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主党派性质的界定上,李维汉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阐明。他认为,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关键词]李维汉;民主党派;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在这一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都进行了大量探索。李维汉作为建国初期的中央统战部部长既是中央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同时也是主要探索者之一。 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外更是对此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在民主党派内部也各说各话,莫衷一是。对民主党派性质的界定,涉及到民主党派的存废,关系到多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问题。李维汉对此作出重大贡献。 (一)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正确认识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理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最早对我国民主党派性质进行分析的是周恩来,1949年12月6日,周恩来对出席民盟四中全会扩大会议人员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总是有阶级性的。但是认为一个政党只能是由单一阶级成分所组成,这在中国是不够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多阶级的社会。”“民盟是一个联合性的政党”“民盟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多党派的”。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政治团体,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周恩来认识到了民主党派的阶级性,并指出了中国的民主党派并不是由单一阶级成分构成的。 1950年3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前经过中央统战部集体讨论研究,由李维汉起草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提纲。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意,李维汉根据这个提纲于3月21日在会上作了报告。他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均对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主要对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代表性;但都是阶级联盟的性质,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在此,李维汉明确阐明了民主党派阶级联盟的性质。周恩来于4月13日第二次到会作了题为《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作用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也专门讲了民主党派的性质,他说:“各个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用英、美政党的标准来衡量它们。它们是从中国的土壤中成长出来的。” 为什么说我国民主党派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呢?这是由民主党派成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有二: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强、中间弱”。“两头小、中间大”即是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人数少,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的人数多,而且,整个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联系的是少数,这也就决定了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会产生中间党派;“两头强、中间弱”即以农民为同盟军的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强,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力量比较强弱,这就决定了在国共两党之间不可能形成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只能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广大知识分子也同样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代表这些势力的民主党派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但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也没有发展中间势力的空间。而且受长期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事实上的军阀割据状态的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很难建立起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统一政治组织,而容易导致职业、行业或集团的联盟。这样,它们除了代表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之外,还往往代表与某些职业或行业联系密切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联盟不是单一阶级的政治组织,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一致或相近的阶级或阶层的联盟。这决定了各民主党派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民主革命时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各民主党派在取得政权前是参加革命的党,在取得政权之后是参加政权的党。在1950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李维汉全面阐述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就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而言,他指出“过去它们有过不同程度的参加民族民主运动及同我党合作的历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它们都参加了民主联合政府,都宣告以共同纲领为自己的纲领,并接受中共领导。这就说明了它们基本上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这样,李维汉首次明确提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建国初期的社会阶级关系也仍然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虽然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被打倒了,但社会上还存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也共同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则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将《共同纲领》作为本党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共同纲领》成为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政治基础。《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准备必要的条件。《共同纲领》还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各种经济成分的性质及其之间的关系等。1949年底到1950年,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全国性会议或中央会议,他们都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修改或取消本党旧的政治纲领,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党的纲领,积极参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同时又对自己的组织进行了清理和整顿,这样就使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适应了建国后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新局面。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采取了为新民
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路线;都以崭新的姿态积极参加国家管理、参与国家重大方针的决定,积极投身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工作;各民主党派的工作也逐步深入到国家机关、文教机关、各类学校等部门。如,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历次会议的重要议案,在正式通过前都要经过由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的慎重协商,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预算、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都是经过与各民主党派的周密协商之后确定的。 第四,各民主党派通过参加一系列实践活动和政治改革运动,政治思想觉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例如各民主党派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参政议政作用,它们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如:成立了“双周座谈会”,这是一个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总部所派出的代表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为主体的时事政治座谈会,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成立的:成立了“学习座谈会”,参加该会的学习人员都是参加政府、政协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该会是由各民主党派总部发起的,主要学习思想方法论、社会发展史、国家学说以及中国革命史等内容。另外,各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参加三大运动、特别是思想改造运动等实践活动,不仅得到了广泛的锻炼,而且思想政治觉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所以说各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 (三)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我国的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完整的阶级将不复存在,小资产阶级也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知识分子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性质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李维汉敏锐地看到了这种变化,提出了关于民主党派性质的新判断。1956年1月间,在李维汉主持起草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二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草案)》的送审稿中,曾提出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团体”。二月初周恩来审阅时指出这些提法不妥。李维汉等人随即将文件稿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后经中央审核同意提交第五次全国统战会议讨论并通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来,各民主党派确实有很大进步,他们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起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民主党派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在逐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提高。民主党派成员当中的进步分子,也正在日益增多。”所以说,各民主党派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李维汉又指出,民主党派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际上已经成为所联系和所代表的一部分劳动人民的政党,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也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李维汉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的思考,对中共中央制定长期的民主党派方针、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李维汉关于民主党派性质的论述在总体上来说是符合中国民主党派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对于国家制定关于民主党派的各项政策,对于民主党派团结其内部各种成份和力量,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196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共产党再次认为各民主党派仍然是资产阶级政党,对李维汉提出的把民主党派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政党的主张进行了批判,错误的认为这一主张是修正主义观点,在“文革”中更是把民主党派视为异己力量,使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受到极大损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工作进行拨乱反正,否定了民主党派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错误判断,并且根据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新的变化,指出民主党派在新时期“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一论断同李维汉坚持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是一致的,与李维汉关于民主党派“将来可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政党”的主张也是基本一致的。
[摘要]在民主党派性质的界定上,李维汉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阐明。他认为,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关键词]李维汉;民主党派;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在这一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都进行了大量探索。李维汉作为建国初期的中央统战部部长既是中央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同时也是主要探索者之一。 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外更是对此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在民主党派内部也各说各话,莫衷一是。对民主党派性质的界定,涉及到民主党派的存废,关系到多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问题。李维汉对此作出重大贡献。 (一)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正确认识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理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最早对我国民主党派性质进行分析的是周恩来,1949年12月6日,周恩来对出席民盟四中全会扩大会议人员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总是有阶级性的。但是认为一个政党只能是由单一阶级成分所组成,这在中国是不够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多阶级的社会。”“民盟是一个联合性的政党”“民盟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多党派的”。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政治团体,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周恩来认识到了民主党派的阶级性,并指出了中国的民主党派并不是由单一阶级成分构成的。 1950年3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前经过中央统战部集体讨论研究,由李维汉起草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提纲。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意,李维汉根据这个提纲于3月21日在会上作了报告。他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均对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主要对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代表性;但都是阶级联盟的性质,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在此,李维汉明确阐明了民主党派阶级联盟的性质。周恩来于4月13日第二次到会作了题为《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作用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也专门讲了民主党派的性质,他说:“各个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用英、美政党的标准来衡量它们。它们是从中国的土壤中成长出来的。” 为什么说我国民主党派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呢?这是由民主党派成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有二: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强、中间弱”。“两头小、中间大”即是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人数少,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的人数多,而且,整个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联系的是少数,这也就决定了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会产生中间党派;“两头强、中间弱”即以农民为同盟军的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强,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力量比较强弱,这就决定了在国共两党之间不可能形成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只能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广大知识分子也同样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代表这些势力的民主党派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但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也没有发展中间势力的空间。而且受长期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事实上的军阀割据状态的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很难建立起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统一政治组织,而容易导致职业、行业或集团的联盟。这样,它们除了代表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之外,还往往代表与某些职业或行业联系密切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联盟不是单一阶级的政治组织,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一致或相近的阶级或阶层的联盟。这决定了各民主党派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民主革命时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各民主党派在取得政权前是参加革命的党,在取得政权之后是参加政权的党。在1950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李维汉全面阐述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就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而言,他指出“过去它们有过不同程度的参加民族民主运动及同我党合作的历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它们都参加了民主联合政府,都宣告以共同纲领为自己的纲领,并接受中共领导。这就说明了它们基本上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这样,李维汉首次明确提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建国初期的社会阶级关系也仍然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虽然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被打倒了,但社会上还存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也共同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则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将《共同纲领》作为本党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共同纲领》成为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政治基础。《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准备必要的条件。《共同纲领》还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各种经济成分的性质及其之间的关系等。1949年底到1950年,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全国性会议或中央会议,他们都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修改或取消本党旧的政治纲领,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党的纲领,积极参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同时又对自己的组织进行了清理和整顿,这样就使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适应了建国后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新局面。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采取了为新民
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路线;都以崭新的姿态积极参加国家管理、参与国家重大方针的决定,积极投身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工作;各民主党派的工作也逐步深入到国家机关、文教机关、各类学校等部门。如,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历次会议的重要议案,在正式通过前都要经过由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的慎重协商,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预算、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都是经过与各民主党派的周密协商之后确定的。 第四,各民主党派通过参加一系列实践活动和政治改革运动,政治思想觉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例如各民主党派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参政议政作用,它们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如:成立了“双周座谈会”,这是一个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总部所派出的代表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为主体的时事政治座谈会,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成立的:成立了“学习座谈会”,参加该会的学习人员都是参加政府、政协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该会是由各民主党派总部发起的,主要学习思想方法论、社会发展史、国家学说以及中国革命史等内容。另外,各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参加三大运动、特别是思想改造运动等实践活动,不仅得到了广泛的锻炼,而且思想政治觉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所以说各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 (三)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我国的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完整的阶级将不复存在,小资产阶级也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知识分子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性质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李维汉敏锐地看到了这种变化,提出了关于民主党派性质的新判断。1956年1月间,在李维汉主持起草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二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草案)》的送审稿中,曾提出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团体”。二月初周恩来审阅时指出这些提法不妥。李维汉等人随即将文件稿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后经中央审核同意提交第五次全国统战会议讨论并通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来,各民主党派确实有很大进步,他们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起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民主党派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在逐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提高。民主党派成员当中的进步分子,也正在日益增多。”所以说,各民主党派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李维汉又指出,民主党派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际上已经成为所联系和所代表的一部分劳动人民的政党,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也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李维汉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的思考,对中共中央制定长期的民主党派方针、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李维汉关于民主党派性质的论述在总体上来说是符合中国民主党派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对于国家制定关于民主党派的各项政策,对于民主党派团结其内部各种成份和力量,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196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共产党再次认为各民主党派仍然是资产阶级政党,对李维汉提出的把民主党派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政党的主张进行了批判,错误的认为这一主张是修正主义观点,在“文革”中更是把民主党派视为异己力量,使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受到极大损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工作进行拨乱反正,否定了民主党派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错误判断,并且根据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新的变化,指出民主党派在新时期“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一论断同李维汉坚持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是一致的,与李维汉关于民主党派“将来可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政党”的主张也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