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规划 申报书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建设方案

院 校 名 称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旅游管理

所 属 省 市 贵州省贵阳市

填 表 日 期 2011年10月12日

目 录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3

1、行业背景 „„„„„„„„„„„„„„„„„„„„„„„„„„„„„„3

2、产业发展分析 „„„„„„„„„„„„„„„„„„„„„„„„„„„„4

3、社会需求分析 „„„„„„„„„„„„„„„„„„„„„„„„„„„„4

4、紧缺人才分析 „„„„„„„„„„„„„„„„„„„„„„„„„„„„5

5、专业建设基础 „„„„„„„„„„„„„„„„„„„„„„„„„„„„6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8

(一)建设思路„„„„„„„„„„„„„„„„„„„„„„„„„„„„„8

1、指导思想 „„„„„„„„„„„„„„„„„„„„„„„„„„„„„„8

2、基本思路 „„„„„„„„„„„„„„„„„„„„„„„„„„„„„„9

(二)建设目标„„„„„„„„„„„„„„„„„„„„„„„„„„„„„9

三、专业重点建设内容„„„„„„„„„„„„„„„„„„„„„„„„„„9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9

1、建设目标„„„„„„„„„„„„„„„„„„„„„„„„„„„„„„10

2、突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段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10

3、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11

4、实施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的课程体系„„„„„„„„„12

(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16

1、教学模式改革„„„„„„„„„„„„„„„„„„„„„„„„„„„„16

2、教学内容改革„„„„„„„„„„„„„„„„„„„„„„„„„„„„17

3、教学评价改革„„„„„„„„„„„„„„„„„„„„„„„„„„„„17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18

1、建设目标„„„„„„„„„„„„„„„„„„„„„„„„„„„„„„18

2、建设内容„„„„„„„„„„„„„„„„„„„„„„„„„„„„„„18

(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19

1、建设目标„„„„„„„„„„„„„„„„„„„„„„„„„„„„„„19

2、建设内容„„„„„„„„„„„„„„„„„„„„„„„„„„„„„„19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1

1、建设目标„„„„„„„„„„„„„„„„„„„„„„„„„„„„„„21

2、具体建设内容„„„„„„„„„„„„„„„„„„„„„„„„„„„„21

(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22

1、建设目标„„„„„„„„„„„„„„„„„„„„„„„„„„„„„„22

2、建设内容„„„„„„„„„„„„„„„„„„„„„„„„„„„„„„22

(七)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22

1、建设目标„„„„„„„„„„„„„„„„„„„„„„„„„„„„„„22

2、建设内容„„„„„„„„„„„„„„„„„„„„„„„„„„„„„„22

四、保障措施„„„„„„„„„„„„„„„„„„„„„„„„„„„„„„23

(一)建立项目建设组织机构„„„„„„„„„„„„„„„„„„„„„„„23

1、项目建设领导小组„„„„„„„„„„„„„„„„„„„„„„„„„„23

2、项目建设监督小组„„„„„„„„„„„„„„„„„„„„„„„„„„24

3、项目建设办公室„„„„„„„„„„„„„„„„„„„„„„„„„„„24

(二)项目实施具体保障措施„„„„„„„„„„„„„„„„„„„„„„„24

1、思想保障„„„„„„„„„„„„„„„„„„„„„„„„„„„„„„24

2、组织保障„„„„„„„„„„„„„„„„„„„„„„„„„„„„„„24

3、制度保障„„„„„„„„„„„„„„„„„„„„„„„„„„„„„„25

4、经费保障„„„„„„„„„„„„„„„„„„„„„„„„„„„„„„25

五、经费预算„„„„„„„„„„„„„„„„„„„„„„„„„„„„„„25

六、管理制度„„„„„„„„„„„„„„„„„„„„„„„„„„„„„„26

(一)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26

1、建设目标„„„„„„„„„„„„„„„„„„„„„„„„„„„„„„26

2、校企合作制度建设„„„„„„„„„„„„„„„„„„„„„„„„„„27

3、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建设„„„„„„„„„„„„„„„„„„„„„„27

(二)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27

项目概述:本项目面向贵阳市“十二五”第六大产业布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专业群(导游、涉外旅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酒店管理)的发展。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1、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和“绿色产业”,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取得长足发展。为加速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0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到2020年,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成为世界上第1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4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2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1亿人次,游客市场总量达30亿人次。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贵州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使贵州成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2011年9月26日,第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会上省委书记栗战书强调:全省动员、乘势而上,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贵州打造成为“没来过的想来,来过了的还想来,来了就不想走”的在国内国际具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到2015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将达到2.5亿至2.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旅游增加值达800亿元左右,占GDP 比重8%,接近发达国家10%的水平。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贵州省会城市,肩负着为旅游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旅游管理专业是学院新崛起的专业,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产学对接基础,契合贵阳市六大产业布局。提升该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有利于实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

链对接产业链,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产业发展分析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加快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按照把我省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多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和酒店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我省旅游接待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村镇、旅游文化商品集散地,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规模化发展。制定出台促进度假酒店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旅游度假区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扶持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推动涉旅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大力开拓客源市场,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贵阳市“十二五”规划指出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是贵阳市六大产业之一,用五年时间建成中国旅游大市,各项旅游指标翻两番,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9819.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10.94亿元。到2015年,贵阳旅游将依托气候、生态、资源优势,建成世界避暑旅游名城、中国温泉旅游名城、中国休闲度假名城和西南会展旅游名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服务类特别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发展将是贵州和贵阳“十二五”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与本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紧密结合,前景广阔。

3、社会需求分析

(1)全国旅游人才需求分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满足旅游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旅游职业教育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开发建成各级景点2万多个、A 级旅游景区近1000家。各类旅行社16891家、优秀旅游城市247个。全国旅游住宿设施约40万家,其中星级饭店14099家。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为800万人,到2020年,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2000万以上,这样人才缺口至少在1200万人以上,平均每年需求约60万人(以20年间计算)。

(2)贵州旅游人才需求分析。贵州省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就业前景最广阔的行业,每年正以20%速度递增发展。目前,贵州旅游企业发展规模庞大,星级饭店有几十家,非星级的旅馆上千家,旅行社100多家,旅游景区有序保护开发。旅游行业的发展,导致对旅游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迫切要求提高旅游职业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扩大旅游职业人才培训的规模。

贵州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贵州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跨越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贵州省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贵州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避暑旅游等新兴、专业人才更为短缺。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是我省需要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五支人才队伍,瞄准六个突破口。到2015年,力争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培养和引进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2万人,培训各类旅游从业人员200万人次以上;全部导游人员、90%以上旅游行业服务人员和7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培训合格上岗。”由此可见,在贵州省旅游业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旅游从业人员需求达到14.21万,贵州旅游人才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增大,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4、紧缺人才分析

(1)专业计调人员紧缺。旅游管理系通过与旅行社的面对面接触方式了解旅行社岗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正发生转折性变化,一直隐在幕后的计调正成为旅游行业最紧缺的人才受到各大旅行社的追捧,大大抢了导游的风头。所谓“计调”,是“计划调度”的简称,在英文中称为“operator ”,直译为“操作者”。

顾名思义,旅行社的计调是进行旅游实际操作的专业人员,他们负责新线路的开拓、食宿谈判、行程安排、成本核算等经营管理工作。贵阳市有大小旅行社几百家,对于懂得旅游业务开发和经营的计调人才的需求缺口相当大,随着我国对旅游市场规范的加速,一些旅行社越来越正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运作旅游业务的计调人员就越来越受到旅行社的青睐。

(2)旅游产品策划人才匮乏。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中国旅游走向主题化。主题旅游线路、主题旅行社、主题旅游宾馆度假村、主题性旅游项目将蓬勃发展。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文化型、享受型旅游。工业、农业、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正不断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另外个性化线路也越来越受到众多旅游者的青睐,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产品策划人才,主要负责旅游产品计划的预测与设计以及线路的日常事务工作;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与统计工作;负责监控收客计划,避免客源流失;协调好与旅游供应商与地接社联系,做好旅游行程安排。

能否拥有高素质创新型旅游策划人才,将决定旅游企业是否被淘汰。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打破以往模仿性开发的发展套路,创新开发旅游产品已经成为上海旅游企业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在贵阳各大旅游企业中,绝大多数都设置了“企划部”,旅游策划人才已经成为贵阳旅游业重要的一线人才。但是,经过旅游策划专业培养的人才极为罕见,而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策划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

(3)旅游市场营销人才紧俏。由于贵阳旅游作为贵州轴心不管是景区酒店还是旅游公司,都面临新市场的开发问题,在贵阳上百家主要旅游企业中,提出了对高素质高技能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部分企业制订了令人眼热的高待遇标准,旅游业出现了争抢高素质高技能旅游市场营销人才的趋向。

(4)会展专业人才呈现走俏之势。贵阳市金阳新区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会展业务的开展,需要大量会展策划人才、会展技术人才、会展管理人才、会展营销人才、翻译人才、会展销售人才等,人才匮乏明显,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

5、专业建设基础

(1)师资力量。旅游管理系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稳定、结构合理、整体素质

优良,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4人(专职教师18名、兼职教师6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9名硕士研究生、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4名具有“双师型”资格,完全能够支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2)专业建设。旅游管理系开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英语”五个普通全日制高职专业和“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两个中职专业,专业特色鲜明,行业针对性突出。

(3)硬件资源。学院旅游管理大楼和旅游酒店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主要有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模拟社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前厅和客房实训室、酒吧模拟实训室等。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配合企业搞技术培训、管理策划、资源开发规划等工作。加强校企合作,与省内外知名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贵阳市星级酒店、会展等企业合作,保证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满足学生岗位技能的实训教学需要。

(4)办学贡献。旅游管理系目前在校学生近600人,15个班级。建系三年间共培养了151名全日制毕业生,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基本集中于旅游行业,近85%的毕业生长期稳定在旅游行业工作。

(5)办学特色。旅游管理系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对外联系,在学院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马来西亚汝来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的基础上,打造旅游管理系“饭店业人才培养基地”,试点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学生与马来西亚汝来大学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与加拿大枫华国际教育投资集团(CIBT )合作,筹建环球教育中心项目;加大旅游课程嵌入,引进国际旅游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院社会声誉度。开拓国际市场,选派旅游管理系优秀学生到亚洲、欧美、英联邦国家等知名大学留学深造,或者海外实习就业。

(6)办学多元化。旅游管理系与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办学,开展专科与本科衔接自学考试,学生经过自考助学班学习,通过相关课程考试合格,毕业时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旅游管理自学考试本科文凭。

(7)办学模式。旅游管理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培养模式,树立了“大旅游、大市场、大专业”意识,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教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办学理念,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方式,“行业引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以及基于职业能力为基础,与行业深度融合,各具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基本就业率、行业就业率、稳定就业率、业内发展率作为检验我们办学效果的基本指标体系,并用于反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技能训练,为省内外旅游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8)办学成果。①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与旅游产业链相关的、以旅游管理类和酒店管理类为主体的专业格局,市场的针对性比较强,技术应用的特征比较突出,作为龙头的核心专业具有辐射其他专业的核心能力。②课程体系。逐渐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每门课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大纲和讲义;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计划,积极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了以职业能力本位为特征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具备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旅游管理系现有专任教师18名,双师型教师占77.7%,聘有兼职教师6名。④实训实习条件。建立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旅游实训大楼建成,配置有实训室若干,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建立了多家稳固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⑤校企合作。校企融合进一步加强,与世纪金源集团、天怡豪生集团、贵州海外旅游公司、贵州普瑞斯汀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AHLA-EI 贵州授权机构)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⑥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近三年来,旅游管理系先后承担省、市和院级课题5项,编写出版专著和旅游系列教材1本。⑦双证制。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⑧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新生报到率78%以上。⑨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学院系部目前贵阳市饭店管理人员人才培训基地。⑩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先后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和马来西汝来大学友好往来,并与他们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贵州省旅游教育界和产业界产生一定影响。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

意见》,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旅游行业不同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提高办学水平、稳步发展,努力为贵州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基本思路

依托旅游业的发展,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引入先进国际职业标准,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开展 “双证制”,实现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创建“旅行社工作室”和“导游模拟实训室”,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课程综合性评价体系,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建设旅游管理实训大楼,解决生产性实训问题,新建1个中心、2个一体化教室,改善实训条件,搭建职业培训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建立就业(用人) 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贵州省、贵阳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在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的两个平台上,建成与贵州成为多民族特色文化、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和避暑胜地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旅游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旅游行业、服务当地经济,使教学成果引领贵州旅游职业教育;将旅游管理系建设成贵州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专业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人

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打造“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 注重旅行社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从旅行社计调、销售、导游、门市接待、会奖服务、出境领队等岗位入手,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培养能适应旅行社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

1、建设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职业核心能力,系统掌握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有较高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协调组织和创新能力,具备旅游活动(产品)策划(推介)、导游服务、酒店服务、公关、会展组织与策划、计算机应用等专项管理能力、能够综合处理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问题,考取导游资格、餐厅(客房)服务员、普通话和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能够从事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产品策划与营销、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

2、突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段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走“特色引领型”的专业发展道路。旅游管理专业从2008年招生开始,定位明确,主要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从业人员。

①面向国际。先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和马来西亚汝来大学校友好往来,并建立校际合作关系。适时派遣教师赴国外培训学习,派遣学生赴亚欧国家知名大学学习交流;积极筹建阿联酋迪拜五星级酒店、马来西亚丽星邮轮公司等海外实习基地,选送部分学生到海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就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与环球集团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与国际著名旅游院校、培训机构和品牌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著名院校的教学资源,探讨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旅游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寻求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地区旅游协会、亚太地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网(APETIT )、 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合作与研讨,提升学院的国际声誉。

②依托行业。根据贵州省旅游市场无淡旺季的特点,及时安排大二以上的学生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校教学安排,选派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来校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技术)标准、服务理念、服务信息,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模式改革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周期,体现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对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调查反馈,均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贵阳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贵州省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在“政、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的两个平台上,探索符合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办学体制,强化国际化办学特色。

(2)校企融合,理实一体培养人才。根据旅游人才国际标准和旅游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按照实景实境的教学环境、学校企业的双向交互、汉语外语的双语教学、服务管理的双重能力教育模式,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尤其是与贵州知名旅游行业的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旅游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①课堂教学。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和管理能力模块主要在校内学习,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的学习将实行50%在课堂学习,50%在企业或实训基地或景区景点学习的方式,由企业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教学和教材建设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过程。

②实境实景教学。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将企业实境训教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悉观摩阶段。从学生第一、二学期在校模拟旅行社观摩实行,并到贵阳市各大旅行社参观考察。由校实训教师和企业共同负责。

第二阶段:实境见习阶段。从第三、四学期学期开始安排学生轮流到旅游行业进行短期见习,可以在旅游职业岗位见习,也可为大型活动作服务和志愿者

第三阶段:就业顶岗实习阶段。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就业性实习。

3、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按照旅游管理系专业群突出“国际化”、“应用型”与“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加强校企合作,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以旅游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及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机制,构建符合旅游职业培养要求的校企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着力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到2013年,争取把我系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校企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专业品牌鲜明、社会竞争力强、能够引领我省旅游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示范性专业。

4、实施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的课程体系

以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课程改革试点专业,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从旅游岗位任务出发,探索旅游岗位任务的特点,详细分析旅游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形成适合旅游岗位任务的人才培养标准,重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基础课程,凸显动手能力的培养,建设新的课程标准,系统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课程及配套教材,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1)课程体系建设

①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突出工学结合,构建与旅游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基于工作导向的模块化柔性课程体系;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体系下的重点课程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立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平台;编写新课程体系下的课程教材,形成高职类旅游管理课程标准,逐步向全省同类专业推广。

②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与措施。以就业导向为基础,依据旅行社工作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依据旅行社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依据旅行社岗位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以旅行社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为设计理念,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依据旅游企业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以及岗位群能力分析的结果,设置相应的三个模块化课程结构,即职业基础、管理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三大模块。职业基础和管理能力两大模块,属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管理、营销等能力,为学生进入旅游行业进一步进行岗位知识学习铺垫,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与旅游管理核心岗位群对接,由导游岗位模块、计调岗位模块、销售岗位模块、会展策划岗位模块、门市接待岗位模块和出境领队岗位模块构成,旨在学习能力适应旅行社岗位能力需求。每一子模块有一门核心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修任何一个或多个子模块的课程。每一子模块开设专业外语,加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和涉外岗位的工作能力。(见下表)

③建设具有“工学结合” 的优质核心课程及共享教学资源库

建立旅游企业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的合作机制,组织骨干教师,与旅游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根据旅游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面向工作过程,优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实践内容由专兼职教师在企业联合完成,教师训教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旅游业岗位工作情境,采用案例法、实境操作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与教学情境对接。

(2)课程建设内容

(3)教材建设

1)建设思路

①校企联合开发,学校教师和行业兼职教授共同编写教材或讲义或实训教材,突出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适用于工学结合、“实境训教”。

②教材的建设主要围绕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展开。并将同步建设教学资源库,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向专业群和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辐射。

2)建设内容

①编写教材: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贵州旅游资源概论等。

②编写讲义补充教学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教材内容滞后的现象,组织骨干教师深入旅游行业进行调研和顶岗锻炼,及时编写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讲义,通过系列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将新信息传递给师生,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③编写实训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的实训教材

组织一线工作骨干、专兼职教师、对每一门实训教程及其内容进行认真研究,按

照“工作过程”的实际,旅行社销售、计调、门市接待、导游、出境领队和会奖服务等职业能力的要求,编写旅游管理课程的内容。

④补充电子教材和音像教材

计划在五年内拍摄一套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录像,并将其作为相应专业教材的配套音像教材。这套录像教材将通过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投入使用,使学生能直观地熟悉旅行社操作流程及过程控制。

(4)教学资源库建设

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方案、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课件、电子教案、项目设计方案、实验实训、核心能力测试题库、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上校园网,方便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

1、教学模式改革

(1)主讲教师变化。打破传统课程教学一个教师满堂灌的模式, 根据旅行社的工作过程,在每一个岗位设置相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 一门课程分成不同模块, 每个模块由这一领域的专家讲授. 如核心课程课程可分为旅行社市场分析与确立、旅行社销售渠道、旅行社促销技巧和旅行社客户维护四大模块。旅行社市场分析与确立模块可以由专职老师讲授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后,由旅行社第一线的市场营销部人员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旅行社客户维护模块可以由这一领域领军企业春秋旅行社的专家讲授。

(2)主讲课堂变化。打破传统固定课堂的模式,采用教学场地多样化,将课堂、学校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和旅行社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实景实境的环境。如核心课程《计调实务》,教师在课堂讲授旅游线路的设计方法和如何报价之后,就应安排学生去学校模拟旅行社计调部进行实务操作,掌握基本技能后,再安排去上海旅行社企业计调部进行短期见习,找出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的差距,明确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3)教学组织形式变化。发挥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采用“合作式课堂”即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主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负责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主要部分的教学;聘请旅行社专家结合课程进行专题讲座或专项辅导、培训;学生除学习和参与训练外,同教师

一起共同完成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项目,必要时学生可公开宣讲自己的作业;“分享式学习”即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提倡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分组考核的方式。因而学习方式呈现正面教学、独立学习、双人学习、小组学习(报告)等多种形式;“模仿式学习”即视旅行社相关岗位的项目计划(策划)书作为样板,供学生模仿,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和学习信心。课外教学强调工学结合,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学校课程和企业联合培养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内容变化。减少原有的与旅行社岗位不直接相关的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增加了旅行社岗位与能力要求需要的课程;减少了专业性强、就业可能性小的课程,如会计类课程,因为旅行社很可能在选择这类人才时,在财经类的专业中挑选。增加了行业发展急需的、与时俱进的课程,如会展、奖励旅游和大型活动策划等;为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增加了外语课程,每一专业群都有专业外语课,并增加了第二外语,提高学生核心竞争能力。

(2)课程内容变化。打破以往大量理论知识灌输的做法,确立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减少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增加实训、实践比重。如在讲授《奖励旅游》课程时,对奖励旅游定义、意义、作用减少课时数,增加行程安排、活动策划、主题晚宴设计等内容的实训课时。

(3)实践教学环节变化。原有的实践环节为三大环节,即少量的课堂实训、一周的野外踩点实习和最后的顶岗实习。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即岗位基本技能实训、岗位专项技能实训、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岗位拓展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如计调岗位实训,其基本技能有:旅游采购训练、旅游线路设计训练、线路报价训练等等。专项技能训练(岗位核心能力训练)有:国内主要线路报价,主要出境旅游线路设计等等。综合技能训练:计调从设计产品、报价、合同、采购、结算完整服务过程训练。岗位拓展技能是指转岗或上升到管理层应具备的技能,如计调部经理应拟定管理制度,适当进行导游或销售岗位的训练,以适应转岗的需要。顶岗实习能将以上的实训付诸现实,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成长。

3、教学评价改革

(1)教学评价改革实现三个“打破”,三个“确立”。打破评价内容单一化,

确立评价内容全面化。旅行社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除了专业要求外,更关注的是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从多角度进行的全面的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学习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旅行社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

(2)打破评价方式终结化,确立评价方式过程化。打破传统对固化成果的终结性评价,将评价“嵌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动态化评价方式 。如核心课程《计调实务》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以期终考试定成绩,根据卷面成绩定等第。改革后,卷面成绩只占50%,其余50%是根据校内实训和旅行社见习的表现确定的。

(3)打破评价主体单一化,确立评价主体多元化。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树立教师、企业、学生共同评价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设计、实习结合起来评价。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按照“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要求,引进和培养教学水平高、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与知名行业企业人才交流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支由旅游行业资深专家、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90%的目标。

1、建设目标

采取培养和聘请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名师工程建设。通过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途径,提升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与知名企业合作,从中聘请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在规划期内,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熟知旅游业和职业教育教学、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专兼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企业兼职教师比达50%。

2、建设内容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聘请。到2013年,重点专业培养2名带头人,一般专业每个专业培养1名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熟知旅游业前沿动态,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具有双师资质及专业运行的领导能力,是业内认可的专家。同时聘请1名在职的

国际旅行社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作为专业带头人,共同参与本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岗位技能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工作,对所引进的专业带头人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并配备相应的办公及实验实训设施。

(2)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聘请。培养5名具有企业经历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有在企业业务岗位任、兼职的经历,能胜任核心课程的专业教学工作,在旅行社教育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科研及创新能力。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系现有14名“双师型”教师,但旅游管理专业极少。在规划期内,每年安排3名专业教师深入旅游行业合作基地企业进行半年或1年业务挂职锻炼,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职业能力培训,获职业资格,并对参加职业能力培训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使本专业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拥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资格,“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

(4)兼职教师的聘请和管理。专本业现有企业兼职教师4名,在现有基础上增聘4名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行社企业职业经理人和服务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至2013年,使企业兼职教师总数达到50%。同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根据每学期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跟踪测评的结果,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兼职教师教学培训计划,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参加教学培训不少于16学时,并对聘请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完善、新建融教学、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在西部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按照职业标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进一步拓展校外认知实习及顶岗实习基地,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制定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

1、建设目标

按照“企业全程介入、实境实景教学、工学深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共建与专业建设及教学运行相匹配的实训教学体系,满足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鉴定的要求。建设期内完成5个项目建设任务,重点建设2个实训室和1个基地,使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时间占课时比例达到50%。

2、建设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学院旅游管理实训大楼和旅游酒店,建成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模拟社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前厅和客房实训室、酒吧模拟实训室等, 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达到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

①建设以导游服务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模拟导游实训室。拥有一个具有270度环幕数字显示系统,高速计算机图形处理系统,多路无线扩音系统,摄像和多媒体数据采集系统。导游员和景点环境融合,可提供步行、车行等多种运动模式的虚拟现实,主要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训需要,并可向其它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导游资格的技能鉴定服务。

②建设“校苑”旅行社,拥有与行业对接的旅行社门市、策划、票务销售、内部管理等工作相关的软硬件等专业设备。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项目一览表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①境内实习基地建设

(A )旅行社实训基地建设。从现有的20多个旅行社实训基地中,选出5家旅行社,投入经费,发展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基地,与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联合实训、联合考核,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参与旅行社

的旅行社岗位见习,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

(B )景区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贵阳市旅游的优势,除了知名的花溪公园、乡土旅游资源外,将优秀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名人故居等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总结,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的一线工作当中。每年组织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为期2-7天的景区实习,以培养对专业的了解、热爱和基本的景区管理能力。

②境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拓宽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利用各种合作渠道,促进学生海外研修、实习和就业。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学院办学资源和系部办学优势,整合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多方面、多途径、多模式、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加大对旅游行业职工的培训力度,加大对贵阳市新增劳动力、城市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

1、建设目标

让专业教师走出课堂,为旅游企业、行业人员培训,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国际国内资源,积极开拓行业内外市场,扩大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的规模,提升学校和专业品牌, 成为贵州旅游人才的培训基地和研发基地,成为周边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的培训中心,为贵州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培养骨干,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2、具体建设内容

(1)行业培训。建立培训基地,让专业教师走出课堂,为旅游企业、旅游行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学校作为培训基地,成为贵州旅游行业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发挥贵阳市高职教育的龙头地位作用,与省、市属中、高职院校加强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贵州省或贵阳市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

培训具体形式:依托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面向部分学校专业教师和旅游工作者进行培训。可采用派驻师资、短期面授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以学校作为培训基地,把受培训的学员请进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和优势,扩大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和旅游行业的知名度。

培训具体方法:在培训前期,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案,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制定出不同内容的培训计划。做到每年与结队的企业和学校作定期培训,并对受培训者做培训成长跟踪和反馈记录,真正达到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目的。

(2)技术服务。利用专业优势,为旅游企业、旅游行业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策划、客户开发与维护等技术服务。教师深度融入到旅游企业、旅游行业中去,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规划当中,针对旅行社行业工作高强度、人员流动大的特点, 帮助旅行社开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等相关项目。如: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策划、客户开发和维护。

(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 1、建设目标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2、建设内容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七)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1、建设目标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改良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侧重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生品格、完善的智力结构、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职业素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建设内容

(1)素质教育师资培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素质要

求,对学生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进修;聘请校内班级和社团学生素质教育兼职老师以及社会或企业兼职素质教育导师;进行相关素质教育问题研讨并形成相关论文。

(2)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学程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学生能就业,就好业。

(3)素质拓展活动。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为加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大力推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建设、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等,我们将在建设目标实现的各方面进行有力的保障。

(一)建立项目建设组织机构 1、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郭华玲 副组长:刘路明、李炳昌 成 员:

马煜琨(贵州省导游培训中心) 王 峥(贵阳市导游培训中心) 吴 迈(贵州省旅游局)

黄 新(贵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惠亚新(中国青年旅行社贵州分社) 田 青(贵州海外旅行社) 吴 艳(贵阳天河潭风景名胜区) 江东才(贵阳南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 孟 昕(法国雅高集团北方区培训总监) 王 佳(北京天伦酒店培训经理) 罗 薇(天怡豪生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 陈 钟(贵州星客酒店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

杨顺明(金阳酒店餐饮总监) 高 军、徐 敏、陈 健、王德义 2、项目建设监督小组 组 长:王庆春 成 员:韩根民 3、项目建设办公室 主 任:陈健

副主任:郑俞君、刘艳丽、赵璟

成 员:李海瑛、计晓燕、魏润忠、严寒、刘颖。 (二)项目实施具体保障措施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定《旅游管理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旅游管理系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质量标准》等一系列相关支持性文件。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实时跟踪的运行模式。及时听取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以教学管理信息化为平台,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完善各种教学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思想保障。系部领导经常面向全体师生介绍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动态、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以及职业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从而让全体师生能够正确看待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质量、理性思考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深刻认识提高质量对系部科学发展和促进自我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而把思想认识转化为提高质量的现实行动。系部领导经常通过宣传教育,而磨合乃至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化解矛盾,求同存异,激发师生改革创新热情,消除顾虑,减少变革阻力;认真谋划变革的起始工作,申明变革主张和价值观,多与师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取得理解支持,杜绝争讼本源。

2、组织保障。建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管理团队,明确系主任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对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各研究室主任在系主任的授权与领导下,按照既定的质量目标和战术措施,分解任务,指导协调,激励教师,管理过程,监控质量,确保教育教学系统高效运行。各教研室主任要细化工作,带领一线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措施,对不同态度、不同能力的教师给予不同的指导、督促与检查,确保完成工

作任务。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要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投身质量改进与提高行动,合作互动,分享经验,改进教学。

3、制度保障。建立规划实施机制体制,明确岗位职责,制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旅游管理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十二五”期间拟建立并完善“文件资料归档保管工作细则、产学研合作制度、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实训管理规定、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

4、经费保障。除申请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为主外,建立以地方政府以公共财政投入为辅,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主要用于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设备、改革课程教材、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一是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贵阳市财政逐年提高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二是以市级财政为主体,保证专业建设的设备经费、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与建设经费。三是学院每年自筹几十万元配套经费,主要用于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设备、改革课程教材、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四是建立严格的经费使用制度和逐级审批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对各建设项目教学资源的成本核算,把资源的使用效率作为考核各项目小组的重要指标;实施设备采购公开招投标制度,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经费预算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周期为2年(即: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总投入资金41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235万,地方财政14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万元,学院自筹25万元。具体见下表:

中央资金年度预算明细表

六、管理制度

(一)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1、建设目标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运行保障机制;完善“订单培养”管理制度、教师下企业锻炼考评制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企业指导教师的聘用与管理机制、

学生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制度、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企业奖助学金管理办法,保障“校企双主体”育人顺利开展,确保旅游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质量。

2、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段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加旨与企业三种合作形式:第一贵阳世纪金源大酒店为主体的顶岗实习和生产实习;第二为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人才,形成“共赢”模式;第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共育人才、共同管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建设期内,重点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完善实训实习领导机构和相关制度,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评价制度等。

3、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准,重点进行专业建设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合作激励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二)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严格执行中央、地方制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实施有关专业建设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及考核机制等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1、制定专业建设负责人责任制和建设过程管理合同制,明确各级专业建设负责人和管理小组的职责。

2、实施专业建设月报制度。每月末由各建设组负责将建设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专业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便对建设任务进行及时全面的跟踪监测。

3、建立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对专业建设进程、资金投入和使用进行动态监测,重点考核专业建设所要达到的功能和效果。每半年由专业建设管理办公室牵头,以专业建设专家顾问团成员为主,对照专业建设监测点进行考核,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对未能按照专业建设方案要求完成专业建设的,由学院和专业建设所在部门提出整改方案,报专业建设管理办公室批准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工作,确保重点专业如期建成。同时,接受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对重点专业建设的考核与评估。

4、制订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统一管理,专人负责。

5、制定专业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管理和使用办法,对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金额在5万以上的物资采购,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及学校相关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及招投标采购。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建设方案

院 校 名 称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旅游管理

所 属 省 市 贵州省贵阳市

填 表 日 期 2011年10月12日

目 录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3

1、行业背景 „„„„„„„„„„„„„„„„„„„„„„„„„„„„„„3

2、产业发展分析 „„„„„„„„„„„„„„„„„„„„„„„„„„„„4

3、社会需求分析 „„„„„„„„„„„„„„„„„„„„„„„„„„„„4

4、紧缺人才分析 „„„„„„„„„„„„„„„„„„„„„„„„„„„„5

5、专业建设基础 „„„„„„„„„„„„„„„„„„„„„„„„„„„„6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8

(一)建设思路„„„„„„„„„„„„„„„„„„„„„„„„„„„„„8

1、指导思想 „„„„„„„„„„„„„„„„„„„„„„„„„„„„„„8

2、基本思路 „„„„„„„„„„„„„„„„„„„„„„„„„„„„„„9

(二)建设目标„„„„„„„„„„„„„„„„„„„„„„„„„„„„„9

三、专业重点建设内容„„„„„„„„„„„„„„„„„„„„„„„„„„9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9

1、建设目标„„„„„„„„„„„„„„„„„„„„„„„„„„„„„„10

2、突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段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10

3、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11

4、实施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的课程体系„„„„„„„„„12

(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16

1、教学模式改革„„„„„„„„„„„„„„„„„„„„„„„„„„„„16

2、教学内容改革„„„„„„„„„„„„„„„„„„„„„„„„„„„„17

3、教学评价改革„„„„„„„„„„„„„„„„„„„„„„„„„„„„17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18

1、建设目标„„„„„„„„„„„„„„„„„„„„„„„„„„„„„„18

2、建设内容„„„„„„„„„„„„„„„„„„„„„„„„„„„„„„18

(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19

1、建设目标„„„„„„„„„„„„„„„„„„„„„„„„„„„„„„19

2、建设内容„„„„„„„„„„„„„„„„„„„„„„„„„„„„„„19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1

1、建设目标„„„„„„„„„„„„„„„„„„„„„„„„„„„„„„21

2、具体建设内容„„„„„„„„„„„„„„„„„„„„„„„„„„„„21

(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22

1、建设目标„„„„„„„„„„„„„„„„„„„„„„„„„„„„„„22

2、建设内容„„„„„„„„„„„„„„„„„„„„„„„„„„„„„„22

(七)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22

1、建设目标„„„„„„„„„„„„„„„„„„„„„„„„„„„„„„22

2、建设内容„„„„„„„„„„„„„„„„„„„„„„„„„„„„„„22

四、保障措施„„„„„„„„„„„„„„„„„„„„„„„„„„„„„„23

(一)建立项目建设组织机构„„„„„„„„„„„„„„„„„„„„„„„23

1、项目建设领导小组„„„„„„„„„„„„„„„„„„„„„„„„„„23

2、项目建设监督小组„„„„„„„„„„„„„„„„„„„„„„„„„„24

3、项目建设办公室„„„„„„„„„„„„„„„„„„„„„„„„„„„24

(二)项目实施具体保障措施„„„„„„„„„„„„„„„„„„„„„„„24

1、思想保障„„„„„„„„„„„„„„„„„„„„„„„„„„„„„„24

2、组织保障„„„„„„„„„„„„„„„„„„„„„„„„„„„„„„24

3、制度保障„„„„„„„„„„„„„„„„„„„„„„„„„„„„„„25

4、经费保障„„„„„„„„„„„„„„„„„„„„„„„„„„„„„„25

五、经费预算„„„„„„„„„„„„„„„„„„„„„„„„„„„„„„25

六、管理制度„„„„„„„„„„„„„„„„„„„„„„„„„„„„„„26

(一)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26

1、建设目标„„„„„„„„„„„„„„„„„„„„„„„„„„„„„„26

2、校企合作制度建设„„„„„„„„„„„„„„„„„„„„„„„„„„27

3、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建设„„„„„„„„„„„„„„„„„„„„„„27

(二)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27

项目概述:本项目面向贵阳市“十二五”第六大产业布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专业群(导游、涉外旅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酒店管理)的发展。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1、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和“绿色产业”,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取得长足发展。为加速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0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到2020年,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成为世界上第1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4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2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1亿人次,游客市场总量达30亿人次。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贵州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使贵州成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2011年9月26日,第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会上省委书记栗战书强调:全省动员、乘势而上,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贵州打造成为“没来过的想来,来过了的还想来,来了就不想走”的在国内国际具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到2015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将达到2.5亿至2.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旅游增加值达800亿元左右,占GDP 比重8%,接近发达国家10%的水平。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贵州省会城市,肩负着为旅游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旅游管理专业是学院新崛起的专业,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产学对接基础,契合贵阳市六大产业布局。提升该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有利于实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

链对接产业链,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产业发展分析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加快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按照把我省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多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和酒店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我省旅游接待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村镇、旅游文化商品集散地,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规模化发展。制定出台促进度假酒店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旅游度假区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扶持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推动涉旅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大力开拓客源市场,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贵阳市“十二五”规划指出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是贵阳市六大产业之一,用五年时间建成中国旅游大市,各项旅游指标翻两番,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9819.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10.94亿元。到2015年,贵阳旅游将依托气候、生态、资源优势,建成世界避暑旅游名城、中国温泉旅游名城、中国休闲度假名城和西南会展旅游名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服务类特别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发展将是贵州和贵阳“十二五”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与本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紧密结合,前景广阔。

3、社会需求分析

(1)全国旅游人才需求分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满足旅游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旅游职业教育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开发建成各级景点2万多个、A 级旅游景区近1000家。各类旅行社16891家、优秀旅游城市247个。全国旅游住宿设施约40万家,其中星级饭店14099家。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为800万人,到2020年,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2000万以上,这样人才缺口至少在1200万人以上,平均每年需求约60万人(以20年间计算)。

(2)贵州旅游人才需求分析。贵州省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就业前景最广阔的行业,每年正以20%速度递增发展。目前,贵州旅游企业发展规模庞大,星级饭店有几十家,非星级的旅馆上千家,旅行社100多家,旅游景区有序保护开发。旅游行业的发展,导致对旅游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迫切要求提高旅游职业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扩大旅游职业人才培训的规模。

贵州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贵州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跨越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贵州省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贵州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避暑旅游等新兴、专业人才更为短缺。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是我省需要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五支人才队伍,瞄准六个突破口。到2015年,力争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培养和引进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2万人,培训各类旅游从业人员200万人次以上;全部导游人员、90%以上旅游行业服务人员和7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培训合格上岗。”由此可见,在贵州省旅游业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旅游从业人员需求达到14.21万,贵州旅游人才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增大,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4、紧缺人才分析

(1)专业计调人员紧缺。旅游管理系通过与旅行社的面对面接触方式了解旅行社岗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正发生转折性变化,一直隐在幕后的计调正成为旅游行业最紧缺的人才受到各大旅行社的追捧,大大抢了导游的风头。所谓“计调”,是“计划调度”的简称,在英文中称为“operator ”,直译为“操作者”。

顾名思义,旅行社的计调是进行旅游实际操作的专业人员,他们负责新线路的开拓、食宿谈判、行程安排、成本核算等经营管理工作。贵阳市有大小旅行社几百家,对于懂得旅游业务开发和经营的计调人才的需求缺口相当大,随着我国对旅游市场规范的加速,一些旅行社越来越正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运作旅游业务的计调人员就越来越受到旅行社的青睐。

(2)旅游产品策划人才匮乏。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中国旅游走向主题化。主题旅游线路、主题旅行社、主题旅游宾馆度假村、主题性旅游项目将蓬勃发展。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文化型、享受型旅游。工业、农业、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正不断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另外个性化线路也越来越受到众多旅游者的青睐,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产品策划人才,主要负责旅游产品计划的预测与设计以及线路的日常事务工作;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与统计工作;负责监控收客计划,避免客源流失;协调好与旅游供应商与地接社联系,做好旅游行程安排。

能否拥有高素质创新型旅游策划人才,将决定旅游企业是否被淘汰。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打破以往模仿性开发的发展套路,创新开发旅游产品已经成为上海旅游企业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在贵阳各大旅游企业中,绝大多数都设置了“企划部”,旅游策划人才已经成为贵阳旅游业重要的一线人才。但是,经过旅游策划专业培养的人才极为罕见,而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策划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

(3)旅游市场营销人才紧俏。由于贵阳旅游作为贵州轴心不管是景区酒店还是旅游公司,都面临新市场的开发问题,在贵阳上百家主要旅游企业中,提出了对高素质高技能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部分企业制订了令人眼热的高待遇标准,旅游业出现了争抢高素质高技能旅游市场营销人才的趋向。

(4)会展专业人才呈现走俏之势。贵阳市金阳新区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会展业务的开展,需要大量会展策划人才、会展技术人才、会展管理人才、会展营销人才、翻译人才、会展销售人才等,人才匮乏明显,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

5、专业建设基础

(1)师资力量。旅游管理系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稳定、结构合理、整体素质

优良,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4人(专职教师18名、兼职教师6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9名硕士研究生、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4名具有“双师型”资格,完全能够支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2)专业建设。旅游管理系开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英语”五个普通全日制高职专业和“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两个中职专业,专业特色鲜明,行业针对性突出。

(3)硬件资源。学院旅游管理大楼和旅游酒店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主要有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模拟社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前厅和客房实训室、酒吧模拟实训室等。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配合企业搞技术培训、管理策划、资源开发规划等工作。加强校企合作,与省内外知名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贵阳市星级酒店、会展等企业合作,保证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满足学生岗位技能的实训教学需要。

(4)办学贡献。旅游管理系目前在校学生近600人,15个班级。建系三年间共培养了151名全日制毕业生,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基本集中于旅游行业,近85%的毕业生长期稳定在旅游行业工作。

(5)办学特色。旅游管理系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对外联系,在学院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马来西亚汝来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的基础上,打造旅游管理系“饭店业人才培养基地”,试点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学生与马来西亚汝来大学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与加拿大枫华国际教育投资集团(CIBT )合作,筹建环球教育中心项目;加大旅游课程嵌入,引进国际旅游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院社会声誉度。开拓国际市场,选派旅游管理系优秀学生到亚洲、欧美、英联邦国家等知名大学留学深造,或者海外实习就业。

(6)办学多元化。旅游管理系与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办学,开展专科与本科衔接自学考试,学生经过自考助学班学习,通过相关课程考试合格,毕业时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旅游管理自学考试本科文凭。

(7)办学模式。旅游管理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培养模式,树立了“大旅游、大市场、大专业”意识,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教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办学理念,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方式,“行业引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以及基于职业能力为基础,与行业深度融合,各具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基本就业率、行业就业率、稳定就业率、业内发展率作为检验我们办学效果的基本指标体系,并用于反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技能训练,为省内外旅游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8)办学成果。①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与旅游产业链相关的、以旅游管理类和酒店管理类为主体的专业格局,市场的针对性比较强,技术应用的特征比较突出,作为龙头的核心专业具有辐射其他专业的核心能力。②课程体系。逐渐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每门课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大纲和讲义;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计划,积极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了以职业能力本位为特征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具备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旅游管理系现有专任教师18名,双师型教师占77.7%,聘有兼职教师6名。④实训实习条件。建立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旅游实训大楼建成,配置有实训室若干,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建立了多家稳固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⑤校企合作。校企融合进一步加强,与世纪金源集团、天怡豪生集团、贵州海外旅游公司、贵州普瑞斯汀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AHLA-EI 贵州授权机构)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⑥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近三年来,旅游管理系先后承担省、市和院级课题5项,编写出版专著和旅游系列教材1本。⑦双证制。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⑧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新生报到率78%以上。⑨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学院系部目前贵阳市饭店管理人员人才培训基地。⑩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先后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和马来西汝来大学友好往来,并与他们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贵州省旅游教育界和产业界产生一定影响。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

意见》,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旅游行业不同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提高办学水平、稳步发展,努力为贵州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基本思路

依托旅游业的发展,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引入先进国际职业标准,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开展 “双证制”,实现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创建“旅行社工作室”和“导游模拟实训室”,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课程综合性评价体系,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建设旅游管理实训大楼,解决生产性实训问题,新建1个中心、2个一体化教室,改善实训条件,搭建职业培训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建立就业(用人) 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贵州省、贵阳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在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的两个平台上,建成与贵州成为多民族特色文化、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和避暑胜地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旅游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旅游行业、服务当地经济,使教学成果引领贵州旅游职业教育;将旅游管理系建设成贵州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专业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人

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打造“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 注重旅行社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从旅行社计调、销售、导游、门市接待、会奖服务、出境领队等岗位入手,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培养能适应旅行社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

1、建设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职业核心能力,系统掌握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有较高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协调组织和创新能力,具备旅游活动(产品)策划(推介)、导游服务、酒店服务、公关、会展组织与策划、计算机应用等专项管理能力、能够综合处理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问题,考取导游资格、餐厅(客房)服务员、普通话和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能够从事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产品策划与营销、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

2、突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段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走“特色引领型”的专业发展道路。旅游管理专业从2008年招生开始,定位明确,主要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从业人员。

①面向国际。先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和马来西亚汝来大学校友好往来,并建立校际合作关系。适时派遣教师赴国外培训学习,派遣学生赴亚欧国家知名大学学习交流;积极筹建阿联酋迪拜五星级酒店、马来西亚丽星邮轮公司等海外实习基地,选送部分学生到海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就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与环球集团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与国际著名旅游院校、培训机构和品牌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著名院校的教学资源,探讨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旅游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寻求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地区旅游协会、亚太地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网(APETIT )、 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合作与研讨,提升学院的国际声誉。

②依托行业。根据贵州省旅游市场无淡旺季的特点,及时安排大二以上的学生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校教学安排,选派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来校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技术)标准、服务理念、服务信息,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模式改革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周期,体现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对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调查反馈,均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贵阳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贵州省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在“政、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的两个平台上,探索符合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办学体制,强化国际化办学特色。

(2)校企融合,理实一体培养人才。根据旅游人才国际标准和旅游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按照实景实境的教学环境、学校企业的双向交互、汉语外语的双语教学、服务管理的双重能力教育模式,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尤其是与贵州知名旅游行业的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旅游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①课堂教学。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和管理能力模块主要在校内学习,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的学习将实行50%在课堂学习,50%在企业或实训基地或景区景点学习的方式,由企业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教学和教材建设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过程。

②实境实景教学。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将企业实境训教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悉观摩阶段。从学生第一、二学期在校模拟旅行社观摩实行,并到贵阳市各大旅行社参观考察。由校实训教师和企业共同负责。

第二阶段:实境见习阶段。从第三、四学期学期开始安排学生轮流到旅游行业进行短期见习,可以在旅游职业岗位见习,也可为大型活动作服务和志愿者

第三阶段:就业顶岗实习阶段。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就业性实习。

3、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按照旅游管理系专业群突出“国际化”、“应用型”与“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加强校企合作,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以旅游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及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机制,构建符合旅游职业培养要求的校企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着力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到2013年,争取把我系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校企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专业品牌鲜明、社会竞争力强、能够引领我省旅游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示范性专业。

4、实施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的课程体系

以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课程改革试点专业,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从旅游岗位任务出发,探索旅游岗位任务的特点,详细分析旅游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形成适合旅游岗位任务的人才培养标准,重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基础课程,凸显动手能力的培养,建设新的课程标准,系统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课程及配套教材,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1)课程体系建设

①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突出工学结合,构建与旅游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基于工作导向的模块化柔性课程体系;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体系下的重点课程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立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平台;编写新课程体系下的课程教材,形成高职类旅游管理课程标准,逐步向全省同类专业推广。

②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与措施。以就业导向为基础,依据旅行社工作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依据旅行社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依据旅行社岗位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以旅行社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为设计理念,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依据旅游企业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以及岗位群能力分析的结果,设置相应的三个模块化课程结构,即职业基础、管理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三大模块。职业基础和管理能力两大模块,属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管理、营销等能力,为学生进入旅游行业进一步进行岗位知识学习铺垫,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与旅游管理核心岗位群对接,由导游岗位模块、计调岗位模块、销售岗位模块、会展策划岗位模块、门市接待岗位模块和出境领队岗位模块构成,旨在学习能力适应旅行社岗位能力需求。每一子模块有一门核心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修任何一个或多个子模块的课程。每一子模块开设专业外语,加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和涉外岗位的工作能力。(见下表)

③建设具有“工学结合” 的优质核心课程及共享教学资源库

建立旅游企业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的合作机制,组织骨干教师,与旅游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根据旅游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面向工作过程,优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实践内容由专兼职教师在企业联合完成,教师训教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旅游业岗位工作情境,采用案例法、实境操作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与教学情境对接。

(2)课程建设内容

(3)教材建设

1)建设思路

①校企联合开发,学校教师和行业兼职教授共同编写教材或讲义或实训教材,突出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适用于工学结合、“实境训教”。

②教材的建设主要围绕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展开。并将同步建设教学资源库,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向专业群和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辐射。

2)建设内容

①编写教材: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贵州旅游资源概论等。

②编写讲义补充教学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教材内容滞后的现象,组织骨干教师深入旅游行业进行调研和顶岗锻炼,及时编写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讲义,通过系列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将新信息传递给师生,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③编写实训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的实训教材

组织一线工作骨干、专兼职教师、对每一门实训教程及其内容进行认真研究,按

照“工作过程”的实际,旅行社销售、计调、门市接待、导游、出境领队和会奖服务等职业能力的要求,编写旅游管理课程的内容。

④补充电子教材和音像教材

计划在五年内拍摄一套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录像,并将其作为相应专业教材的配套音像教材。这套录像教材将通过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投入使用,使学生能直观地熟悉旅行社操作流程及过程控制。

(4)教学资源库建设

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方案、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课件、电子教案、项目设计方案、实验实训、核心能力测试题库、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上校园网,方便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

1、教学模式改革

(1)主讲教师变化。打破传统课程教学一个教师满堂灌的模式, 根据旅行社的工作过程,在每一个岗位设置相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 一门课程分成不同模块, 每个模块由这一领域的专家讲授. 如核心课程课程可分为旅行社市场分析与确立、旅行社销售渠道、旅行社促销技巧和旅行社客户维护四大模块。旅行社市场分析与确立模块可以由专职老师讲授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后,由旅行社第一线的市场营销部人员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旅行社客户维护模块可以由这一领域领军企业春秋旅行社的专家讲授。

(2)主讲课堂变化。打破传统固定课堂的模式,采用教学场地多样化,将课堂、学校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和旅行社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实景实境的环境。如核心课程《计调实务》,教师在课堂讲授旅游线路的设计方法和如何报价之后,就应安排学生去学校模拟旅行社计调部进行实务操作,掌握基本技能后,再安排去上海旅行社企业计调部进行短期见习,找出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的差距,明确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3)教学组织形式变化。发挥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采用“合作式课堂”即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主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负责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主要部分的教学;聘请旅行社专家结合课程进行专题讲座或专项辅导、培训;学生除学习和参与训练外,同教师

一起共同完成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项目,必要时学生可公开宣讲自己的作业;“分享式学习”即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提倡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分组考核的方式。因而学习方式呈现正面教学、独立学习、双人学习、小组学习(报告)等多种形式;“模仿式学习”即视旅行社相关岗位的项目计划(策划)书作为样板,供学生模仿,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和学习信心。课外教学强调工学结合,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学校课程和企业联合培养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内容变化。减少原有的与旅行社岗位不直接相关的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增加了旅行社岗位与能力要求需要的课程;减少了专业性强、就业可能性小的课程,如会计类课程,因为旅行社很可能在选择这类人才时,在财经类的专业中挑选。增加了行业发展急需的、与时俱进的课程,如会展、奖励旅游和大型活动策划等;为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增加了外语课程,每一专业群都有专业外语课,并增加了第二外语,提高学生核心竞争能力。

(2)课程内容变化。打破以往大量理论知识灌输的做法,确立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减少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增加实训、实践比重。如在讲授《奖励旅游》课程时,对奖励旅游定义、意义、作用减少课时数,增加行程安排、活动策划、主题晚宴设计等内容的实训课时。

(3)实践教学环节变化。原有的实践环节为三大环节,即少量的课堂实训、一周的野外踩点实习和最后的顶岗实习。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即岗位基本技能实训、岗位专项技能实训、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岗位拓展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如计调岗位实训,其基本技能有:旅游采购训练、旅游线路设计训练、线路报价训练等等。专项技能训练(岗位核心能力训练)有:国内主要线路报价,主要出境旅游线路设计等等。综合技能训练:计调从设计产品、报价、合同、采购、结算完整服务过程训练。岗位拓展技能是指转岗或上升到管理层应具备的技能,如计调部经理应拟定管理制度,适当进行导游或销售岗位的训练,以适应转岗的需要。顶岗实习能将以上的实训付诸现实,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成长。

3、教学评价改革

(1)教学评价改革实现三个“打破”,三个“确立”。打破评价内容单一化,

确立评价内容全面化。旅行社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除了专业要求外,更关注的是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从多角度进行的全面的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学习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旅行社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

(2)打破评价方式终结化,确立评价方式过程化。打破传统对固化成果的终结性评价,将评价“嵌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动态化评价方式 。如核心课程《计调实务》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以期终考试定成绩,根据卷面成绩定等第。改革后,卷面成绩只占50%,其余50%是根据校内实训和旅行社见习的表现确定的。

(3)打破评价主体单一化,确立评价主体多元化。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树立教师、企业、学生共同评价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设计、实习结合起来评价。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按照“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要求,引进和培养教学水平高、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与知名行业企业人才交流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支由旅游行业资深专家、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90%的目标。

1、建设目标

采取培养和聘请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名师工程建设。通过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途径,提升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与知名企业合作,从中聘请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在规划期内,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熟知旅游业和职业教育教学、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专兼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企业兼职教师比达50%。

2、建设内容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聘请。到2013年,重点专业培养2名带头人,一般专业每个专业培养1名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熟知旅游业前沿动态,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具有双师资质及专业运行的领导能力,是业内认可的专家。同时聘请1名在职的

国际旅行社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作为专业带头人,共同参与本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岗位技能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工作,对所引进的专业带头人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并配备相应的办公及实验实训设施。

(2)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聘请。培养5名具有企业经历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有在企业业务岗位任、兼职的经历,能胜任核心课程的专业教学工作,在旅行社教育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科研及创新能力。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系现有14名“双师型”教师,但旅游管理专业极少。在规划期内,每年安排3名专业教师深入旅游行业合作基地企业进行半年或1年业务挂职锻炼,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职业能力培训,获职业资格,并对参加职业能力培训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使本专业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拥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资格,“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

(4)兼职教师的聘请和管理。专本业现有企业兼职教师4名,在现有基础上增聘4名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行社企业职业经理人和服务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至2013年,使企业兼职教师总数达到50%。同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根据每学期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跟踪测评的结果,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兼职教师教学培训计划,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参加教学培训不少于16学时,并对聘请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完善、新建融教学、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在西部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按照职业标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进一步拓展校外认知实习及顶岗实习基地,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制定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

1、建设目标

按照“企业全程介入、实境实景教学、工学深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共建与专业建设及教学运行相匹配的实训教学体系,满足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鉴定的要求。建设期内完成5个项目建设任务,重点建设2个实训室和1个基地,使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时间占课时比例达到50%。

2、建设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学院旅游管理实训大楼和旅游酒店,建成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模拟社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前厅和客房实训室、酒吧模拟实训室等, 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达到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

①建设以导游服务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模拟导游实训室。拥有一个具有270度环幕数字显示系统,高速计算机图形处理系统,多路无线扩音系统,摄像和多媒体数据采集系统。导游员和景点环境融合,可提供步行、车行等多种运动模式的虚拟现实,主要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训需要,并可向其它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导游资格的技能鉴定服务。

②建设“校苑”旅行社,拥有与行业对接的旅行社门市、策划、票务销售、内部管理等工作相关的软硬件等专业设备。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项目一览表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①境内实习基地建设

(A )旅行社实训基地建设。从现有的20多个旅行社实训基地中,选出5家旅行社,投入经费,发展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基地,与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联合实训、联合考核,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参与旅行社

的旅行社岗位见习,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

(B )景区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贵阳市旅游的优势,除了知名的花溪公园、乡土旅游资源外,将优秀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名人故居等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总结,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的一线工作当中。每年组织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为期2-7天的景区实习,以培养对专业的了解、热爱和基本的景区管理能力。

②境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拓宽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利用各种合作渠道,促进学生海外研修、实习和就业。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学院办学资源和系部办学优势,整合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多方面、多途径、多模式、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加大对旅游行业职工的培训力度,加大对贵阳市新增劳动力、城市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

1、建设目标

让专业教师走出课堂,为旅游企业、行业人员培训,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国际国内资源,积极开拓行业内外市场,扩大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的规模,提升学校和专业品牌, 成为贵州旅游人才的培训基地和研发基地,成为周边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的培训中心,为贵州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培养骨干,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2、具体建设内容

(1)行业培训。建立培训基地,让专业教师走出课堂,为旅游企业、旅游行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学校作为培训基地,成为贵州旅游行业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发挥贵阳市高职教育的龙头地位作用,与省、市属中、高职院校加强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贵州省或贵阳市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

培训具体形式:依托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面向部分学校专业教师和旅游工作者进行培训。可采用派驻师资、短期面授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以学校作为培训基地,把受培训的学员请进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和优势,扩大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和旅游行业的知名度。

培训具体方法:在培训前期,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案,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制定出不同内容的培训计划。做到每年与结队的企业和学校作定期培训,并对受培训者做培训成长跟踪和反馈记录,真正达到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目的。

(2)技术服务。利用专业优势,为旅游企业、旅游行业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策划、客户开发与维护等技术服务。教师深度融入到旅游企业、旅游行业中去,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规划当中,针对旅行社行业工作高强度、人员流动大的特点, 帮助旅行社开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等相关项目。如: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策划、客户开发和维护。

(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 1、建设目标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2、建设内容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七)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1、建设目标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改良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侧重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生品格、完善的智力结构、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职业素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建设内容

(1)素质教育师资培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素质要

求,对学生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进修;聘请校内班级和社团学生素质教育兼职老师以及社会或企业兼职素质教育导师;进行相关素质教育问题研讨并形成相关论文。

(2)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学程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学生能就业,就好业。

(3)素质拓展活动。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为加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大力推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建设、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等,我们将在建设目标实现的各方面进行有力的保障。

(一)建立项目建设组织机构 1、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郭华玲 副组长:刘路明、李炳昌 成 员:

马煜琨(贵州省导游培训中心) 王 峥(贵阳市导游培训中心) 吴 迈(贵州省旅游局)

黄 新(贵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惠亚新(中国青年旅行社贵州分社) 田 青(贵州海外旅行社) 吴 艳(贵阳天河潭风景名胜区) 江东才(贵阳南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 孟 昕(法国雅高集团北方区培训总监) 王 佳(北京天伦酒店培训经理) 罗 薇(天怡豪生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 陈 钟(贵州星客酒店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

杨顺明(金阳酒店餐饮总监) 高 军、徐 敏、陈 健、王德义 2、项目建设监督小组 组 长:王庆春 成 员:韩根民 3、项目建设办公室 主 任:陈健

副主任:郑俞君、刘艳丽、赵璟

成 员:李海瑛、计晓燕、魏润忠、严寒、刘颖。 (二)项目实施具体保障措施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定《旅游管理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旅游管理系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质量标准》等一系列相关支持性文件。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实时跟踪的运行模式。及时听取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以教学管理信息化为平台,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完善各种教学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思想保障。系部领导经常面向全体师生介绍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动态、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以及职业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从而让全体师生能够正确看待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质量、理性思考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深刻认识提高质量对系部科学发展和促进自我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而把思想认识转化为提高质量的现实行动。系部领导经常通过宣传教育,而磨合乃至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化解矛盾,求同存异,激发师生改革创新热情,消除顾虑,减少变革阻力;认真谋划变革的起始工作,申明变革主张和价值观,多与师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取得理解支持,杜绝争讼本源。

2、组织保障。建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管理团队,明确系主任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对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各研究室主任在系主任的授权与领导下,按照既定的质量目标和战术措施,分解任务,指导协调,激励教师,管理过程,监控质量,确保教育教学系统高效运行。各教研室主任要细化工作,带领一线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措施,对不同态度、不同能力的教师给予不同的指导、督促与检查,确保完成工

作任务。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要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投身质量改进与提高行动,合作互动,分享经验,改进教学。

3、制度保障。建立规划实施机制体制,明确岗位职责,制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旅游管理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十二五”期间拟建立并完善“文件资料归档保管工作细则、产学研合作制度、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实训管理规定、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

4、经费保障。除申请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为主外,建立以地方政府以公共财政投入为辅,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主要用于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设备、改革课程教材、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一是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贵阳市财政逐年提高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二是以市级财政为主体,保证专业建设的设备经费、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与建设经费。三是学院每年自筹几十万元配套经费,主要用于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设备、改革课程教材、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四是建立严格的经费使用制度和逐级审批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对各建设项目教学资源的成本核算,把资源的使用效率作为考核各项目小组的重要指标;实施设备采购公开招投标制度,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经费预算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周期为2年(即: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总投入资金41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235万,地方财政14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万元,学院自筹25万元。具体见下表:

中央资金年度预算明细表

六、管理制度

(一)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1、建设目标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运行保障机制;完善“订单培养”管理制度、教师下企业锻炼考评制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企业指导教师的聘用与管理机制、

学生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制度、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企业奖助学金管理办法,保障“校企双主体”育人顺利开展,确保旅游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质量。

2、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段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加旨与企业三种合作形式:第一贵阳世纪金源大酒店为主体的顶岗实习和生产实习;第二为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人才,形成“共赢”模式;第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共育人才、共同管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建设期内,重点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完善实训实习领导机构和相关制度,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评价制度等。

3、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准,重点进行专业建设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合作激励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二)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严格执行中央、地方制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实施有关专业建设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及考核机制等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1、制定专业建设负责人责任制和建设过程管理合同制,明确各级专业建设负责人和管理小组的职责。

2、实施专业建设月报制度。每月末由各建设组负责将建设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专业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便对建设任务进行及时全面的跟踪监测。

3、建立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对专业建设进程、资金投入和使用进行动态监测,重点考核专业建设所要达到的功能和效果。每半年由专业建设管理办公室牵头,以专业建设专家顾问团成员为主,对照专业建设监测点进行考核,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对未能按照专业建设方案要求完成专业建设的,由学院和专业建设所在部门提出整改方案,报专业建设管理办公室批准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工作,确保重点专业如期建成。同时,接受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对重点专业建设的考核与评估。

4、制订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统一管理,专人负责。

5、制定专业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管理和使用办法,对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金额在5万以上的物资采购,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及学校相关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及招投标采购。


相关内容

  • 环境保护部函环境监测标准建设2011
  • 环境保护部函 环函[2011]53号 关于申报2011年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有关事项的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 为全面推进污染源监管与总量减排体系.环境质量监测考核评估体系和环境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国环 ...

  • 长沙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管理办法
  • 长沙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加强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项目的管理.根据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建[2009]305号).<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 ...

  • 山东省2013年"菜篮子"产品生产畜产品项目实施方案
  • 附件3 山东省2013年"菜篮子"产品 生产畜产品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畜产品生产基地能力建设,提高畜产品应急供应能力,加快畜禽标准化水平提升,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2013年"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农办财„20 ...

  • 2012年度长沙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
  • 2012年度长沙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 综合示范城市奖励资金支持项目申报指南 为做好长沙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奖励资金(以下称综合奖励资金)支持项目申报工作,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长沙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实施方案的批复>(财建 [2012]245号).<财政部国家 ...

  •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过程总览(流程操作说明)
  • 目录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操作说明 第一阶段:立项规划选址阶段 第二阶段:建设用地审批阶段 第三阶段:项目规划设计审批(招标)阶段 第四阶段:监理.施工招标阶段 第五阶段:报建.施工阶段 工程审批项目申报材料及相关要求 项目建议书的批准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 项目初步设计 ...

  • 房建工程变更管理办法
  • 郑州机场至周口西华高速公路(一期)房建 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各总监办.项目经理部: 为加强郑州机场至周口西华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变更工作的管理,规范设计变更的申报.审核.批复等程序,确保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l ...

  • 旧村改造流程
  • 一.编制旧村改造项目总体策划方案: 申报资料: 1.本村在册户籍人口状况和现有土地状况.(附当地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在册户籍人口状况证明和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类别.面积证明): 2.违规违法建设及处理情况: 3.初步改造意向. (1)区政府关于村庄整合的意见: (2)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 ...

  • 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 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是指按一个总体设计组织施工,建成后具有完整的系统,可以独立地形成生产能力或者使用价值的建设工程. 第一章 总 则 1.为加强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工作,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建设计划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有关规章制度,特制定鹤壁市淇滨区 ...

  • 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
  • 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 一.立项 立项申请报告递交及批复函或宁波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登记表-市(区)发改委. 二.地块建设条件论证会议(或地块规划控制文本)--市建委(或市规划局). 三.土地手续 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附图--市规划局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图)--市规划局 3.国有建设用地批 ...

  • 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评选方案
  • 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评选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精神,增加质量安全的稳定性,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先进,特制订申报的具体方案.申报过程可依照以下几点: 一.评选项目 株洲田心互通式立交桥项目 二.评选步骤 1.评选时间 "全国市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