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摘 要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提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精彩的课堂提问都是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预设的技术性的提问和生成艺术性的提问的结果,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常识。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提问 技术 艺术
一、提问的技术主要表现在课前教师预设的问题上
(一)挖掘好教材是问的基础
特级教师张大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语言—思想—评议”的教学规律,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研究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再反复思考这样的思想为何通过这样的文字载体反映出来。而教师的“问”也就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要学生去把握文本的思想与语言。所以只有把教材挖掘透了、通了,提出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品味。
(二)课前预设的问题是问的关键
1.预设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当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时,不要认为学生笨,先看一下自己设计的问题如果是树上的桃子,学生蹦一蹦能摘到吗?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松鼠》一课时,开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找出文中概括松鼠特点的词语”,学生花费了二分钟的功夫还是找不到点子上。其实我们可以这样问,“作者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对松鼠的特点作了介绍,请找出这句话。并从这句话里找出概括松鼠特点的词语。”改后的问题学生就容易回答了。这样的问题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整体到部分”让学生先找句子再找词语,给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台阶,让他们能蹦一蹦摘到桃子。
2.预设的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优秀生
比如学习一首简单的诗,教师不能用“当堂全部背出来”要求学生,应当有“读流利、读得有感情、背出来、熟练背出来”等要求,既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让后进生吃得了。具体的提问中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提问可比中等生的略少一些,高难度的提问要少一些,但又可针对优秀生做一些拔高性的提问。
3.预设的问题在内容上要有进展,不能重复
一位教师在教《乡愁》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作用是什么?(2)长大后“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中“窄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摘 要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提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精彩的课堂提问都是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预设的技术性的提问和生成艺术性的提问的结果,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常识。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提问 技术 艺术
一、提问的技术主要表现在课前教师预设的问题上
(一)挖掘好教材是问的基础
特级教师张大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语言—思想—评议”的教学规律,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研究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再反复思考这样的思想为何通过这样的文字载体反映出来。而教师的“问”也就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要学生去把握文本的思想与语言。所以只有把教材挖掘透了、通了,提出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品味。
(二)课前预设的问题是问的关键
1.预设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当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时,不要认为学生笨,先看一下自己设计的问题如果是树上的桃子,学生蹦一蹦能摘到吗?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松鼠》一课时,开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找出文中概括松鼠特点的词语”,学生花费了二分钟的功夫还是找不到点子上。其实我们可以这样问,“作者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对松鼠的特点作了介绍,请找出这句话。并从这句话里找出概括松鼠特点的词语。”改后的问题学生就容易回答了。这样的问题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整体到部分”让学生先找句子再找词语,给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台阶,让他们能蹦一蹦摘到桃子。
2.预设的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优秀生
比如学习一首简单的诗,教师不能用“当堂全部背出来”要求学生,应当有“读流利、读得有感情、背出来、熟练背出来”等要求,既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让后进生吃得了。具体的提问中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提问可比中等生的略少一些,高难度的提问要少一些,但又可针对优秀生做一些拔高性的提问。
3.预设的问题在内容上要有进展,不能重复
一位教师在教《乡愁》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作用是什么?(2)长大后“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