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借会考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玉环实验学校 许晓娟

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即高考测试就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题,文言文知识的考查一直是“花在墙外,根在墙内”。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于是,在高三上学期末,借助高三语文会考这个契机,我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带领学生逐篇复习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线索,做到纲举目张

由于高考中的古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所以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古文花费太大气力;而会考古文阅读,选文都出自课内,所以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的绝好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冷饭变得美味可口。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找寻一条线索——一条既能连缀所有文言篇章,保持文言篇章的完整性,又能联系文言文各个知识点,起到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艺术效果的线索。我最终决定按文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温课本,让学生在明了当时社会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将所学过的作者定位,从而更好地领略散文(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体是诗和散文,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为散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风韵。比如先秦时期有以记事见长的历史散文和以说理见长的诸子散文,两汉阶段政论文和史传文盛行,魏晋时代书序类散文风行一时„„

按文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温课本,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有作品的前后顺序。比如温习先秦诸子散文,我带领学生沿着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复习与此相关的、课文中所选的所有篇章。图示如下: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之交) 代表作:《论语》《老子》《墨子》 文体特点:语录体形式

选入课本的文章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

2、第二个发展阶段(战国中期) 代表作:《孟子》《庄子》

文体特点:由语录体过渡到对话体,又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 选入课本的文章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弈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五册)

《庄子·秋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

《庄子·逍遥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四册)

3、第三个发展阶段(战国末期) 代表作:《荀子》《韩非子》

文体特点:善于围绕中心论题反复论证,逻辑谨严,结构严密

选入课本的文章有:

《荀子·劝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

二、设情境,落实关键词句

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依赖市面上的一些翻译文本来学习课堂上的文言读本,从而忽视了文言字词句的具体用法,留下了很多的知识空白点。高考复习第一阶段的焦点是掌握基础知识,这与高中会考的考核目的——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谋而合。因此,在进行高中文言文会考复习过程中,我是紧扣课本基础知识细抠关键词句:这个字什么意思,它放在这有什么用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是其他用法,然后这句话的意思。总之,就是不留死角,不留不懂的地方。

如何让学生不厌“其”烦,颇费了我一番思量。最终我选择了以情境性为主的教学方式,排除了单纯的阐释性教学。大到一个系列,小到一篇文章,创设情境的核心就是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所设的问题基本上是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为目的,串起文中的重点词句,从而落实这些重点字词句的具体用法。比如温习《孟子》这一系列的文章,我是以“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孟子》散文的主要特点”为两大板块设置问题,串起选入教材中所有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下面以“孟子的仁政思想”为例,谈一谈具体的操作流程。

(师)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这么一些内容:民本思想;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反对暴政,反对战争。问:在我们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观点能体现孟子的这些思想?

学生很容易的从学过的文章中回忆出这么几个观点:

“与民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见梁襄王》)

需要落实的重点字词句有:“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成就王业”“统一天

下”之意;“一”数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统一”;“之”都是代词,前一个指代“保民而王者”,后一个指代“天下”;“莫之能御”句式特点为宾语前置。

再问: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集中体现在哪些文章中的哪些段落? 学生很容易把关注点聚焦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六两段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最后一段。(这些段落,课后都要求背诵,重温的首要环节便是诵读)

这些段落中需要落实的重点字词句有:

通假字——“无不为已”中的“已”(通“矣”,表确定语气),“颁白者”中的“颁”(通“斑”,译为“头发花白”),“是罔民也”中的“罔”(通“网”,译为“设下罗网陷害”)。

古今异义——“养生丧死”中的“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今义:凶恶)。

词类活用——“衣帛食肉”中的“衣”“食”(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穿”“吃”),“谨庠序之教”中的“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为“认真从事”)。

其他实词——胜、数罟、庠序、申、孝悌、负戴、智、畜、治等。

虚词——“斧斤以时入山林”中的“以”作介词,译为“按照”,较为特殊;“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几句中“之”的用法各异,分别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动词,译为‘往,走向’”“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代‘国君’”。

特殊句式——壮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如此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讲解”中穿插“诵读”,既能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又能落实文言字词句的具体用法,将文章的理解、文言字词句的落实和课文背诵融为一个整体。

三、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通经必先识字”这是中国传统读书的基本要求,也适用于文言文学习。实际上学习任何语言,字词句的积累都是第一位的,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不能单靠练习,更主要的是靠诵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如此总结读书经验;新课标中也指出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具实效的方法之一。

先说积累。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句名篇默写,

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新教材文言篇目数量那么多,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细致,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阅读课内文本,对于所学过的文言篇章只会留下浅淡的痕迹,这样是很难对出自其中的句子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的。可见,熟读课本,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既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又能对全文的整体意思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积累课内基础知识并有效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而积累巩固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再说语感。

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只有多读,多背,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其中已包含了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 那么,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古文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量的积累,怎会有质的飞跃?如果不能有三隅在胸,怎能以一隅反之?如果文言基础掌握得不牢固,又如何能做到触类旁通呢?如此,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总而言之,只有打好了诵读这一学习文言文的地基,文言文阅读水平这座房子才会越盖越高。

最后谈谈体悟。

有位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大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习则是枝干和茂密的树叶。从中可见,文言文学习对我们整个语文学习的重大影响。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的精心筛选,可谓是最为规范、最为经典的文本,其中不乏名篇美文。熟读这些经典篇章,从中体悟高妙之处,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还能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而且许多博大精深的文言教材,还是作文的好材料、好例子。

因此,在会考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我一直让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贯穿到底,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中积累字词句的具体用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中把握文章脉络,体悟作品内涵,汲取文章精髓,积累作文素材。

四、借卡片,网络新旧知识

文言文复习过程中积累课内知识至关重要,但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一味地搜集散落在文言作品中的一个个语法知识点再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文言文复习就会陷入被动。因此,指导学生将如繁星一般散落在教材每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分类整理出来,成为文言文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显然,要想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老师不能单纯的“授之以鱼”,而是应该“授之以渔”, 即传授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

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1、沟旧通新,多方串联。

充分利用学生的诵读基础,时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能够多方面串联起一些知识来加深他们的印象,进而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比如:

“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表示对“我”怎么样,用法较为特殊,可是日常生活中却是十分常见的,有“见告”“见示”“见教”“见谅”等,如此一联系,再让他们到《孔雀东南飞》中去寻找类似的用法,就易如反掌了。

“无乃尔是过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学生对此总是不能准确理解,可是一旦联系成语“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复习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时,我从语法角度指导学生辨别两者之间的差别。我让学生比较“蹄之”(《黔之驴》课文原句)、“蹄踢之”(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蹄”字的意思。通过比较,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直接跟着动词。讲清知识要领之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网络知识,系统分类。

沟旧通新,多方串联,只不过使感性的知识规律化,却不能使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因为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网络,便是零散的,而支离破碎的知识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显然是不利的。我充分利用卡片让学生掌握“零存整取”的分散复习法,网络所有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类。也就是将所有重要的实词(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四种现象)、虚词(大纲中所列的必须掌握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尤其是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置句)按字母或按规律编辑卡片,尽可能多地网络课文和练习题中出现的所有例句,使之系统化、规律化。

3、迁移训练,点拨技巧。

高三复习,即便是在会考复习过程中,进行“做题”训练也是必要的。我个人认为,训练的目的在于“迁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能力层级中的“应用”,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下大功夫,在选题和命题中注重联系,如新旧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会考复习与高考的联系

等。而最好的习题资料莫过于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翻译也能从中命题,当然考查要点要与所复习到的知识点相衔接,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总之,这个环节,要以迁移为追求,以点拨为手段,以技巧为保障,以巩固为目的。

反观这一复习策略——先通过记忆沟通新旧知识,老师再传授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自我推理中完成对文言知识点的归纳,制成卡片,形成知识网络,最后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充分体现了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为养成阅读文言作品的良好习惯以及最终提高阅读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以上便是我在会考期间实行的文言文“三位一体”复习方案——将文言词句的积累、归纳,课文的背诵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三方面的学习用文学史这条线索贯穿起来——尤其注重对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复习,因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浅见如斯,求教于大方之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借会考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玉环实验学校 许晓娟

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即高考测试就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题,文言文知识的考查一直是“花在墙外,根在墙内”。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于是,在高三上学期末,借助高三语文会考这个契机,我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带领学生逐篇复习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线索,做到纲举目张

由于高考中的古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所以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古文花费太大气力;而会考古文阅读,选文都出自课内,所以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的绝好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冷饭变得美味可口。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找寻一条线索——一条既能连缀所有文言篇章,保持文言篇章的完整性,又能联系文言文各个知识点,起到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艺术效果的线索。我最终决定按文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温课本,让学生在明了当时社会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将所学过的作者定位,从而更好地领略散文(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体是诗和散文,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为散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风韵。比如先秦时期有以记事见长的历史散文和以说理见长的诸子散文,两汉阶段政论文和史传文盛行,魏晋时代书序类散文风行一时„„

按文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温课本,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有作品的前后顺序。比如温习先秦诸子散文,我带领学生沿着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复习与此相关的、课文中所选的所有篇章。图示如下: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之交) 代表作:《论语》《老子》《墨子》 文体特点:语录体形式

选入课本的文章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

2、第二个发展阶段(战国中期) 代表作:《孟子》《庄子》

文体特点:由语录体过渡到对话体,又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 选入课本的文章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弈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五册)

《庄子·秋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

《庄子·逍遥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四册)

3、第三个发展阶段(战国末期) 代表作:《荀子》《韩非子》

文体特点:善于围绕中心论题反复论证,逻辑谨严,结构严密

选入课本的文章有:

《荀子·劝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

二、设情境,落实关键词句

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依赖市面上的一些翻译文本来学习课堂上的文言读本,从而忽视了文言字词句的具体用法,留下了很多的知识空白点。高考复习第一阶段的焦点是掌握基础知识,这与高中会考的考核目的——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谋而合。因此,在进行高中文言文会考复习过程中,我是紧扣课本基础知识细抠关键词句:这个字什么意思,它放在这有什么用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是其他用法,然后这句话的意思。总之,就是不留死角,不留不懂的地方。

如何让学生不厌“其”烦,颇费了我一番思量。最终我选择了以情境性为主的教学方式,排除了单纯的阐释性教学。大到一个系列,小到一篇文章,创设情境的核心就是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所设的问题基本上是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为目的,串起文中的重点词句,从而落实这些重点字词句的具体用法。比如温习《孟子》这一系列的文章,我是以“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孟子》散文的主要特点”为两大板块设置问题,串起选入教材中所有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下面以“孟子的仁政思想”为例,谈一谈具体的操作流程。

(师)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这么一些内容:民本思想;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反对暴政,反对战争。问:在我们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观点能体现孟子的这些思想?

学生很容易的从学过的文章中回忆出这么几个观点:

“与民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见梁襄王》)

需要落实的重点字词句有:“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成就王业”“统一天

下”之意;“一”数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统一”;“之”都是代词,前一个指代“保民而王者”,后一个指代“天下”;“莫之能御”句式特点为宾语前置。

再问: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集中体现在哪些文章中的哪些段落? 学生很容易把关注点聚焦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六两段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最后一段。(这些段落,课后都要求背诵,重温的首要环节便是诵读)

这些段落中需要落实的重点字词句有:

通假字——“无不为已”中的“已”(通“矣”,表确定语气),“颁白者”中的“颁”(通“斑”,译为“头发花白”),“是罔民也”中的“罔”(通“网”,译为“设下罗网陷害”)。

古今异义——“养生丧死”中的“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今义:凶恶)。

词类活用——“衣帛食肉”中的“衣”“食”(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穿”“吃”),“谨庠序之教”中的“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为“认真从事”)。

其他实词——胜、数罟、庠序、申、孝悌、负戴、智、畜、治等。

虚词——“斧斤以时入山林”中的“以”作介词,译为“按照”,较为特殊;“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几句中“之”的用法各异,分别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动词,译为‘往,走向’”“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代‘国君’”。

特殊句式——壮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如此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讲解”中穿插“诵读”,既能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又能落实文言字词句的具体用法,将文章的理解、文言字词句的落实和课文背诵融为一个整体。

三、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通经必先识字”这是中国传统读书的基本要求,也适用于文言文学习。实际上学习任何语言,字词句的积累都是第一位的,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不能单靠练习,更主要的是靠诵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如此总结读书经验;新课标中也指出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具实效的方法之一。

先说积累。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句名篇默写,

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新教材文言篇目数量那么多,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细致,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阅读课内文本,对于所学过的文言篇章只会留下浅淡的痕迹,这样是很难对出自其中的句子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的。可见,熟读课本,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既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又能对全文的整体意思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积累课内基础知识并有效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而积累巩固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再说语感。

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只有多读,多背,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其中已包含了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 那么,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古文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量的积累,怎会有质的飞跃?如果不能有三隅在胸,怎能以一隅反之?如果文言基础掌握得不牢固,又如何能做到触类旁通呢?如此,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总而言之,只有打好了诵读这一学习文言文的地基,文言文阅读水平这座房子才会越盖越高。

最后谈谈体悟。

有位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大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习则是枝干和茂密的树叶。从中可见,文言文学习对我们整个语文学习的重大影响。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的精心筛选,可谓是最为规范、最为经典的文本,其中不乏名篇美文。熟读这些经典篇章,从中体悟高妙之处,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还能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而且许多博大精深的文言教材,还是作文的好材料、好例子。

因此,在会考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我一直让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贯穿到底,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中积累字词句的具体用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中把握文章脉络,体悟作品内涵,汲取文章精髓,积累作文素材。

四、借卡片,网络新旧知识

文言文复习过程中积累课内知识至关重要,但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一味地搜集散落在文言作品中的一个个语法知识点再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文言文复习就会陷入被动。因此,指导学生将如繁星一般散落在教材每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分类整理出来,成为文言文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显然,要想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老师不能单纯的“授之以鱼”,而是应该“授之以渔”, 即传授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

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1、沟旧通新,多方串联。

充分利用学生的诵读基础,时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能够多方面串联起一些知识来加深他们的印象,进而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比如:

“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表示对“我”怎么样,用法较为特殊,可是日常生活中却是十分常见的,有“见告”“见示”“见教”“见谅”等,如此一联系,再让他们到《孔雀东南飞》中去寻找类似的用法,就易如反掌了。

“无乃尔是过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学生对此总是不能准确理解,可是一旦联系成语“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复习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时,我从语法角度指导学生辨别两者之间的差别。我让学生比较“蹄之”(《黔之驴》课文原句)、“蹄踢之”(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蹄”字的意思。通过比较,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直接跟着动词。讲清知识要领之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网络知识,系统分类。

沟旧通新,多方串联,只不过使感性的知识规律化,却不能使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因为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网络,便是零散的,而支离破碎的知识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显然是不利的。我充分利用卡片让学生掌握“零存整取”的分散复习法,网络所有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类。也就是将所有重要的实词(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四种现象)、虚词(大纲中所列的必须掌握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尤其是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置句)按字母或按规律编辑卡片,尽可能多地网络课文和练习题中出现的所有例句,使之系统化、规律化。

3、迁移训练,点拨技巧。

高三复习,即便是在会考复习过程中,进行“做题”训练也是必要的。我个人认为,训练的目的在于“迁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能力层级中的“应用”,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下大功夫,在选题和命题中注重联系,如新旧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会考复习与高考的联系

等。而最好的习题资料莫过于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翻译也能从中命题,当然考查要点要与所复习到的知识点相衔接,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总之,这个环节,要以迁移为追求,以点拨为手段,以技巧为保障,以巩固为目的。

反观这一复习策略——先通过记忆沟通新旧知识,老师再传授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自我推理中完成对文言知识点的归纳,制成卡片,形成知识网络,最后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充分体现了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为养成阅读文言作品的良好习惯以及最终提高阅读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以上便是我在会考期间实行的文言文“三位一体”复习方案——将文言词句的积累、归纳,课文的背诵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三方面的学习用文学史这条线索贯穿起来——尤其注重对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复习,因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浅见如斯,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关内容

  •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 2.翻译 3.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1.翻译 2.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流程: 一.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 ...

  • 谏太宗十思疏_知识点整理
  •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q ...

  • 交通办公室科学发展观座谈会发言稿
  • 今天我要交流的题目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近期,我局掀起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我通过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及<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结合徐局长的动员讲话和领导们的专题报告会后,使我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 谏太宗十思疏
  •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qu ...

  •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老师版
  •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单 老师版 一.重要成语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垂拱而治--轻而易举就能把天下治理好. 无为而治--君主无为,天下也能安定太平.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 ...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检测默写
  • 五人墓碑记字词检测 一.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独五人之皦皦 (3)敛赀财以送其行 .... 二.词类活用(用法和意义): 1去今之墓而葬焉 2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 3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6 ...

  •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 学习本文多 ...

  • 苏教语文 必修三 课时达标训练 十五
  • 课时达标训练 十五 (时间:45分钟 分值:65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 夫在殷.忧 殷:深 C.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 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2 ...

  • 领导党员干部关于学习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 领导党员干部关于学习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领导党员干部关于学习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何落实呢,笔者以为要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和"三严三实"要求,坚持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不计得失,乐于奉献,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理论,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