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

[现当代文学评论]2005年¥,期R一:景裟誊胁啦

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

_第t,2005

覃碧卿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江门429000)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教意识;景情合一;技术批判

摘要:林清玄散文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而存在于这一美学意境中的,还有情景合一的乡愁冲动和对于失落的古典情怀的追寻,它包含着对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统治的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05)01—091—04

TlleAesthetiCFascinationOfLinQingxuan’SProse

(Dep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Keywords:HnQingxuanProseof.厅∞缈VocationalOINBi—qingTechnicalCollege,^a,tgrnenGuangdor留429000).’scenesBuddhistica[conceptionUnitedhecriticismoftechnology

Abstract:ThecombinationofBuddhistiealsentimentandorientalpoeticwisdomconstitutesthebrightestaemheficconeepfioninLinQinsxuan’sprose,and

pursuitmoreover,existingintheaestheticconeeption,itconcludesthenostalgicimpulsionoftheunitedSCCBes,theofthelostclassicalsentiment,andthecriticismofmodemindustrialcivilizationandthectdtttrepredominatedbytechnology.

一、佛教意识碌的小职员、谋生的商贩、乃至三教九流的方外人,

林清玄散文首先是对此岸世界的眷注,而由对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流浪者等等,都成此岸世界的眷注上升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沟通为作者笔下的鲜活主角。《月光下的喇叭手》里的这两重世界的精神桥梁则为佛教的道德情怀和审喇叭手,《木鱼馄饨》里的老人,《阴阳巷》里的房东,美体悟。林清玄散文视野的焦点几乎被社会下层《法圆师妹》里的法圆师妹,《四随》里的乞丐和卖花的小人物所占据,它的文本舞台上演的是日常生活人……这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他们也有柔弱而的琐碎事件,流动着现实人生的平面化的经验符坚韧的心灵,真挚而淳朴的情感。作者以细致而真号。然而,透过这些表层的文本现象所呈现的却是实的笔触勾画出他们的生命际遇和内心世界,一方颇具艺术意味的深层隐喻。因此,林清玄散文洋溢面寄托了自己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忧虑,另一着一种人世的氛围,而在人世的氛围之中,体现出方面也借助于对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揭对超越红尘的宗教境界的接近。

这种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无疑是受到佛教精神的示了他们平凡人生的审美价值,并上升到佛教意义林清玄散文引起较大争议和反响是“菩提系林清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的生存关怀。熏染。作为精神上皈依佛教的文化人,佛学的慈悲列”作品,这类作品看似倾向于佛教境界的义理阐仁爱、普渡众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作者的价值重发,确实,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沉醉于佛经的文化诠心。所以,作者是用佛的慈悲之眼来看万象和众释,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作者通过对佛经义理的生,试图以观音的仁爱千手去抚消世间的裂缝与伤诠释,表达的却是自我领悟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智痕。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宗教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慧。或者是借助于平凡人物的日常经验或琐碎现玄散文更关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关注那些饱受世象的描摹,隐喻出与佛教义理相契合的某种真理。态炎凉的芸芸众生。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如《佛鼓》里写道:

・(收稿日期]:2004—09—21

[作者简介]:覃碧卿,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9I

经过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没,

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侯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

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早

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

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

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

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

感动着。

佛鼓是降伏妖邪,度人出生死海,减少一切恶

道之苦,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响云集,不可思

议。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讲境界,既讲境界就有

个限度;佛是不讲境界的,因而佛鼓无边,不只醒人

于迷,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木鱼作为磨洗心灵的工具是极有典型意义的,

它用永不睡眠的眼睛告诉我们,修行是没有止境

的,心灵的磨洗也不能休息;住在清净寺院里的师

父,昼夜在清洁自己的内心世界,居住在五浊尘世

的我们,不是更应该磨洗自己的心吗?

由引可见,林清玄散文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所

谓的佛教意识。“菩提”,被赋予了佛陀的牺牲和奉

献的道德情怀,提升为极具人格色彩的审美符号;

“佛鼓”,作为了一种人生最高境界或者无境界的象

征,作为至善至美的生存工具;“木鱼”,隐喻了心灵

修行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指向一个终极的价值信

仰。这三个具有佛教意味的象征符号,在作者的文

本里,被揭示了深蕴的美学真理,被赋予了令人动

容的宗教情怀和艺术意义。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之

中觉悟出佛理,领略到某种禅意或禅思,呈现出一

定的生存智慧和生命体验,令人不禁有所认同和接

受。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他改变了一种思维定势,

一种对宗教的片面理解,即认为宗教是纯然意义的

精神麻醉剂,是对生命存在的消极否定。作者借助

于极富想象力的诗性智慧和传神逼真的散文笔调,

揭示了佛教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它对于

开启智慧和丰富人生、完善人格和提升道德、培养

审美趣味和艺术感觉,均存在有益的一面。

二、景情合一

如果说“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存

在本体论,而“知行合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实

践价值论,那么,“景情合一”就合乎逻辑地构成中

国古典美学的创作论和鉴赏论。而作为深受中国

传统文化影响的林清玄,散文创作有意无意追求~

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和景情合一的美学意境。

92作者对大自然的一草~木,一石一鸟,一山一水,有着宗教信徒式的虔诚朝圣,他将自我的存在融化到自然之中,体悟天人相通、景情合一的审美境界。作者不仅仅是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现代视角观察问题,而且还通过散文这~文本形式的描摹、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活动,赋予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现代意识一种传统的生存哲学和佛学的精神内涵。也正是依赖于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林清玄散文强烈的乡愁冲动,体现出对精神家园的执著寻找和皈依情结。林清玄来自乡村,童年的生活经历在他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依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家的童年生活经验对其一生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林清玄散文较多地关注乡村,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而对于级村和自然的关注,派生出作者一种强烈的乡愁冲动。这是失落了精神家园的现代心灵对于终极价值的寻找,是一种近乎对宗教的皈依和对永恒之美的渴望。德国浪漫派美学家诺瓦涅斯曾说,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精神的家园。林清玄散文可谓是对这一说法的印证。正是这种乡愁冲动或皈依情结,驱使作者表现现代心灵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的沉醉,抒写工业社会的存在个体对原始自然的审美渴望。如《金色印象》这一组散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瞬间的印象和感觉,写意式地抒写大自然的意象,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描摹之中,展现了意识流般的心理直沉。我走过一座黑暗的树林,遇到一位住在林中的人,除了他的木屋,他几乎没有财物,可惊的是,他还是一个青年,并且安之若泰。我问他:“你这么年轻而强壮,为什么不到山外去打天下呢?”他疑惑地望着我,指着那一片树林说:“这儿是我的家。”以一种无比肯定的语气。走出树林,已是黄昏了,我看到脚下的城市烨灯万盏,那里的许多人的家,也住了很多富有的人,但从远处看,每个人的家里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我的家》)在松树下睡,我被松后的诗庙的钟声唤醒。钟声过后,一切又沉寂了,我看到了轮金澄夕阳在远处沉落,然后我听到风的声音、树的声音、草的声音,我还有小溪流过山洞的声音,甚至夕阳下山都好像一个优美的长音。、我坐起来,仿佛那些声音都是从我的左手流

进,右手流出,在体内川流不息,我觉得自己是大地的面孔,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如果我们把关的一部分,松树也是,连寺里的钟声都是。(《大地公的五绺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之声》)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写下了‘忠对于原初意义上的家园追寻是现代心灵的价值关义’两字。月光下的沈葆祯也有关云长的神气浮凸切之一。机器大工业以及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的出来,事实上,他们的形体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历史境域,导致人与自然的间隔,个体存在和社会为他塑像,后人如我,也能体会到他们在与强权抗集团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于是对于重归自拒时的虎目含威。在壮魄而虎吼有声的中国历史然的渴望成为当今文化语境的一个主题,寻找精神长河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所有的英豪杰士家园成为一个现代话语的关键词。《我的家》中的都把自我的形体投入这条河里,即令碎成肉泥,也那位年轻人,追求天人合一、融入自然母体的审美没有一声悲叹,他们的骨灰即使在胡风夷雨中也会境界,以看似怪诞的行为,抗衡现代文明所造成的散放着芳香。”历史的苍凉和悲壮被作者融入到冷人之存在和大自然的隔离,以诗性智慧来否定都市月星辉和晚风钟笛之中,这一切均幻化为表情与象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大地之声》以自我的审征的艺术符号,隐喻着作者深深的生命存在的悲剧美体验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时的超越性享受,意识,显现着林清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深挚是中华远古时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情趣的复现和情感。他把自我的文化之根和价值终极牢牢定位回归,属于一种理想化的生命存在境界。于具有数千年辉煌历史的华夏古国,理性的认识活

如果说林清玄散文的天人合一境界表征着作动和感性的审美体验始终统一于寻根意识和皈依者对于远古情怀的渴求,那么和这一境界密切联系情结,这种“乡愁”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使散文创的乡愁冲动则属于立足于现实语境的诗性情绪宣作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水准。

泄,体现出被历史原因暂时分离的海峡两岸所具有三、技术批判

割不断的种族亲情和文化血缘。在《月光下的喇叭当今社会是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科技的负面手》篇目里,作者以感伤动人的笔调,描写一位饱经影响日渐明显,许多思想家对于技术表现出深刻的沧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怀。贫困和衰老消磨了忧虑和批判。作为一个敏感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作老人的外在形体,安慰他的是暂时麻醉神经的烈家,林清玄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之中,寄寓了对于技酒,但是,吹奏起陈旧喇叭,那个怀乡的曲子,眼里术的思考和批判。众所周知,对现代工业文明或后赫然都是泪水,“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现代的技术统治社会的批判,在德国哲学家席勒时来。”喇叭手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个隐喻。他象征代就有所萌芽,而20世纪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是展无数失落故土的流浪老兵的心灵律动,隐喻着历史开对于技术的更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但是,林清悲剧之后的集体化的乡愁冲动。历史与现实交融玄散文所包含的“技术批判”则有所不同。

在月光下的苍老的喇叭手身上,他作为一种情感符林清玄的“技术批判”是建立在艺术化批判的号而存在于文本之中。同时,作者写月光与乡愁的基础上,他更多从诗人的直觉体验出发,因此比纯情景交融,可谓得传统散文的精髓。结尾写道:“在理论的批判更具有感性的明晰色彩。对现代工业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文明或后现代的技术统治社会的批判,林清玄散文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所依据的理论准则和价值中心不是单一西方的思状,却充满了整条街。”散文笼罩着忧郁而感伤的色想与话语,而是更多汲取了佛教的教义和意识,借调。《冷月钟笛》,笔触挥洒,由摆渡的老船工,写到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和诗性智慧。其批砖墙,古炮,民族英雄沈葆祯,以意识流的自由联想判意识固守着台湾的乡土文化,执著于他的故土情的方式展现历史的苍凉的悲壮。“在月色下看沈葆怀。这些,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又一美学特征。祯的铜塑,明暗曲折,竟可以从线条中体会出他的阅读林清玄的散文,我们明显感觉到一种怀旧识见与毅力,那是无可取代的威壮与魄大了。我想情绪,他对业已失落的农耕文明有着深深的卷恋,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对天人合一的田园牧歌般的生存方式充满了乌托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邦式的幻想。他凭借艺术家敏感的心灵,以直觉体有关云长的绘像,浓正的长眉,丹凤的亮眼,紫红色验去抒写乡村文明的淳朴美好,试图与机械化程式93

的都市文明相低触。这种思维方式,无疑受到传统林清玄散文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潜在的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老庄思想的影响。如在《清欢》疏离,甚至在潜意识层面上流露出对都市文化的否一文里,作者以宋代文豪苏轼的一阕词为引子,以定与厌倦,它沉醉于诗性的审美直沉,以佛家的眼“清欢”作为主题。围绕着“清欢”这一文眼展开运界和道德情怀去追求对日常事物的超越性领悟和思。作者认为。“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可能性理解,以散文方式表达了自我的生命哲学和没有清欢的。”“俗世是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生存价值,体现了古典式的生命存在的智慧。他的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滨也不纯净了,所谓“菩提系列”的作品最为鲜明地表明了这一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如《清净之莲》,似乎以一种弗洛伊德式的自日梦幻臭秽,就有了吵闹!……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的笔调,凭借感觉的自由流动,将池塘里的睡莲升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华为超现实的审美电象,作为一种空灵的审美对象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和虚幻的价值主体而存在。借助此,作者展开了自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狭小的我的诗性智慧和直觉想象,围绕“柔软”这一中心话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语,独自出一种富有穿透力的“台词”:

……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毋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宁是可悲的事。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作者为传统文化的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清欢”的审美境界的失落而感伤,他导致这一状况它的意义。

的原因归结为现代社会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的现实,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也归结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只注重于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感官的享受而忽略审美的超越情怀,遗忘了非物质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化的古典浪漫的诗性情趣。作者痛心环境的污染口。

和生态的破坏,对现代社会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苗芽,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识,借用佛经所说的“五浊恶世”来针砭时世。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

林清玄散文以诗人的敏感之心体察社会现象,自我清明的泉源。

以细致的生活体验去揭示现代生存状态的异化。

《味之素》一文,以特有的味觉感受,流露出一种乡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村农夫抗拒机器的心理情绪,从而维护了“传统”的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神圣与庄严。作者写台湾农民留恋传统的耕作方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式,对水牛耕耘的那份情感保留,对“土鸡土菜”的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问,开出柔软清净的正宗口味的亲近,试图维护现代人最缺少的“舌头智慧之莲吧!

的尊严”、“耳朵的尊严”(声之素)、“眼睛的尊严”林清玄将佛家的慈悲与智慧和诗人的敏感与想象(色之素)、“鼻子的尊严”(气之素)等等。作者写交织在对“清净之链”的审美领悟之中,~方面借道:“嘈杂的声音、混乱的颜色、污染的空气,使我们“清净之链”达到对现代社会的审美超越和情感否像电影《怪谈》里走在雪地的美女背景,~回头,整定;另一方面将“清净之链”达到对现代社会审美超张脸是空白的,仅存一对眉毛;在清冷纯净的雪地,越和情感否定;另一方面将“清净之链”转换为精神最后的眉毛,令我们深深打着寒颤。没有了五官的化的审美对象,上升为精神家园的象征和终极的价尊严,以何语人生?”这是对现代文明的生存方式的值世界;再一方面,他将“柔软心?’隐喻为“清净之审美批判和情感否定,试图维护天人合一、人与自链”的人格存在,赋予了佛教的慈悲和性善的内涵,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存方式,以达到人的本质的全使现实化的审美对象达到虚无化的至高境界,展现面实现的理想境界。作者对都市文明和现代生存了一种近乎极致的生命存在状态。林清玄散文充方式有本能的抵触情绪,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片满着佛家的禅意和智慧,散落着诗人的机智和敏面和偏激的色彩,但是毕竟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感,哲学家的深沉与理趣,诸多文本,不禁令人击节给我们以良多的启示。心仪。

94

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覃碧卿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江门,429000中国文学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2005(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wxyj200501020.aspx

[现当代文学评论]2005年¥,期R一:景裟誊胁啦

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

_第t,2005

覃碧卿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江门429000)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教意识;景情合一;技术批判

摘要:林清玄散文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而存在于这一美学意境中的,还有情景合一的乡愁冲动和对于失落的古典情怀的追寻,它包含着对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统治的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05)01—091—04

TlleAesthetiCFascinationOfLinQingxuan’SProse

(Dep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Keywords:HnQingxuanProseof.厅∞缈VocationalOINBi—qingTechnicalCollege,^a,tgrnenGuangdor留429000).’scenesBuddhistica[conceptionUnitedhecriticismoftechnology

Abstract:ThecombinationofBuddhistiealsentimentandorientalpoeticwisdomconstitutesthebrightestaemheficconeepfioninLinQinsxuan’sprose,and

pursuitmoreover,existingintheaestheticconeeption,itconcludesthenostalgicimpulsionoftheunitedSCCBes,theofthelostclassicalsentiment,andthecriticismofmodemindustrialcivilizationandthectdtttrepredominatedbytechnology.

一、佛教意识碌的小职员、谋生的商贩、乃至三教九流的方外人,

林清玄散文首先是对此岸世界的眷注,而由对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流浪者等等,都成此岸世界的眷注上升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沟通为作者笔下的鲜活主角。《月光下的喇叭手》里的这两重世界的精神桥梁则为佛教的道德情怀和审喇叭手,《木鱼馄饨》里的老人,《阴阳巷》里的房东,美体悟。林清玄散文视野的焦点几乎被社会下层《法圆师妹》里的法圆师妹,《四随》里的乞丐和卖花的小人物所占据,它的文本舞台上演的是日常生活人……这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他们也有柔弱而的琐碎事件,流动着现实人生的平面化的经验符坚韧的心灵,真挚而淳朴的情感。作者以细致而真号。然而,透过这些表层的文本现象所呈现的却是实的笔触勾画出他们的生命际遇和内心世界,一方颇具艺术意味的深层隐喻。因此,林清玄散文洋溢面寄托了自己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忧虑,另一着一种人世的氛围,而在人世的氛围之中,体现出方面也借助于对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揭对超越红尘的宗教境界的接近。

这种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无疑是受到佛教精神的示了他们平凡人生的审美价值,并上升到佛教意义林清玄散文引起较大争议和反响是“菩提系林清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的生存关怀。熏染。作为精神上皈依佛教的文化人,佛学的慈悲列”作品,这类作品看似倾向于佛教境界的义理阐仁爱、普渡众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作者的价值重发,确实,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沉醉于佛经的文化诠心。所以,作者是用佛的慈悲之眼来看万象和众释,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作者通过对佛经义理的生,试图以观音的仁爱千手去抚消世间的裂缝与伤诠释,表达的却是自我领悟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智痕。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宗教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慧。或者是借助于平凡人物的日常经验或琐碎现玄散文更关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关注那些饱受世象的描摹,隐喻出与佛教义理相契合的某种真理。态炎凉的芸芸众生。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如《佛鼓》里写道:

・(收稿日期]:2004—09—21

[作者简介]:覃碧卿,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9I

经过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没,

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侯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

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早

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

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

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

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

感动着。

佛鼓是降伏妖邪,度人出生死海,减少一切恶

道之苦,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响云集,不可思

议。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讲境界,既讲境界就有

个限度;佛是不讲境界的,因而佛鼓无边,不只醒人

于迷,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木鱼作为磨洗心灵的工具是极有典型意义的,

它用永不睡眠的眼睛告诉我们,修行是没有止境

的,心灵的磨洗也不能休息;住在清净寺院里的师

父,昼夜在清洁自己的内心世界,居住在五浊尘世

的我们,不是更应该磨洗自己的心吗?

由引可见,林清玄散文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所

谓的佛教意识。“菩提”,被赋予了佛陀的牺牲和奉

献的道德情怀,提升为极具人格色彩的审美符号;

“佛鼓”,作为了一种人生最高境界或者无境界的象

征,作为至善至美的生存工具;“木鱼”,隐喻了心灵

修行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指向一个终极的价值信

仰。这三个具有佛教意味的象征符号,在作者的文

本里,被揭示了深蕴的美学真理,被赋予了令人动

容的宗教情怀和艺术意义。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之

中觉悟出佛理,领略到某种禅意或禅思,呈现出一

定的生存智慧和生命体验,令人不禁有所认同和接

受。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他改变了一种思维定势,

一种对宗教的片面理解,即认为宗教是纯然意义的

精神麻醉剂,是对生命存在的消极否定。作者借助

于极富想象力的诗性智慧和传神逼真的散文笔调,

揭示了佛教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它对于

开启智慧和丰富人生、完善人格和提升道德、培养

审美趣味和艺术感觉,均存在有益的一面。

二、景情合一

如果说“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存

在本体论,而“知行合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实

践价值论,那么,“景情合一”就合乎逻辑地构成中

国古典美学的创作论和鉴赏论。而作为深受中国

传统文化影响的林清玄,散文创作有意无意追求~

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和景情合一的美学意境。

92作者对大自然的一草~木,一石一鸟,一山一水,有着宗教信徒式的虔诚朝圣,他将自我的存在融化到自然之中,体悟天人相通、景情合一的审美境界。作者不仅仅是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现代视角观察问题,而且还通过散文这~文本形式的描摹、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活动,赋予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现代意识一种传统的生存哲学和佛学的精神内涵。也正是依赖于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林清玄散文强烈的乡愁冲动,体现出对精神家园的执著寻找和皈依情结。林清玄来自乡村,童年的生活经历在他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依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家的童年生活经验对其一生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林清玄散文较多地关注乡村,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而对于级村和自然的关注,派生出作者一种强烈的乡愁冲动。这是失落了精神家园的现代心灵对于终极价值的寻找,是一种近乎对宗教的皈依和对永恒之美的渴望。德国浪漫派美学家诺瓦涅斯曾说,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精神的家园。林清玄散文可谓是对这一说法的印证。正是这种乡愁冲动或皈依情结,驱使作者表现现代心灵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的沉醉,抒写工业社会的存在个体对原始自然的审美渴望。如《金色印象》这一组散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瞬间的印象和感觉,写意式地抒写大自然的意象,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描摹之中,展现了意识流般的心理直沉。我走过一座黑暗的树林,遇到一位住在林中的人,除了他的木屋,他几乎没有财物,可惊的是,他还是一个青年,并且安之若泰。我问他:“你这么年轻而强壮,为什么不到山外去打天下呢?”他疑惑地望着我,指着那一片树林说:“这儿是我的家。”以一种无比肯定的语气。走出树林,已是黄昏了,我看到脚下的城市烨灯万盏,那里的许多人的家,也住了很多富有的人,但从远处看,每个人的家里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我的家》)在松树下睡,我被松后的诗庙的钟声唤醒。钟声过后,一切又沉寂了,我看到了轮金澄夕阳在远处沉落,然后我听到风的声音、树的声音、草的声音,我还有小溪流过山洞的声音,甚至夕阳下山都好像一个优美的长音。、我坐起来,仿佛那些声音都是从我的左手流

进,右手流出,在体内川流不息,我觉得自己是大地的面孔,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如果我们把关的一部分,松树也是,连寺里的钟声都是。(《大地公的五绺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之声》)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写下了‘忠对于原初意义上的家园追寻是现代心灵的价值关义’两字。月光下的沈葆祯也有关云长的神气浮凸切之一。机器大工业以及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的出来,事实上,他们的形体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历史境域,导致人与自然的间隔,个体存在和社会为他塑像,后人如我,也能体会到他们在与强权抗集团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于是对于重归自拒时的虎目含威。在壮魄而虎吼有声的中国历史然的渴望成为当今文化语境的一个主题,寻找精神长河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所有的英豪杰士家园成为一个现代话语的关键词。《我的家》中的都把自我的形体投入这条河里,即令碎成肉泥,也那位年轻人,追求天人合一、融入自然母体的审美没有一声悲叹,他们的骨灰即使在胡风夷雨中也会境界,以看似怪诞的行为,抗衡现代文明所造成的散放着芳香。”历史的苍凉和悲壮被作者融入到冷人之存在和大自然的隔离,以诗性智慧来否定都市月星辉和晚风钟笛之中,这一切均幻化为表情与象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大地之声》以自我的审征的艺术符号,隐喻着作者深深的生命存在的悲剧美体验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时的超越性享受,意识,显现着林清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深挚是中华远古时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情趣的复现和情感。他把自我的文化之根和价值终极牢牢定位回归,属于一种理想化的生命存在境界。于具有数千年辉煌历史的华夏古国,理性的认识活

如果说林清玄散文的天人合一境界表征着作动和感性的审美体验始终统一于寻根意识和皈依者对于远古情怀的渴求,那么和这一境界密切联系情结,这种“乡愁”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使散文创的乡愁冲动则属于立足于现实语境的诗性情绪宣作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水准。

泄,体现出被历史原因暂时分离的海峡两岸所具有三、技术批判

割不断的种族亲情和文化血缘。在《月光下的喇叭当今社会是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科技的负面手》篇目里,作者以感伤动人的笔调,描写一位饱经影响日渐明显,许多思想家对于技术表现出深刻的沧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怀。贫困和衰老消磨了忧虑和批判。作为一个敏感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作老人的外在形体,安慰他的是暂时麻醉神经的烈家,林清玄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之中,寄寓了对于技酒,但是,吹奏起陈旧喇叭,那个怀乡的曲子,眼里术的思考和批判。众所周知,对现代工业文明或后赫然都是泪水,“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现代的技术统治社会的批判,在德国哲学家席勒时来。”喇叭手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个隐喻。他象征代就有所萌芽,而20世纪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是展无数失落故土的流浪老兵的心灵律动,隐喻着历史开对于技术的更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但是,林清悲剧之后的集体化的乡愁冲动。历史与现实交融玄散文所包含的“技术批判”则有所不同。

在月光下的苍老的喇叭手身上,他作为一种情感符林清玄的“技术批判”是建立在艺术化批判的号而存在于文本之中。同时,作者写月光与乡愁的基础上,他更多从诗人的直觉体验出发,因此比纯情景交融,可谓得传统散文的精髓。结尾写道:“在理论的批判更具有感性的明晰色彩。对现代工业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文明或后现代的技术统治社会的批判,林清玄散文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所依据的理论准则和价值中心不是单一西方的思状,却充满了整条街。”散文笼罩着忧郁而感伤的色想与话语,而是更多汲取了佛教的教义和意识,借调。《冷月钟笛》,笔触挥洒,由摆渡的老船工,写到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和诗性智慧。其批砖墙,古炮,民族英雄沈葆祯,以意识流的自由联想判意识固守着台湾的乡土文化,执著于他的故土情的方式展现历史的苍凉的悲壮。“在月色下看沈葆怀。这些,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又一美学特征。祯的铜塑,明暗曲折,竟可以从线条中体会出他的阅读林清玄的散文,我们明显感觉到一种怀旧识见与毅力,那是无可取代的威壮与魄大了。我想情绪,他对业已失落的农耕文明有着深深的卷恋,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对天人合一的田园牧歌般的生存方式充满了乌托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邦式的幻想。他凭借艺术家敏感的心灵,以直觉体有关云长的绘像,浓正的长眉,丹凤的亮眼,紫红色验去抒写乡村文明的淳朴美好,试图与机械化程式93

的都市文明相低触。这种思维方式,无疑受到传统林清玄散文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潜在的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老庄思想的影响。如在《清欢》疏离,甚至在潜意识层面上流露出对都市文化的否一文里,作者以宋代文豪苏轼的一阕词为引子,以定与厌倦,它沉醉于诗性的审美直沉,以佛家的眼“清欢”作为主题。围绕着“清欢”这一文眼展开运界和道德情怀去追求对日常事物的超越性领悟和思。作者认为。“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可能性理解,以散文方式表达了自我的生命哲学和没有清欢的。”“俗世是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生存价值,体现了古典式的生命存在的智慧。他的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滨也不纯净了,所谓“菩提系列”的作品最为鲜明地表明了这一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如《清净之莲》,似乎以一种弗洛伊德式的自日梦幻臭秽,就有了吵闹!……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的笔调,凭借感觉的自由流动,将池塘里的睡莲升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华为超现实的审美电象,作为一种空灵的审美对象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和虚幻的价值主体而存在。借助此,作者展开了自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狭小的我的诗性智慧和直觉想象,围绕“柔软”这一中心话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语,独自出一种富有穿透力的“台词”:

……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毋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宁是可悲的事。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作者为传统文化的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清欢”的审美境界的失落而感伤,他导致这一状况它的意义。

的原因归结为现代社会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的现实,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也归结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只注重于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感官的享受而忽略审美的超越情怀,遗忘了非物质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化的古典浪漫的诗性情趣。作者痛心环境的污染口。

和生态的破坏,对现代社会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苗芽,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识,借用佛经所说的“五浊恶世”来针砭时世。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

林清玄散文以诗人的敏感之心体察社会现象,自我清明的泉源。

以细致的生活体验去揭示现代生存状态的异化。

《味之素》一文,以特有的味觉感受,流露出一种乡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村农夫抗拒机器的心理情绪,从而维护了“传统”的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神圣与庄严。作者写台湾农民留恋传统的耕作方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式,对水牛耕耘的那份情感保留,对“土鸡土菜”的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问,开出柔软清净的正宗口味的亲近,试图维护现代人最缺少的“舌头智慧之莲吧!

的尊严”、“耳朵的尊严”(声之素)、“眼睛的尊严”林清玄将佛家的慈悲与智慧和诗人的敏感与想象(色之素)、“鼻子的尊严”(气之素)等等。作者写交织在对“清净之链”的审美领悟之中,~方面借道:“嘈杂的声音、混乱的颜色、污染的空气,使我们“清净之链”达到对现代社会的审美超越和情感否像电影《怪谈》里走在雪地的美女背景,~回头,整定;另一方面将“清净之链”达到对现代社会审美超张脸是空白的,仅存一对眉毛;在清冷纯净的雪地,越和情感否定;另一方面将“清净之链”转换为精神最后的眉毛,令我们深深打着寒颤。没有了五官的化的审美对象,上升为精神家园的象征和终极的价尊严,以何语人生?”这是对现代文明的生存方式的值世界;再一方面,他将“柔软心?’隐喻为“清净之审美批判和情感否定,试图维护天人合一、人与自链”的人格存在,赋予了佛教的慈悲和性善的内涵,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存方式,以达到人的本质的全使现实化的审美对象达到虚无化的至高境界,展现面实现的理想境界。作者对都市文明和现代生存了一种近乎极致的生命存在状态。林清玄散文充方式有本能的抵触情绪,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片满着佛家的禅意和智慧,散落着诗人的机智和敏面和偏激的色彩,但是毕竟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感,哲学家的深沉与理趣,诸多文本,不禁令人击节给我们以良多的启示。心仪。

94

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覃碧卿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江门,429000中国文学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2005(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wxyj200501020.aspx


相关内容

  • 校本备课----走近大师--林清玄
  • 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 走近大师--林清玄 新授课 案序 课时 第 1 课时 1.了解林清玄的作品和他的写作风格. 2.教给学生走近文学大师的一些方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写作能 力. 朗读品味林清玄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培养学生研读.鉴赏的意识:在活 教学重点.难点 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 ...

  • "我们一起读书吧"教师读书沙龙讲稿
  • "我们一起读书吧"教师读书沙龙讲稿 一.读书的意义 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只有多读,才能提高作文水平.但很多老师感到困惑的是学生读了很多书,可是感觉文笔水平没有多大提高.请大家记住一点:只有读书,并且积累到量,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最后才能练就一手好的文笔.不读书,只一味的讲授作文技巧 ...

  • 中国石拱桥说课
  •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首先我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牺牲休息日给我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 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方法.说步骤.说板书.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 ...

  • 名家散文赏析
  •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1.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 ...

  • 好雪片片林清玄
  • 好雪片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流浪老人的形象,把握流浪老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本质. 2.在整体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和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的中心. [教学重点]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1)汉字的音.形.义:(2)怎样查字典.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

  • 高中教师优秀书籍必读
  • 赵丰平校长: [推荐书籍] <生命的品质>周国平 [推荐理由] 生命很有价值,人生很有意义,我们一起与大师周国平探讨生命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理解生命的价值,回归人性的本质. 我们要学会热爱生命,学会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把心静下来,才能够有一颗澄明的心守住 ...

  • 初中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
  • 读书节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 1.<目送> 龙应台 著 三联书店 推荐语: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 ...

  • 清欢--林清玄(5000字)
  •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 ...

  • 毕淑敏散文精选读后感
  • 毕淑敏散文精选读后感(一) 一打开<毕淑敏散文精选>我就被她那真实.健康.积极向上的话语吸引了.她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每篇散文都切合生活实际,并总能捕捉到一些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事情,读的时候,就好似一幅幅生活美景浮现在你的眼前,使你不得不被她那耐人寻味的散文散发出的魅力而抓住眼球,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