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苦难,就不会造就伟大的史诗

我是含着泪水的看完这部电视剧的。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也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尾曲。作为一个贫瘠厚重的黄土原的后生,我可以想象除了小说中那群苦难的人,也有人经历过同样的苦难,续写过同样的苦难,他们曾挥汗如雨,被动地生活,如履薄冰地生活着。

这是一部直击我内心、贴近我生活的作品,它的焦点不仅是黄土原深处的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也不全是孙、田、金三大家族的农家琐事与盼望。黑面馍(我吃过的是黑面条)、黄面馍、煤油灯、架子车、拖拉机,笨重的厚棉袄,老土的头巾、手帕,昏暗的窑洞,花哨的社火,浓重的黄土原方言,这些就是从黄土高原上刻板出来的。那个年代,他们的理想和远大前途只不过是从黑面馍吃到白面馍,穿的暖,活的有尊严。这些不都是我乃至年长的你们见证过的时代写照吗?当然,我知道的只不过是零零碎碎的那么一点儿。

路遥给我们的世界,那的确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是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他们是一群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此时的一个不明朗的决定就可以主宰他们,彼时的一个政策也能打到他们。还算幸运的人,像抱着一块救命的浮木游走在混沌的边缘之中,任不能大展拳脚。他们世故的、淳朴的、平凡的就像黄土原上生长的秧苗,风中的尘埃,他们咀嚼着高粱、玉米的身体里迸发着滚烫的血液,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的生老病死残、贫穷与富裕、苦难与博弈、守旧与探索,就像烟波浩渺的大海上浮沉的船只,没有方向,没有出路,一切只能听天由命。时代变革的曲目,是喜?是悲?应该都有吧。没有多情的话语,没有扑朔迷离情节,也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的只是一群平凡的农村人,平凡的地域风情,平凡的情感生活,平凡的点点滴滴。

可是,平凡的世界里总有不甘平凡的人,是这群不甘平凡的人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这群平凡而有不平凡的人是可敬可爱的,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只要中国有城乡差距,有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奋斗者,那么这个平凡的世界就不会过时。少平和小霞这对理想青年的有缘无分会让人潸然泪下,二杆子王满银夸张的举止会让人忍俊不禁,孙玉亭的顽固、懒惰也会让人哭笑不得,还有,少安和润叶的错过多少让人有些叹惋……其中,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深深扣动着我的心弦。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祖辈的影子,我的影子,千千万万个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的影子……

孙少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哪?其实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收起锋芒的年轻人,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经历,剖析给大家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和无奈。他是一个忍着饥饿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人,一个对生活有着更高意义追求的人,他的梦想不是种地打粮食,吃饭当农民。与心灵交汇的田晓霞是少平的一个梦,破碎但深情、酣畅却桂跛的梦。他的现实生活如脚下的黄土地一样一般贫穷,但在精神上他是一个斗士,一个贵族。作者赋予了他曲折的人生,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和享受感。在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就充分展示了他对苦难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的意义……

是啊,像书中说的,这些乡土人物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几个钱而受尽了磨难,但他们却不仅仅以为这是谋生和活命的手段,反倒是他们很热爱苦难,他们有着的宏大梦想,他们相信,人,无论出身如何,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热爱生活,就能做生活的主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一定比施舍的更为香甜。这是一种“关于苦难的学说”。这些普通人想真实、自由而漂亮地生活着,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映射出来的是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命运,推着他们走的相当艰辛,却是激昂而全满的。

年轻人很容易理想化,总以为追求是最重要的,总以为该有点什么崇高的东西作为人生的要义。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随着时代的变革、转型,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新困难,一样会有新的无奈,新的彷徨,也一样会有新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人类懦弱的本性,任何人都不能逃避。也会如孙少平般发出一声叹息:“谁让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又知道双水村之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呢?”其实,这些都微不足道,毕竟,我们已经告别了煤油灯、黄面馍……现在,不是比二十年前,比三十年前好多了吗?难道这也算的上苦难吗?

什么是苦难?什么是生活?那就是无论生命的枷锁有多沉重,我们都应该像孙家兄弟俩一样不向命运低头,不懈地抗争,这就是苦难、生活的意义。

如果没有苦难,就不会造就伟大的史诗。身为农民后代的我,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享受改革开放的春风,在21世纪的舞台上,我们可以载歌欢舞,放飞梦想。

快到清明了,黄土高原那严寒而漫长的冬天已经去的无影无踪了,今年立春早,现在必是姹紫嫣红的样子,一切都鲜活而充满了力量。不过,要到秋收,时间可还有点远,期间要和雨雾打交道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没有人怕要来的疾风骤雨。我能想象,黄土原写下过困难和挣扎,还会写下复兴,写下辉煌。

我是含着泪水的看完这部电视剧的。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也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尾曲。作为一个贫瘠厚重的黄土原的后生,我可以想象除了小说中那群苦难的人,也有人经历过同样的苦难,续写过同样的苦难,他们曾挥汗如雨,被动地生活,如履薄冰地生活着。

这是一部直击我内心、贴近我生活的作品,它的焦点不仅是黄土原深处的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也不全是孙、田、金三大家族的农家琐事与盼望。黑面馍(我吃过的是黑面条)、黄面馍、煤油灯、架子车、拖拉机,笨重的厚棉袄,老土的头巾、手帕,昏暗的窑洞,花哨的社火,浓重的黄土原方言,这些就是从黄土高原上刻板出来的。那个年代,他们的理想和远大前途只不过是从黑面馍吃到白面馍,穿的暖,活的有尊严。这些不都是我乃至年长的你们见证过的时代写照吗?当然,我知道的只不过是零零碎碎的那么一点儿。

路遥给我们的世界,那的确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是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他们是一群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此时的一个不明朗的决定就可以主宰他们,彼时的一个政策也能打到他们。还算幸运的人,像抱着一块救命的浮木游走在混沌的边缘之中,任不能大展拳脚。他们世故的、淳朴的、平凡的就像黄土原上生长的秧苗,风中的尘埃,他们咀嚼着高粱、玉米的身体里迸发着滚烫的血液,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的生老病死残、贫穷与富裕、苦难与博弈、守旧与探索,就像烟波浩渺的大海上浮沉的船只,没有方向,没有出路,一切只能听天由命。时代变革的曲目,是喜?是悲?应该都有吧。没有多情的话语,没有扑朔迷离情节,也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的只是一群平凡的农村人,平凡的地域风情,平凡的情感生活,平凡的点点滴滴。

可是,平凡的世界里总有不甘平凡的人,是这群不甘平凡的人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这群平凡而有不平凡的人是可敬可爱的,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只要中国有城乡差距,有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奋斗者,那么这个平凡的世界就不会过时。少平和小霞这对理想青年的有缘无分会让人潸然泪下,二杆子王满银夸张的举止会让人忍俊不禁,孙玉亭的顽固、懒惰也会让人哭笑不得,还有,少安和润叶的错过多少让人有些叹惋……其中,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深深扣动着我的心弦。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祖辈的影子,我的影子,千千万万个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的影子……

孙少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哪?其实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收起锋芒的年轻人,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经历,剖析给大家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和无奈。他是一个忍着饥饿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人,一个对生活有着更高意义追求的人,他的梦想不是种地打粮食,吃饭当农民。与心灵交汇的田晓霞是少平的一个梦,破碎但深情、酣畅却桂跛的梦。他的现实生活如脚下的黄土地一样一般贫穷,但在精神上他是一个斗士,一个贵族。作者赋予了他曲折的人生,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和享受感。在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就充分展示了他对苦难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的意义……

是啊,像书中说的,这些乡土人物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几个钱而受尽了磨难,但他们却不仅仅以为这是谋生和活命的手段,反倒是他们很热爱苦难,他们有着的宏大梦想,他们相信,人,无论出身如何,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热爱生活,就能做生活的主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一定比施舍的更为香甜。这是一种“关于苦难的学说”。这些普通人想真实、自由而漂亮地生活着,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映射出来的是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命运,推着他们走的相当艰辛,却是激昂而全满的。

年轻人很容易理想化,总以为追求是最重要的,总以为该有点什么崇高的东西作为人生的要义。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随着时代的变革、转型,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新困难,一样会有新的无奈,新的彷徨,也一样会有新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人类懦弱的本性,任何人都不能逃避。也会如孙少平般发出一声叹息:“谁让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又知道双水村之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呢?”其实,这些都微不足道,毕竟,我们已经告别了煤油灯、黄面馍……现在,不是比二十年前,比三十年前好多了吗?难道这也算的上苦难吗?

什么是苦难?什么是生活?那就是无论生命的枷锁有多沉重,我们都应该像孙家兄弟俩一样不向命运低头,不懈地抗争,这就是苦难、生活的意义。

如果没有苦难,就不会造就伟大的史诗。身为农民后代的我,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享受改革开放的春风,在21世纪的舞台上,我们可以载歌欢舞,放飞梦想。

快到清明了,黄土高原那严寒而漫长的冬天已经去的无影无踪了,今年立春早,现在必是姹紫嫣红的样子,一切都鲜活而充满了力量。不过,要到秋收,时间可还有点远,期间要和雨雾打交道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没有人怕要来的疾风骤雨。我能想象,黄土原写下过困难和挣扎,还会写下复兴,写下辉煌。


相关内容

  • 品读经典--[名人传·序]
  • <名人传>识记 一.作者:罗曼·罗兰     法国著名作家 二.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了解即可) 1,欧洲躁动腐朽的社会需要伟人, 2,人生是苦难.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的,可是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要创作<名人传>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受难的人民 ...

  • 不向生命屈服
  • 不向命运屈服 --读<名人传>有感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望着鞭炮布满的天空,听着从窗外传来的阵阵鞭炮声,金黄的明月挂在天边,星星不时地冲着我眨巴着眼睛,好想问我在想什么?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想起前几天阅读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 ...

  •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名著
  • 八下: 八.<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1.主要内容:<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这 ...

  • 刘海霞-浅谈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思想
  • 浅谈<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思想 刘海霞 (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的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从作者的主体性去看,作者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意识.忧愤深广的苦难意识.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与作者的人生体验有着深广的联系,也表 ...

  • 为人类的苦难作见证
  • 年轻时候的阿赫马托娃 (文/吕正惠) 阿赫马托娃(1889-1966)和她的朋友帕斯捷尔纳克(台湾译作巴斯特纳克,1890-1960).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一起被西方视为苏联时期代表性的诗人.西方评论界在谈论他们时,往往强调他们在苏联体制下如何受到迫害.他们的艺术如何不见容于苏联,似 ...

  •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观后感
  •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观后感]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观后感. 看<东方红>是看历史.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贵之处是"歌颂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战斗历程,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的欣欣向荣" ...

  • 名著[名人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一.填空题. 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 "欧洲的良心"之称,他们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 ...

  • 浅析浮士德精神
  • 浅析浮士德精神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 ...

  • 长征读后感
  • 长征读后感 共有范文四篇 范文一: ●长征精神代代传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