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 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甫fǔ刚刚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
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三)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四)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
第三段: 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奇”。
提示: 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 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 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简析课文
第三部分: 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对比: 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 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小结:
1.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 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3.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 比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三)作业:
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一、教学目的:
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 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甫fǔ刚刚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
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三)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四)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
第三段: 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奇”。
提示: 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 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 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简析课文
第三部分: 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对比: 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 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小结:
1.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 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3.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 比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三)作业:
练习第二题、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