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自宋代画院“题诗取仕”(即以一句古诗为试题,让画家从自己的角度描画出诗句意境,以此选拔画家)以来,一说起中国画,便是“诗、书、画”的结合,绘画不仅仅要记录所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要以画面表现意境,表达作者心境,这样的方式足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近千年。

  近代西风东渐以后,绘画种类日益复杂,各种新颖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缤纷的作品中,丰子恺一系列诗画并重的作品因其古朴拙雅如清如水的莲子,自出版以来就为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令所有见过的人难以忘怀。

  丰子恺(1898年至1975年)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风格独特古朴。他把自己的漫画创作分成四个时期:写古诗句时期、写儿童相时期、写社会相时期、写自然相时期。其中写古诗句与自然相都是以古诗词为画题的风景人物画。

  这类风景人物画,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不仅是现代的人物,更有独特的风格,他称自己这种画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因为其“言外之言,形外之形”的韵味在当时就受到许多文学家和画家的赞美。

  丰子恺一生所著颇丰,涉及许多不同领域。他曾说“予少壮时喜为讽刺漫画,写目睹之现状,揭人间之丑相。然亦作古诗新画,以今日之形相写古诗之情景。今老矣,回思少作,深悔讽刺之徒增口业,而窃喜古诗之美妙天真,可以闲情适性排遣世虑也。”可见,他至为珍视的还是古诗新画系列。

  古诗新画处女作

  丰子恺古诗新画最早公开发表于1924年,题为《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这句诗取自宋代词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以最后两句入画。

  画面极为疏朗简洁,正中有大片留白,不落一笔反让人有无尽想像,这也正是中国画传统的“象外之意”。

  画上一行字古雅拙朴。画面线条简洁自如,意味深长。画面上竹帘卷起,斜斜的廊柱添几分生动,一弯新月如钩,虽然只是轮廓,但因着画面下方的栏杆茶杯均是墨色,竟衬得这黑白的画面月光皎皎,极为清明。月下一桩木桌,三两个散落的茶杯,画外之情呼之欲出,定是三五知己谈笑初散,仿佛连徐徐微风都在耳畔。

  朱自清极为欣赏这幅作品。1924年,将其发表在他和俞平伯办的《我们的七月》上,立刻引起了郑振铎等人的注意。在夏尊、朱光潜等人的支持下,郑振铎将丰子恺漫画推向了《文学周报》,使得“子恺漫画”得以产生,也便有了后来的许许多多古诗新画。所以说,这幅画是可以算是丰子恺漫画的基础,在此之后,丰子恺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古诗新画。

  雅号“丰柳燕”

  从绘画工具上说,丰子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毛笔,描绘的也是传统诗境,但是构图和造型均有西方装饰画的风格,左下角一个英文签名更是可见西画的影响。两相结合,既具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写意,又不落俗套,很有新意,绝不是泛泛题咏,而是有一种对现实事物真切的感情。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普遍具有装饰画风格,这种风格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对西洋美术的见解很深,发表过大量关于西洋绘画的论文。并且进行过木刻和金石技法的学习。丰子恺的木刻版画和当时左联的版画不同,当时的版画,按照鲁迅先生话说“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相比之下,丰子恺的木刻版画几乎只是为了“尽兴”(朱光潜语)。因此,他的木板刻画不为宣传思想,而是他艺术表现的一部分。早年间的这些技法对于后来的古诗新画有着深入的影响,使得画面具有一种装饰感和木版画的效果。这也正是丰子恺画风独特的一个原因。

  《燕归人未归》一幅,取自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另一说,此画是取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意境)。画面上一位青年女子斜倚栏杆,一手托腮,几只柳丝从左上方垂下。女子只有背影,这背影并不如何窈窕娉婷,但似乎能让人想见她的温柔敦厚,能想见她出神地望着远方。画面右上角一双燕子俯着身子飞过来,一只燕子的身子恰好在作者绘的黑色画框中,仿佛是一下子飞入画面的,极富动态,一下子打破了画面过于稳定的感觉,生动起来。

  丰子恺喜画依依柳树和轻盈燕子,这幅《燕归人未归》可见一斑,俞平伯便送给他“丰柳燕”的雅号。

  丰式写意

  丰子恺古诗新画系列中的人物几乎全无五官,不是背影就是侧面,但是只凭他描画的身体形态,就能让观者想像出或寂寞或期盼的神情,其中的功力不能不让人赞叹。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一幅中,画面正中的男子也无表情五官,只是身着长衫的一个后侧影。他背着手,头微微抬起,似在看着天边弯月,冷寂又怀着期待的感觉跃然纸上。他身边的梧桐树高大有力,梧桐树影和男子的身影混在一起,安静清冷。男子面前的杂草向前微俯,可见画面中似有风,细看男子长衫、梧桐树和已不茂盛的杂草,秋风秋气好像就从画面上弥散出来。

  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讲究“书画同源”,除了绘画之外,丰子恺在书法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丰子恺的字受老师弘一法师影响很大,曾认真临摹过不少字帖。古诗新画中的题句书法古朴却不蠢笨,与画面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丰子恺最初学画学习的是西洋画法,对着石膏临摹写生,但是经过比较之后,他还是选择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方式。原因之一,是他从小在乡土旧俗中成长起来,传统与民间文化对他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以一种文学的审美要求看待绘画。他心目中的绘画具有诗情画意,而非一时的视觉冲击。

  独辟蹊径

  丰子恺古诗新画中相当部分的画意境与原诗契合,但也有部分用了古诗句,意境却跳脱出来,不那么一致却很有趣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是其中之一。

  原诗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表达的是飘零游子的感慨,颇有一些伤感。但丰子恺的画却不同。画面上蜻蜓飞来,香烟袅袅,一盘子樱桃个个是丰硕喜人。门外的芭蕉树一片叶子折下来,仿佛是探出头来的模样,画面黑白色也能让人感觉到春夏之交的明媚美好。桌上的烟很直,可见此时无风。一切都是初夏午后场景,安静里有一种隐隐的生机。

  朱光潜评价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不但有诗意而且又现实感,人是现代人,情调也还是现代的情调。从纷纷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经过他一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且不说是诸多有人物的漫画,就连这一盘樱桃、两片芭蕉都与传统文人的静物不同,有些现代的情致,但又和题目切合得恰好。

  他的画,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延续,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既有中国画的萧疏淡远,又具西洋画的活泼,不求工巧,但神态尽出。丰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可见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表现的是古人今人共通的那一份情感,或思念远人,或感叹流光,或静候旧友……以现代场景诠释古诗中意境,非但不隔膜,反而有切肤之感,瞬间打动人心又回味悠长。画面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每一处都极有心,笔触寥寥却意味深远。

  丰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

  自宋代画院“题诗取仕”(即以一句古诗为试题,让画家从自己的角度描画出诗句意境,以此选拔画家)以来,一说起中国画,便是“诗、书、画”的结合,绘画不仅仅要记录所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要以画面表现意境,表达作者心境,这样的方式足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近千年。

  近代西风东渐以后,绘画种类日益复杂,各种新颖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缤纷的作品中,丰子恺一系列诗画并重的作品因其古朴拙雅如清如水的莲子,自出版以来就为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令所有见过的人难以忘怀。

  丰子恺(1898年至1975年)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风格独特古朴。他把自己的漫画创作分成四个时期:写古诗句时期、写儿童相时期、写社会相时期、写自然相时期。其中写古诗句与自然相都是以古诗词为画题的风景人物画。

  这类风景人物画,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不仅是现代的人物,更有独特的风格,他称自己这种画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因为其“言外之言,形外之形”的韵味在当时就受到许多文学家和画家的赞美。

  丰子恺一生所著颇丰,涉及许多不同领域。他曾说“予少壮时喜为讽刺漫画,写目睹之现状,揭人间之丑相。然亦作古诗新画,以今日之形相写古诗之情景。今老矣,回思少作,深悔讽刺之徒增口业,而窃喜古诗之美妙天真,可以闲情适性排遣世虑也。”可见,他至为珍视的还是古诗新画系列。

  古诗新画处女作

  丰子恺古诗新画最早公开发表于1924年,题为《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这句诗取自宋代词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以最后两句入画。

  画面极为疏朗简洁,正中有大片留白,不落一笔反让人有无尽想像,这也正是中国画传统的“象外之意”。

  画上一行字古雅拙朴。画面线条简洁自如,意味深长。画面上竹帘卷起,斜斜的廊柱添几分生动,一弯新月如钩,虽然只是轮廓,但因着画面下方的栏杆茶杯均是墨色,竟衬得这黑白的画面月光皎皎,极为清明。月下一桩木桌,三两个散落的茶杯,画外之情呼之欲出,定是三五知己谈笑初散,仿佛连徐徐微风都在耳畔。

  朱自清极为欣赏这幅作品。1924年,将其发表在他和俞平伯办的《我们的七月》上,立刻引起了郑振铎等人的注意。在夏尊、朱光潜等人的支持下,郑振铎将丰子恺漫画推向了《文学周报》,使得“子恺漫画”得以产生,也便有了后来的许许多多古诗新画。所以说,这幅画是可以算是丰子恺漫画的基础,在此之后,丰子恺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古诗新画。

  雅号“丰柳燕”

  从绘画工具上说,丰子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毛笔,描绘的也是传统诗境,但是构图和造型均有西方装饰画的风格,左下角一个英文签名更是可见西画的影响。两相结合,既具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写意,又不落俗套,很有新意,绝不是泛泛题咏,而是有一种对现实事物真切的感情。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普遍具有装饰画风格,这种风格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对西洋美术的见解很深,发表过大量关于西洋绘画的论文。并且进行过木刻和金石技法的学习。丰子恺的木刻版画和当时左联的版画不同,当时的版画,按照鲁迅先生话说“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相比之下,丰子恺的木刻版画几乎只是为了“尽兴”(朱光潜语)。因此,他的木板刻画不为宣传思想,而是他艺术表现的一部分。早年间的这些技法对于后来的古诗新画有着深入的影响,使得画面具有一种装饰感和木版画的效果。这也正是丰子恺画风独特的一个原因。

  《燕归人未归》一幅,取自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另一说,此画是取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意境)。画面上一位青年女子斜倚栏杆,一手托腮,几只柳丝从左上方垂下。女子只有背影,这背影并不如何窈窕娉婷,但似乎能让人想见她的温柔敦厚,能想见她出神地望着远方。画面右上角一双燕子俯着身子飞过来,一只燕子的身子恰好在作者绘的黑色画框中,仿佛是一下子飞入画面的,极富动态,一下子打破了画面过于稳定的感觉,生动起来。

  丰子恺喜画依依柳树和轻盈燕子,这幅《燕归人未归》可见一斑,俞平伯便送给他“丰柳燕”的雅号。

  丰式写意

  丰子恺古诗新画系列中的人物几乎全无五官,不是背影就是侧面,但是只凭他描画的身体形态,就能让观者想像出或寂寞或期盼的神情,其中的功力不能不让人赞叹。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一幅中,画面正中的男子也无表情五官,只是身着长衫的一个后侧影。他背着手,头微微抬起,似在看着天边弯月,冷寂又怀着期待的感觉跃然纸上。他身边的梧桐树高大有力,梧桐树影和男子的身影混在一起,安静清冷。男子面前的杂草向前微俯,可见画面中似有风,细看男子长衫、梧桐树和已不茂盛的杂草,秋风秋气好像就从画面上弥散出来。

  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讲究“书画同源”,除了绘画之外,丰子恺在书法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丰子恺的字受老师弘一法师影响很大,曾认真临摹过不少字帖。古诗新画中的题句书法古朴却不蠢笨,与画面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丰子恺最初学画学习的是西洋画法,对着石膏临摹写生,但是经过比较之后,他还是选择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方式。原因之一,是他从小在乡土旧俗中成长起来,传统与民间文化对他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以一种文学的审美要求看待绘画。他心目中的绘画具有诗情画意,而非一时的视觉冲击。

  独辟蹊径

  丰子恺古诗新画中相当部分的画意境与原诗契合,但也有部分用了古诗句,意境却跳脱出来,不那么一致却很有趣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是其中之一。

  原诗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表达的是飘零游子的感慨,颇有一些伤感。但丰子恺的画却不同。画面上蜻蜓飞来,香烟袅袅,一盘子樱桃个个是丰硕喜人。门外的芭蕉树一片叶子折下来,仿佛是探出头来的模样,画面黑白色也能让人感觉到春夏之交的明媚美好。桌上的烟很直,可见此时无风。一切都是初夏午后场景,安静里有一种隐隐的生机。

  朱光潜评价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不但有诗意而且又现实感,人是现代人,情调也还是现代的情调。从纷纷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经过他一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且不说是诸多有人物的漫画,就连这一盘樱桃、两片芭蕉都与传统文人的静物不同,有些现代的情致,但又和题目切合得恰好。

  他的画,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延续,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既有中国画的萧疏淡远,又具西洋画的活泼,不求工巧,但神态尽出。丰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可见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表现的是古人今人共通的那一份情感,或思念远人,或感叹流光,或静候旧友……以现代场景诠释古诗中意境,非但不隔膜,反而有切肤之感,瞬间打动人心又回味悠长。画面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每一处都极有心,笔触寥寥却意味深远。

  丰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


相关内容

  •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
  • --品读"子恺漫画"及其他 琼玛按: 丰子恺(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一生著作颇丰,涉猎绘画.文学.音乐.书法.艺术理论与译书,著述多达一百五十多部(其译事包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黑田鹏信<艺术概论 ...

  • 描写天文气象好词好句
  • (一)日月星辰 好词类 朝阳 曦阳 骄阳 艳阳 炎阳 残阳 斜阳 夕阳 烈日 丽日 赤日 煦日 光彩 光芒 光明 月影 月宫 月轮 月晕 月蚀 新月 初有 弦月 望月 残月 圆月 满月 钩月 明朗 明净 明澈 繁星 寒星 孤星 疏星 银河 闪烁 闪耀 闪亮 璀璨 灼亮 稀疏 繁密 遥远 朦胧 迷离 ...

  • 天文词语:描写天文好词好句
  • (一)日月星辰+ 好词类 朝阳 曦阳 骄阳 艳阳 炎阳 残阳 斜阳 夕阳 烈日 丽日 赤日 煦日 光彩 光芒 光明 月影 月宫 月轮 月晕 月蚀 新月 初有 弦月 望月 残月 圆月 满月 钩月 明朗 明净 明澈 繁星 寒星 孤星 疏星 银河 闪烁 闪耀 闪亮 璀璨 灼亮 稀疏 繁密 遥远 朦胧 迷离 ...

  • 2013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赏析:猛虎与蔷薇
  • 2013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赏析:猛虎与蔷薇 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留下了一行不朽的诗句来描述自己的心灵: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诚如斯言,在一个人的心中,猛虎代表着刚劲.激烈.奋斗,蔷薇则暗示着柔和.宁静.平淡.一个人的心中可能存在这看似矛盾的两面,但无论哪一面,只要自己愿意,都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

  • 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
  • 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 丰子恺漫画作品欣赏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丰子恺的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漫画作品几乎无人不晓.1922年8月,丰子恺在夏丏尊的推荐下来到春晖任教.其时还有朱自清 ...

  • 形容环境优美的句子
  • 形容环境优美的句子★ 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 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 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被擦亮的铜盘. ★ 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 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 月 ...

  • 描写形容月亮的优美句子
  • 描写形容月亮的优美句子 ★ 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 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 ★ 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 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 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 ...

  • 心境如水 人淡如菊
  • 心静如水.人淡如菊 人常说:"平淡是真,宁静是福".可是,真正的平静究竟是什么呢?是--心静如水.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爱恨在岁月中消融,当看尽千帆过后,心湖里装下的当是一汪沉静的碧水,于朝朝暮暮的简单重复生活中,寻找到了宿世的安宁与平静. 也许,生活中有很多事还不算完 ...

  • 描写环境优美的句子
  • 西边天际出现了比胖娃娃的脸蛋还要红还要娇嫩的粉红色。太阳的周围最红,红得那样迷人。红色向四下蔓延着,蔓延了半个天空,一层比一层逐渐淡下去,直到变成了灰白色。天空中飘浮着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 “好雨知时节”,在这群芳斗妍时悄然发生。那妖艳欲滴的牡丹,在春雨的滋润下,越发显出国色天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