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点四边形教学设计

“中点四边形”的教学设计

普定县马场中学 *** 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中点四边形的定义;

2、学生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判断中点四边形的形状;

3、感受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取决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位置与长短;

4、通过图形变换使学生掌握简单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探索知识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图形既相互变化,又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领悟事物是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三)情感体验点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和证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探索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设想:

1.重点: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

2.难点:对确定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概括。

3.课型:活动探究课。

教学方法:

活动激趣、引导探究、小组讨论。

媒体平台:

1.教具:各种特殊四边形图片。

2.学具:画有各种四边形的纸,刻度尺,铅笔等。

3.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提问:

1、四边形的分类、关系及特殊四边形的定义: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用几何语言表示。

问题探究与概括

一、提出问题:

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形?请同学们画一画,推

一推,量一量,猜一猜并证一证

二、命题的证明:

1、已知:如图,点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E

B F

D C G

2、引导与提示:

通过作辅助线-----对角线,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

3、活动流程:

观察--发现--猜想--证明 E 证明:连接AC

∵ E、F是AB、BC边中点 B ∴EF∥AC且EF=AC F 同理:HG ∥ AC且HG = AC

∴EF ∥ HG且EF = HG

C ∴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D G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给出“中点四边形”的定义: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板书课题)

四、继续探究:

1、如果把上题中的“任意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它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呢?

2、把“任意四边形”改为“矩形”,它的中点四边形仍是平行四边形吗?

3、有没有更特殊?再把它改为“菱形”、“正方形”呢?改成“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呢?

结合手中准备的图片,小组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答案:

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都是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

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

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__;

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_;

直角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

等腰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

2、结合刚才的证明过程,小组讨论并思考:

(1)、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什么有着密切关系?

(2)、要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矩形吗?

(3)、要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菱形吗?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发言,学生须说出证明过程。

教师引导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探究。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问题的数学思想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结论:

(1)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 对角线 有密切关系;

(2)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相等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3)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互相垂直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4)要使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原四边形要符合的条件是 相等且互相垂直 。

以填空形式给出,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概括能力

简单应用

1、请你设计一个中点四边形为正方形,但原四边形不是正方形的四边形。

2、中点四边形的面积与原四边形的面积之比为多少?

独立完成,教师精点,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灵活的应用的能力。

课时小结

1、中点四边形的定义;

2、总结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关系;

3、通过命题探索过程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都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只要弄清它的内在变化规律,就能使所学知识拓展引伸。

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作业

1、求证: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是________。

2、中点四边形的面积与原四边形的面积之比为多少?

独立完成并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稍作提示,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后记

本节课原计划是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的,但后因我校投影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只能临时改在班级教室进行,因此不能运用设计好的课件,致使部分教学流程无法完成。

就这节课来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施展,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讨论过程较为单调,交流环节较为薄弱,合作意识不够强烈,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

2008-6-23

“中点四边形”的教学设计

普定县马场中学 *** 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中点四边形的定义;

2、学生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判断中点四边形的形状;

3、感受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取决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位置与长短;

4、通过图形变换使学生掌握简单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探索知识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图形既相互变化,又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领悟事物是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三)情感体验点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和证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探索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设想:

1.重点: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

2.难点:对确定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概括。

3.课型:活动探究课。

教学方法:

活动激趣、引导探究、小组讨论。

媒体平台:

1.教具:各种特殊四边形图片。

2.学具:画有各种四边形的纸,刻度尺,铅笔等。

3.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提问:

1、四边形的分类、关系及特殊四边形的定义: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用几何语言表示。

问题探究与概括

一、提出问题:

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形?请同学们画一画,推

一推,量一量,猜一猜并证一证

二、命题的证明:

1、已知:如图,点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E

B F

D C G

2、引导与提示:

通过作辅助线-----对角线,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

3、活动流程:

观察--发现--猜想--证明 E 证明:连接AC

∵ E、F是AB、BC边中点 B ∴EF∥AC且EF=AC F 同理:HG ∥ AC且HG = AC

∴EF ∥ HG且EF = HG

C ∴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D G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给出“中点四边形”的定义: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板书课题)

四、继续探究:

1、如果把上题中的“任意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它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呢?

2、把“任意四边形”改为“矩形”,它的中点四边形仍是平行四边形吗?

3、有没有更特殊?再把它改为“菱形”、“正方形”呢?改成“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呢?

结合手中准备的图片,小组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答案:

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都是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

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

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__;

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_;

直角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

等腰梯形的中点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

2、结合刚才的证明过程,小组讨论并思考:

(1)、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什么有着密切关系?

(2)、要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矩形吗?

(3)、要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菱形吗?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发言,学生须说出证明过程。

教师引导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探究。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问题的数学思想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结论:

(1)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 对角线 有密切关系;

(2)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相等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3)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互相垂直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4)要使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原四边形要符合的条件是 相等且互相垂直 。

以填空形式给出,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概括能力

简单应用

1、请你设计一个中点四边形为正方形,但原四边形不是正方形的四边形。

2、中点四边形的面积与原四边形的面积之比为多少?

独立完成,教师精点,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灵活的应用的能力。

课时小结

1、中点四边形的定义;

2、总结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关系;

3、通过命题探索过程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都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只要弄清它的内在变化规律,就能使所学知识拓展引伸。

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作业

1、求证: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是________。

2、中点四边形的面积与原四边形的面积之比为多少?

独立完成并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稍作提示,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后记

本节课原计划是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的,但后因我校投影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只能临时改在班级教室进行,因此不能运用设计好的课件,致使部分教学流程无法完成。

就这节课来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施展,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讨论过程较为单调,交流环节较为薄弱,合作意识不够强烈,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

2008-6-23


相关内容

  • 北师九上3.2.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教案(中点四边形)
  • 第六课时 课 题 § 3.2.3 特殊平行四边形(三) 一. 教材与课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 解它们之间 的关系. 2.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系和四边形是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借助折纸.画图.测量等活动直观 ...

  • 中位线定理专题
  • 中位线定理专题 烟台市祥和中学初春晓2013年7月16日 09:33浏览:149评论:13鲜花:0专家浏览:4指导教师浏览:13 指导教师 孙春红于13-7-17 09:11推荐精心进行主题单元设计,思维导图设计得很细致,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一篇原创 ...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宣汉县第二中学 徐霞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三章<证明三>的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一个学时完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完了三角形.四边形内容之后,作为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所引出的一个重要 ...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及教学中需要说明的地方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其教学说明以下内容作者为:青岛第四中学杨瀚书老师 一.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 法 1: 如图所示,延长中位线 DE 至 F,使 ,有 AD FC,所以 FC ,连结 CF,则 BD,则四边形 BCFD 是平行四边1 2形,DFBC.因为,所以 DEBC.法 2:如 ...

  • 从'测池塘宽度'说开去
  • 教学内容 鲁教版第八册(下)第八章证明(三)第四节中位线定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 现代的数学教学,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一切从学生出发,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说.去做,以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使学生在探索争鸣中学会合作.学会 ...

  • 19.1.2平行四边形判定(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 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授课教师:林朝清 授课班级:八(2)班 教学目标: 1.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 2. 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 ...

  • 三角形的中位线
  •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一条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 ...

  • 19.1.2(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
  • 19.1.2(三)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 教学目标: 1. 2.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 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 ...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 时间 8.31 1 2 3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 时间 8.31 4 5 6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 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