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台的物权法不适用于房改房纠纷案

后出台的《物权法》不适用于“房改房”纠纷案

年龄稍大一些的人或了解我国住房制度该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房改房”就是“已售公房”,它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职工福利分房和优惠购房。“房改房”是国家对职工工资中没有包含住房消费资金的一种补偿,是我国“住房分配制度”向“住房商品化”过渡的一种基本形式。

在当时,国家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就是要把国家对职工的住房补贴从“暗补”变成“明补”,逐渐实现“住房分配”走向“住房市场化、商品化”。

我国当时施行的“房改政策”,是推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基本国策。其推进过程,大约始于90年代初,结束于90年代末。

必须注意的是“房改房”不同于后来出现的“商品房”。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房改房”的出售价格不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它是以“标准价”或“成本价”来出售给职工的。

2.“房改房”的销售对象是有限制的(是“职工家庭”,不是“户主个人”)。

3.“房改房”的面积是有所控制的(按照职工家庭人口数量控制享受面积档次)。

4.“房改房”的实际出售价格,是在“标准价”或“成本价”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工龄、职务或职称、家庭人口、一次付款等多方面的优惠折扣。

5.“房改房”在进入市场买卖时是有限制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当时房改过程的历史背景(公房的分配

一般都以家庭“户主”为代表,签订《公有住房售购合同》时是以家庭“户主”的形式出现的,付款收据是“户主”一人,而在《房产证》权属登记时,也以“户主”一人的姓名进行登记),导致后来在许多家庭出现了“房改房”房产确权纠纷案。

针对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996)沪高法(1996)250号讲得非常清楚:

“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各区、县人民法院:

自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公有住房出售以来,房屋纠纷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处理好公房出售后的纠纷,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听取了有关部门意见,提出了《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已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1996年第36次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现发给你们,请你们在审理这类案件中参照执行”。

并指出:“9、按“九四”方案购买的房屋,产权证登记为一人的,在诉讼时效内,购房时的购房人、工龄人、职级人、原公房的同住人及具有购房资格的出资人主张房屋产权的,可确认房屋产权共有。

12、在审理房产确权案件中发现系争房屋产权登记错误的,可建议房屋发证部门撤销错误登记,也可根据查证的事实重新确权。” 但是,在2007年10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后,有的人就片面地按照《物权法》的“第六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第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

效力。”来断定“房改房”《房产证》上“登记的是谁(一个人)”,就得出其“产权就是谁(一个人)”的结论。

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是否定了“历史事实”和“国家的房改政策”;否定了“房改房”的“历史来源”;否定了原职工家庭其余成员一直都是“具有分房资格和分调房人口的人群”的事实;是否定了家庭其余成员在国企分的福利房就是该“房改房”这给事实;否定了购买“房改房”的前提必须是先有资格分得该房的事实;否定了“房改售房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职工福利分房和优惠购房的事实”。

也没有认识到《物权法》是在“房改政策”施行结束多年后才诞生的事实。按这种逻辑推理,会有“一个人可以在他还没有出生时就可以支配已经在世上存在多年的事件”的奇怪现象发生 。但真有可能吗?

因此,这样的结论是及其荒谬和错误的。所以,《物权法》不适用于“房改房”纠纷案。而只能是“国家、地方、国企工厂的房改政策”才适用于“房改房”纠纷案。

同时,《物权法》也是要强调“登记人”是否是真正的“权属主体”的。在“第十九条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

因此,《物权法》实际上也是要求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的。不能简单地把后来出台的《物权法》与原来的“国家政策”对立起来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体现了《民法通则》上指明的“有法依法,无法

以政策”的基本原则。

同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早就有“适用案例”和“适用政策”的传统,特别是在法律极不完善的时期更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很长时期内执行得比法律严格得多,直接影响了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严打”刑事政策也长期影响着我国刑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对商品房的“限购政策”,至今仍然在其作用。

当然,到现在的2013年,国家的法制逐步健全了,应该要多强调法治,但在原则上还不能抛弃国家的历史政策。

因此,对于“房改房”无权确权纠纷案,适用于国家、地方和国企工厂“房改政策”,适用于“上海高院”关于《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996)沪高法(1996)250号政策。

但愿我们各级的司法人员能够尊重历史、重视司法实践、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维护真正享有“房改房”权利的“权属主体”,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以赢得广大人民的欢迎。

后出台的《物权法》不适用于“房改房”纠纷案

年龄稍大一些的人或了解我国住房制度该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房改房”就是“已售公房”,它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职工福利分房和优惠购房。“房改房”是国家对职工工资中没有包含住房消费资金的一种补偿,是我国“住房分配制度”向“住房商品化”过渡的一种基本形式。

在当时,国家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就是要把国家对职工的住房补贴从“暗补”变成“明补”,逐渐实现“住房分配”走向“住房市场化、商品化”。

我国当时施行的“房改政策”,是推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基本国策。其推进过程,大约始于90年代初,结束于90年代末。

必须注意的是“房改房”不同于后来出现的“商品房”。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房改房”的出售价格不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它是以“标准价”或“成本价”来出售给职工的。

2.“房改房”的销售对象是有限制的(是“职工家庭”,不是“户主个人”)。

3.“房改房”的面积是有所控制的(按照职工家庭人口数量控制享受面积档次)。

4.“房改房”的实际出售价格,是在“标准价”或“成本价”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工龄、职务或职称、家庭人口、一次付款等多方面的优惠折扣。

5.“房改房”在进入市场买卖时是有限制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当时房改过程的历史背景(公房的分配

一般都以家庭“户主”为代表,签订《公有住房售购合同》时是以家庭“户主”的形式出现的,付款收据是“户主”一人,而在《房产证》权属登记时,也以“户主”一人的姓名进行登记),导致后来在许多家庭出现了“房改房”房产确权纠纷案。

针对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996)沪高法(1996)250号讲得非常清楚:

“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各区、县人民法院:

自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公有住房出售以来,房屋纠纷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处理好公房出售后的纠纷,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听取了有关部门意见,提出了《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已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1996年第36次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现发给你们,请你们在审理这类案件中参照执行”。

并指出:“9、按“九四”方案购买的房屋,产权证登记为一人的,在诉讼时效内,购房时的购房人、工龄人、职级人、原公房的同住人及具有购房资格的出资人主张房屋产权的,可确认房屋产权共有。

12、在审理房产确权案件中发现系争房屋产权登记错误的,可建议房屋发证部门撤销错误登记,也可根据查证的事实重新确权。” 但是,在2007年10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后,有的人就片面地按照《物权法》的“第六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第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

效力。”来断定“房改房”《房产证》上“登记的是谁(一个人)”,就得出其“产权就是谁(一个人)”的结论。

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是否定了“历史事实”和“国家的房改政策”;否定了“房改房”的“历史来源”;否定了原职工家庭其余成员一直都是“具有分房资格和分调房人口的人群”的事实;是否定了家庭其余成员在国企分的福利房就是该“房改房”这给事实;否定了购买“房改房”的前提必须是先有资格分得该房的事实;否定了“房改售房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职工福利分房和优惠购房的事实”。

也没有认识到《物权法》是在“房改政策”施行结束多年后才诞生的事实。按这种逻辑推理,会有“一个人可以在他还没有出生时就可以支配已经在世上存在多年的事件”的奇怪现象发生 。但真有可能吗?

因此,这样的结论是及其荒谬和错误的。所以,《物权法》不适用于“房改房”纠纷案。而只能是“国家、地方、国企工厂的房改政策”才适用于“房改房”纠纷案。

同时,《物权法》也是要强调“登记人”是否是真正的“权属主体”的。在“第十九条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

因此,《物权法》实际上也是要求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的。不能简单地把后来出台的《物权法》与原来的“国家政策”对立起来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体现了《民法通则》上指明的“有法依法,无法

以政策”的基本原则。

同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早就有“适用案例”和“适用政策”的传统,特别是在法律极不完善的时期更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很长时期内执行得比法律严格得多,直接影响了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严打”刑事政策也长期影响着我国刑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对商品房的“限购政策”,至今仍然在其作用。

当然,到现在的2013年,国家的法制逐步健全了,应该要多强调法治,但在原则上还不能抛弃国家的历史政策。

因此,对于“房改房”无权确权纠纷案,适用于国家、地方和国企工厂“房改政策”,适用于“上海高院”关于《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996)沪高法(1996)250号政策。

但愿我们各级的司法人员能够尊重历史、重视司法实践、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维护真正享有“房改房”权利的“权属主体”,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以赢得广大人民的欢迎。


相关内容

  • 物权法对物业管理的影响
  • 物权法对物业管理的影响 毕文强 :大家下午好,我叫毕文强,现在从法律主体上来讲,我还是北京市忆通律师事务所律师,我们 3 月 22 日 正式审批下来北京市盛廷律师事务所,我在那里担任管委会主任,在此先声明一下. 今天很高兴在下午这一段时间里跟大家交流一下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在中午休息期 ...

  • 婚姻法解释(三)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于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八月九日 法释[20 ...

  • 浅析我国新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的规定
  • 浅析我国新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的规定 导 言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家庭财产,从财产的范围到财产的构成及财产的数量等都与以往不同.呈现出财产构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财产数额显著增多.投资经营性财产在家庭财产中所占比例增大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家庭的财产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储蓄存款.房屋等外,还包括在 ...

  • 离婚房产分割中以他人名义购买房屋法律指引
  • 离婚房产分割中以他人名义购买房屋法律指引 编者:覃达艺律师 20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第十二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用夫妻共同财产出资购买以一方父母名义参加房改的房屋,产权登记在一方父母名下,离婚时另一方主张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分 ...

  • [婚姻法解释三]学习笔记
  • <婚姻法解释三>学习笔记 第一条 当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以外的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 当事人以结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为由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撤销结婚登记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笔记] 先说第一款,查<婚姻法>第十条 ...

  • 北京市居民住宅的土地使用权证应该如何发?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政策 一 北京市居民住宅的 土地使用权证应该如何发 口蔡金水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 北京市正在准备对居民住宅的土地使 购房人就要承担很大风险. 所以, 土地使用权证至关重要 , 业主只 有同时拥有 ' 两证 ' ( 即房产证与土地使用权证)才算是合 ...

  • 婚姻法疑难问题讲义--王芳
  • 婚姻案件最新疑难问题分析 主讲人:王芳 引言 (略) 一.由婚姻继承纠纷引发的房屋确权诉讼 (一)因婚姻继承纠纷引发的房屋确权诉讼类型 案例:天津某公司法定代表人离婚案引发系列房产案 该夫妻名下有十多套房产,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是做能源的,公司想对外进行投资,想投在房地产,想到按揭贷款,原则上是公 ...

  • 没有实体权利的起诉人不具备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
  • --原告张某诉被告D县房管局与第三人王某.J局房屋行政登记案 刘万金 (载<行政法律文件解读>2008年第9辑) [要旨] 以客观上不存在的"权利"受侵犯为由提起行政诉讼,该起诉人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 [案情] 原告:张某,系J局离休干部李某之妻. 被告:D县房管局. ...

  • 叶剑红全面解读[婚姻法]新司法解释三
  • 全面解读<婚姻法>新司法解释三 作者:叶剑红 剑红法律网-婚姻站http://www.yejianhong.com/lh/ 作者单位:广东汉章律师事务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下称解释三)于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