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我国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活动伴随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而诞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高校校报为代表的高校媒体就已成为国家新闻事业中的一部分。在这六十余年的发展中,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逐渐增多,高校新闻宣传活动成为和谐校园最重要手段。随着时代进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正在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内容有利有弊,在这种新形势下,探讨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已成必然。
1 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现状
目前高校内部的校园媒体多样,包含传统的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bbs、手机媒体、微博等,这些校园媒体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但是这些媒体的传播中仍有一些列问题。如一是传统的报纸媒体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报纸报道的内容比较单调,影响传播效果;二是高校内的各个媒体没有互动,各自宣传,无法起到良好效果;三是高校媒体宣传的设备相对比较简陋,对宣传的效果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四是某些高校媒体宣传者的综合素质较低。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使用校园媒体的现状和需求,我们设计了《高校网络新闻宣传调查问卷》,在校园内采用集中发放的方式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6份,其中6份为无效问卷,实际有效率为97.5%。从结果来看,90%的学生将网络媒体做为主要选择的媒体方式;对于网络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介,52%的同学倾向于新媒体,47%的同学选择了两者兼顾,仅1%的同学选择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另外对于四大媒体在校园的解除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哈尔滨某高校学生对校园媒体的接触率
校园媒体使用情况 报纸 电视 广播 网络媒体
经常 7% 1% 10% 28%
偶尔 35% 12% 56% 49%
几乎不用 46% 52% 28% 20%
从未用过 12% 35% 6% 3%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校园内四大媒体的学生接触情况。其中以广播和网络媒体的接触率最高,主要原因是在校园内听广播比较方便,而且内容丰富,贴近校园生活,广播的主持人是大学学生;而报纸和电视的接触较少,原因可能是报纸作为纸质媒介只有一小部分固定的应用群体,而电视在校园内的普及率比较低。这项调查更是给我们一个新的引导方式,就是对网络新闻宣传阵地进行建设,从而能够使其变成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校园的思想文化,传播着校园自身特有的教育和文化特征,间接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建设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角度来看,做好校园媒体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是目前高校媒体发展的首要任务。
2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
目前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宣传的主体,如何让校园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四种校园媒体的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整理了以下经验供大家分享。
2.1整合和改进新闻网资源
自启用校园网以后,经过多次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已将宣传部的新闻中心、校报、理论学习、人才交流、科学研究等功能整合,由单一发布新闻的网站变成立体式功能齐全的网络发布平台,为建设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该网站也给对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为学校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网站在内容资源上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重点展示教学、科研风貌,对人物宣传上重
点突出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促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朝主导方向发展。网站在板块设置上特色突出,内容明确,能够快速搜索到想要找到的内容,并且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出。在媒体对接方面,网站结合了大学学报,并且与多家合作网站链接,实现了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变。
2.2整合高校媒体人力资源和传播内容
校园媒体的宣传是通过相关工作人员配合来实现的,为了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对校园内媒体进行整合,包括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传播内容的整合。要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报纸媒体只编辑出版校报,广播工作人员只负责录播校园广播,网络管理人员只负责发布网络消息这样的现象,应该建立一个整合的高校网络宣传文化阵地,打造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首先要集合现有的工作人员,建设一支稳定和合理的新闻工作团队。可以考虑设置总编室,下面设置文字报道组、编辑组、图片组、音像组等组别,各组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并根据所采访内容选择最佳的播出方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达到准确发布的效果。有了合理的工作团队,还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整合,要通过策划对各媒体的特点扬长避短,根据时间和事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如校园广播可以关注学校的各项活动,比如娱乐活动、球类活动和校园通知,校园网络则要以海量的知识和便捷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吸引学生,报纸则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某一个新闻进行深入报道。
总之,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和谐高校的构建和发展中宣传始终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利用不同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够使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实现更多的发展,从而增强高校师生的凝聚力,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我国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活动伴随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而诞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高校校报为代表的高校媒体就已成为国家新闻事业中的一部分。在这六十余年的发展中,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逐渐增多,高校新闻宣传活动成为和谐校园最重要手段。随着时代进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正在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内容有利有弊,在这种新形势下,探讨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已成必然。
1 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现状
目前高校内部的校园媒体多样,包含传统的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bbs、手机媒体、微博等,这些校园媒体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但是这些媒体的传播中仍有一些列问题。如一是传统的报纸媒体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报纸报道的内容比较单调,影响传播效果;二是高校内的各个媒体没有互动,各自宣传,无法起到良好效果;三是高校媒体宣传的设备相对比较简陋,对宣传的效果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四是某些高校媒体宣传者的综合素质较低。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使用校园媒体的现状和需求,我们设计了《高校网络新闻宣传调查问卷》,在校园内采用集中发放的方式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6份,其中6份为无效问卷,实际有效率为97.5%。从结果来看,90%的学生将网络媒体做为主要选择的媒体方式;对于网络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介,52%的同学倾向于新媒体,47%的同学选择了两者兼顾,仅1%的同学选择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另外对于四大媒体在校园的解除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哈尔滨某高校学生对校园媒体的接触率
校园媒体使用情况 报纸 电视 广播 网络媒体
经常 7% 1% 10% 28%
偶尔 35% 12% 56% 49%
几乎不用 46% 52% 28% 20%
从未用过 12% 35% 6% 3%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校园内四大媒体的学生接触情况。其中以广播和网络媒体的接触率最高,主要原因是在校园内听广播比较方便,而且内容丰富,贴近校园生活,广播的主持人是大学学生;而报纸和电视的接触较少,原因可能是报纸作为纸质媒介只有一小部分固定的应用群体,而电视在校园内的普及率比较低。这项调查更是给我们一个新的引导方式,就是对网络新闻宣传阵地进行建设,从而能够使其变成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校园的思想文化,传播着校园自身特有的教育和文化特征,间接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建设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角度来看,做好校园媒体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是目前高校媒体发展的首要任务。
2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
目前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宣传的主体,如何让校园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四种校园媒体的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整理了以下经验供大家分享。
2.1整合和改进新闻网资源
自启用校园网以后,经过多次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已将宣传部的新闻中心、校报、理论学习、人才交流、科学研究等功能整合,由单一发布新闻的网站变成立体式功能齐全的网络发布平台,为建设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该网站也给对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为学校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网站在内容资源上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重点展示教学、科研风貌,对人物宣传上重
点突出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促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朝主导方向发展。网站在板块设置上特色突出,内容明确,能够快速搜索到想要找到的内容,并且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出。在媒体对接方面,网站结合了大学学报,并且与多家合作网站链接,实现了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变。
2.2整合高校媒体人力资源和传播内容
校园媒体的宣传是通过相关工作人员配合来实现的,为了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对校园内媒体进行整合,包括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传播内容的整合。要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报纸媒体只编辑出版校报,广播工作人员只负责录播校园广播,网络管理人员只负责发布网络消息这样的现象,应该建立一个整合的高校网络宣传文化阵地,打造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首先要集合现有的工作人员,建设一支稳定和合理的新闻工作团队。可以考虑设置总编室,下面设置文字报道组、编辑组、图片组、音像组等组别,各组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并根据所采访内容选择最佳的播出方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达到准确发布的效果。有了合理的工作团队,还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整合,要通过策划对各媒体的特点扬长避短,根据时间和事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如校园广播可以关注学校的各项活动,比如娱乐活动、球类活动和校园通知,校园网络则要以海量的知识和便捷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吸引学生,报纸则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某一个新闻进行深入报道。
总之,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和谐高校的构建和发展中宣传始终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利用不同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够使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实现更多的发展,从而增强高校师生的凝聚力,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