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岁岁年年
太阳把光明传递给了地球和月亮,于是生命就这样诞生了——题记
春天,吹响了万物生命的序曲,润物无声,随后春把生命传递给了夏天;狂风暴雨,汪洋中生命经历了抗争,于是夏又把生命传递给了秋天;百川灌河,天高地迥,生命逐渐呈现出了金黄,成熟地弯下了腰,带着一种不刺眼的光芒,生命被传递到了冬天;风雪中,生命在大地中涌动,即使到了最后,也要“化做春泥更护花”。这就是生命的传递,传递中的生命,在这里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更没有悲伤,就这样,岁岁年年。
传递是一种责任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故事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 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传递更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是谁搅动了一江春水?是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那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高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抱石坠江。生命沿江而下,传递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于是我们听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更看到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壮语。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显然,这种需要一代代人传递的民族魂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就是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虽然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但滚滚滔滔的长江、黄河,在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后,仍然横亘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传递着先辈的爱国精神,我们不必为古人独怆然而泣下,因为此时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爱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升旗仪式中的铮铮誓言,应该就象孔繁森,象任长霞,象袁隆平,还有象在与洪水搏斗的勇士,象在与病魔斗争的白衣天使,象所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的人们。
所以“爱”需要传递,一年又一年,这是使命。
风,把春的信息传递给了大地,于是有了万物复苏;爱,把情传递给了亲人,于是有了依依不舍;义,把道传给了生,于是有了舍生取义……就这样,岁岁年年。
【点评】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范文。。文章语言优美,抒情味浓,联想自然,议论透彻,逻辑严密,大气淋漓,容量丰富。显示了作者具有很强的写作功力。
作者行文时能紧扣话题来进行高远的立意。文章从生命的生生息息中,选择了什么需要“传递”和“传递”什么的问题,写出了自然界在传递,更写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孝道的传递,对爱心的传递,结尾自然总结出了主题。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美传统和浩然正气,充分显示了作者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再次,文章拟题恰当、形象深刻,用“就这样,岁岁年年”作标题,意味深长。成功运用了两个小标题,层次清楚。引用较多,随手拈来,文采斐然。事例既有古代的,又有当今的,论述很充分。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排比有气势。两个段首设问句,启人思考,富有张力。
良知的传递
传递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鲜艳无比却又隐伏着被磨灭的危机。我们认为,传递出来的良知,永远不会埋没在时间的尘土里,会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人,会将真情传递到每个人身上。
传递忧虑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使无法寄身于官场,却也能终生为劳苦大众忧虑,为国家兴衰忧虑,这就是他的良知。他的良知向世人传递着深深的忧虑。
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后,他写下了《石壕吏》;在看到“牵衣顿足拦道哭”、听到“哭声直上干云霄”后,他奋笔而作《兵车行》;在“剑外忽闻收蓟北”后,他又欣喜欲狂,当即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的忧国忧民,不正是他良知的体现吗?
良知所传递的忧虑,令人赞叹。
传递无私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的紧张日子里。一个小村庄。日本鬼子正在扫荡,全村上下100多人都被集中一处,通过汉奸的翻译,日本鬼子要搜捕一个八路军。面对汉奸的劝诱,人人怒目而视。“再不说就杀死你们!”日本军官发怒了。鬼子们立即持枪瞄准,就在快要按下扳机的时候,突然有一只手高举起来:“我告诉你们,我知道他在哪里!”
那举手的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当日本人找到那个八路时,那个八路已经死了,日本人于是将他尸体挂在树上用火烧焦了。等日本军一走,人们立刻对那老板拳脚相加,来不及争辩的他直到被打得奄奄一息,才有机会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儿子啊!”这无私难道不是一种良知?
两代人所传递出的良知,挽救了整个村庄的命运。
传递反思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德国向世界传递了良知,世界人民因看见良知而原谅了德国。
遗憾的是,随后的37年间,日本的首相们或许也会有一丁点的反思,可是很多人却固执地站在靖国神社里,对二战中“功绩显著”的将领们进行参拜。因为良知,人们看到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加高大。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正要篡改历史,矢口否认自己当年给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这种“反思”中,我们无法发现日本有什么悔过,有什么良知。
良知所传递的反思,令人深思。
传递良知需要勇气和无私。良知永存。
就这样,岁岁年年
太阳把光明传递给了地球和月亮,于是生命就这样诞生了——题记
春天,吹响了万物生命的序曲,润物无声,随后春把生命传递给了夏天;狂风暴雨,汪洋中生命经历了抗争,于是夏又把生命传递给了秋天;百川灌河,天高地迥,生命逐渐呈现出了金黄,成熟地弯下了腰,带着一种不刺眼的光芒,生命被传递到了冬天;风雪中,生命在大地中涌动,即使到了最后,也要“化做春泥更护花”。这就是生命的传递,传递中的生命,在这里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更没有悲伤,就这样,岁岁年年。
传递是一种责任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故事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 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传递更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是谁搅动了一江春水?是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那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高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抱石坠江。生命沿江而下,传递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于是我们听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更看到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壮语。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显然,这种需要一代代人传递的民族魂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就是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虽然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但滚滚滔滔的长江、黄河,在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后,仍然横亘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传递着先辈的爱国精神,我们不必为古人独怆然而泣下,因为此时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爱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升旗仪式中的铮铮誓言,应该就象孔繁森,象任长霞,象袁隆平,还有象在与洪水搏斗的勇士,象在与病魔斗争的白衣天使,象所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的人们。
所以“爱”需要传递,一年又一年,这是使命。
风,把春的信息传递给了大地,于是有了万物复苏;爱,把情传递给了亲人,于是有了依依不舍;义,把道传给了生,于是有了舍生取义……就这样,岁岁年年。
【点评】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范文。。文章语言优美,抒情味浓,联想自然,议论透彻,逻辑严密,大气淋漓,容量丰富。显示了作者具有很强的写作功力。
作者行文时能紧扣话题来进行高远的立意。文章从生命的生生息息中,选择了什么需要“传递”和“传递”什么的问题,写出了自然界在传递,更写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孝道的传递,对爱心的传递,结尾自然总结出了主题。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美传统和浩然正气,充分显示了作者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再次,文章拟题恰当、形象深刻,用“就这样,岁岁年年”作标题,意味深长。成功运用了两个小标题,层次清楚。引用较多,随手拈来,文采斐然。事例既有古代的,又有当今的,论述很充分。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排比有气势。两个段首设问句,启人思考,富有张力。
良知的传递
传递良知能得到他人的由衷尊敬。良知像染料,鲜艳无比却又隐伏着被磨灭的危机。我们认为,传递出来的良知,永远不会埋没在时间的尘土里,会深深地影响每一个人,会将真情传递到每个人身上。
传递忧虑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使无法寄身于官场,却也能终生为劳苦大众忧虑,为国家兴衰忧虑,这就是他的良知。他的良知向世人传递着深深的忧虑。
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后,他写下了《石壕吏》;在看到“牵衣顿足拦道哭”、听到“哭声直上干云霄”后,他奋笔而作《兵车行》;在“剑外忽闻收蓟北”后,他又欣喜欲狂,当即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的忧国忧民,不正是他良知的体现吗?
良知所传递的忧虑,令人赞叹。
传递无私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的紧张日子里。一个小村庄。日本鬼子正在扫荡,全村上下100多人都被集中一处,通过汉奸的翻译,日本鬼子要搜捕一个八路军。面对汉奸的劝诱,人人怒目而视。“再不说就杀死你们!”日本军官发怒了。鬼子们立即持枪瞄准,就在快要按下扳机的时候,突然有一只手高举起来:“我告诉你们,我知道他在哪里!”
那举手的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当日本人找到那个八路时,那个八路已经死了,日本人于是将他尸体挂在树上用火烧焦了。等日本军一走,人们立刻对那老板拳脚相加,来不及争辩的他直到被打得奄奄一息,才有机会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儿子啊!”这无私难道不是一种良知?
两代人所传递出的良知,挽救了整个村庄的命运。
传递反思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德国向世界传递了良知,世界人民因看见良知而原谅了德国。
遗憾的是,随后的37年间,日本的首相们或许也会有一丁点的反思,可是很多人却固执地站在靖国神社里,对二战中“功绩显著”的将领们进行参拜。因为良知,人们看到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加高大。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正要篡改历史,矢口否认自己当年给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这种“反思”中,我们无法发现日本有什么悔过,有什么良知。
良知所传递的反思,令人深思。
传递良知需要勇气和无私。良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