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村庄学案

《一个消逝了的村庄》学案

【教学目标】

1、 品读文章,体会文章借助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2、 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谐家园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关于冯至: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堂处理】

一、导入课文:

二、初读印象(可从结构思路、语言、内容等方面组织答案)

三、再读鉴赏

1、文章开篇从人们进入一般的人口稀少的森林和草原的感受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通过哪些事物感受到山村历史的“余韵”的?

4、这些景物怎样联系了作者和一个山村的过去?由此引发了什么样的生命感

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通过联想,从生命的层次超越时空与一切人为地界限,把这些风物同作者、山村联系起来。

提问:此处引用“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妙处?

5、然而曾经蒙受过大自然恩惠的山村“消逝”了,为什么它还能牵动作者的情思?

6、如何理解末段“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界,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句中“关联”二字?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作者曾说过:“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面对自然,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意,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谐家园。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将自己对自然地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吧!

【课后补充】

冯至的诗歌

十四行诗之四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

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实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

《一个消逝了的村庄》学案

【教学目标】

1、 品读文章,体会文章借助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2、 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谐家园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关于冯至: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堂处理】

一、导入课文:

二、初读印象(可从结构思路、语言、内容等方面组织答案)

三、再读鉴赏

1、文章开篇从人们进入一般的人口稀少的森林和草原的感受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通过哪些事物感受到山村历史的“余韵”的?

4、这些景物怎样联系了作者和一个山村的过去?由此引发了什么样的生命感

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通过联想,从生命的层次超越时空与一切人为地界限,把这些风物同作者、山村联系起来。

提问:此处引用“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妙处?

5、然而曾经蒙受过大自然恩惠的山村“消逝”了,为什么它还能牵动作者的情思?

6、如何理解末段“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界,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句中“关联”二字?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作者曾说过:“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面对自然,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意,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谐家园。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将自己对自然地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吧!

【课后补充】

冯至的诗歌

十四行诗之四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

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实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


相关内容

  • 青灯有味似儿时(童年篇):童年消逝在哪里(一)
  • 童年消逝在哪里 童年之歌 那时候我还很小很小,爸爸妈妈都叫我"小石头". 光滑的牛背是我的摇篮,辽阔的田野是我童年的家. 一支小小的草哨,吹出了我心中的歌.小牛犊.小山羊.乡间的燕子.布谷鸟.蝈蝈.小甲虫,还有村边的小树.田野上的风雨,伴着我长大. 妈妈的呼唤,总是和淡蓝色的炊烟 ...

  • 作文:美的祭奠无法消受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余秋雨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笔墨祭>: 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 ...

  • 故乡在消逝
  •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愤愤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 ...

  • 七年上古诗词鉴赏
  • <观沧海>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文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文阅读 作者:吴岗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

  • 一封推荐信
  • 半年前<蜕变>已经在布达佩斯获了大奖,11月底的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也将其列为入围纪录片.正巧有个法国的电视节委托我推荐中国的优秀纪录片,我也将这部片子介绍了过去.以下是我的推荐信函全文. 2001年,杨干才.王毅夫妇作为摄影爱好者沿中越边境线一路行走,他们来到了一个叫曼蚌的佤族村寨,这是一 ...

  • 情人节日记两篇
  • 一.寓 言 生活由两个核心组成,真理和悖论.人们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揭示生活中的真理并以此教育孩子们. 可见,真理脱颖而出的过程,便是寓言的起源.自然的手中有一把圆形的筛漏,沙子漏下去,真理的豆子留在了筛子上.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从悖论的歪脖子树上,开出了真理的芬芳之花. 二.我有些慢,春天 ...

  • 一个村庄的消逝
  • 一 正式向Y村派驻拆迁工作组,是在四月的第一天. 我与小左一组,分包一个叫作王守德的人. 拆迁工作组设在Y村村委.我和小左趁着暮色找到了王守德的家.大门敞开,正房的门紧闭.敲门,无人应答.我们退出,站在门外等,却见窗口有人影在晃动,仔细辨认,是一个老人在做家务,我挥手示意,她漠然.我频频挥手,她终于 ...

  • 你为何相信谎言质疑自己?--观[美女与野兽]看人间百态
  •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黎泳佩 重看这部电影,我才发现竟渗透如此多不同形式的谎言,像极如今社会.加斯顿犹如魔鬼,在村中有的一心追求注定要消逝的虚荣,不惜听信魔鬼谎言:有的宁死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接受魔鬼帮助:有的则两脚各踏一边,好的坏的都想要.大多数角色都成了谎言受害者.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