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研究-工商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进行了剖析。本文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五个方面: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最后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 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 W. 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王毅,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 tech- management 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 account management 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 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 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隋鹏程,陈宝智,随旭。安全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DSA (Danish Standards Associatio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EB/OL]. DSA,Denmark,20034.崔政斌,邱成,徐德蜀。企业安全管理新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Harms-Ringdahl 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cident investigations,risk analysis,and safe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46.王锡秋,席酉民。企业能力缺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6)7.克里斯蒂森。从企业技术基础分析资源多样性与能力理论。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J]. Foss,N.J.,Knudsen,C. eds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8.徐德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马继业,杜世海,张仲义。企业安全能力及其进化取向的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判定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8)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进行了剖析。本文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五个方面: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最后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 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 W. 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王毅,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 tech- management 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 account management 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 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 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隋鹏程,陈宝智,随旭。安全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DSA (Danish Standards Associatio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EB/OL]. DSA,Denmark,20034.崔政斌,邱成,徐德蜀。企业安全管理新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Harms-Ringdahl 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cident investigations,risk analysis,and safe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46.王锡秋,席酉民。企业能力缺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6)7.克里斯蒂森。从企业技术基础分析资源多样性与能力理论。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J]. Foss,N.J.,Knudsen,C. eds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8.徐德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马继业,杜世海,张仲义。企业安全能力及其进化取向的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判定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8)


相关内容

  • 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解构与机制探讨
  • 第3l卷第3期 技术 与创新管 理 V01.3lNo.3 2010年5月TECHNOLOGYANDINNOVATIONMANAGEMENT May.2010 [管理科学] 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解构与机制探讨 林嵩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过程的第一步.在现有的 ...

  • 财务管理论文选题
  • 三.财务管理部分 1.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提示]从股利政策理论入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种类.优缺点,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如有分红.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等,提出制定股利政策应考虑的因素,改善现状的建议等. 2.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提示]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同时公司 ...

  • 内部控制概念的历史演进
  • 内部控制概念的历史演进 一张英民航甘肃空管分局财务部●李超西安交通大学普华永道西安分所 [摘要]本文从四个阶段对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论认为由于广义内部控制中部分要素的不可验证性,后续相关研究应当将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为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要素 一.引言 ...

  •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的探讨
  •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的探讨 --以制造业为例 摘要 企业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内部控制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减少代理成本,防止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浪费等不当行为的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想在 ...

  • 价值链分工
  •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贾俐俐 [摘要]: 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的崛起.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经济总量屡创新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的各项指标更是"一支独秀", ...

  •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 54 福建电脑 2007年第8期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毕忠东.刘启明 (烟台师范学院 [摘 要]: 山东烟台264025) 本文评述了软件工程的两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面向对象的几种建模方法并作一比较,阐述了统一建模 语言的优越性,并对其组成.特征.建模过程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

  • 数字电视论文
  • 课程论文 基于MPEG-21的数字电视 学习时间: 2014 年9月至 2014 年11月23 日 摘 要 多媒体框架是正在制订中的关于多媒体信息发布和使用的国际标准, 研究了基于 MPEG-21的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及服务方式, 分析了应用MPEG-21中定义的数字项来组织节目.传输和交互各类 ...

  • 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
  • 也玩鼓采工业工程版2005年10月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 刘秀新舒华英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 摘要:本文在分析标准化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丁如何有效实现信息化的标准化方法:并结合通信运营企业,构 ...

  •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分析与研究
  • 毕 业 论 文 专业 学生姓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盐城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014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分析与研究 摘 要:进入20世纪之后,蒙哥马利提出的内部控制便随着企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逐渐被广泛的采用.在2002年出台的SOX法案,则更是反映了企业在内部管理.控制方面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