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是教师在品质、学识、才能、情趣、礼仪等方面的素养的综合体现。既有内在的内容,又有外在的表现。中国几千年来浓缩成的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如今北师大的校训——“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每个教师都要有一对翅膀,一个承载着学识才能,一个承载着高尚的品质。有德无能不称职,有能无德是祸害。

(一)德识兼备的内涵美

1.敬业爱生

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教师是一种以智慧传播智慧,以心灵塑造心灵,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我们是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责任的重大方显工作的神圣。因此,我以“安心、专心、责任心”作为敬业的标准。

教师是以爱为主题的工作。北师大编的一本《教育学》上列出了教师应具有的八种角色,有父母的角色,朋友的角色,等等。我觉得还是“良师益友”概括的最好。对学生不论是学问还是做人的教导,都得平等、尊重和合作。光有爱心还不够,要了解学生、讲究方法。有专制式的爱,有放纵型的爱,这两种方式都会是无效或是低效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尊重前提下的爱才是高效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爱也要得法,才有效果。

教师的感情应该是一种持久、兼容和宽大的爱,体现的时候不能有波折,不能有观念性,更不能有类别性。教师对学生的爱,要符合职业习惯,要体现爱的一般特征,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爱。老师应该爱所有的学生,尽量要做到把爱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爱大家。把一样的爱,给所有的孩子。

2.人格健全、心理健康

相对于狭隘、自私、刻薄和偏激,教师对学生要有包容心,包括包容学生的缺点;对学生要尊重,包括言语行为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待学生要平等,包括平等看待师生关系和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3.学识深广

知识修养要从两方面努力:一要做专家,努力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青少年心理学等,懂得教育规律,在“精”和“深”上下功夫。二要做杂家,学习本专业、本学科以外的知识,如自然知识、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多闻多见,多方涉猎,开卷有益,在“广”和“博”上下功夫。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开阔思路。

4.技能纯熟

(1)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核心是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3)设计、制作和使用教学用具的能力(板书、教具、多媒体课件);(4)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得体合范的风貌美

内容:教师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审美情趣、文明程度等是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外表具体展现的。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仪容、仪表、仪态、谈吐。

意义: 1.尊重的需要 人的容貌、衣着和举止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视觉信息。“仪”的核心是尊重,讲究仪容、仪表和仪态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2.示范的需要 教师要“为人师表”,“表”就是榜样,表率。教师不仅以言教的方式教授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还要以身教的方式影响、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我们以得体合范的风貌展现自己就是给学生行为上的示范。

“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在心理上各种细微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东西……”——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

3.补漏的需要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是有缺失,虽然在语文课里增添了有关的口语交际的训练,但是因为都是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出现,似乎有点选用性,教师可管可不管,考试卷中也不一定要体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大多靠零星的家教、靠孩子们自己去看去悟去学。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语言表述的方式。

1.仪容整洁自然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仪都会引起交际对象的特别关注,并将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在个人外表中,仪容是重中之重。容貌包括头发、面容和体型。指甲要常修剪,异味要消除(烟味、酒味、蒜味)。

(1)头发 要勤于梳洗和修剪,这样有助于保养头发,有助于消除异味,有助于清除异物。男教师的头发应前不附额,侧不过耳,后不及领;女教师不染发、不戴假发,发型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端庄、保守些,不能强调个性、时尚、前卫、怪异)、个人条件(脸型、体型、年龄和气质)来修剪,切忌用头发遮盖住了面容。

(2)面容 面容是人的外貌中最动人之处,教师的面容也是学生关注的部位,因此面容的修饰尤为重要。男教师应养成经常修面剃须的良好习惯,包括修鼻毛,做到整洁大方;女教师的面容修饰主要是化妆。一是积极美容(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展现的是自然美,二是淡雅、自然的妆容,达到“妆成有却无”的效果,三是化妆或补妆要在私人场所进行,不要在公共场所,众目睽睽之下修饰。金正昆先生说在公众场所修饰面容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3)体型 人的体型关涉到姿态美和衣着美,如一个中部崛起的人,无论是站、坐、行都会有缺憾。站姿的挺拔,坐姿的端庄,行姿的洒脱或轻盈,都会因体型的缺憾不能尽显风采。体型匀称,体现出健康、沉稳和活力。

2.仪表简洁端庄

仪表主要指衣着和妆饰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着装也是透视个人形象的重要窗口,体现人的性格、气质、文化及身份,更重要的是他的修养。如果衣着不整,连商场都进不去“衣履不整清勿入内。”

衣服是用来衬托人的,不是用衣服显示人的富有和高贵。所以我们在挑选服饰是弄清人与服饰的关系,注意服装的选择,遵循着装的原则,彰显自己的仪表魅力。

(1)整洁性原则 “整齐清洁的服装是无言的介绍信”——英格兰的古老谚语。整洁的服装给自己以自信,给别人以尊重。应整齐、完好、干净,不允许有褶皱、残破、污渍印迹。比如女老师夏天穿的长统丝袜,就要注意不要有挂破和褶皱。男老师的衬衫衣领和袖口也不要露出破损和污垢。

(2)整体性原则 着装协调才能展示美,这就需要精心搭配和整体考虑。如穿西装时穿运动鞋或布鞋,穿西服套裙时穿前后都露的凉鞋等都是不协调的,没有遵循约定俗成的搭配。

(3)职业性原则 按照社交着装中的“TPO原则”,即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场合(目的)。我们要重视的是工作时间,作为教育者的身份的着装。基本要求是:简洁,端庄。“简洁”就是不要张扬和烦琐。“端庄”就是衣着款式不要怪异,色彩不要过于花艳。女教师的衣着要避免“露(领口不要过低,一般要穿有袖子的衣服,不要穿紧身露身形露内衣的轮廓的衣服,不要穿露脐露腰装)、透(穿能透视内衣内裤的服装是不雅和缺乏自重的表现,要注意质地)、短(主要指裙装,一般不短于膝盖)”,男教师的衣着要避免“敞(外衣敞胸)。体现的是自尊自重、为人表率的教师风范。 鞋不能穿拖鞋、或无跟鞋、懒汉鞋。佩饰如首饰、胸花、包、丝巾、领带夹、手表等搭配,属于社交礼仪,如想了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4)个性原则 包括体形、肤色、年龄、气质。

3.仪态优雅大方

仪态包括身姿体态(尤其注意站姿和行姿)、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作为人际交往中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内涵极为丰富的体态语,其作用不亚于有声语言。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体态语的要求,体态中“站”和“行”是教师常态姿势。

(1)站姿 视觉效果是挺拔。基本要求是头端肩平,挺胸收腹。要避免以下姿态:懈塌、含胸、驼背、撮下巴、斜靠门或墙站立、两腿交叉站立、手插腰间或衣裤袋中。

(2)行姿 行姿以良好的站姿为基础,男士要稳健,女士要轻盈。注意上身要挺直放松,行走有节奏,双臂摆幅合适。如拎包或持物,不可两手同时摆动。要避免以下几种姿势:晃肩,脚步拖沓,内外八字步。

(3)坐姿、蹲姿 文雅自然,即文明优雅。女士的坐姿规范很重要,主要注意三点:(1)背部要挺直;(2)双手放置别随意;

(3)用坐姿表达尊敬。穿裙装的女士应在落座前用手拢一拢裙子,落座后双膝并拢。避免以下姿势:侧靠、瘫坐,叉腿抖腿,脚勾椅腿,晃脚,4字形迭腿等。

应避免以下姿势:面对或背对他人下蹲,要侧身而蹲;不要前俯后撅,要曲膝。

如何评价一堂课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上课以前和下课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个性。我觉得我们一堂好课中教师要张扬个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要把教学模式化而是要充分体现教学个性化,也就是说:一堂好课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树立特色意识。那么,这种特色意识,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充分体现。我感觉这种创造性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体现在教材处理上;二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编制和优化上;三体现在自己独特的学生喜爱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上。那么我觉得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特色意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吸引学生,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你的课堂教学中来。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一堂学生喜爱的课。也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⑥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参与不够,就算不上“主体”。考察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其次是学生的交往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最后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这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树立主体意识,把教师的教真真切切的转变为学生的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掌握了知识,有发展了能力。因此,我们在反思自己的讲课或者评价别人的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变化,而不是光看教师如何的讲课,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丝毫的变化,那么这个课堂也就没有丝毫的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是教师在品质、学识、才能、情趣、礼仪等方面的素养的综合体现。既有内在的内容,又有外在的表现。中国几千年来浓缩成的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如今北师大的校训——“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每个教师都要有一对翅膀,一个承载着学识才能,一个承载着高尚的品质。有德无能不称职,有能无德是祸害。

(一)德识兼备的内涵美

1.敬业爱生

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教师是一种以智慧传播智慧,以心灵塑造心灵,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我们是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责任的重大方显工作的神圣。因此,我以“安心、专心、责任心”作为敬业的标准。

教师是以爱为主题的工作。北师大编的一本《教育学》上列出了教师应具有的八种角色,有父母的角色,朋友的角色,等等。我觉得还是“良师益友”概括的最好。对学生不论是学问还是做人的教导,都得平等、尊重和合作。光有爱心还不够,要了解学生、讲究方法。有专制式的爱,有放纵型的爱,这两种方式都会是无效或是低效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尊重前提下的爱才是高效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爱也要得法,才有效果。

教师的感情应该是一种持久、兼容和宽大的爱,体现的时候不能有波折,不能有观念性,更不能有类别性。教师对学生的爱,要符合职业习惯,要体现爱的一般特征,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爱。老师应该爱所有的学生,尽量要做到把爱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爱大家。把一样的爱,给所有的孩子。

2.人格健全、心理健康

相对于狭隘、自私、刻薄和偏激,教师对学生要有包容心,包括包容学生的缺点;对学生要尊重,包括言语行为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待学生要平等,包括平等看待师生关系和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3.学识深广

知识修养要从两方面努力:一要做专家,努力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青少年心理学等,懂得教育规律,在“精”和“深”上下功夫。二要做杂家,学习本专业、本学科以外的知识,如自然知识、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多闻多见,多方涉猎,开卷有益,在“广”和“博”上下功夫。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开阔思路。

4.技能纯熟

(1)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核心是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3)设计、制作和使用教学用具的能力(板书、教具、多媒体课件);(4)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得体合范的风貌美

内容:教师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审美情趣、文明程度等是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外表具体展现的。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仪容、仪表、仪态、谈吐。

意义: 1.尊重的需要 人的容貌、衣着和举止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视觉信息。“仪”的核心是尊重,讲究仪容、仪表和仪态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2.示范的需要 教师要“为人师表”,“表”就是榜样,表率。教师不仅以言教的方式教授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还要以身教的方式影响、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我们以得体合范的风貌展现自己就是给学生行为上的示范。

“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在心理上各种细微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东西……”——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

3.补漏的需要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是有缺失,虽然在语文课里增添了有关的口语交际的训练,但是因为都是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出现,似乎有点选用性,教师可管可不管,考试卷中也不一定要体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大多靠零星的家教、靠孩子们自己去看去悟去学。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语言表述的方式。

1.仪容整洁自然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仪都会引起交际对象的特别关注,并将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在个人外表中,仪容是重中之重。容貌包括头发、面容和体型。指甲要常修剪,异味要消除(烟味、酒味、蒜味)。

(1)头发 要勤于梳洗和修剪,这样有助于保养头发,有助于消除异味,有助于清除异物。男教师的头发应前不附额,侧不过耳,后不及领;女教师不染发、不戴假发,发型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端庄、保守些,不能强调个性、时尚、前卫、怪异)、个人条件(脸型、体型、年龄和气质)来修剪,切忌用头发遮盖住了面容。

(2)面容 面容是人的外貌中最动人之处,教师的面容也是学生关注的部位,因此面容的修饰尤为重要。男教师应养成经常修面剃须的良好习惯,包括修鼻毛,做到整洁大方;女教师的面容修饰主要是化妆。一是积极美容(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展现的是自然美,二是淡雅、自然的妆容,达到“妆成有却无”的效果,三是化妆或补妆要在私人场所进行,不要在公共场所,众目睽睽之下修饰。金正昆先生说在公众场所修饰面容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3)体型 人的体型关涉到姿态美和衣着美,如一个中部崛起的人,无论是站、坐、行都会有缺憾。站姿的挺拔,坐姿的端庄,行姿的洒脱或轻盈,都会因体型的缺憾不能尽显风采。体型匀称,体现出健康、沉稳和活力。

2.仪表简洁端庄

仪表主要指衣着和妆饰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着装也是透视个人形象的重要窗口,体现人的性格、气质、文化及身份,更重要的是他的修养。如果衣着不整,连商场都进不去“衣履不整清勿入内。”

衣服是用来衬托人的,不是用衣服显示人的富有和高贵。所以我们在挑选服饰是弄清人与服饰的关系,注意服装的选择,遵循着装的原则,彰显自己的仪表魅力。

(1)整洁性原则 “整齐清洁的服装是无言的介绍信”——英格兰的古老谚语。整洁的服装给自己以自信,给别人以尊重。应整齐、完好、干净,不允许有褶皱、残破、污渍印迹。比如女老师夏天穿的长统丝袜,就要注意不要有挂破和褶皱。男老师的衬衫衣领和袖口也不要露出破损和污垢。

(2)整体性原则 着装协调才能展示美,这就需要精心搭配和整体考虑。如穿西装时穿运动鞋或布鞋,穿西服套裙时穿前后都露的凉鞋等都是不协调的,没有遵循约定俗成的搭配。

(3)职业性原则 按照社交着装中的“TPO原则”,即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场合(目的)。我们要重视的是工作时间,作为教育者的身份的着装。基本要求是:简洁,端庄。“简洁”就是不要张扬和烦琐。“端庄”就是衣着款式不要怪异,色彩不要过于花艳。女教师的衣着要避免“露(领口不要过低,一般要穿有袖子的衣服,不要穿紧身露身形露内衣的轮廓的衣服,不要穿露脐露腰装)、透(穿能透视内衣内裤的服装是不雅和缺乏自重的表现,要注意质地)、短(主要指裙装,一般不短于膝盖)”,男教师的衣着要避免“敞(外衣敞胸)。体现的是自尊自重、为人表率的教师风范。 鞋不能穿拖鞋、或无跟鞋、懒汉鞋。佩饰如首饰、胸花、包、丝巾、领带夹、手表等搭配,属于社交礼仪,如想了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4)个性原则 包括体形、肤色、年龄、气质。

3.仪态优雅大方

仪态包括身姿体态(尤其注意站姿和行姿)、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作为人际交往中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内涵极为丰富的体态语,其作用不亚于有声语言。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体态语的要求,体态中“站”和“行”是教师常态姿势。

(1)站姿 视觉效果是挺拔。基本要求是头端肩平,挺胸收腹。要避免以下姿态:懈塌、含胸、驼背、撮下巴、斜靠门或墙站立、两腿交叉站立、手插腰间或衣裤袋中。

(2)行姿 行姿以良好的站姿为基础,男士要稳健,女士要轻盈。注意上身要挺直放松,行走有节奏,双臂摆幅合适。如拎包或持物,不可两手同时摆动。要避免以下几种姿势:晃肩,脚步拖沓,内外八字步。

(3)坐姿、蹲姿 文雅自然,即文明优雅。女士的坐姿规范很重要,主要注意三点:(1)背部要挺直;(2)双手放置别随意;

(3)用坐姿表达尊敬。穿裙装的女士应在落座前用手拢一拢裙子,落座后双膝并拢。避免以下姿势:侧靠、瘫坐,叉腿抖腿,脚勾椅腿,晃脚,4字形迭腿等。

应避免以下姿势:面对或背对他人下蹲,要侧身而蹲;不要前俯后撅,要曲膝。

如何评价一堂课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上课以前和下课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个性。我觉得我们一堂好课中教师要张扬个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要把教学模式化而是要充分体现教学个性化,也就是说:一堂好课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树立特色意识。那么,这种特色意识,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充分体现。我感觉这种创造性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体现在教材处理上;二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编制和优化上;三体现在自己独特的学生喜爱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上。那么我觉得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特色意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吸引学生,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你的课堂教学中来。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一堂学生喜爱的课。也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⑥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参与不够,就算不上“主体”。考察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其次是学生的交往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最后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这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树立主体意识,把教师的教真真切切的转变为学生的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掌握了知识,有发展了能力。因此,我们在反思自己的讲课或者评价别人的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变化,而不是光看教师如何的讲课,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丝毫的变化,那么这个课堂也就没有丝毫的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相关内容

  • 浅谈教师的职业形象
  • 浅谈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的形象 ▲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 奉献是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 ...

  • 论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
  • 论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 作者:吴龙飞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4期 摘要:教育是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的事业.教师这一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所以,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更是 ...

  • 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
  • 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 | 师德教育首页 | 活动动态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相关法规 | 模范代表 | 活动方案 |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 天长市教育局 >> 发言稿 >> 文章正文 专题栏目 最新推荐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

  • 十条禁令心得体会
  • 十条禁令心得体会一:中央十条禁令心得体会 20xx年6月10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学习了"教师十条禁令",禁令中明确规范了当前社会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老师的职业理想--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职业情感--热 ...

  • 教师的礼仪修养
  • 教师的礼仪修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尊敬师长是中华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知书达理,传道授业,是社会各个阶层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历史发展到今天,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和加强,礼仪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礼仪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一 ...

  • 时期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 新时期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 教师被称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是因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 ...

  • 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教师职业形象
  • 近来,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我认真学习了关于加强党员自身建设的若干文件,对于当今形式下加强党员作风廉正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使自己在工作作风上有一定的突破,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几次集中教育学习和 分散自学,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开展作风建设集中教 ...

  • 师德建设工作
  • 师德建设工作 根据教育局党委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 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按照教育局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要求,首先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 2014年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 篇一:2014年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可见,强化人民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教师是学生精 ...

  • 师德建设工作总结
  • 按市教育局的要求,本学期我们认真开展了园丁工程工作。加强了教师素质建设,在工作中, 我们坚持贯彻"十六"大会议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培养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精神,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我镇教师建设成一支道德高尚、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