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信仰危机”
的原因探究
陈爱娟
[内容提要]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以来,长,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怀疑甚至放弃。、。,建立科学的精神信仰,就必须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转型时期 信仰危机[分类号]D5 [(203
,信仰表达人、追求和献身,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人生和追求永恒不朽的强烈愿望。百年来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革,却使我们逐渐远离自我的精神家园和价值归宿,使自身安身立命的信仰———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传统信仰自20世纪初期开始已经逐渐丧失了其主体地位。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信仰,成为当时中国最为主要的价值观念,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奉献与牺牲。然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成长,
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不断解放,全民族的精神状态更显得生机勃勃;而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存在着理想平庸、信念动摇等信仰危机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一系列的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怀疑和放弃。如何认识社会转型期信仰弱化以至缺失的现象,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所谓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于价值目标的放弃,在当前中国语境之下更直接的表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性的怀疑与放弃。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断裂、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等是导致当前社会一部分人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看,一个社会的主流信仰和其相应的社会境况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围绕着宗法等级制这一核心而构建的。因此,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其基本宗旨的传统伦理道德,亦即重视等级礼仪、倡导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便在情理之中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从观念框架到行为准则,从主体到对象,构成了完整而圆融的有机整体。”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信仰,它主张以道德立法,用道德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而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都只不过是道德在政治、社会实践领域的展开。儒家思
想给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提供了稳固的精神支柱,也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整合作用。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在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面前节节失利,中国社会逐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通过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直到“五四”运动,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只在器物层面上接受西方文化,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改变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更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因而,人们开始部分地怀疑中国本土文化的优越性,并开始逐步学习和认同西方文化,力图在政治制度层面上建立起与西方相似的民主政治制度。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儒家文化
—161
—
①
一“、信仰危机”与传统文化的断裂
为代表的传统封建文化逐渐式微,不再成为人们的信仰资源,甚至成为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在全面否定儒家文化的同时,蜂拥而至的各种新的文化思潮为中国民众提供着各种不同甚至是相互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最终,在历史纷繁的思想潮流中,我们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最终被证明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是,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作为几千年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核心传统,儒家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一部分,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意识依然存在于国人心中。因此,即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以后,新旧文化仍然有个交流、碰撞和斗争的过程。,,,,打断了国人对精神文化的继承。在这种背景之下,国人难免自觉迷茫与彷徨,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甚至于一些邪教组织也乘虚而入,试图占领国人的精神领地。
二、“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心,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另一方面,因为没能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陷入了对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的狂热当中。“文化大革命”中这种狂热的崇拜达到高潮。由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对于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情绪。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有客观的认识。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逐步发展而推进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不能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社会主,,群众的狂热。 三“、信仰危机”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
低潮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特征的社会,劳动的社会安排与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根本性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洞察。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一百多年来的发展,
似乎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论断并不完全符合。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逐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固有矛盾,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补救,例如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强化国家对于社会不平等的纠正,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但在具体应用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公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完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这难免会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资本主义社会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错误认识往往会造成对于社会主义信仰的动摇。
另外,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破坏下,再加上自身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制度性倒退。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的挫折,一些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感到欢欣鼓舞,宣称共产主义“历史的终结”。这些现象难免会使人产生困惑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到底
道路
经过一百多年的磨难与挫折,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感召下,走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对于在中国这个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摆脱出来的落后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与观点,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但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在困难中摸索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很难摆脱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而在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特别是从1957年开始到改革开放前,这种探索出现了不少失误,致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受到严重的扭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到很大挫折。而同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一些民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162
—
能不能成功?共产主义社会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些问题都在动摇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从根本上重建当前民众的信仰,就必须对这些问题予以科学合理的回答。 四“、信仰危机”与市场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但是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错误认识。例如,场经济体制、,。而另一方面,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这些不正确的观念主要源自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认识,而这种错误认识将有可能挫伤民众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带动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但也要看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从而导致人们对于信念信仰的忽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使理想信仰的‘崇高’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光环,许多人追求理想的激情转变为对现实利益的冷静计算,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的物质生
②
活。”这种对于现实利益的过度关注导致了“拜金主义”思想的蔓延,而对于超越性价值的放弃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信仰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使个人成为市场中独立行动的主体,这对于长期处于行政性指令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解放。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转型时期,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使得市场经济激发起来的这种对于个人主体地位的强调导致了对于个人利益的过度关注,为“个人主义”的盛行打开了大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后
果。“市场规则向外渗透,使社会一切生活领域都
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表现在人的理想信仰方面,就是排斥理想信仰的价值,一切从利益出发,一切向钱看,崇高的奋斗目标丧失光彩,被冰冷的金钱欲望和强烈的感官刺激所取代,人们精神追求日益物质化和功利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逐渐侵蚀了信仰的存在空间,关注超越性价值的信仰难以在注重现实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世人所认同。
笔者认为,,、信仰的教,正确认识当前我国运动的实质。首先,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特质是科学信仰与科学认识的统一,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以科学的态度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终极价值与现实问题的统一,在具体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种种困难的同时,保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也是指引社会前进的终极理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辩证统一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
把奋斗目标置于不同社会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在客观准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们既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曲折,就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而丧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也不能因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就丧失了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
注释:
①史耀媛《社会转型期信仰状况分析与对策》,载于《理论导刊》2002年第5期。
②蔡霞《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
③赵建芳《转型期我国社会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出路探析》,载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
[责任编辑:吕楠]
③
—163—
()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信仰危机”
的原因探究
陈爱娟
[内容提要]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以来,长,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怀疑甚至放弃。、。,建立科学的精神信仰,就必须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转型时期 信仰危机[分类号]D5 [(203
,信仰表达人、追求和献身,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人生和追求永恒不朽的强烈愿望。百年来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革,却使我们逐渐远离自我的精神家园和价值归宿,使自身安身立命的信仰———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传统信仰自20世纪初期开始已经逐渐丧失了其主体地位。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信仰,成为当时中国最为主要的价值观念,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奉献与牺牲。然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成长,
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不断解放,全民族的精神状态更显得生机勃勃;而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存在着理想平庸、信念动摇等信仰危机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一系列的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怀疑和放弃。如何认识社会转型期信仰弱化以至缺失的现象,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所谓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于价值目标的放弃,在当前中国语境之下更直接的表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性的怀疑与放弃。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断裂、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等是导致当前社会一部分人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看,一个社会的主流信仰和其相应的社会境况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围绕着宗法等级制这一核心而构建的。因此,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其基本宗旨的传统伦理道德,亦即重视等级礼仪、倡导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便在情理之中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从观念框架到行为准则,从主体到对象,构成了完整而圆融的有机整体。”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信仰,它主张以道德立法,用道德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而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都只不过是道德在政治、社会实践领域的展开。儒家思
想给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提供了稳固的精神支柱,也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整合作用。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在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面前节节失利,中国社会逐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通过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直到“五四”运动,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只在器物层面上接受西方文化,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改变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更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因而,人们开始部分地怀疑中国本土文化的优越性,并开始逐步学习和认同西方文化,力图在政治制度层面上建立起与西方相似的民主政治制度。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儒家文化
—161
—
①
一“、信仰危机”与传统文化的断裂
为代表的传统封建文化逐渐式微,不再成为人们的信仰资源,甚至成为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在全面否定儒家文化的同时,蜂拥而至的各种新的文化思潮为中国民众提供着各种不同甚至是相互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最终,在历史纷繁的思想潮流中,我们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最终被证明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是,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作为几千年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核心传统,儒家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一部分,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意识依然存在于国人心中。因此,即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以后,新旧文化仍然有个交流、碰撞和斗争的过程。,,,,打断了国人对精神文化的继承。在这种背景之下,国人难免自觉迷茫与彷徨,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甚至于一些邪教组织也乘虚而入,试图占领国人的精神领地。
二、“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心,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另一方面,因为没能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陷入了对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的狂热当中。“文化大革命”中这种狂热的崇拜达到高潮。由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对于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情绪。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有客观的认识。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逐步发展而推进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不能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社会主,,群众的狂热。 三“、信仰危机”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
低潮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特征的社会,劳动的社会安排与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根本性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洞察。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一百多年来的发展,
似乎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论断并不完全符合。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逐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固有矛盾,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补救,例如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强化国家对于社会不平等的纠正,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但在具体应用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公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完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这难免会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资本主义社会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错误认识往往会造成对于社会主义信仰的动摇。
另外,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破坏下,再加上自身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制度性倒退。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的挫折,一些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感到欢欣鼓舞,宣称共产主义“历史的终结”。这些现象难免会使人产生困惑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到底
道路
经过一百多年的磨难与挫折,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感召下,走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对于在中国这个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摆脱出来的落后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与观点,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但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在困难中摸索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很难摆脱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而在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特别是从1957年开始到改革开放前,这种探索出现了不少失误,致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受到严重的扭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到很大挫折。而同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一些民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162
—
能不能成功?共产主义社会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些问题都在动摇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从根本上重建当前民众的信仰,就必须对这些问题予以科学合理的回答。 四“、信仰危机”与市场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但是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错误认识。例如,场经济体制、,。而另一方面,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这些不正确的观念主要源自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认识,而这种错误认识将有可能挫伤民众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带动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但也要看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从而导致人们对于信念信仰的忽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使理想信仰的‘崇高’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光环,许多人追求理想的激情转变为对现实利益的冷静计算,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的物质生
②
活。”这种对于现实利益的过度关注导致了“拜金主义”思想的蔓延,而对于超越性价值的放弃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信仰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使个人成为市场中独立行动的主体,这对于长期处于行政性指令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解放。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转型时期,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使得市场经济激发起来的这种对于个人主体地位的强调导致了对于个人利益的过度关注,为“个人主义”的盛行打开了大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后
果。“市场规则向外渗透,使社会一切生活领域都
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表现在人的理想信仰方面,就是排斥理想信仰的价值,一切从利益出发,一切向钱看,崇高的奋斗目标丧失光彩,被冰冷的金钱欲望和强烈的感官刺激所取代,人们精神追求日益物质化和功利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逐渐侵蚀了信仰的存在空间,关注超越性价值的信仰难以在注重现实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世人所认同。
笔者认为,,、信仰的教,正确认识当前我国运动的实质。首先,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特质是科学信仰与科学认识的统一,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以科学的态度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终极价值与现实问题的统一,在具体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种种困难的同时,保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也是指引社会前进的终极理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辩证统一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
把奋斗目标置于不同社会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在客观准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们既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曲折,就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而丧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也不能因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就丧失了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
注释:
①史耀媛《社会转型期信仰状况分析与对策》,载于《理论导刊》2002年第5期。
②蔡霞《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
③赵建芳《转型期我国社会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出路探析》,载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
[责任编辑:吕楠]
③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