总有人相伴,她是文学。

读吴冠中先生的文集,有时感觉他针对的不是绘画之美而是文学之美了。可能是他崇拜鲁迅,喜欢鲁迅作品的缘故,吴冠中先生行文简洁,没有废话。就像他的画,意境高远。比如他在野外写生,白纸落在草地上,阳光将各种形状的杂草的影子投射到白纸上,组成令人神往的画面。他说那是草的幽灵,它抽离了躯壳,是抽象美的形式。比如他写墙壁上的爬山虎,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如游龙。比如他写小巷,两堵白墙间铺着碎石小道,质感粗犷的路面一直引伸到远处的街口,那里有几点彩色在活跃,是行人;从高高的白墙探出一群倾斜的老树,虽不甚粗壮,但苍劲多姿,覆盖小巷,将小巷渲染得更为冷僻。吴冠中先生这样的描写随处可见。文是他画之余的心灵表达。

读吴冠中先生的文集,总感到思想的卓异。他谈绘画的审美,谈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绘画,观点独特。他说意境之美,说酒是粮食或果子酿的,但已不是粮食和果子,酒可以说是无中生有,而艺术贵在无中生有。他说脱离了具体事物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他比喻东西方绘画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诙谐幽默:谁在倒洗澡水时将婴儿一起倒掉呢?

读吴冠中先生的文集,了解到探求艺术之路的艰辛,体会到做一名真正艺术家的不易。他经常背着沉重的画箱,跋山涉水,到深山、穷乡、僻壤写生,像苦行僧一样。不明白的老乡还以为他是修伞的或是来卖货郎担儿的。他多次穿越三峡,在峡江乱石中仰画夔门,在高山之矗俯视长江,创作了大型油画《长江三峡》。他说每次穿越三峡的感受都不同。他把这些经历、寻觅、欢乐、抑郁、孤独、寂莫,都记录了下来。文集中他说到“布袋和尚”没有放下的故事,他也想过放下,放下这只沉重的“布袋”,亲友们也劝他放下,特别在他晚年。但他对比如打牌下棋玩玩的事一点兴趣也没有。盛名之下,他常常自问“布袋”里是否装满美意?他担心令人失望,被历史嘲笑。所以惶恐。所以尽管脚力有些疲软,老眼开始昏花,仍一意孤行。因那大布袋里还有希望,空空的,但是至少还有大大的希望。他桃李满天下,有人问他为何不让儿子们学画。他说小路作品娱人耳目,大路作品撼人心魄,如果当了空头美术家不如找点小事做做。他要求学生们同他一样当苦行僧,否则不如还俗。

吴冠中先生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晚年,他对自己的作品作了一次大的审视,不满意的画作宁愿撕毁、烧掉,也不让它留传于世。他一批批将画挂起,一张张审查、淘汰。自己不满意的,画在纸上的就撕成粉碎,画在油布上的便剪成片片,然后丢进火里燃成灰烬。往往也有不忍下手的隐痛,因为每张画作都浸透了他的苦劳。为了完美的艺术,不愿谬作流传,他亲自将自己一幅幅画投入火中,看它们燃为纸灰。

一日劳动可获得安眠的夜,一生的劳动可获得安宁的死。吴冠中先生对生死很是达观。他感到自己老了,他在文集中写道:将人生比作白驹过隙,无疑是老年人的惊觉。当发现自己真的老了,有点不可思议,青春不就在昨天吗?如何倏忽间成了白头人,而且是真的,再也退不回去了,绝无挽回余地。文集到现在出版已有十二年了,再次阅读,阅读他的这些文字,对他更加怀念。

一篇短文,不能概括吴冠中先生的全部艺术成就和人生,也不能表达我对他的崇敬。丰富的画作,厚厚的文集,他一生充实。我想,如果吴冠中先生没有走上绘画之路,没有成为画家,也许世上会多了一位文学家。

时光于人很短暂。吴冠中先生留在人世间的艺术之美,和弥足珍贵的思想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珍藏。

读《吴冠中文集》,感受思想之美

李沂

得知吴冠中先生去世的消息,心里猛然咯噔一下。造化弄人,想到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文化大师,从此走出了时光之外,不胜唏嘘。

吴冠中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人,人们想到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画。回想起来,当初吸引我并让我记住他的,不是他的画,而是他的文学创作,他写的文字。

从未拜见过与吴冠中先生,但感觉却像见过面一样。我是从他画册里的照片上认识他的。他是位精神矍铄的清瘦老者,目光深远睿智,如果在人群中,我相信我能够辨认出他来。有时我想,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是影响人一生的记忆,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就像储蓄的“老本”,当成年乃至老人后,仍然在吃这“老本”。对文学的喜爱,儿时最想看文学书籍。但家里文学书籍少,绘画书籍多,往往翻箱倒柜从大摞大摞绘画书中找出来的只不过是连环画册或绘画理论等等。

记得吴冠中先生的那本画册是正方形的,像速写本,纸张泛出淡淡黄色。翻开时,我以为和别的画册无异。但当一页页看下去时,我被那里的文字吸引。画册从前言到结束语都是吴冠中先生自己写的。文字或长或短,或叙或议。他写画中思,写画的意境,写天南地北的风情,写思想的火花。他写得行云流水,自自然然,而用词和描述又极其精细密。再看册里的画,有白墙黑顶方门窗的江南水乡,有疏密交错相互缠绕的老藤枝桠,有水墨淋漓层层叠叠的浮光掠影,有色彩相搏相渗相咬变幻莫测的崇山峻岭、茫茫大漠------美术是具像的,文字是内心的,它们互为补充,情景趣味交融,我感到吴冠中先生太了不起了。他是有思想的画着。

九八年在深圳书店,看到一套吴冠中先生的文集,毫不犹豫地买了。当年吴冠中先生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吴冠中文集》共三册,分别是艺术散论,散文随笔,生平自述,都是吴冠中先生绘画之余的所感、所悟、所忆、所思。系统阅读他的文字,更加钦佩他的文化修养,领略到他文笔的洗炼与深刻。文字并非他的主业,绘画才是他的专业,吴冠中先生说缘于热爱。他风趣地说自己之所以走上绘画之路,是因为爱好文学的感情没有获得满足,邂逅美术以身相许后,用写作来填补爱之空虚。每当在美术之峰孤独徘徊时,似乎总有人相伴,她是文学。

读吴冠中先生的文集,有时感觉他针对的不是绘画之美而是文学之美了。可能是他崇拜鲁迅,喜欢鲁迅作品的缘故,吴冠中先生行文简洁,没有废话。就像他的画,意境高远。比如他在野外写生,白纸落在草地上,阳光将各种形状的杂草的影子投射到白纸上,组成令人神往的画面。他说那是草的幽灵,它抽离了躯壳,是抽象美的形式。比如他写墙壁上的爬山虎,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如游龙。比如他写小巷,两堵白墙间铺着碎石小道,质感粗犷的路面一直引伸到远处的街口,那里有几点彩色在活跃,是行人;从高高的白墙探出一群倾斜的老树,虽不甚粗壮,但苍劲多姿,覆盖小巷,将小巷渲染得更为冷僻。吴冠中先生这样的描写随处可见。文是他画之余的心灵表达。

读吴冠中先生的文集,总感到思想的卓异。他谈绘画的审美,谈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绘画,观点独特。他说意境之美,说酒是粮食或果子酿的,但已不是粮食和果子,酒可以说是无中生有,而艺术贵在无中生有。他说脱离了具体事物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他比喻东西方绘画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诙谐幽默:谁在倒洗澡水时将婴儿一起倒掉呢?

读吴冠中先生的文集,了解到探求艺术之路的艰辛,体会到做一名真正艺术家的不易。他经常背着沉重的画箱,跋山涉水,到深山、穷乡、僻壤写生,像苦行僧一样。不明白的老乡还以为他是修伞的或是来卖货郎担儿的。他多次穿越三峡,在峡江乱石中仰画夔门,在高山之矗俯视长江,创作了大型油画《长江三峡》。他说每次穿越三峡的感受都不同。他把这些经历、寻觅、欢乐、抑郁、孤独、寂莫,都记录了下来。文集中他说到“布袋和尚”没有放下的故事,他也想过放下,放下这只沉重的“布袋”,亲友们也劝他放下,特别在他晚年。但他对比如打牌下棋玩玩的事一点兴趣也没有。盛名之下,他常常自问“布袋”里是否装满美意?他担心令人失望,被历史嘲笑。所以惶恐。所以尽管脚力有些疲软,老眼开始昏花,仍一意孤行。因那大布袋里还有希望,空空的,但是至少还有大大的希望。他桃李满天下,有人问他为何不让儿子们学画。他说小路作品娱人耳目,大路作品撼人心魄,如果当了空头美术家不如找点小事做做。他要求学生们同他一样当苦行僧,否则不如还俗。

吴冠中先生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晚年,他对自己的作品作了一次大的审视,不满意的画作宁愿撕毁、烧掉,也不让它留传于世。他一批批将画挂起,一张张审查、淘汰。自己不满意的,画在纸上的就撕成粉碎,画在油布上的便剪成片片,然后丢进火里燃成灰烬。往往也有不忍下手的隐痛,因为每张画作都浸透了他的苦劳。为了完美的艺术,不愿谬作流传,他亲自将自己一幅幅画投入火中,看它们燃为纸灰。

一日劳动可获得安眠的夜,一生的劳动可获得安宁的死。吴冠中先生对生死很是达观。他感到自己老了,他在文集中写道:将人生比作白驹过隙,无疑是老年人的惊觉。当发现自己真的老了,有点不可思议,青春不就在昨天吗?如何倏忽间成了白头人,而且是真的,再也退不回去了,绝无挽回余地。文集到现在出版已有十二年了,再次阅读,阅读他的这些文字,对他更加怀念。

一篇短文,不能概括吴冠中先生的全部艺术成就和人生,也不能表达我对他的崇敬。丰富的画作,厚厚的文集,他一生充实。我想,如果吴冠中先生没有走上绘画之路,没有成为画家,也许世上会多了一位文学家。

时光于人很短暂。吴冠中先生留在人世间的艺术之美,和弥足珍贵的思想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珍藏。


相关内容

  • 初中必读书
  •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包括: 朝花夕拾 呐喊 名人传 初中生优秀必背诗文 童年 格列佛游记 冰心作品精选--繁星春水 爱的教育 昆虫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伊索寓言 鲁宾逊漂流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系统结构 发布日期:2006/4/11 14:50:12 作者:隋玉林 出 ...

  • 八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 <蜡烛>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 ...

  • 八上文学常识
  • 八上文学常识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新闻,又称消息,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 ...

  • 总结语文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识
  • 人教版 七年级上文学常识 一.<在山的那一边>作者:王家新.出版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美国]莫顿•亨特.三.<生命 生命>作者:杏林子 ,原名:刘侠 .四.<紫藤萝瀑布>作者:宗 ...

  • 12.桥之美(导学案)
  • 人工作者 <名师测控>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 教学内容:<桥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整体感知 过程与方法 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桥 ...

  • 吴冠中:怎一个情字了得
  • 吴冠中:怎一个情字了得 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 --吴冠中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 ...

  • 初中文学常识总汇
  • 七年级上文学常识 一.<在山的那一边>作者:王家新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美国]莫顿•亨特. 三.<生命 生命>作者:杏林子 ,原名:刘侠 . 四.<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 中篇小说:<三生石>.长篇小说:<野 ...

  • 济南语文八年级下册个性化辅导 (6)
  • 个性化辅导 初二语文 2013-1-12 (12) 本节重点:八上--语文整体复习(三) 文学常识.课文理解 [课前回顾] 常考题型回顾. [本节内容] 六.文学常识 1.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

  •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王家新,诗人,诗歌评论家,文学教授.曾用笔名北新.磅家. 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生命,生命(杏林子)杏林子为笔名,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