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再研究_陈建华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再研究

陈建华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

*

[作者简介]陈建华,经济学博士,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 要]从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制造业成本费用率和工业增加值角度衡量,长江三角洲地区

存在着产业同构问题,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成本费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同构问题妨碍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然而,如果对区域与产业层次进行细分,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会相应降低。上海、浙江与江苏制造业行业的区位商相差甚大。它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问题正在走向区域间的生产劳动分工,正在走向产业集聚与协作。长江三角洲城市的产业同构问题与其城市的空间临近性与经济发展阶段高度相关,也是其走向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分工的必然阶段。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产业同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980(2007)05-0013-06

产业同构或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的区域间的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构成制造业的行业门类逐步齐全、区域间制造业各行业的产出比重趋于接近、各行业的地域属性日益淡化、空间分布走向均衡。目前,对长江三角洲是否存在产业同构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较多的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似性、自然禀赋的相同性、区域的相对均质性和体制分割,长江三角洲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雷同性。产业同构问题妨碍着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各个区域必须联合行动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同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的端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问题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严重。极少数学者认为,长江三角洲是否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在理论上是尚未确定命题。本文拟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判断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现象或问题的存在与程度,再进一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7-09-03

研究产业同构问题需要相对稳定的产业作为分析对象,由于第一产业与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第三产业具有无形性、消费与生产同时性明显的等特点,制造业结构通常作为分析区域产业同构的主要对象。从长江三角洲目前制造业发展状况来看,可以为本文研究分析产业同构问题提供分析依据。以上海与江苏为例,从工业行业完成总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达80%,如表1。除了上海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江苏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外,上海与江苏在产值居于前10位的制造业行业其他8个行业相同,而且位次也极其相似。

表1 上海与江苏产值居于前10位的制造业行业

一、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研判

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的发展趋向,最后作原因剖析。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序号 上 海 江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江苏-浙江 0.965 0.967 0.975 0.972 0.970 0.962 0.951 0.937 0.930 0.914 0.925 0.935 0.946 0.951

江苏-上海 0.829 0.827 0.856 0.821 0.843 0.854 0.862 0.857 0.849 0.844 0.876 0.886 0.865 0.870

浙江-上海0.709 0.717 0.799 0.758 0.782 0.766 0.769 0.758 0.711 0.710 0.712 0.735 0.742 0.739

1 计算机及及其电子2 3 4 5 6 7 8 9 10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上海与江苏统计年鉴整理 在这里,研究分析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的方法与依据显得特别重要。判别产业同构化的依据与标准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体系为依据。通常所用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UNIDO)于1979年提出的度量方法,其表达式如下: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浙江与江苏统计年鉴及工业年鉴整理计算

从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浙江与江苏两地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90以上,江苏与上海的制造业相似系数达到0.85以上。这些数据表明,长江三角洲的确存在产业同构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产业同构现象是否已经构成阻碍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或问题?如果是,同构化程度是否经达到了造成了过度竞争与无效率资源配置。进一步地,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问题是否造成了规模不经济、重复建设,过度争夺外资、资源与市场,从而导致行业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资源无效率配置现象?如果从两省一市的工业成本费用率与工业增加值率来看,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现象已经构成妨碍着资源合理化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2003年,全国制造业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平均水平为6.25%,而上海为7.93%,江苏4.63%,浙江为6.52%。2004年,全国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52%,只有上海为7.8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苏为4.77%,浙江是6.00%,两省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两省一市的工业的大部分行业利润率与工业增加值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象,见下图1。 现在的状况是,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的发生是在目前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区域的背景

S ij =∑(X ik X jk ) /

k =1

n

其中:S ij 是结构相似系数;的区域;

i , j 是两个相比较

n 是制造业结构包含的产业数,且

k =1, 2,3…,n ;是区域中,第k 个产业占制

造业结构的比重;

X jk 是区域j 中,第k 个产业占

整个制造业结构的比重。S ij 的值在0和1之间变动。如果其值为0,表示两个相比较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其值为1,说明两个地区间制造业的结构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它的值越大,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间制造业结构的相似程度也愈大。 如果从上海、浙江与江苏三个省市以通常制造业的30个行业为依据,计算长江三角洲三个省市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那么结果如表2。

表2 江苏、浙江与上海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百分比)年,美国与加拿大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8、英国与法国为0.89、日本与韩国也高达0.90。然而,发

达国家学者并没有出现对本国与其他国家产业同构化问题的忧虑。

(一)区域细分条件下的制造业结构趋同测度 纵观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化趋势,浙江与江苏的结构相似系数最高,十年的平均值为0.954;江苏与上海的制造业相结系数次之,十年的平均值为0.843;浙江与上海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最低,十年的平均值为0.747,但相似系数的最小值仍然高于0.7。

但是,如果我们把比较的经济区域缩小到地级市,可以发现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呈现较为复杂的情况。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或高于省际之间的系数,或小于省际之间的系数。2006年,南京与上海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901,杭州与上海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25,高于江苏与上海、浙江与上海的比较系数。南京与杭州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841,略低于南京与上海、上海与杭州市之间的系数,也低于江苏与浙江之间的系数。但是,苏州、无锡与上海,宁波与上海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则低于江苏与上海、浙江与上海的比较系数,分别为0.817、0.707和0.734。苏州与无锡的系数较高,为0.870,体现了地理临近性出现的产业同构现象。可见,上海与其他主要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并一定小于相应的省市的系数。由于杭州与南京是省会城市,三个城市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如此接近,而人均GDP 衡量极其相近的上海、苏州与无锡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却低于三个省会城市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主导特征较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在沿沪宁高速公路的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已经开始初步出现产业区域分工现象。

如果我们进一步细化区域,把上海浦东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制造业结构相比较,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比相应的区域间的相似系数减小了。浦东与南京的系数为0.840,浦东与宁波的系数为0.660,浦东与杭州的系数为0.547,浦东与苏州的系数为0.769。 通过以下不同区域层次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省市层次上上海、浙江与江苏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到中观层次的城市上,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它或高于或小于省级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到较小区域层

(区域)

图1 2005年全国与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工业成本费用

利润率与工业增加值率比较

下的。长江三角洲所在的沪、苏、浙一市两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2%;人口占10.9%;2006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5万亿元,占全国的20.7%;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3.3%。这种条件下发生的产业同构问题说明长江三角洲发展面临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没有把规模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区域经济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员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没有与全国平均水平拉开距离,2006年浙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长江三角洲进行组合与生产,但取得的聚集效应与产业关联效益是极低的。它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获得的。

二、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的发展趋向 在确认了长江三角洲的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以后,我们面临的需要进一步认识的问题是,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问题是在向更为严重的同构化方向发展,还是朝着初步的产业区域分工与协作发展?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是否朝着逆工业化方向或产业集聚方向发展?各个地级市或经济区域的产业同构程度与省级相比较是否更为严重?如果是,那么这个问题在哪个区域层次更严重?程度有多高? 由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较为简单与抽象的指标,以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作为衡量依据,行业与产品的差异性及其绝对数量并没有得到反映。如果单纯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那么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也是很高的。美国几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构度就很高。1985年美国的东北部与中西部的制造业结构重合度达0.88。美国与德国、美国与法国、德国与法国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93、0.95、0.94。2000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次上,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一定小于省级与市级的系数。总而言之,随着区域的细分,长江三角洲各区域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基本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但直至三级或更小的区域,制造业的相似性仍然比较高。 (二)制造行业细分条件下结构趋同的测度 如果选择制造产业的石化行业与电子行业来分析产业细化条件下的产业同构问题,通过产业及属下的行业的结构相似系数比较,行业结构相似系数远比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低,通常要低0.1-0.2左右。 石化产业包括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以这五个行业的产值为基础,可以计算三个省市之间石化产业的相似系数。如果把考查范围缩小到化工产业,可以按基本化工原料产业、化肥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有机化学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专用化学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化工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来计算三地的相似系数,石化产业的相似系数高于其一级行业化工产业的相似系数。江苏与浙江的石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64,而化工行业为0.819;江苏与上海的石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77,而化工行业为0.561;浙江与上海的石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89,而化工行业为0.665。

若把电子信息制造业划分为投资类、消费类和基础类,那么就可以按这三类产业的产值计算三地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相似系数。进一步,还可以考查更为细小的产业,如电子元器件、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黑色家电业的趋同程度。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较其属下的行业结构相似系数高得多。江苏与浙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61,而通信产品为0.940;江苏与上海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59,而通信产品为0.663;浙江与上海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43,而通信产品为0.514。相同情况可见于计算机产品、电子元器件和黑色家用电器方面。

通过以上对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与比较可知,随着区域与产业层次的细分与深入,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数值倾向于减少。由此可知,在更小的区域与更细的产业层次上,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降低了。

总之,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中存在着区域层次与产业层次选择问题。不同的划分口径反映出产业不同的重复程度。产业划分越细,产业差异越明显。

同样,区域划分越细,产业差异性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产业的区域分工已经开始。

(三)利用区位商甄别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 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区位商这个指标鉴别区域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区位商又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它的计算公式为:

LQ ij =(L ij /L i ) /(L j /L )

其中LQ ij 表示

i

地区

j 行业的区位商,L ij

表示第个地区第个行业的就业人数(产量、产值或固定资产额),

i

j

L i 表示第i 个地区的总就业人数

(产量、产值或固定资产额),的就业人数,

L j 表示全省j 行业

L 表示全省的总就业人数(产量、产

值或固定资产额)。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行业占领区域外市场的能力较强,在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反之,则表示该行业不能有效占领外地市场,在全省同行业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本文取就业人数计算制造业行业区位商,见表3。

这样,可以利用区位商鉴别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的行业,如纺织业和医药制造等行业。一般认为,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纺织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2,但从区位商来看,上海是0.531,江苏是1.105,浙江是1.065,江苏与浙江的生产集中度比上海更高。进一步地分析,两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纺织业这个大类里面,江苏的强项是毛纺织和麻纺织,2005年,江苏毛纺织和麻纺织区位商分别为2.73和1.42,而浙江则侧重于丝绢纺织、棉及化纤纺织、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区位商分别达6.77、1.94.和2.3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医药制造业相似程度也较高,结构相似系数均为0.98。但从区位商来看,上海是1.430,江苏是0.949,浙江是0.888,上海偏重于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区位商分别为1.44和1.22。但江苏在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中并没有优势,区位商为0.57。金属制品业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上海、江苏与浙江的区位商分别为1.357、0.946和0.921,上海偏重于高技术含量与金属精品制造,江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苏和浙江为一般金属制品制造。

表3 2005年上海、江苏与浙江制造业行业的区位商

行 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上 海 0.557

江 苏1.240

浙 江0.8980.9480.9710.5101.0650.9561.7500.8001.2411.2441.0580.9450.4810.6850.8881.0751.0311.1460.8310.5510.9100.921

在问题。

长江三角洲存在产业同构问题有以下原因的影响:地理空间临近性与经济发展阶段。首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都较为类似。这种状况与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使各个城市争夺资源与外资方面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都较为相似。从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看,长江三角洲已拥有3186公里的高速公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倍,这个区域城际交通便利,投资环境“均质化”。各地政府与外资在选择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面临着的选择差距不会很大。

其次,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是处于近似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其供给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而形成相近的需求偏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中,工业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重要地位,即使是上海,其第二产业增加值也占近50%的比重。在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各个经济区域产业结构会呈现出相似性。

其三,从企业角度上看,企业有一个发生与成长的周期。在早期阶段,企业的规模也较小,产品性质近似。到了成熟阶段,企业进行兼并与合作,规模较大,技术较为成熟,产品的差异化程也较高。早期阶段的小规模企业正是以后能够利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基础。

然而,长江三角洲的产业没有出现的严重的、普遍性的恶性竞争状态和逆工业化现象,制造业的低成本费用利润率并没有构成地方经济增长的倒推力。工业仍然是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与发展重要力量。制造业已经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形成初步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中绝大多数行业的产品市场并不局限于长江三角洲内。全国及至全球的巨大市场需求,使得在区域内看似因趋同而过剩的产能得到消化,因此大多数的行业没有出现普遍的恶性竞争。围绕着出口及接受国际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外贸依存度都十分高,大部分城市外贸依存度都在100%以上。外资拉动与对外出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各个城市多头对外的条件下,再加上转移过来的产业并不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最初关联度较低,使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与比较优势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事实上,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的集聚在引发制造业结构趋同的同时,又促进了区域内制造业分工的细化、

1.073

1.330 1.0381.1220.5431.2201.6601.391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上海、江苏与浙江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整理计算

因此,尽管上海、浙江与江苏存在产业同构问题及无效率竞争现象,但从区位商角度可以鉴别出长江三角洲的产业与行业的侧重点开始出现不同,产业的空间梯度转移已经初露端倪并显现出产业的空间分工与协作关系。

三、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及发展趋向的原因剖析

长江三角洲存在着产业同构问题,由此引致产业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业与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全国生产要素大量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优势,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工业增加值率都较低。这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各省市的企业竞争与行业进出方面都存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协作的加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的趋同已经为产业集聚准备了基础。产业同构通过有效竞争的途径走向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分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聚已初见端倪。以电子产业为例,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芯片设计、生产、封装与测试产业链,国内4条已投产的8英寸0.35微米以下的芯片生产线,有三条在上海;在沪宁高速公路沿线,芯片业的下游产业形成了层层递进的、互相配套的格局。苏州形成了笔记本电脑、显示屏的产业链;无锡偏重于通信和PC 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在长江三角洲的南翼,绍兴、宜兴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宁波则建立了波导为主的手机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正在通过竞争实现趋同条件下的协作共赢,而不是过度竞争。 从某个角度来讲,市场规律的功能与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只要我们开始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市场规律必然起作用。虽然在政府控制的产业领域,由于地方政府及财政体制的作用,地方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实体。政府的投资是造成产业同构乃至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如扬子江的码头,但在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领域,产业分工与产业集聚的现象正悄然兴起。

四、简要结论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吸引外资与出口导向型战略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外需拉动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初始力量。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工业的中级或高级阶段,企业发展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禀赋与文化条件相似性较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与趋同性。在某些行业中,这种结构趋同性可能还较高,行业利润率较低。地方政府的竞争、趋利以及对地方经济的主导可能加剧了这种产业同构趋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是经

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与竞争,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加快制度建设,加快形成长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协调机制,减少行政体制分割造成的市场与资源分割的负面影响;必须推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过分干预,才能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从产业同构走向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 Sun G Z, Ng Y K. The Measurement of Structuring

DifferencesBetween Economies: And Axiomatic Characterization[J]. Economic Theory,2000,16:313:321. [2]UNDIO.World Industry Since 1960:Progress and

Prospects[M].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79.

[3] 靖学青.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分析[J].改革,2004

(2).

[4] 王志华,陈圻.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趋同与竞争绩效[J].

统计研究,2005(3).

[5]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李清娟.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上

海经济研究,2006(4).

[7] 洪银兴.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3.

[8]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

工业经济,2004(2).

* 本文数据均来自2005年上海、江苏与浙江第一次经济普查

公报、2004-2006年上海、江苏与浙江统计年鉴及工业年鉴。

[责任编辑 陈卫民]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再研究

陈建华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

*

[作者简介]陈建华,经济学博士,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 要]从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制造业成本费用率和工业增加值角度衡量,长江三角洲地区

存在着产业同构问题,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成本费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同构问题妨碍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然而,如果对区域与产业层次进行细分,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会相应降低。上海、浙江与江苏制造业行业的区位商相差甚大。它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问题正在走向区域间的生产劳动分工,正在走向产业集聚与协作。长江三角洲城市的产业同构问题与其城市的空间临近性与经济发展阶段高度相关,也是其走向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分工的必然阶段。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产业同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980(2007)05-0013-06

产业同构或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的区域间的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构成制造业的行业门类逐步齐全、区域间制造业各行业的产出比重趋于接近、各行业的地域属性日益淡化、空间分布走向均衡。目前,对长江三角洲是否存在产业同构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较多的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似性、自然禀赋的相同性、区域的相对均质性和体制分割,长江三角洲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雷同性。产业同构问题妨碍着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各个区域必须联合行动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同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的端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问题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严重。极少数学者认为,长江三角洲是否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在理论上是尚未确定命题。本文拟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判断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现象或问题的存在与程度,再进一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7-09-03

研究产业同构问题需要相对稳定的产业作为分析对象,由于第一产业与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第三产业具有无形性、消费与生产同时性明显的等特点,制造业结构通常作为分析区域产业同构的主要对象。从长江三角洲目前制造业发展状况来看,可以为本文研究分析产业同构问题提供分析依据。以上海与江苏为例,从工业行业完成总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达80%,如表1。除了上海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江苏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外,上海与江苏在产值居于前10位的制造业行业其他8个行业相同,而且位次也极其相似。

表1 上海与江苏产值居于前10位的制造业行业

一、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研判

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的发展趋向,最后作原因剖析。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序号 上 海 江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江苏-浙江 0.965 0.967 0.975 0.972 0.970 0.962 0.951 0.937 0.930 0.914 0.925 0.935 0.946 0.951

江苏-上海 0.829 0.827 0.856 0.821 0.843 0.854 0.862 0.857 0.849 0.844 0.876 0.886 0.865 0.870

浙江-上海0.709 0.717 0.799 0.758 0.782 0.766 0.769 0.758 0.711 0.710 0.712 0.735 0.742 0.739

1 计算机及及其电子2 3 4 5 6 7 8 9 10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上海与江苏统计年鉴整理 在这里,研究分析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的方法与依据显得特别重要。判别产业同构化的依据与标准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体系为依据。通常所用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UNIDO)于1979年提出的度量方法,其表达式如下: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浙江与江苏统计年鉴及工业年鉴整理计算

从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浙江与江苏两地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90以上,江苏与上海的制造业相似系数达到0.85以上。这些数据表明,长江三角洲的确存在产业同构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产业同构现象是否已经构成阻碍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或问题?如果是,同构化程度是否经达到了造成了过度竞争与无效率资源配置。进一步地,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问题是否造成了规模不经济、重复建设,过度争夺外资、资源与市场,从而导致行业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资源无效率配置现象?如果从两省一市的工业成本费用率与工业增加值率来看,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现象已经构成妨碍着资源合理化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2003年,全国制造业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平均水平为6.25%,而上海为7.93%,江苏4.63%,浙江为6.52%。2004年,全国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52%,只有上海为7.8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苏为4.77%,浙江是6.00%,两省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两省一市的工业的大部分行业利润率与工业增加值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象,见下图1。 现在的状况是,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的发生是在目前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区域的背景

S ij =∑(X ik X jk ) /

k =1

n

其中:S ij 是结构相似系数;的区域;

i , j 是两个相比较

n 是制造业结构包含的产业数,且

k =1, 2,3…,n ;是区域中,第k 个产业占制

造业结构的比重;

X jk 是区域j 中,第k 个产业占

整个制造业结构的比重。S ij 的值在0和1之间变动。如果其值为0,表示两个相比较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其值为1,说明两个地区间制造业的结构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它的值越大,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间制造业结构的相似程度也愈大。 如果从上海、浙江与江苏三个省市以通常制造业的30个行业为依据,计算长江三角洲三个省市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那么结果如表2。

表2 江苏、浙江与上海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百分比)年,美国与加拿大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8、英国与法国为0.89、日本与韩国也高达0.90。然而,发

达国家学者并没有出现对本国与其他国家产业同构化问题的忧虑。

(一)区域细分条件下的制造业结构趋同测度 纵观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化趋势,浙江与江苏的结构相似系数最高,十年的平均值为0.954;江苏与上海的制造业相结系数次之,十年的平均值为0.843;浙江与上海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最低,十年的平均值为0.747,但相似系数的最小值仍然高于0.7。

但是,如果我们把比较的经济区域缩小到地级市,可以发现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呈现较为复杂的情况。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或高于省际之间的系数,或小于省际之间的系数。2006年,南京与上海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901,杭州与上海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25,高于江苏与上海、浙江与上海的比较系数。南京与杭州的制造业相似系数为0.841,略低于南京与上海、上海与杭州市之间的系数,也低于江苏与浙江之间的系数。但是,苏州、无锡与上海,宁波与上海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则低于江苏与上海、浙江与上海的比较系数,分别为0.817、0.707和0.734。苏州与无锡的系数较高,为0.870,体现了地理临近性出现的产业同构现象。可见,上海与其他主要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并一定小于相应的省市的系数。由于杭州与南京是省会城市,三个城市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如此接近,而人均GDP 衡量极其相近的上海、苏州与无锡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却低于三个省会城市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主导特征较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在沿沪宁高速公路的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已经开始初步出现产业区域分工现象。

如果我们进一步细化区域,把上海浦东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制造业结构相比较,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比相应的区域间的相似系数减小了。浦东与南京的系数为0.840,浦东与宁波的系数为0.660,浦东与杭州的系数为0.547,浦东与苏州的系数为0.769。 通过以下不同区域层次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省市层次上上海、浙江与江苏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到中观层次的城市上,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它或高于或小于省级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到较小区域层

(区域)

图1 2005年全国与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工业成本费用

利润率与工业增加值率比较

下的。长江三角洲所在的沪、苏、浙一市两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2%;人口占10.9%;2006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5万亿元,占全国的20.7%;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3.3%。这种条件下发生的产业同构问题说明长江三角洲发展面临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没有把规模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区域经济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员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没有与全国平均水平拉开距离,2006年浙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长江三角洲进行组合与生产,但取得的聚集效应与产业关联效益是极低的。它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获得的。

二、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的发展趋向 在确认了长江三角洲的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以后,我们面临的需要进一步认识的问题是,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同构问题是在向更为严重的同构化方向发展,还是朝着初步的产业区域分工与协作发展?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是否朝着逆工业化方向或产业集聚方向发展?各个地级市或经济区域的产业同构程度与省级相比较是否更为严重?如果是,那么这个问题在哪个区域层次更严重?程度有多高? 由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较为简单与抽象的指标,以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作为衡量依据,行业与产品的差异性及其绝对数量并没有得到反映。如果单纯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那么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也是很高的。美国几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构度就很高。1985年美国的东北部与中西部的制造业结构重合度达0.88。美国与德国、美国与法国、德国与法国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93、0.95、0.94。2000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次上,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一定小于省级与市级的系数。总而言之,随着区域的细分,长江三角洲各区域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基本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但直至三级或更小的区域,制造业的相似性仍然比较高。 (二)制造行业细分条件下结构趋同的测度 如果选择制造产业的石化行业与电子行业来分析产业细化条件下的产业同构问题,通过产业及属下的行业的结构相似系数比较,行业结构相似系数远比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低,通常要低0.1-0.2左右。 石化产业包括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以这五个行业的产值为基础,可以计算三个省市之间石化产业的相似系数。如果把考查范围缩小到化工产业,可以按基本化工原料产业、化肥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有机化学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专用化学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化工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来计算三地的相似系数,石化产业的相似系数高于其一级行业化工产业的相似系数。江苏与浙江的石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64,而化工行业为0.819;江苏与上海的石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77,而化工行业为0.561;浙江与上海的石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89,而化工行业为0.665。

若把电子信息制造业划分为投资类、消费类和基础类,那么就可以按这三类产业的产值计算三地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相似系数。进一步,还可以考查更为细小的产业,如电子元器件、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黑色家电业的趋同程度。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较其属下的行业结构相似系数高得多。江苏与浙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61,而通信产品为0.940;江苏与上海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59,而通信产品为0.663;浙江与上海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43,而通信产品为0.514。相同情况可见于计算机产品、电子元器件和黑色家用电器方面。

通过以上对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与比较可知,随着区域与产业层次的细分与深入,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数值倾向于减少。由此可知,在更小的区域与更细的产业层次上,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降低了。

总之,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中存在着区域层次与产业层次选择问题。不同的划分口径反映出产业不同的重复程度。产业划分越细,产业差异越明显。

同样,区域划分越细,产业差异性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产业的区域分工已经开始。

(三)利用区位商甄别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 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区位商这个指标鉴别区域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区位商又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它的计算公式为:

LQ ij =(L ij /L i ) /(L j /L )

其中LQ ij 表示

i

地区

j 行业的区位商,L ij

表示第个地区第个行业的就业人数(产量、产值或固定资产额),

i

j

L i 表示第i 个地区的总就业人数

(产量、产值或固定资产额),的就业人数,

L j 表示全省j 行业

L 表示全省的总就业人数(产量、产

值或固定资产额)。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行业占领区域外市场的能力较强,在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反之,则表示该行业不能有效占领外地市场,在全省同行业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本文取就业人数计算制造业行业区位商,见表3。

这样,可以利用区位商鉴别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的行业,如纺织业和医药制造等行业。一般认为,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纺织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2,但从区位商来看,上海是0.531,江苏是1.105,浙江是1.065,江苏与浙江的生产集中度比上海更高。进一步地分析,两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纺织业这个大类里面,江苏的强项是毛纺织和麻纺织,2005年,江苏毛纺织和麻纺织区位商分别为2.73和1.42,而浙江则侧重于丝绢纺织、棉及化纤纺织、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区位商分别达6.77、1.94.和2.3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医药制造业相似程度也较高,结构相似系数均为0.98。但从区位商来看,上海是1.430,江苏是0.949,浙江是0.888,上海偏重于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区位商分别为1.44和1.22。但江苏在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中并没有优势,区位商为0.57。金属制品业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上海、江苏与浙江的区位商分别为1.357、0.946和0.921,上海偏重于高技术含量与金属精品制造,江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苏和浙江为一般金属制品制造。

表3 2005年上海、江苏与浙江制造业行业的区位商

行 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上 海 0.557

江 苏1.240

浙 江0.8980.9480.9710.5101.0650.9561.7500.8001.2411.2441.0580.9450.4810.6850.8881.0751.0311.1460.8310.5510.9100.921

在问题。

长江三角洲存在产业同构问题有以下原因的影响:地理空间临近性与经济发展阶段。首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都较为类似。这种状况与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使各个城市争夺资源与外资方面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都较为相似。从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看,长江三角洲已拥有3186公里的高速公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倍,这个区域城际交通便利,投资环境“均质化”。各地政府与外资在选择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面临着的选择差距不会很大。

其次,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是处于近似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其供给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而形成相近的需求偏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中,工业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重要地位,即使是上海,其第二产业增加值也占近50%的比重。在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各个经济区域产业结构会呈现出相似性。

其三,从企业角度上看,企业有一个发生与成长的周期。在早期阶段,企业的规模也较小,产品性质近似。到了成熟阶段,企业进行兼并与合作,规模较大,技术较为成熟,产品的差异化程也较高。早期阶段的小规模企业正是以后能够利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基础。

然而,长江三角洲的产业没有出现的严重的、普遍性的恶性竞争状态和逆工业化现象,制造业的低成本费用利润率并没有构成地方经济增长的倒推力。工业仍然是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与发展重要力量。制造业已经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形成初步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中绝大多数行业的产品市场并不局限于长江三角洲内。全国及至全球的巨大市场需求,使得在区域内看似因趋同而过剩的产能得到消化,因此大多数的行业没有出现普遍的恶性竞争。围绕着出口及接受国际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外贸依存度都十分高,大部分城市外贸依存度都在100%以上。外资拉动与对外出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各个城市多头对外的条件下,再加上转移过来的产业并不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最初关联度较低,使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与比较优势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事实上,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的集聚在引发制造业结构趋同的同时,又促进了区域内制造业分工的细化、

1.073

1.330 1.0381.1220.5431.2201.6601.391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上海、江苏与浙江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整理计算

因此,尽管上海、浙江与江苏存在产业同构问题及无效率竞争现象,但从区位商角度可以鉴别出长江三角洲的产业与行业的侧重点开始出现不同,产业的空间梯度转移已经初露端倪并显现出产业的空间分工与协作关系。

三、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及发展趋向的原因剖析

长江三角洲存在着产业同构问题,由此引致产业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业与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全国生产要素大量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优势,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工业增加值率都较低。这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各省市的企业竞争与行业进出方面都存

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长江论坛》2007.5期 总第86期

协作的加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的趋同已经为产业集聚准备了基础。产业同构通过有效竞争的途径走向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分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聚已初见端倪。以电子产业为例,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芯片设计、生产、封装与测试产业链,国内4条已投产的8英寸0.35微米以下的芯片生产线,有三条在上海;在沪宁高速公路沿线,芯片业的下游产业形成了层层递进的、互相配套的格局。苏州形成了笔记本电脑、显示屏的产业链;无锡偏重于通信和PC 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在长江三角洲的南翼,绍兴、宜兴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宁波则建立了波导为主的手机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正在通过竞争实现趋同条件下的协作共赢,而不是过度竞争。 从某个角度来讲,市场规律的功能与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只要我们开始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市场规律必然起作用。虽然在政府控制的产业领域,由于地方政府及财政体制的作用,地方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实体。政府的投资是造成产业同构乃至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如扬子江的码头,但在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领域,产业分工与产业集聚的现象正悄然兴起。

四、简要结论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吸引外资与出口导向型战略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外需拉动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初始力量。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工业的中级或高级阶段,企业发展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禀赋与文化条件相似性较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与趋同性。在某些行业中,这种结构趋同性可能还较高,行业利润率较低。地方政府的竞争、趋利以及对地方经济的主导可能加剧了这种产业同构趋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是经

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与竞争,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加快制度建设,加快形成长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协调机制,减少行政体制分割造成的市场与资源分割的负面影响;必须推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过分干预,才能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从产业同构走向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 Sun G Z, Ng Y K. The Measurement of Structuring

DifferencesBetween Economies: And Axiomatic Characterization[J]. Economic Theory,2000,16:313:321. [2]UNDIO.World Industry Since 1960:Progress and

Prospects[M].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79.

[3] 靖学青.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分析[J].改革,2004

(2).

[4] 王志华,陈圻.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趋同与竞争绩效[J].

统计研究,2005(3).

[5]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李清娟.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上

海经济研究,2006(4).

[7] 洪银兴.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3.

[8]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

工业经济,2004(2).

* 本文数据均来自2005年上海、江苏与浙江第一次经济普查

公报、2004-2006年上海、江苏与浙江统计年鉴及工业年鉴。

[责任编辑 陈卫民]


相关内容

  •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 作者:张平 经济评论 2007年11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加速变动的趋势,这种变动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由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条件不同,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绩效方面的明显差异. 一.三大区 ...

  •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
  •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 [人民网]: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将于3月12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将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人民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14:44]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各位委员,现在开会.今天大会的执行主席是帕巴拉·格列朗杰.林文漪.张庆 ...

  • 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湖南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研究
  • 摘要:本文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论述长江经济带提出的战略考量,随后结合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位实际,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湖南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最后论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应重点把握的四方面关键问题.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湖南 战略定位 发展思路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 ...

  • 苏锡常区域产业专题研究
  • 苏锡常区域产业专题研究 摘要:苏锡常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苏锡常三市产业状况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对苏锡常产业结构进行了 SWOT分析,展现出苏锡常区域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而提出苏锡常制造业协调发展方向,形成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工业.常州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模式. ...

  • 从武汉城市圈建设看产业结构调整
  • 2008年第18期总第37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18,2008Serial No.37 从武汉城市圈建设看产业结构调整 彭晓晴 (湖北大学,武汉430062) 摘 要:武汉城市圈是指在以武汉市为中心的100公里半径内,整合周边8个中小城市,形成的湖北乃 ...

  •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一.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珠三角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一)珠三角的定义 1994年10月,广东省政府提出 ...

  •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分析
  • 理论探讨・・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分析 ●程 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摘 要]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长期以来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悬而未决的态势.在新 世纪中,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宏观与微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种种迹象表明,长江 ...

  • _十二五_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_郁鸿胜
  • REGIONAL DEVELOPMENT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 ◎郁鸿胜 摘 要:以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出台为背景,回顾了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进程,对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总结,进而对"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 ...

  • 区位条件在杭州城市发展演化进程中的作用
  • 区位条件在杭州城市发展演化进程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化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城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区域地位的变化,要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杭州,后让位于工业化的大都市上海,但在20世纪的前10年里,杭州又迅速发展为中国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