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理解001

理解词义、句意及句段作用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意、分析语句作用。

题型一:理解词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如《囚绿记》中的“绿”象征新生与希望;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解题思路

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就具体思路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

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文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可以理解为和故乡的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的主题之所在。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词语的理解就需要联系这两方面。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因此“颇不宁静”这四个字是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同时,朱自清的“不宁静”也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

4.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依托修辞格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荷塘月色》一文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本句“酣眠”“小睡”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酣眠”,原意是酣畅的睡眠,睡得很沉;“小睡”,原意是打瞌睡。但联系该句破折号前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在谈月色,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而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的含义。

常用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题型二:理解句意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词句的表面义,体味其内涵。对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一般先分说(关键词的本义),再总说(整句话的意思);对含蓄隽永的句子一般先表层(句子本身强调的内容),再深层(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具体说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第三种提问方式也可以归结到“赏析散文的技巧”中)

解题思路

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因此,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

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是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例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句,只要抓住关键词“浮、洗、笼”这三个动词就可以总结出答案:写出了月光从上而下朗照荷塘、雾气从下而上轻盈升腾那种醉人的朦胧的飘飘欲仙的情景,描绘出了荷花荷叶在月下雾中特有的乳白的颜色和娇媚欲滴的姿容、轻柔缥缈的状态。达到了让读者如亲临荷塘、见到那迷人的月下荷塘美景一般的效果,也达到了表达自己在荷塘边得到暂时自由时那种喜悦心情的目的。 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

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意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4.辨析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解题方法

1.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又比如我们所要理解的句子是因果关系中属于“果”的那一部分,那么理解“果”的含意时就需要从“因”中求“果”。

2.做到“三想到”

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题型三:分析句段的作用

“有作用”的语句往往有以下特点: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的语句,在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的语句,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寄托思想感情的语句。解答这类题需要: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

解题思路

1.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一篇文章语言的遣用,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解答句段作用题,关键是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索

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起“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词句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具体如下:

(1)句子位于文章的开头

①点明主旨,领起全文(下文)。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这一作用适用于叙事类散文,如《背影》的开头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如《荷塘月色》的开头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句子位于文章的中间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句子位于文章末尾

①首尾呼应或总结上文。如《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②照应开头或深化或揭示主旨。如我们上文分析的《故都的秋》的结尾句。

③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4)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常用答题模式

形式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

理解词义、句意及句段作用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意、分析语句作用。

题型一:理解词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如《囚绿记》中的“绿”象征新生与希望;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解题思路

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就具体思路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

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文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可以理解为和故乡的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的主题之所在。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词语的理解就需要联系这两方面。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因此“颇不宁静”这四个字是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同时,朱自清的“不宁静”也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

4.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依托修辞格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荷塘月色》一文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本句“酣眠”“小睡”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酣眠”,原意是酣畅的睡眠,睡得很沉;“小睡”,原意是打瞌睡。但联系该句破折号前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在谈月色,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而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的含义。

常用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题型二:理解句意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词句的表面义,体味其内涵。对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一般先分说(关键词的本义),再总说(整句话的意思);对含蓄隽永的句子一般先表层(句子本身强调的内容),再深层(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具体说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第三种提问方式也可以归结到“赏析散文的技巧”中)

解题思路

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因此,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

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是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例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句,只要抓住关键词“浮、洗、笼”这三个动词就可以总结出答案:写出了月光从上而下朗照荷塘、雾气从下而上轻盈升腾那种醉人的朦胧的飘飘欲仙的情景,描绘出了荷花荷叶在月下雾中特有的乳白的颜色和娇媚欲滴的姿容、轻柔缥缈的状态。达到了让读者如亲临荷塘、见到那迷人的月下荷塘美景一般的效果,也达到了表达自己在荷塘边得到暂时自由时那种喜悦心情的目的。 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

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意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4.辨析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解题方法

1.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又比如我们所要理解的句子是因果关系中属于“果”的那一部分,那么理解“果”的含意时就需要从“因”中求“果”。

2.做到“三想到”

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题型三:分析句段的作用

“有作用”的语句往往有以下特点: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的语句,在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的语句,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寄托思想感情的语句。解答这类题需要: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

解题思路

1.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一篇文章语言的遣用,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解答句段作用题,关键是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索

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起“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词句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具体如下:

(1)句子位于文章的开头

①点明主旨,领起全文(下文)。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这一作用适用于叙事类散文,如《背影》的开头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如《荷塘月色》的开头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句子位于文章的中间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句子位于文章末尾

①首尾呼应或总结上文。如《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②照应开头或深化或揭示主旨。如我们上文分析的《故都的秋》的结尾句。

③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4)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常用答题模式

形式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


相关内容

  • 湖南各报刊投稿邮箱 2
  • 湖南各报刊投稿邮箱 2010-06-08 19:30 湖南各报刊投稿邮箱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时间:11-12 16:41:50 浏览: [大 中 小] <湖南日报> 410071 长沙市芙蓉中路18号 生活时空:(迟美桦)yingning66@163.com (门外食谈.百姓收藏 ...

  • 全国480余家报刊杂志投稿邮箱
  • 全国480余家报刊杂志投稿邮箱(1) <家长里短>家庭美文投稿邮箱:dagongcl@126.com <大地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投稿邮箱:dadiwx@sina.com <首先文学>文学投稿邮箱:cqdtch@126.com <家庭之友>情感故事投稿 ...

  • 全国散文投稿邮箱(引)
  • 散文全国部分报刊电子邮箱 <时代青年>杂志编辑 郜艳 cngaoyan@263.net <风流一代>杂志编辑 郑儒凤 zhengzheng911@163.net <深圳青年*国际>杂志编辑 慧慧:hhwwjb@163.net <女友>杂志编辑 莎梨 w ...

  • 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
  • 第34卷第2期Vol.34No.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2.00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 2014年2月20日 Feb.202014 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 朱蓓蕾 (葫芦岛市第一职业 ...

  • [转载]小小说刊物投稿邮箱
  • 小小说刊物投稿邮箱 (2011-04-05 22:10:16) 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小小说刊物投稿邮箱作者:杨列宝 小小说刊物投稿邮箱 小说选刊>XSXK@163.com小小说李朴Lp101@163.com <山西文学>kongling19801205@163.com ...

  • 2014最新全国主要诗歌投稿邮箱
  • 2014最新全国主要诗歌投稿邮箱 黑龙江省 <北方文学>[诗歌] bfwx@163.com <雪花>[诗歌] jixixuehua@126.com <岁月>[诗歌] sywxyk@sohu.com <诗林>[诗歌] hrbshilin@163.com ...

  • 全国报刊投稿电子邮箱
  • 全国报刊投稿电子邮箱 北京:<诗刊>sk1957@vip.163.com <人民文学>[诗歌]renminwx@263.net<青年文学> qnwx-wx@sohu.com 或qnwx@sohu.com <中国铁路文艺>zgtlwy@21cn.net ...

  • 花之笔记节选阅读答案
  • 篇一:花之笔记节选阅读答案 花之笔记阅读答案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花之笔记阅读答案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花之笔记我喜欢那些美得扎实厚重的花,像百合.荷花.木棉,但我也喜欢那些美得让人发愁的花,特 别是开在春天的,花瓣儿菲薄菲薄,眼看着便要薄得没有了的花,像桃花.杏花.李 ...

  • 长恨歌学案
  • 高二语文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案001 (选修:古代诗歌散文) 编写人:马晓玲 审核人:黄丽霞 学生班级 姓名 组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 ) 凝脂( ) 云鬓( ) 骊宫( ) 鼙鼓( ) .....城阙( ) 千乘( ) 花钿( ) 萦纡( ) 旌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