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那丁香一样的姑娘

油纸伞

烟雨江南中的

风花雪月

我对于油纸伞的意象,最初是来自于戴望舒的《雨巷》。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定格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是温婉,是风情,是烟雨多愁,是风花雪月。一切都隐匿在一柄油纸伞之中:撑开,烟雨且朦胧;合上,是和风谐丽日。

伞咋来的?

据南宋的《玉屑》这本书上记载,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则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心疼丈夫,于是“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

客家方言中,“油纸”与“有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纸伞为嫁妆,含“早生贵子”的意思;“伞”的正体字“傘”字里有五个人字,象征着多子多孙,更预示五子登科,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

工艺

明朝《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明 - 宋应星《天工开物》

以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的分水油纸伞为例,一把油纸伞的工序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削伞架,第二步裱伞面;第三步绘花。事实上,从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串葫芦-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手工制作完成一把伞,工序达八十余道。

传统的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意思是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做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七十二个工序。制作的繁琐程度,可见一斑。

油纸伞的制作

号竹

即选竹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而余杭油纸伞,其伞骨选自当地色泽鲜亮、质地坚硬的毛竹;福建油纸伞,则取材于五年以上、弹力强、韧性大的青山老竹)。

骨架

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将竹料锯成合适规格的竹筒,锯的时候要不停翻转以防止竹筒毛边,再根据其表面是否粗糙来决定是否进行“刮青”,制伞师傅只选择光滑透亮的竹筒劈开做伞骨。

▲油纸伞·长骨

长骨是伞撑开后伞面下的竹骨,必须来自同一根竹子

▲ 油纸伞·撑骨

支撑长骨,收放伞的竹骨

▲ 油纸伞·伞胚

▲ 油纸伞·绕伞圈

将削好的竹筒经过浸水、日晒等处理,接着打眼、拼架、穿线,再串联伞柄与伞头。这些过程所要求的细致程度十分之高,因此,现代手工制伞厂的诸多工艺往往由女性独当一面。

裱伞面

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

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或桃花纸,在柿子漆里浸透(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纸黏住)。一张张仔细地黏在伞骨之上,整个过程要求速度缓慢、精细接缝,并需不时捋平皱褶。

除了手工技巧,气候也会影响纸面的平整,烈日或是阴雨都不是制伞的好时机,因为这非常态的天气势必造成伞面的弯曲或起壳。糊完的油纸伞并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要在室内阴干,于是便能看到这样一幅美妙的场景:屋檐下飘着一朵一朵五颜六色的蘑菇,梦幻而又灵动

▲ 油纸伞·油印伞面

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

▲ 油纸伞·切纸

根据形状大小的需要用工具辅助,切纸也是裁纸

▲ 油纸伞·湿纸

油纸伞的纸为专用皮纸

▲ 油纸伞·裱伞面

▲ 油纸伞·晾晒

绘花

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

油纸伞晾晒完毕之后,专业画师将在伞面上作画。虽然纸伞千柄都是一面,画师们的审美情趣为其增添不少色彩。

▲ 油纸伞·绘花

刷桐油

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刷桐油的过程极具美感。制伞师傅迅速转动伞柄,用刷子在伞面上均匀上油,透过阳光,纸伞在桐油的滋润下清澈透亮,薄如蝉翼。再经过晾晒,一柄华丽典雅的油纸伞便制成了。如此繁杂的工序最终成就了一把油纸伞,它能抗风吹扛雨打,保持了最初的柔软,却又多了一份坚挺的强韧。

满穿彩

彩线编织伞骨架

油纸伞制作工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满穿伞,满穿伞要用五色丝线穿、渡二千多针,竹跳开关,一片双档,堪称伞中绝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集装饰、实用、收藏于一体。

桐油+皮棉纸=油纸。

这是油纸伞传承2000多年的古老工艺,

也是老祖宗的智慧。

一把小小的雨伞,承载的历史也是厚重的。从伞面上蜿蜒而下的,是雨水,也是时间和沧桑。如今,本来习惯搁在门背后的油纸伞,留给它的位置只能是记忆的角落了。也许,与机器相比,人工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曾经抵挡千年风雨的伞面,终于没能挡住工业时代暴风雨的侵蚀,这是科学的进步,抑或文化的遗憾?这就无从定论了。

它们为您呈现不同的精彩

黄土地民俗观光园:Huangtudi555

艺术新青年:yishuxinqingnian

西安我的城:xianwodecheng

一杯茶:yi_bei_cha

本文地址:http://www.wxzhi.com/archives/056/n0ys5ghpmjb28ru4/

关于 纸伞丁香一样姑娘 的文章

油纸伞

烟雨江南中的

风花雪月

我对于油纸伞的意象,最初是来自于戴望舒的《雨巷》。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定格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是温婉,是风情,是烟雨多愁,是风花雪月。一切都隐匿在一柄油纸伞之中:撑开,烟雨且朦胧;合上,是和风谐丽日。

伞咋来的?

据南宋的《玉屑》这本书上记载,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则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心疼丈夫,于是“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

客家方言中,“油纸”与“有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纸伞为嫁妆,含“早生贵子”的意思;“伞”的正体字“傘”字里有五个人字,象征着多子多孙,更预示五子登科,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

工艺

明朝《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明 - 宋应星《天工开物》

以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的分水油纸伞为例,一把油纸伞的工序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削伞架,第二步裱伞面;第三步绘花。事实上,从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串葫芦-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手工制作完成一把伞,工序达八十余道。

传统的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意思是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做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七十二个工序。制作的繁琐程度,可见一斑。

油纸伞的制作

号竹

即选竹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而余杭油纸伞,其伞骨选自当地色泽鲜亮、质地坚硬的毛竹;福建油纸伞,则取材于五年以上、弹力强、韧性大的青山老竹)。

骨架

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将竹料锯成合适规格的竹筒,锯的时候要不停翻转以防止竹筒毛边,再根据其表面是否粗糙来决定是否进行“刮青”,制伞师傅只选择光滑透亮的竹筒劈开做伞骨。

▲油纸伞·长骨

长骨是伞撑开后伞面下的竹骨,必须来自同一根竹子

▲ 油纸伞·撑骨

支撑长骨,收放伞的竹骨

▲ 油纸伞·伞胚

▲ 油纸伞·绕伞圈

将削好的竹筒经过浸水、日晒等处理,接着打眼、拼架、穿线,再串联伞柄与伞头。这些过程所要求的细致程度十分之高,因此,现代手工制伞厂的诸多工艺往往由女性独当一面。

裱伞面

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

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或桃花纸,在柿子漆里浸透(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纸黏住)。一张张仔细地黏在伞骨之上,整个过程要求速度缓慢、精细接缝,并需不时捋平皱褶。

除了手工技巧,气候也会影响纸面的平整,烈日或是阴雨都不是制伞的好时机,因为这非常态的天气势必造成伞面的弯曲或起壳。糊完的油纸伞并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要在室内阴干,于是便能看到这样一幅美妙的场景:屋檐下飘着一朵一朵五颜六色的蘑菇,梦幻而又灵动

▲ 油纸伞·油印伞面

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

▲ 油纸伞·切纸

根据形状大小的需要用工具辅助,切纸也是裁纸

▲ 油纸伞·湿纸

油纸伞的纸为专用皮纸

▲ 油纸伞·裱伞面

▲ 油纸伞·晾晒

绘花

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

油纸伞晾晒完毕之后,专业画师将在伞面上作画。虽然纸伞千柄都是一面,画师们的审美情趣为其增添不少色彩。

▲ 油纸伞·绘花

刷桐油

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刷桐油的过程极具美感。制伞师傅迅速转动伞柄,用刷子在伞面上均匀上油,透过阳光,纸伞在桐油的滋润下清澈透亮,薄如蝉翼。再经过晾晒,一柄华丽典雅的油纸伞便制成了。如此繁杂的工序最终成就了一把油纸伞,它能抗风吹扛雨打,保持了最初的柔软,却又多了一份坚挺的强韧。

满穿彩

彩线编织伞骨架

油纸伞制作工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满穿伞,满穿伞要用五色丝线穿、渡二千多针,竹跳开关,一片双档,堪称伞中绝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集装饰、实用、收藏于一体。

桐油+皮棉纸=油纸。

这是油纸伞传承2000多年的古老工艺,

也是老祖宗的智慧。

一把小小的雨伞,承载的历史也是厚重的。从伞面上蜿蜒而下的,是雨水,也是时间和沧桑。如今,本来习惯搁在门背后的油纸伞,留给它的位置只能是记忆的角落了。也许,与机器相比,人工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曾经抵挡千年风雨的伞面,终于没能挡住工业时代暴风雨的侵蚀,这是科学的进步,抑或文化的遗憾?这就无从定论了。

它们为您呈现不同的精彩

黄土地民俗观光园:Huangtudi555

艺术新青年:yishuxinqingnian

西安我的城:xianwodecheng

一杯茶:yi_bei_cha

本文地址:http://www.wxzhi.com/archives/056/n0ys5ghpmjb28ru4/

关于 纸伞丁香一样姑娘 的文章


相关内容

  • [雨巷]公开课教案
  • 课 题: 雨巷 教学目标: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 ...

  • 撑着油纸伞,独自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 ...

  • [雨巷]优秀教案
  • <雨巷>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重难点:分析"雨巷"."我"." ...

  • [雨巷]优秀教案2
  •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 ...

  • 高中语文必修1雨巷教案
  •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诵读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 导 ...

  • 雨巷教学案
  • 雨巷 戴望舒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是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孤独.抑郁和消沉,意象 ...

  • [雨巷]教案设计
  • <雨巷>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 ...

  • 雨巷0教学设计
  • <雨 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探究戴望舒的真实心境. 3.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反 ...

  • 妙"悟"意象 雨巷
  • 举三反一,妙"悟"意象 安徽六安市叶集中学 陈永睿 <雨巷>是一篇颇令人费解的诗歌,原因是初进高中的学生对文中特定的意象.情感缺乏认知和共鸣,如果照老办法解剖麻雀.细嚼慢咽的话,则耗时多收效低.怎么办? 突然想到韩军老师的"举三反一"说. 韩军老师 ...

  • 戴望舒_雨巷_的意象美新论_张建锋
  • 第6期No . 6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 2005年12月Dec . 2005 戴望舒<雨巷>的意象美新论 张建锋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