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作者:张笛 何浩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7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雨果

从很小的时候起,圆明园,这三个字就深深的印在了脑海之中。十岁的时候到过一次北京,到过一次圆明园,面对那些湖水、断桥、残垣、杂草,儿时的我只是觉得一片荒凉,完全想象不出它往日的荣耀与辉煌。时光飞逝,已是近30岁的我有幸进入清华深造,更有机会数次前往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想像圆明园。却始终无法将当年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圆明园以及纪录片——《圆明园》中cg技术下的圆明园和我眼前的景象对照起来。

终于,当才疏学浅的我得知《日下旧闻考》中有大量描写圆明园繁盛时期的史料时,便迫不及待找来仔细阅读。

在《日下旧闻考》中,从第七十一卷到第八十五卷,从圆明园的官员配属到与清漪园的比较,整整15卷文字,详细描述了这个万园之园的绝世景象。直到此时,我头脑中的模糊影像才逐渐变得清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将畅春园北1里许地名后华家屯的一座园林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并亲题园额曰“圆明园”。按照胤禛的解释,园名的取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日下旧闻考》第八十卷。这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它的面积约600亩左右。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病死,胤禛即位,这就是雍正。

雍正三年(1725),雍正在圆明园原有“亭台邱壑”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这时的圆明园,已经有28处重要的建筑组群。从此,圆明园成为清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紫禁城的宫殿,只不过是皇权的象征,备举行重大典礼之用而已。

乾隆即位的时候,清王朝已经建立了将近100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提供了物质基础。乾隆在《日下旧闻考》的《题词》注中说:“余临御四十余年,凡京师坛庙、宫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为了追求“山水之乐”,乾隆对苑囿的兴建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即位以后,就先后改建和扩建了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西北郊兴建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乾隆十五年改称昆明湖)的机会兴建了清漪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园”。在“三山五园”中,乾隆对圆

明园的经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是,乾隆对圆明园的扩建,并没有扩大圆明园的地盘,而是在原有的范围内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乾隆对圆明园的扩建,主要是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修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连成一片,总面积达52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100余处,同属圆明园总管大臣管理。

圆明园的园林建筑,个体形象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尺度比外间同类型的建筑要小一些,而且能突破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大江南北的民居样式,出现了许多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卐字形、工字形、书卷形、口字形、田字形,乃至套环、方胜等等。除少量殿堂外,建筑的外观朴素雅致,少施彩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建筑群体组合,更是富于变化,全园100多组建筑群无一雷同,但又万变不离其宗,都以院落的格局作为基调,把我国传统院落布局的多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分别与那些自然空间的局部山水地貌和树木花卉的栽植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

圆明园四十景,是乾隆九年( 1744年)最终建成并御制成诗、绘画成图的。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山高水长、万方安和、武陵春色、日天琳宇、濂溪乐处、多稼如云、水木明瑟、映水兰香、澹泊宁静、西峰秀色、鱼跃鸢飞、北远山村、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澡身浴德、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洞天深处。鸿慈永祜、茹古涵今、汇芳书院、月地云居、方壶胜境、涵虚朗鉴、曲院风荷。其中至少有28处为雍正题额而定。这在《日下旧闻考》中均有记载。

这些造景的取材极为广泛,有的模拟江南风景。比如“西峰秀色”模仿的就是庐山景色。庐山,是我国的名山之一。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匡俗的人结庐于此,故名庐山,亦名匡山,又称匡庐。此山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在《日下旧闻考》第八十二卷中明确写道“河西松峦峻峙为小匡庐”。同样在《日下旧闻考》第八十二卷中明确表示“曲院风荷”是与西湖曲院风荷“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

有的是再现前人诗画意境。唐代诗人李白在《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诗中说:“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把流经宣州城外的宛溪和句溪比作“明镜”,而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二桥则比作从天而降的“彩虹”。而在《日下旧闻考》第八十二卷中记载,乾隆在《夹镜鸣琴》词序中说:“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崖悬瀑,水冲激石罅, 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可见,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夹镜鸣琴”,是从李白的诗句中化出的。

还有就是直接照搬江南名园。乾隆六次南巡,都有如意馆的画工一同前往,把他看中的名园绘成图样,带回北京,在北京和热河的皇家园林中加以仿建。比如安澜园,在浙江海宁盐官镇(旧海宁城),为明、清两代江南名园之一。依然在《日下旧闻考》第八十二卷中记载:“安澜园者壬午幸海宁所赐陈氏隅园之名也”,因“喜其结构致佳”,将园景绘制成图,带回北京,借修葺“四宜书屋”之便,“一举两得”“左右前后,略经位置”,于是,一座“与陈园曲折如一无二”的园子便修在了圆明园之中。

圆明园集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大成,是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之后写道:“此地各物,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因为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的东西,因此也就令我特别惊讶……中国人在建筑方面所表现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我唯有钦佩他们的天才弘富。我们和他们比较起来,我不得不相信,我们是又贫乏又缺乏生气。”

《日下旧闻考》第八十卷中对圆明园的评价是这样的:“然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且“后世子孙比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

读着《日下旧闻考》的同时,我又将纪录片《圆明园》找了出来,两下对照,真的是有只有张大嘴巴惊叹的份,真实的文字,逼真的CG,彻底将圆明园的恢弘与美丽展现在我的面前,超出我的想象。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圆明园,这才是农耕文明的顶峰,这才是一个永远再不可能实现的梦。

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作者:张笛 何浩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7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雨果

从很小的时候起,圆明园,这三个字就深深的印在了脑海之中。十岁的时候到过一次北京,到过一次圆明园,面对那些湖水、断桥、残垣、杂草,儿时的我只是觉得一片荒凉,完全想象不出它往日的荣耀与辉煌。时光飞逝,已是近30岁的我有幸进入清华深造,更有机会数次前往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想像圆明园。却始终无法将当年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圆明园以及纪录片——《圆明园》中cg技术下的圆明园和我眼前的景象对照起来。

终于,当才疏学浅的我得知《日下旧闻考》中有大量描写圆明园繁盛时期的史料时,便迫不及待找来仔细阅读。

在《日下旧闻考》中,从第七十一卷到第八十五卷,从圆明园的官员配属到与清漪园的比较,整整15卷文字,详细描述了这个万园之园的绝世景象。直到此时,我头脑中的模糊影像才逐渐变得清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将畅春园北1里许地名后华家屯的一座园林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并亲题园额曰“圆明园”。按照胤禛的解释,园名的取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日下旧闻考》第八十卷。这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它的面积约600亩左右。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病死,胤禛即位,这就是雍正。

雍正三年(1725),雍正在圆明园原有“亭台邱壑”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这时的圆明园,已经有28处重要的建筑组群。从此,圆明园成为清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紫禁城的宫殿,只不过是皇权的象征,备举行重大典礼之用而已。

乾隆即位的时候,清王朝已经建立了将近100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提供了物质基础。乾隆在《日下旧闻考》的《题词》注中说:“余临御四十余年,凡京师坛庙、宫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为了追求“山水之乐”,乾隆对苑囿的兴建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即位以后,就先后改建和扩建了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西北郊兴建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乾隆十五年改称昆明湖)的机会兴建了清漪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园”。在“三山五园”中,乾隆对圆

明园的经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是,乾隆对圆明园的扩建,并没有扩大圆明园的地盘,而是在原有的范围内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乾隆对圆明园的扩建,主要是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修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连成一片,总面积达52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100余处,同属圆明园总管大臣管理。

圆明园的园林建筑,个体形象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尺度比外间同类型的建筑要小一些,而且能突破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大江南北的民居样式,出现了许多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卐字形、工字形、书卷形、口字形、田字形,乃至套环、方胜等等。除少量殿堂外,建筑的外观朴素雅致,少施彩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建筑群体组合,更是富于变化,全园100多组建筑群无一雷同,但又万变不离其宗,都以院落的格局作为基调,把我国传统院落布局的多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分别与那些自然空间的局部山水地貌和树木花卉的栽植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

圆明园四十景,是乾隆九年( 1744年)最终建成并御制成诗、绘画成图的。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山高水长、万方安和、武陵春色、日天琳宇、濂溪乐处、多稼如云、水木明瑟、映水兰香、澹泊宁静、西峰秀色、鱼跃鸢飞、北远山村、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澡身浴德、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洞天深处。鸿慈永祜、茹古涵今、汇芳书院、月地云居、方壶胜境、涵虚朗鉴、曲院风荷。其中至少有28处为雍正题额而定。这在《日下旧闻考》中均有记载。

这些造景的取材极为广泛,有的模拟江南风景。比如“西峰秀色”模仿的就是庐山景色。庐山,是我国的名山之一。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匡俗的人结庐于此,故名庐山,亦名匡山,又称匡庐。此山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在《日下旧闻考》第八十二卷中明确写道“河西松峦峻峙为小匡庐”。同样在《日下旧闻考》第八十二卷中明确表示“曲院风荷”是与西湖曲院风荷“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

有的是再现前人诗画意境。唐代诗人李白在《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诗中说:“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把流经宣州城外的宛溪和句溪比作“明镜”,而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二桥则比作从天而降的“彩虹”。而在《日下旧闻考》第八十二卷中记载,乾隆在《夹镜鸣琴》词序中说:“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崖悬瀑,水冲激石罅, 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可见,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夹镜鸣琴”,是从李白的诗句中化出的。

还有就是直接照搬江南名园。乾隆六次南巡,都有如意馆的画工一同前往,把他看中的名园绘成图样,带回北京,在北京和热河的皇家园林中加以仿建。比如安澜园,在浙江海宁盐官镇(旧海宁城),为明、清两代江南名园之一。依然在《日下旧闻考》第八十二卷中记载:“安澜园者壬午幸海宁所赐陈氏隅园之名也”,因“喜其结构致佳”,将园景绘制成图,带回北京,借修葺“四宜书屋”之便,“一举两得”“左右前后,略经位置”,于是,一座“与陈园曲折如一无二”的园子便修在了圆明园之中。

圆明园集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大成,是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之后写道:“此地各物,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因为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的东西,因此也就令我特别惊讶……中国人在建筑方面所表现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我唯有钦佩他们的天才弘富。我们和他们比较起来,我不得不相信,我们是又贫乏又缺乏生气。”

《日下旧闻考》第八十卷中对圆明园的评价是这样的:“然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且“后世子孙比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

读着《日下旧闻考》的同时,我又将纪录片《圆明园》找了出来,两下对照,真的是有只有张大嘴巴惊叹的份,真实的文字,逼真的CG,彻底将圆明园的恢弘与美丽展现在我的面前,超出我的想象。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圆明园,这才是农耕文明的顶峰,这才是一个永远再不可能实现的梦。


相关内容

  •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 2003年3月 第17卷第l期总5l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J咖rrIaIofBeql"gunionunive商'y Mar.2003 V01.17 NolSumNo51 ・北京历史与文化・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王道成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l00872) [摘要]全盛时期的圃明园(包 ...

  •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 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材料来自圆明园网站) (2009-06-23 11:04:17)转载▼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 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 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

  • 圆明园读后感500字
  • 学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我感慨万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 ...

  • 绝世孤本[圆明园四十景图]的价值
  • <圆明园四十景>是乾隆皇帝和他的工部尚书汪由敦.宫廷画师沈源了用十二年时间共同绘制而成的一件绝世孤本,以绢本彩绘的形式精细地描绘了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的盛世风景. <圆明园四十景>是乾隆皇帝和他的工 部尚书汪由敦.宫廷画师沈源了用十二年时间共同绘制而成的一件绝世孤本,以绢本彩绘 ...

  • 北京主要景点重点
  • <北京主要景点>考试大纲 第一章 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 考试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明清两代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沿革.规制.用途和今天日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变化,广场周围建筑的位置.布局.特点.用途的了解程度. 景点讲解题: 题一: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场城楼: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头道沟寄宿制小学 董书飞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切实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教师在关键处作些点拨和引导,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解读
  • 杨中原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单元导语这样写道:"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这番话语告诉我们这个单元是中国人屈 ...

  • 重建或修复圆明园是明智之举
  • 重建或修复圆明园是明智之举 作者:怀君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3期 近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恢复重建圆明园是正确之举. 首先,恢复重建圆明园,是保护历史古迹的需要.圆 ...

  • 圆明园的读后感
  • 圆明园那昔日的光辉哪去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哪去了? 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惋惜之余,问题悄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