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读这首小诗,一定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缘由。
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几年后,为淮南节度使后为宰相的杜佑(杜牧的爷爷)器重,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继位,有心改革弊政,遂重用王叔文等人,刘禹锡成为其革新集团中的核心成员。然改革触犯了藩镇、官宦、大官僚的利益,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而三十三岁的刘禹锡等八人前后被贬为远州刺史,旋即加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十年后,元和十年(815年),大约朝廷想着这些人在穷乡僻壤应该磨砺得差不多了,于是将刘禹锡等人召回京城, 2月刘禹锡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前面两句,从描绘京城道路入手,写紫陌红尘熙攘人群,不直接写花开,不写去却写回,写看花归来人们的满足愉悦,“无人不道看花回”,从而足以想见花开的盛况,真是巧妙。而接下来两句,看似轻描淡写,说这玄都观里千树桃花,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后栽的,实则暗讽如今这些新起的权贵,这些熙熙攘攘来往于权贵之门的红尘客们,都是自己被排挤贬谪之后提拔的罢了。
十年的贬谪生涯并没有使得刘禹锡变圆滑顺从,这样傲岸清高的文字自然引得政敌的恼怒,不久,四十三岁刘禹锡与他的战友再次被贬。这一贬又是十三年。
十三年后,五十六岁的刘禹锡回到京城,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依然傲骨不改,朗声道:“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共二十八个字,文字简洁明快,风格爽朗俊逸,气势苍劲雄厚。
那百亩庭院里多半都是青苔,千树桃花已全然不见,只有野菜花摇曳其间。当年种桃树的道士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可是)从前的那个刘郎今天又回来了!
摄于海边
二十多年,时光令刘禹锡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为两鬓斑白的老者,然岁月会洗涤去沙尘,金子却总会散发光芒。二十多年的磨砺,已近花甲的刘禹锡以不屈的精神与乐观的态度,向小人们投去轻蔑的嘲笑,这份自信与乐观,坚贞与不屈,让千年后的我们望见屹立于红尘之上的大写的人格,闪耀在夜空之间风骨光芒。
刘禹锡的诗,读之,便可感受到力透纸背的豪情,开阔爽朗豪迈,且这豪迈不同于李白似的浪漫飞扬,而是坚实沉着、深厚朴实的。
摄于海边
据说,当年被贬至和州,和州知县故意刁难,不安排县衙里的房子,却安排刘禹锡面江而居,刘禹锡并不介怀,书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张贴于门上。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将刘禹锡的寓所迁至河边,且面积更小,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更气,于是令刘禹锡搬于城中只能容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于是写下了那流芳百世的《陋室铭》,刻于石上,立于门前。
故事多有杜撰,然《陋室铭》也必定是贬谪期间,居于陋室而作。只有写“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禹锡才写得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摄于海边
刘禹锡生命中有一位挚友——柳宗元。
柳宗元比刘禹锡小一岁,两人乃同科进士。两人尝同在御史台为官,同为王叔文改革集团核心成员。805年,两人同时被贬,同为 “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贬至连州,柳宗元贬至永州。(在永州的柳宗元写下了散文史上绝世名作《永州八记》)
815年,二人同时被召回京,不久又再次同时被贬,柳宗元被贬至柳州,柳州在广西,比之前的永州更为偏远,而刘禹锡被贬至播州,播州在贵州遵义,比之柳州更为艰苦。柳宗元想着刘禹锡尚有八十多岁老母需要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因宰相裴度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前往柳州。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诏书未至,柳宗元已离开人世,年仅47岁。
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全部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河东先生集》。
四年前,柳宗元写下一首《重别梦得》。那时两人被召回京城,得以短暂相聚,可不久又不得不各奔东西。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二十年来万事同”里有多少人世沧桑,崎岖坎坷?短暂相聚后“忽西东”,又是怎样的无奈与苍凉?“晚岁当为邻舍翁”,平淡朴素的愿望里,几多情意几多凄楚?这一别竟是永别,四年后,已是天人相隔。
摄于海边
每每读着这些诗句,总忍不住泪下。
刘禹锡不仅被誉为文学家,更可谓哲学家;柳宗元亦不仅诗作绝妙,散文出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算得上是思想家、哲学家,且这二人更有实际的政治才能,兼有人品风骨,如此奇才,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绝非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与比拟。
平庸如我,又岂敢抱怨世事之艰生存不易?
大约正是有如此艰辛困顿中的磨砺,方才作万古流传的诗篇,方能显照亮历史长河的光芒。
生命中真正的甜,都在苦里。
人生中真正的获得,都是付出里。
刘禹锡,胸次特高,骨力甚健,世称“诗豪”。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图/文 微末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读这首小诗,一定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缘由。
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几年后,为淮南节度使后为宰相的杜佑(杜牧的爷爷)器重,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继位,有心改革弊政,遂重用王叔文等人,刘禹锡成为其革新集团中的核心成员。然改革触犯了藩镇、官宦、大官僚的利益,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而三十三岁的刘禹锡等八人前后被贬为远州刺史,旋即加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十年后,元和十年(815年),大约朝廷想着这些人在穷乡僻壤应该磨砺得差不多了,于是将刘禹锡等人召回京城, 2月刘禹锡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前面两句,从描绘京城道路入手,写紫陌红尘熙攘人群,不直接写花开,不写去却写回,写看花归来人们的满足愉悦,“无人不道看花回”,从而足以想见花开的盛况,真是巧妙。而接下来两句,看似轻描淡写,说这玄都观里千树桃花,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后栽的,实则暗讽如今这些新起的权贵,这些熙熙攘攘来往于权贵之门的红尘客们,都是自己被排挤贬谪之后提拔的罢了。
十年的贬谪生涯并没有使得刘禹锡变圆滑顺从,这样傲岸清高的文字自然引得政敌的恼怒,不久,四十三岁刘禹锡与他的战友再次被贬。这一贬又是十三年。
十三年后,五十六岁的刘禹锡回到京城,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依然傲骨不改,朗声道:“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共二十八个字,文字简洁明快,风格爽朗俊逸,气势苍劲雄厚。
那百亩庭院里多半都是青苔,千树桃花已全然不见,只有野菜花摇曳其间。当年种桃树的道士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可是)从前的那个刘郎今天又回来了!
摄于海边
二十多年,时光令刘禹锡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为两鬓斑白的老者,然岁月会洗涤去沙尘,金子却总会散发光芒。二十多年的磨砺,已近花甲的刘禹锡以不屈的精神与乐观的态度,向小人们投去轻蔑的嘲笑,这份自信与乐观,坚贞与不屈,让千年后的我们望见屹立于红尘之上的大写的人格,闪耀在夜空之间风骨光芒。
刘禹锡的诗,读之,便可感受到力透纸背的豪情,开阔爽朗豪迈,且这豪迈不同于李白似的浪漫飞扬,而是坚实沉着、深厚朴实的。
摄于海边
据说,当年被贬至和州,和州知县故意刁难,不安排县衙里的房子,却安排刘禹锡面江而居,刘禹锡并不介怀,书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张贴于门上。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将刘禹锡的寓所迁至河边,且面积更小,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更气,于是令刘禹锡搬于城中只能容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于是写下了那流芳百世的《陋室铭》,刻于石上,立于门前。
故事多有杜撰,然《陋室铭》也必定是贬谪期间,居于陋室而作。只有写“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禹锡才写得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摄于海边
刘禹锡生命中有一位挚友——柳宗元。
柳宗元比刘禹锡小一岁,两人乃同科进士。两人尝同在御史台为官,同为王叔文改革集团核心成员。805年,两人同时被贬,同为 “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贬至连州,柳宗元贬至永州。(在永州的柳宗元写下了散文史上绝世名作《永州八记》)
815年,二人同时被召回京,不久又再次同时被贬,柳宗元被贬至柳州,柳州在广西,比之前的永州更为偏远,而刘禹锡被贬至播州,播州在贵州遵义,比之柳州更为艰苦。柳宗元想着刘禹锡尚有八十多岁老母需要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因宰相裴度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前往柳州。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诏书未至,柳宗元已离开人世,年仅47岁。
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全部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河东先生集》。
四年前,柳宗元写下一首《重别梦得》。那时两人被召回京城,得以短暂相聚,可不久又不得不各奔东西。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二十年来万事同”里有多少人世沧桑,崎岖坎坷?短暂相聚后“忽西东”,又是怎样的无奈与苍凉?“晚岁当为邻舍翁”,平淡朴素的愿望里,几多情意几多凄楚?这一别竟是永别,四年后,已是天人相隔。
摄于海边
每每读着这些诗句,总忍不住泪下。
刘禹锡不仅被誉为文学家,更可谓哲学家;柳宗元亦不仅诗作绝妙,散文出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算得上是思想家、哲学家,且这二人更有实际的政治才能,兼有人品风骨,如此奇才,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绝非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与比拟。
平庸如我,又岂敢抱怨世事之艰生存不易?
大约正是有如此艰辛困顿中的磨砺,方才作万古流传的诗篇,方能显照亮历史长河的光芒。
生命中真正的甜,都在苦里。
人生中真正的获得,都是付出里。
刘禹锡,胸次特高,骨力甚健,世称“诗豪”。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图/文 微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