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画像砖13_ 汉画"泗水取鼎"图考评

常任汉画的题材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依据史书典籍中寓意深邃的传说故事,创作出的有现实意义的历史画面。这部分的内容,精心选材,以图说史,阐述封建伦理大义,图谶神权天授之理,其中,“泗水取鼎”图当属典型一例。

常任汉画像石中,历史故事的题材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周公辅成王,荆柯刺秦王,二桃杀三士、赵氏孤儿、孔子见老子、“秦始皇泗水取鼎”等,在历史题材的内容中,泗水取鼎图所占的数量又是最多,目前全国已发现的汉画图象中(包括汉画像砖、汉画像石、木刻画)泗水取鼎图的画面有37幅。同一题材的画像,被如此广泛的使用,想必是有它的道理,对这些不同区域发现的同一题材的内容进行综合研究,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常任一、泗水取鼎图的故事蓝本

常任鼎在先秦时代,除了它的炊煮使用性之外,人们又赋予它作为庙堂祭祀的礼器功能作用,给这本来只是普通的烹镬之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更有甚者,夏朝大禹治水成功后,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成为传国重宝,天下共主的象征。每个朝代的嬗迭更递,无不以有无“九鼎”相传证明其政权的合理合法性。

常任禹作的九鼎,本来只是作为九州的象征,《史记?正义》:“禹贡金九牧,铸鼎于荆山下,各象征九州之物,故言九鼎”,然而传说的过程中,又增加了鼎的神明作用,所谓“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用。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左传?宣公三年 》)。“夏后开铸鼎,成,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藏,不迁而自行”(《墨子?耕柱篇》), 以至于神鼎传为取之无尽的聚宝盆, “周鼎不爨而自沸,不投物,物自出”(《宋书?祥瑞志》)。“九鼎”的象征性和神明性,使之成为传国的重宝。从夏代开始,被帝王珍藏在庙堂里,以至鼎的轻重不可随意打听,问鼎之心被视为窥视王权的不恭行为。

常任《左传》宣公三年(前607年)记载了“楚王问鼎”的故事。野心勃勃楚庄王率兵攻打陆浑戎,陈兵于周王室都城洛邑,周定王派使臣王孙满接待打听九鼎的轻重,机智的王孙满回答道:“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圆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祭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常任楚未得到周鼎,并不遗憾,因其没有得到神权的庇护,连自己的国土也于公元前 223年,被秦国掠取。公元前256年,秦灭周,乘着周国百姓向东方逃亡的混乱之际, “秦 取 九 鼎 宝器,而 迁西周于 狐”(《史记?秦本纪)》) 。随着象征神权“九鼎”的失去,西周宣告灭亡。秦国在得到九鼎的同时,不免还有点遗憾,因为秦昭王从周王室取出九鼎,迁鼎途中“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秦中”(《史记?秦本纪》正义),因为秦取九鼎可由黄河入渭水,根本不需要经过泗水,一鼎平白无故的飞入泗水确实是不详之兆。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在秦国大兵压境就要灭周的时候,周天子为了不让秦国得全周鼎而又保全其身,将九鼎之一销毁,诈言说一鼎飞入泗水,苏轼在其文中就有:“周人毁鼎以缓祸,而假之神妖以说”。

常任泗水是古代南北流向的一条大河,北起今山东沂蒙山,南迄古淮河入海口,蜿蜒数百里,沿途经曲阜、沛县、彭城、下邳等城邑,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鼎落泗水的具体地点,史书记载的非常清楚,《史记?封禅书》:“……秦灭周,周之九鼎没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也就是今天徐州市城北10公里处大运河畔,名为齐梁洪(“秦梁”音误)的村庄。秦梁洪、百步洪、吕梁洪水流湍急,是当年泗水上的三险,经常有船只在此沉没,九鼎中的一鼎落入在这里,完全是可理解的。

常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然而“九鼎”得而不全,一直成为秦始皇的一大心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时,在祭祀泰山完成祭天大典后,就专程来到彭城的泗水之滨,组织人力,打捞周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虔诚之心和一厢情愿,落得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得徒劳而返。

常任神奇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更为生动具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依“孟浪”之说这样记载:“周显王二十四年(前345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和三代,大喜,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太早,绝鼎系’”。

常任以上所述,就是构成“泗水取鼎”图画像的故事蓝本。 不过无论是正史所载,还是野史所传,“泗水取鼎”的传说绝不能看成一般的奇异故事,它里面包含着深层次的政治意义。

常任二、汉画中所反映的“泗水取鼎”图

常任就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泗水取鼎”图计发现37幅,其中木刻画1幅,画像砖6幅,画像石30幅。为研究的方便,将这些撷其部分资料精要,赘述如下:

常任1.江苏盱眙木刻画捞鼎图

常任时代:西汉末年。该图刻在棺室与脚箱的隔板上,板长45厘米,宽40厘米,画面上方为一平桥,有马车和骑吏通过,桥下竖立二柱,两边各有三人用力拉绳,水中露出的器物是一大鼎,鼎内跃出一只动物(《考古》1979年5期《江苏盱眙东阳汉墓》图版肆、1)。

常任2.河南新野安乐寨画像砖捞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砖纵33、横128厘米。画面右方刻一拱桥,桥上有车骑通过,桥两端各有三人赤膊拉绳奋力捞鼎,桥下两人各乘小舟手执圆环,引鼎向上(《河南汉代画像砖》图22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常任3.河南新野樊集M24画像砖捞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砖纵34.5、横120厘米。画面中间刻一拱桥,上树建鼓,有二人持桴击鼓,桥两端各有二赤膊执绳牵引一鼎,桥下两叶轻舟中各乘二人手执圆环、引鼎向上,水面中跃出一龙,扑向绳索(《南阳汉代画像砖》图101,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常任4.河南新野樊集M36画像砖捞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砖纵32、横120厘米。画面中间刻一拱桥,桥上有栏杆和灯柱,桥两端各有三人拽绳起鼎,桥下刻两只轻舟,舟上各有二人手执圆环、引鼎向上(《南阳汉代画像砖》图141,文物出版社)。

常任5.四川彭县画像砖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该图画面简单,画面中间刻一大鼎,鼎盖上有一环,鼎之左右各刻一人拽绳起鼎(《考古》1987年6期《四川彭县画像砖》)。

常任6.河南南阳杨官寺画像石墓捞鼎图

常任时代:西汉晚期。为墓门一侧,纵192、横63厘米。画面下部刻一弯曲的河流,河面中间刻一“水”字,河面两端立有木柱,柱子顶端装有滑轮,滑轮下绳索栓在鼎系上,鼎内露出一龙头(见《考古学报》1963年1期)。

常任7.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祠捞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拓本纵62.5厘米,横194厘米。阴线刻。画面中,在河堤两旁搭成大型支架,中间竖立两只长橦,橦端装有滑轮,左右两方各有四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河面,左耳系断掉,鼎倾斜欲坠,下面一人以长竿支撑(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初编》15号)

常任8.山东渔台泗水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中晚期。石纵85厘米,横189厘米。该石应为祠堂画像。画面分为三层,右方二、三层刻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桥, 桥上竖立两只长橦,橦端栓有滑轮,橦上架云梯,左面六人、右面五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河面,鼎内探出龙头,咬断左面绳索,左面六人失去重心跌倒(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初编》253号)。

常任9.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中晚期。石纵98厘米,横210厘米。该石位于武氏祠左石室东壁,画面右部刻泗水取鼎图。画面中刻有搭建的大型龙门架, 架子下面左面四人、右面三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河面,鼎内探出龙头,咬断鼎系,拽绳者皆跌倒在地,架子上有许多人物观看升鼎情况(朱锡禄《武氏祠画像石》图四十七)。

常任10. 山东嘉祥武氏祠内“蔡题三石”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中晚期。此石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蔡纫秋(寿生)在嘉祥得后增入武氏祠。该石为三角隔梁石,应为祠堂的顶部,正面刻泗水取鼎图,画面残泐较甚,构图方法和表现内容同武氏祠“左石室三”相同(朱锡禄《武氏祠画像石》图六十七)。

常任11.山东嘉祥五老洼第一石“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石纵93厘米,横83厘米。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刻周公辅成王的故事;第二层刻车马出行;第三层为“升鼎图”,画面中间刻两坡式桥梁,桥上搭建网架,桥两边各有四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桥上,鼎内探出龙头,张嘴咬断鼎系,架子上有许多人物观看升鼎情况(《文物》1982年5期《嘉祥五老洼发现一批汉画像石》)。

常任12.山东嘉祥五老洼第7石“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石纵125厘米,横78厘米。画面分为四层,第二层为“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式桥梁,桥上搭巨型支架,桥右刻四人、桥左刻三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水上,鼎内探出龙头,咬断绳索,鼎将坠落,一人慌忙在下面接鼎,架子上八位观者。(《文物》1982年5期《嘉祥五老洼发现一批汉画像石》)。

常任13. 山东嘉祥五老洼第九石“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石纵118厘米,横87厘米。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式桥梁,桥上竖立二柱, 柱子上有滑轮,桥右刻三人、桥左刻二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水上,鼎的一只耳系断落,鼎内没有出现龙头。架子上二位观者。

常任14.山东安丘画像石“泗水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中晚期。该石为墓室中门旁力石,画分三层,下层刻泗水取鼎图。画面是在河面上搭建巨型支架,上面安装滑轮,有绳索穿过滑轮系在鼎耳,右岸两人、左岸一人拉绳取鼎。鼎升水面,左鼎耳脱落,拉绳者跌倒(《文物》1964年4期《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

常任15.江苏徐州铜山大庙“泗水取鼎”图

常任该石为祠堂的右侧画像。纵 厘米,横 厘米。画面分为三层,上层刻西王母,中层刻建筑人物,下层刻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桥,桥中间竖立两根柱子,柱端拴有滑轮,桥之左右两侧各有七人拉绳取鼎,鼎内探出一龙头咬断右面的绳索。拱桥中间站立一人,双手各拉一根绳索,桥下有两人,似作捞鼎的辅助。

常任16.江苏徐州贾汪汴塘“泗水取鼎”图

常任该石为祠堂画像。纵131 厘米,横90厘米。画面分为三层,上层刻西王母,中层刻水榭人物、胡人射鹿,下层刻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桥,桥中间竖立两根柱子,柱端拴有滑轮,桥之左右两侧各有五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水面,鼎内探出一龙头咬断鼎之右系,此图刻画了龙咬断鼎绳时的紧张场面。拱桥中间端坐一人,应为秦始皇。

常任17.山东嘉祥刘村洪福院“泗水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阴线刻,拓本纵89.5厘米,横40厘米。画面分为三层,下层刻捞鼎图。在拱桥上,搭建巨型支架,竖立两根支柱,柱端有滑轮,左右各三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水面,鼎内探出龙头,支架上一位官员伸头探望,一旁有五位侍者(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初编》253号)。

常任18..山东汶上孙家村“泗水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拓本纵114.5厘米、横92厘米。画分四格,第二格刻捞鼎图,画面构图是在拱桥上竖立两根支柱,柱子顶端有滑轮,两旁各有四人拉绳取鼎,鼎出河面,鼎内出一蛟龙,仰颈咬短左面的栓鼎绳索,鼎欲坠落,水面二人凫水托住鼎,拱桥上搭大型支架,支架上有官员观看取鼎的情况(傅惜华《汉代汉画像石全集?二编》图八七、八八)。

常任附:泗水取鼎图发现情况一览表

常任三、“泗水取鼎图”画面构图的分析

常任泗水取鼎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就是说,至迟在汉武帝以前,秦始皇捞鼎的事情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只不过太史公惜于笔墨,没有介绍清楚当时捞鼎时的具体情景和鼎未得到的原因,只是用“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几个字简言盖之,而考古发现的近30幅画像石(画像砖)中刻画的“泗水取鼎图”,补充和完善了这段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并成为《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图画注释。

常任从发现的“泗水取鼎图”的画面构图来看,当时刻画捞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河面上临时搭建大型支架,支架横跨河面,支架上形成宽阔的平台,平台上有秦始皇为首的官员在指挥着怎样取鼎,支架下是捞鼎的民工。这种搭建支架的捞鼎方法在早期的捞鼎图中是采用写实的表现方法,可以明显的看出支架的排列,晚期的捞鼎图删繁就简,以写意的方法表现捞鼎的支架,如山东武氏祠左石室第三石的捞鼎图,以一条横线表示支架的平台,两条斜线表示支架,简略的已经脱离了支架的原始形象。另一种捞鼎的方法比较简单,在拱桥上竖立两根木柱,柱端上栓有辘轳,绳子穿过辘轳系在鼎的耳朵上,拱桥的两旁有人用力拉绳取鼎。这种画面的构图毫无列外的在桥的中间刻有一人,从山东兖州农机校出土的“泗水取鼎图”刻有“秦王”榜题来看,可以断言正襟危坐在中间的人正是朝思暮想、期盼得鼎的秦始皇。

常任由于失落的宝鼎是取九州之金铸成,重量绝非一般,《战国策?周策》有这样的记载:“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鼎八十一万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取鼎是“使千人没水求之”,如此众多的人们在图画中表现出来确实是一个难题,而汉画像石(画像砖)的作者,采用寓形寄意的手法,画面上仅刻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却象征着成百数千的百姓,在秦始皇的役使下,不遗余力的拉绳拽鼎。

徐州贾汪汴塘出土的“泗水取鼎图”, 左边一排拉绳的是头梳高髻的妇女,右边一排是头著小冠的男子(见图)。山东邹城高李村出土的“泗水取鼎图”,全部是女子在拉绳,其中一位妇女怀抱婴儿也参加到拉绳的行列,作者力求表现的是当时男女民众都被役使来取鼎的情况,以此来反映秦始皇的暴虐。

常任已发现的“泗水取鼎图”构图虽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鼎已被捞出水面,而同时在鼎中出来一只蛟龙,咬断鼎系的一端,转头咬向鼎系的另一端。可以说, 在泗水取鼎图中,鼎和龙是故事的核心。鼎象征着秦政权,龙象征着“真龙天子”,龙在中国古代有多重象征意义,除了沟通天地、乘龙升仙、御守四方以外,龙还有天子的含义,《易?乾卦》:“飞龙在天,大人造也。”疏:“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位”。“泗水取鼎图”中的龙,无疑是指汉高祖刘邦。冯云鹏《金石索》在引旧金石志时,定有龙首的升鼎图为“秦始皇泗水取鼎图”,无龙首的升鼎图为“南越赵佗神鼎”。水中出蛟龙咬断鼎绳使秦始皇捞鼎之举以“弗得”而告结束,这正是汉画“泗水取鼎图”对《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补充和图注。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取鼎的故事在民间的传说中更加生动具体,以至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作《水经注》时,依据民间传说,把秦始皇取鼎未能实现的原因归结为“龙齿啮断其系”。秦始皇泗水捞鼎的事情可能实有其事,龙咬断了捞鼎的绳子纯属杜撰,由此看来,郦道元的说法在东汉时期已经广为流传。(武利华)

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引自国之瑰宝·汉画像石网

常任汉画的题材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依据史书典籍中寓意深邃的传说故事,创作出的有现实意义的历史画面。这部分的内容,精心选材,以图说史,阐述封建伦理大义,图谶神权天授之理,其中,“泗水取鼎”图当属典型一例。

常任汉画像石中,历史故事的题材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周公辅成王,荆柯刺秦王,二桃杀三士、赵氏孤儿、孔子见老子、“秦始皇泗水取鼎”等,在历史题材的内容中,泗水取鼎图所占的数量又是最多,目前全国已发现的汉画图象中(包括汉画像砖、汉画像石、木刻画)泗水取鼎图的画面有37幅。同一题材的画像,被如此广泛的使用,想必是有它的道理,对这些不同区域发现的同一题材的内容进行综合研究,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常任一、泗水取鼎图的故事蓝本

常任鼎在先秦时代,除了它的炊煮使用性之外,人们又赋予它作为庙堂祭祀的礼器功能作用,给这本来只是普通的烹镬之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更有甚者,夏朝大禹治水成功后,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成为传国重宝,天下共主的象征。每个朝代的嬗迭更递,无不以有无“九鼎”相传证明其政权的合理合法性。

常任禹作的九鼎,本来只是作为九州的象征,《史记?正义》:“禹贡金九牧,铸鼎于荆山下,各象征九州之物,故言九鼎”,然而传说的过程中,又增加了鼎的神明作用,所谓“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用。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左传?宣公三年 》)。“夏后开铸鼎,成,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藏,不迁而自行”(《墨子?耕柱篇》), 以至于神鼎传为取之无尽的聚宝盆, “周鼎不爨而自沸,不投物,物自出”(《宋书?祥瑞志》)。“九鼎”的象征性和神明性,使之成为传国的重宝。从夏代开始,被帝王珍藏在庙堂里,以至鼎的轻重不可随意打听,问鼎之心被视为窥视王权的不恭行为。

常任《左传》宣公三年(前607年)记载了“楚王问鼎”的故事。野心勃勃楚庄王率兵攻打陆浑戎,陈兵于周王室都城洛邑,周定王派使臣王孙满接待打听九鼎的轻重,机智的王孙满回答道:“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圆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祭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常任楚未得到周鼎,并不遗憾,因其没有得到神权的庇护,连自己的国土也于公元前 223年,被秦国掠取。公元前256年,秦灭周,乘着周国百姓向东方逃亡的混乱之际, “秦 取 九 鼎 宝器,而 迁西周于 狐”(《史记?秦本纪)》) 。随着象征神权“九鼎”的失去,西周宣告灭亡。秦国在得到九鼎的同时,不免还有点遗憾,因为秦昭王从周王室取出九鼎,迁鼎途中“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秦中”(《史记?秦本纪》正义),因为秦取九鼎可由黄河入渭水,根本不需要经过泗水,一鼎平白无故的飞入泗水确实是不详之兆。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在秦国大兵压境就要灭周的时候,周天子为了不让秦国得全周鼎而又保全其身,将九鼎之一销毁,诈言说一鼎飞入泗水,苏轼在其文中就有:“周人毁鼎以缓祸,而假之神妖以说”。

常任泗水是古代南北流向的一条大河,北起今山东沂蒙山,南迄古淮河入海口,蜿蜒数百里,沿途经曲阜、沛县、彭城、下邳等城邑,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鼎落泗水的具体地点,史书记载的非常清楚,《史记?封禅书》:“……秦灭周,周之九鼎没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也就是今天徐州市城北10公里处大运河畔,名为齐梁洪(“秦梁”音误)的村庄。秦梁洪、百步洪、吕梁洪水流湍急,是当年泗水上的三险,经常有船只在此沉没,九鼎中的一鼎落入在这里,完全是可理解的。

常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然而“九鼎”得而不全,一直成为秦始皇的一大心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时,在祭祀泰山完成祭天大典后,就专程来到彭城的泗水之滨,组织人力,打捞周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虔诚之心和一厢情愿,落得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得徒劳而返。

常任神奇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更为生动具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依“孟浪”之说这样记载:“周显王二十四年(前345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和三代,大喜,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太早,绝鼎系’”。

常任以上所述,就是构成“泗水取鼎”图画像的故事蓝本。 不过无论是正史所载,还是野史所传,“泗水取鼎”的传说绝不能看成一般的奇异故事,它里面包含着深层次的政治意义。

常任二、汉画中所反映的“泗水取鼎”图

常任就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泗水取鼎”图计发现37幅,其中木刻画1幅,画像砖6幅,画像石30幅。为研究的方便,将这些撷其部分资料精要,赘述如下:

常任1.江苏盱眙木刻画捞鼎图

常任时代:西汉末年。该图刻在棺室与脚箱的隔板上,板长45厘米,宽40厘米,画面上方为一平桥,有马车和骑吏通过,桥下竖立二柱,两边各有三人用力拉绳,水中露出的器物是一大鼎,鼎内跃出一只动物(《考古》1979年5期《江苏盱眙东阳汉墓》图版肆、1)。

常任2.河南新野安乐寨画像砖捞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砖纵33、横128厘米。画面右方刻一拱桥,桥上有车骑通过,桥两端各有三人赤膊拉绳奋力捞鼎,桥下两人各乘小舟手执圆环,引鼎向上(《河南汉代画像砖》图22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常任3.河南新野樊集M24画像砖捞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砖纵34.5、横120厘米。画面中间刻一拱桥,上树建鼓,有二人持桴击鼓,桥两端各有二赤膊执绳牵引一鼎,桥下两叶轻舟中各乘二人手执圆环、引鼎向上,水面中跃出一龙,扑向绳索(《南阳汉代画像砖》图101,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常任4.河南新野樊集M36画像砖捞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砖纵32、横120厘米。画面中间刻一拱桥,桥上有栏杆和灯柱,桥两端各有三人拽绳起鼎,桥下刻两只轻舟,舟上各有二人手执圆环、引鼎向上(《南阳汉代画像砖》图141,文物出版社)。

常任5.四川彭县画像砖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该图画面简单,画面中间刻一大鼎,鼎盖上有一环,鼎之左右各刻一人拽绳起鼎(《考古》1987年6期《四川彭县画像砖》)。

常任6.河南南阳杨官寺画像石墓捞鼎图

常任时代:西汉晚期。为墓门一侧,纵192、横63厘米。画面下部刻一弯曲的河流,河面中间刻一“水”字,河面两端立有木柱,柱子顶端装有滑轮,滑轮下绳索栓在鼎系上,鼎内露出一龙头(见《考古学报》1963年1期)。

常任7.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祠捞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拓本纵62.5厘米,横194厘米。阴线刻。画面中,在河堤两旁搭成大型支架,中间竖立两只长橦,橦端装有滑轮,左右两方各有四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河面,左耳系断掉,鼎倾斜欲坠,下面一人以长竿支撑(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初编》15号)

常任8.山东渔台泗水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中晚期。石纵85厘米,横189厘米。该石应为祠堂画像。画面分为三层,右方二、三层刻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桥, 桥上竖立两只长橦,橦端栓有滑轮,橦上架云梯,左面六人、右面五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河面,鼎内探出龙头,咬断左面绳索,左面六人失去重心跌倒(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初编》253号)。

常任9.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中晚期。石纵98厘米,横210厘米。该石位于武氏祠左石室东壁,画面右部刻泗水取鼎图。画面中刻有搭建的大型龙门架, 架子下面左面四人、右面三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河面,鼎内探出龙头,咬断鼎系,拽绳者皆跌倒在地,架子上有许多人物观看升鼎情况(朱锡禄《武氏祠画像石》图四十七)。

常任10. 山东嘉祥武氏祠内“蔡题三石”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中晚期。此石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蔡纫秋(寿生)在嘉祥得后增入武氏祠。该石为三角隔梁石,应为祠堂的顶部,正面刻泗水取鼎图,画面残泐较甚,构图方法和表现内容同武氏祠“左石室三”相同(朱锡禄《武氏祠画像石》图六十七)。

常任11.山东嘉祥五老洼第一石“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石纵93厘米,横83厘米。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刻周公辅成王的故事;第二层刻车马出行;第三层为“升鼎图”,画面中间刻两坡式桥梁,桥上搭建网架,桥两边各有四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桥上,鼎内探出龙头,张嘴咬断鼎系,架子上有许多人物观看升鼎情况(《文物》1982年5期《嘉祥五老洼发现一批汉画像石》)。

常任12.山东嘉祥五老洼第7石“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石纵125厘米,横78厘米。画面分为四层,第二层为“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式桥梁,桥上搭巨型支架,桥右刻四人、桥左刻三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水上,鼎内探出龙头,咬断绳索,鼎将坠落,一人慌忙在下面接鼎,架子上八位观者。(《文物》1982年5期《嘉祥五老洼发现一批汉画像石》)。

常任13. 山东嘉祥五老洼第九石“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石纵118厘米,横87厘米。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式桥梁,桥上竖立二柱, 柱子上有滑轮,桥右刻三人、桥左刻二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水上,鼎的一只耳系断落,鼎内没有出现龙头。架子上二位观者。

常任14.山东安丘画像石“泗水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中晚期。该石为墓室中门旁力石,画分三层,下层刻泗水取鼎图。画面是在河面上搭建巨型支架,上面安装滑轮,有绳索穿过滑轮系在鼎耳,右岸两人、左岸一人拉绳取鼎。鼎升水面,左鼎耳脱落,拉绳者跌倒(《文物》1964年4期《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

常任15.江苏徐州铜山大庙“泗水取鼎”图

常任该石为祠堂的右侧画像。纵 厘米,横 厘米。画面分为三层,上层刻西王母,中层刻建筑人物,下层刻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桥,桥中间竖立两根柱子,柱端拴有滑轮,桥之左右两侧各有七人拉绳取鼎,鼎内探出一龙头咬断右面的绳索。拱桥中间站立一人,双手各拉一根绳索,桥下有两人,似作捞鼎的辅助。

常任16.江苏徐州贾汪汴塘“泗水取鼎”图

常任该石为祠堂画像。纵131 厘米,横90厘米。画面分为三层,上层刻西王母,中层刻水榭人物、胡人射鹿,下层刻泗水取鼎图。画面中间刻一拱桥,桥中间竖立两根柱子,柱端拴有滑轮,桥之左右两侧各有五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水面,鼎内探出一龙头咬断鼎之右系,此图刻画了龙咬断鼎绳时的紧张场面。拱桥中间端坐一人,应为秦始皇。

常任17.山东嘉祥刘村洪福院“泗水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阴线刻,拓本纵89.5厘米,横40厘米。画面分为三层,下层刻捞鼎图。在拱桥上,搭建巨型支架,竖立两根支柱,柱端有滑轮,左右各三人拉绳取鼎,鼎升出水面,鼎内探出龙头,支架上一位官员伸头探望,一旁有五位侍者(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初编》253号)。

常任18..山东汶上孙家村“泗水取鼎”图

常任时代:东汉早期。拓本纵114.5厘米、横92厘米。画分四格,第二格刻捞鼎图,画面构图是在拱桥上竖立两根支柱,柱子顶端有滑轮,两旁各有四人拉绳取鼎,鼎出河面,鼎内出一蛟龙,仰颈咬短左面的栓鼎绳索,鼎欲坠落,水面二人凫水托住鼎,拱桥上搭大型支架,支架上有官员观看取鼎的情况(傅惜华《汉代汉画像石全集?二编》图八七、八八)。

常任附:泗水取鼎图发现情况一览表

常任三、“泗水取鼎图”画面构图的分析

常任泗水取鼎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就是说,至迟在汉武帝以前,秦始皇捞鼎的事情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只不过太史公惜于笔墨,没有介绍清楚当时捞鼎时的具体情景和鼎未得到的原因,只是用“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几个字简言盖之,而考古发现的近30幅画像石(画像砖)中刻画的“泗水取鼎图”,补充和完善了这段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并成为《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图画注释。

常任从发现的“泗水取鼎图”的画面构图来看,当时刻画捞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河面上临时搭建大型支架,支架横跨河面,支架上形成宽阔的平台,平台上有秦始皇为首的官员在指挥着怎样取鼎,支架下是捞鼎的民工。这种搭建支架的捞鼎方法在早期的捞鼎图中是采用写实的表现方法,可以明显的看出支架的排列,晚期的捞鼎图删繁就简,以写意的方法表现捞鼎的支架,如山东武氏祠左石室第三石的捞鼎图,以一条横线表示支架的平台,两条斜线表示支架,简略的已经脱离了支架的原始形象。另一种捞鼎的方法比较简单,在拱桥上竖立两根木柱,柱端上栓有辘轳,绳子穿过辘轳系在鼎的耳朵上,拱桥的两旁有人用力拉绳取鼎。这种画面的构图毫无列外的在桥的中间刻有一人,从山东兖州农机校出土的“泗水取鼎图”刻有“秦王”榜题来看,可以断言正襟危坐在中间的人正是朝思暮想、期盼得鼎的秦始皇。

常任由于失落的宝鼎是取九州之金铸成,重量绝非一般,《战国策?周策》有这样的记载:“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鼎八十一万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取鼎是“使千人没水求之”,如此众多的人们在图画中表现出来确实是一个难题,而汉画像石(画像砖)的作者,采用寓形寄意的手法,画面上仅刻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却象征着成百数千的百姓,在秦始皇的役使下,不遗余力的拉绳拽鼎。

徐州贾汪汴塘出土的“泗水取鼎图”, 左边一排拉绳的是头梳高髻的妇女,右边一排是头著小冠的男子(见图)。山东邹城高李村出土的“泗水取鼎图”,全部是女子在拉绳,其中一位妇女怀抱婴儿也参加到拉绳的行列,作者力求表现的是当时男女民众都被役使来取鼎的情况,以此来反映秦始皇的暴虐。

常任已发现的“泗水取鼎图”构图虽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鼎已被捞出水面,而同时在鼎中出来一只蛟龙,咬断鼎系的一端,转头咬向鼎系的另一端。可以说, 在泗水取鼎图中,鼎和龙是故事的核心。鼎象征着秦政权,龙象征着“真龙天子”,龙在中国古代有多重象征意义,除了沟通天地、乘龙升仙、御守四方以外,龙还有天子的含义,《易?乾卦》:“飞龙在天,大人造也。”疏:“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位”。“泗水取鼎图”中的龙,无疑是指汉高祖刘邦。冯云鹏《金石索》在引旧金石志时,定有龙首的升鼎图为“秦始皇泗水取鼎图”,无龙首的升鼎图为“南越赵佗神鼎”。水中出蛟龙咬断鼎绳使秦始皇捞鼎之举以“弗得”而告结束,这正是汉画“泗水取鼎图”对《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补充和图注。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取鼎的故事在民间的传说中更加生动具体,以至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作《水经注》时,依据民间传说,把秦始皇取鼎未能实现的原因归结为“龙齿啮断其系”。秦始皇泗水捞鼎的事情可能实有其事,龙咬断了捞鼎的绳子纯属杜撰,由此看来,郦道元的说法在东汉时期已经广为流传。(武利华)

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引自国之瑰宝·汉画像石网


相关内容

  • 楚辞文化对汉画的影响
  • 楚辞文化对汉画的影响 作者:武丽媛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从楚文化的经典代表作<楚辞>谈起,简要论述楚辞与汉代经典艺术汉画的渊源,并试从楚墓壁画,楚辞在文学.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楚辞对汉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楚辞; ...

  • 河南南阳汉画馆导游词
  •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开馆的南阳汉画馆新馆.南阳汉画馆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珍藏.陈列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35年,为中国早期艺术博物馆之一.它以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艺术风采,早已被海内外学者所瞩目,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老馆原在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岗上,占 ...

  • 北宋东京皇宫二城考略
  • 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北宋东京皇宫二城考略 李合群 北宋定鼎中原,以开封为国都,其皇宫源于唐宣武军节度使衙署.后梁改此衙署为建昌宫,后晋时又更作大宁宫.后周世宗即位后,虽对其进行了一些营缮,但"犹未如王者 ①之制".在五代皇宫的基础上,宋廷于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对北宋皇 ...

  • 石铭史诗 --星河舞千帆的汉画像石(三)
  • 2017-04-12 韩丛耀 天上人间 在汉代的图像系统中,昆仑众仙,天帝诸神,伏羲.女娲共同编织出一个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神秘莫测的神话世界.在先秦及两汉时期的神仙观中,严格说来神与仙是不同的,神是上天赋予的神职,仙是通过后天修炼而成的.但一般生活中,人们多是神仙并称.泛称,并不特意区别.最高的神 ...

  • 打虎亭汉墓游览区导游词
  • 打虎亭汉墓位于郑州西南32公里处的新密市打虎亭村,1960年进行发掘,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虎亭名字的由来,是清朝乾隆皇帝游嵩洛路过此地,在这里易骑围猎,射死一只猛虎,后人为纪念这事,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御射亭,老百姓称为打虎亭. 打虎亭汉墓初步认定是东汉弘农郡太守张伯雅墓.也有 ...

  • 南阳汉画的历史意义及范姓始祖的来历
  • 赵长根 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范氏族谱中.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 ...

  • 汉代画像石中的马
  •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等材质上,也有雕刻在石块上的.这种雕刻有画像的石头,就是考古学中所说的画像石(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能在坚硬质地上自如表现出变化多端的线条性格 ...

  • 从徐州规划馆看"两汉文化"
  • 从徐州规划馆看"两汉文化" 徐工机电112班 1132207328 王红乐 [摘要]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qu ...

  • 女娲的象征性身份_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 58 学人问津 Scholar's Inquiry 女娲的象征性身份: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Nüwa's Symbolic Identities: An Iconological Analysis of Nüwa's Image 沈 莹Shen Ying 注释: [1]"有神十人,名曰女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