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老街

  如果现在台湾设计师徐裕建再去台北附近的三峡老街,开茶行的老板一定会与他抽烟喝酒聊家常,开古董店的夫妇则会邀他进店喝杯清茶。三峡老街如今已是台北一道文化风景线,被评价为“北台湾最有味道的古镇部落”,而在十年前徐裕建刚被委任为那里的重建设计师时,当地居民甚至愤怒地揪住徐同伴的领带,要把他们赶出去。   沟通的要义   清代时,得益于毗邻台北且水路发达,三峡老街曾是人头攒动的商业街,由于街道两旁有百余栋骑楼风格的砖造屋,三峡还被列为了三级古迹保护。然而台湾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由于当地人大量移居台北,老街开始破败,甚至被解除了古迹指定。“没落以后的老街一半是空房,一半住着老人和小孩,有时候我走街上,几条野狗会来追着我跑,就像咸鱼一块,没什么发展机会。”徐裕建告诉《环球企业家》。   早在20年前,台湾政府就有了重建三峡老街的计划。老街的衰败和周边城市化的兴起,让当地居民已经对老街没有任何情感,他们和开发商一样,都迫切希望再造后的老街能够变成两边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马路,关注文化遗产的学者则认为其应该作为古迹被保护起来,双方的意见一直僵持不下。当时老街的宽度是六公尺,政府则只有道路到两边15公尺范围的产权,其余土地全是居民的私有财产。这意味着政府想要维持三峡老街的古色古香,就必须连同道路两边的居民房屋一起改造,也必须征得老街上每一户居民的同意。   徐裕建便是在这个时候接下了如烫手山芋一样的标书,迎接他的则是居民表示抵抗而牵起的白幅。原来开发商为了掌控老街,联合了当地里长散播谣言,称接受政府补助改造后,自家房屋将不能买卖。居民自身也存在诸多疑惑:有人在老街背后或是屋顶上有违章建筑,怕经政府改造后会被统统端掉;有人忧心因破旧而存在的下水道排污、光纤电缆等问题改造后依然得不到解决;还有一家人中十个人有产权,却只有一个人能签同意书,担心以后房子升值分利不均。   徐裕建便在三峡老街建了一个工作站,将居民的担心统统记录下来,报告给了当地基层公务员。然而基层公务员开始并不愿帮忙解决。徐裕建一怒之下以解除设计师合约相威胁,将情况反映给了一位副县长,由副县长亲自点名调配各部门资源来解决问题。“那个副县长要求开会时各个部门的头头一定到场,否则下次那个部门的人就站在桌子上开会,下面的人这下知道领导是认真的,顿时就紧张起来,很多问题也都解决了。”徐裕建说道。   政府的全权支持让居民的疑惑得以消除,重建动工的进展也不再是铁板一块。徐裕建找到了三五户态度软化的人家,他们都被徐说服,看好老街会升值。徐裕建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将这三五户人家的房子整修完毕,房子的外观依旧古朴,里面却采用了钢骨结构异常牢固。徐还在街道中央埋下了沟通管道,让排污、水电、宽频的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我就是把它们的古风貌恢复,但是房子的安全性提高,基础设施也很现代化。”徐裕建说道。   领头者的示范作用立竿见影,原本排斥重建的居民纷纷前往参观,很快就都在改造同意书上签了字。就连当初带头反对、散播谣言的里长也服了软,甚至在副县长巡视老街的时候,求他帮自己争取一份同意书和改建补助 金。   俗文化自生   将一条老街古色古香地焕然一新并不是徐裕建的终极目标。在大陆,诸如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的古街重建案例中,特色建筑虽然得以保存,街道的主人或租户却多是外地人,且经营着和古街历史完全不相关的行业,让整个街区的历史文化因商变味。徐将历史建筑比作是老街的“壳子”,将当地的居民和他们从前经营的生意比作“灵性”。“只有壳子和灵性在一起,躺下的老人才算从坟墓里活了过来。”   徐裕建并没有给三峡老街设计一个绝对的蓝图。为了增加当地人对老街的认可,对于每户居民都提供好几种设计方案,包括门店招牌、骑楼门面,以及门口的路面。“他们选什么,我们就照做,这个过程虽然麻烦,但实际上居民很认同。”过去的三峡老街是繁华的商业区,徐便去调查每家每户过去做的是什么生意,有过什么光荣事迹,并把这些故事画在每个门店外面的水沟盖上。台湾名画家李梅树久居三峡,徐征得了李家后人的同意,将李梅树的画作也印在了水沟盖上。同时,徐还将三峡从清代到现在发生的故事都铺在了广场的地上。“以后别人来这里,根本不用问别人历史,他走在街上,就知道历史。”   这种找回共同文化记忆的做法奏效了,从前离开三峡的人慢慢回流。一个每天通勤台北的白领告诉徐裕建,以前她都羞于启齿对别人说自己是乡下人,整修之后,她每天从台北回家,都要绕道到老街来逛一圈,看看古朴的石板路和昏黄的灯光,觉得又找到了童年的回忆。一个工程师在退休之后也回到了三峡,用退休金将父辈的茶店重新开了起来。清朝年间,三峡的纺织行业盛极一时,如今便有不少店铺开始售卖款式现代的民族布艺。当地还成立了手染布协会,将染布包装成老街的观光项目之一,教游客如何染布或裁制衣服。古街风情和本土特色经济让三峡老镇成为了旅游胜地,徐裕建曾经许诺居民的房产升值也得以实现—当地一间房产的价格从700万新台币飙升到3500万,租金则涨了三倍。   “现在(古街改造)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老建筑全部留下来,里面的内容却全部更新,引入星巴克、艺术品店、高档餐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告诉《环球企业家》。同样来自台湾的他认为,改造(旧街区)要让风俗文化自然发展,而今天的共同困境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老街一恢复,文化就不见了。   然而让本土经济和文化在整修后的老街中继续生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北新竹的深坑老街,是徐裕建又一个古街重建作品,整修后的深坑却面临着一个问题—虽然当地以茶叶和豆腐闻名,但是老街中售卖的却都是大受观光客喜爱的廉价外来货,手工制作、售价高昂的正宗特产无奈被挤走。徐裕建将后者视作“弱势”,认为政府应该将老街中的公共产权地,以免费或者低租金的形式交予本土手工业者,让他们能够在老街中有一席之地。“我在深坑见过一个老先生,他自己在编抓虾用的竹篓,我想让他参与进来。在我的计划中,我要召集更多的深坑人在深坑,这种才是地方产业。”徐裕建说道。(本刊记者伊西科对此文亦有贡献)

  如果现在台湾设计师徐裕建再去台北附近的三峡老街,开茶行的老板一定会与他抽烟喝酒聊家常,开古董店的夫妇则会邀他进店喝杯清茶。三峡老街如今已是台北一道文化风景线,被评价为“北台湾最有味道的古镇部落”,而在十年前徐裕建刚被委任为那里的重建设计师时,当地居民甚至愤怒地揪住徐同伴的领带,要把他们赶出去。   沟通的要义   清代时,得益于毗邻台北且水路发达,三峡老街曾是人头攒动的商业街,由于街道两旁有百余栋骑楼风格的砖造屋,三峡还被列为了三级古迹保护。然而台湾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由于当地人大量移居台北,老街开始破败,甚至被解除了古迹指定。“没落以后的老街一半是空房,一半住着老人和小孩,有时候我走街上,几条野狗会来追着我跑,就像咸鱼一块,没什么发展机会。”徐裕建告诉《环球企业家》。   早在20年前,台湾政府就有了重建三峡老街的计划。老街的衰败和周边城市化的兴起,让当地居民已经对老街没有任何情感,他们和开发商一样,都迫切希望再造后的老街能够变成两边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马路,关注文化遗产的学者则认为其应该作为古迹被保护起来,双方的意见一直僵持不下。当时老街的宽度是六公尺,政府则只有道路到两边15公尺范围的产权,其余土地全是居民的私有财产。这意味着政府想要维持三峡老街的古色古香,就必须连同道路两边的居民房屋一起改造,也必须征得老街上每一户居民的同意。   徐裕建便是在这个时候接下了如烫手山芋一样的标书,迎接他的则是居民表示抵抗而牵起的白幅。原来开发商为了掌控老街,联合了当地里长散播谣言,称接受政府补助改造后,自家房屋将不能买卖。居民自身也存在诸多疑惑:有人在老街背后或是屋顶上有违章建筑,怕经政府改造后会被统统端掉;有人忧心因破旧而存在的下水道排污、光纤电缆等问题改造后依然得不到解决;还有一家人中十个人有产权,却只有一个人能签同意书,担心以后房子升值分利不均。   徐裕建便在三峡老街建了一个工作站,将居民的担心统统记录下来,报告给了当地基层公务员。然而基层公务员开始并不愿帮忙解决。徐裕建一怒之下以解除设计师合约相威胁,将情况反映给了一位副县长,由副县长亲自点名调配各部门资源来解决问题。“那个副县长要求开会时各个部门的头头一定到场,否则下次那个部门的人就站在桌子上开会,下面的人这下知道领导是认真的,顿时就紧张起来,很多问题也都解决了。”徐裕建说道。   政府的全权支持让居民的疑惑得以消除,重建动工的进展也不再是铁板一块。徐裕建找到了三五户态度软化的人家,他们都被徐说服,看好老街会升值。徐裕建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将这三五户人家的房子整修完毕,房子的外观依旧古朴,里面却采用了钢骨结构异常牢固。徐还在街道中央埋下了沟通管道,让排污、水电、宽频的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我就是把它们的古风貌恢复,但是房子的安全性提高,基础设施也很现代化。”徐裕建说道。   领头者的示范作用立竿见影,原本排斥重建的居民纷纷前往参观,很快就都在改造同意书上签了字。就连当初带头反对、散播谣言的里长也服了软,甚至在副县长巡视老街的时候,求他帮自己争取一份同意书和改建补助 金。   俗文化自生   将一条老街古色古香地焕然一新并不是徐裕建的终极目标。在大陆,诸如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的古街重建案例中,特色建筑虽然得以保存,街道的主人或租户却多是外地人,且经营着和古街历史完全不相关的行业,让整个街区的历史文化因商变味。徐将历史建筑比作是老街的“壳子”,将当地的居民和他们从前经营的生意比作“灵性”。“只有壳子和灵性在一起,躺下的老人才算从坟墓里活了过来。”   徐裕建并没有给三峡老街设计一个绝对的蓝图。为了增加当地人对老街的认可,对于每户居民都提供好几种设计方案,包括门店招牌、骑楼门面,以及门口的路面。“他们选什么,我们就照做,这个过程虽然麻烦,但实际上居民很认同。”过去的三峡老街是繁华的商业区,徐便去调查每家每户过去做的是什么生意,有过什么光荣事迹,并把这些故事画在每个门店外面的水沟盖上。台湾名画家李梅树久居三峡,徐征得了李家后人的同意,将李梅树的画作也印在了水沟盖上。同时,徐还将三峡从清代到现在发生的故事都铺在了广场的地上。“以后别人来这里,根本不用问别人历史,他走在街上,就知道历史。”   这种找回共同文化记忆的做法奏效了,从前离开三峡的人慢慢回流。一个每天通勤台北的白领告诉徐裕建,以前她都羞于启齿对别人说自己是乡下人,整修之后,她每天从台北回家,都要绕道到老街来逛一圈,看看古朴的石板路和昏黄的灯光,觉得又找到了童年的回忆。一个工程师在退休之后也回到了三峡,用退休金将父辈的茶店重新开了起来。清朝年间,三峡的纺织行业盛极一时,如今便有不少店铺开始售卖款式现代的民族布艺。当地还成立了手染布协会,将染布包装成老街的观光项目之一,教游客如何染布或裁制衣服。古街风情和本土特色经济让三峡老镇成为了旅游胜地,徐裕建曾经许诺居民的房产升值也得以实现—当地一间房产的价格从700万新台币飙升到3500万,租金则涨了三倍。   “现在(古街改造)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老建筑全部留下来,里面的内容却全部更新,引入星巴克、艺术品店、高档餐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告诉《环球企业家》。同样来自台湾的他认为,改造(旧街区)要让风俗文化自然发展,而今天的共同困境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老街一恢复,文化就不见了。   然而让本土经济和文化在整修后的老街中继续生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北新竹的深坑老街,是徐裕建又一个古街重建作品,整修后的深坑却面临着一个问题—虽然当地以茶叶和豆腐闻名,但是老街中售卖的却都是大受观光客喜爱的廉价外来货,手工制作、售价高昂的正宗特产无奈被挤走。徐裕建将后者视作“弱势”,认为政府应该将老街中的公共产权地,以免费或者低租金的形式交予本土手工业者,让他们能够在老街中有一席之地。“我在深坑见过一个老先生,他自己在编抓虾用的竹篓,我想让他参与进来。在我的计划中,我要召集更多的深坑人在深坑,这种才是地方产业。”徐裕建说道。(本刊记者伊西科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内容

  • 海口,我美丽的家园(组诗)
  • 那些挥舞的镰刀 不仅来自忠诚的含义 也在于,一个士兵对于 这座城市的热爱 青山绿水,原本是 一个民族的向往 而对于一个士兵而言 那是家的方向 曾经匍匐的小路 也在脚下越走越宽畅 以忠诚的名义,点燃 这座城市的星火燎原之势 一座城市的灵魂,不在 以泪洗面,而士兵以汗水 泪水.以及血水浇灌着 这座城市的 ...

  • 中学语文作文
  • 诗情漂塘 杰敏 初识漂塘就对其名称极为好奇,翻阅资料遂有所得.<天工开物>如此记载着造纸的五个程序: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斩竹漂塘"意为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望着满山的翠竹,绿野葱葱,再回味其名,才明白这地名于此地再合适不过了 ...

  • [法律法规]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
  • [阅读全文] 黄山市人民政府公报(2004年第2号) 黄 山 市 人 民 政 府 令第 25 号 <黄山市屯溪老街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3年12月17日市人民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市长 李宏鸣二○○四年一月十六日 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 ...

  • [屯溪老街保护规划]文本
  • 屯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 文 本 黄山市规划设计院 清华大学 二OO 三年八月 项目名称:屯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 编制单位:清华大学 黄山市规划设计院 设计证书:城市规划乙级 [皖]城规编022009 工程主持人:朱自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梅一峰 (黄山市城市规划局 局长 高级工程师) ...

  • 活在老街的记忆作文
  • 活在老街的记忆作文 有一种古老,总让我缅怀,缅怀那一份悠远与朴实:有一种温馨,总让我想念,想念那一份悠然与宁静. --写在前面 永新是一个面积并不大,历史不算长的现代小镇,却突兀的有一条长长的老街,老街蹲踞一隅,像自然朴实的诗行,蕴蓄着悠远浓郁的味道,又像经历沧桑的老人,无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一街 ...

  • 北海掠影:褪尽风华的百年骑楼老街
  • < 北海老街:褪尽风华的百年骑楼 > 图文:三姐姐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很多叫"老街"的地方,由于历史久远,便以"老"而命名.广西北海也有这么一条"老街",只是这条长一公里有余的老街并不是仅仅以百年历史而闻名遐迩,而是因为在这条街 ...

  • 浅谈如何做好小城镇老街区的更新改造
  • 浅谈如何做好小城镇老街区的更新改造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城镇老街区历史与现状的综合分析,结合实例,就如何做好小城镇老街区的更新改造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城镇老街区 更新改造 目前,我国小城镇中的老街区一般仍保持着浓郁的乡土传统文化和环境特色,但却普遍存在着建筑密度高而人口密度低的"空 ...

  • 香港奶茶的起源与发展
  • 香港奶茶的起源与发展 香港奶茶,也叫"香港老街"奶茶.英式奶茶.港式奶茶,英文:Hongkong Street milk tea,始于17世纪初期的香港石板街 (石板街昔日被称为"总督第一街".石板街,以石板铺街而得名香港老街,紧邻兰桂坊),广州官吏林智賢,首 ...

  • 陈旻文| 屯溪老街上的人与事--12.10.16
  • 对于我而言,安徽黄山脚下的这条依山随水.长一千二百七十二米的屯溪老街,并不单是海内外闻名的旅游景区,更像是一个相处了十多年的老朋友.今年国庆长假,再度造访,拥挤.嘈杂尚在意料之中,但街面商铺的大量变脸,原先氤氲流动的古徽州风韵的莫名消散却令我惊愕. 屯溪老街旧称宋街,于宋时就很辉煌,现今仍然保留着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