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风格建筑对东北边贸城市文化的影响

  摘要:从中东铁路的修建到现在,大约100年的时间里,东北边贸城市的建筑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变化,绥芬河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从带有强烈强植性建筑到50代的主动建设,再到现代的俄式建筑林立,市民的文化意识与城市文化也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研究绥芬河俄罗斯风格建筑来分析建筑对东北边贸城市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绥芬河;俄罗斯风格建筑;城市文化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它能反映出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在建筑体现城市文化的特征的同时,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色主要通过城市建筑来反映出彼此城市间的区别不同,建筑把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汇集到城市建筑中,呈现给人们不同的城市形象,并影响现代城市的文化与居民的审美和价值观。   绥芬河的建筑形式之所以是俄罗斯建筑风格有其地理因素,主要原因是绥芬河市是边贸城市,城市文化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早在唐朝称为“率宾水”,经历了金、明、到清代始称“绥芬河”,绥芬,为“率宾”“恤品”“速频”的音转,满语,意为“锥子”,因婉蜒穿行于老爷岭的丛山密林之间,颇似锥子而得名,绥芬河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目前中国通往日本海的最大陆路贸易口岸,绥芬河是东北铁路主干线滨绥线和国家二级公路301国道的起点,有铁路和公路与俄罗斯相通。绥芬河距俄罗斯对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16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海参崴210公里,距俄远东自由经济区纳霍德卡270公里。通过绥芬河口岸,经由俄罗斯海参�馈⒛苫舻驴ǖ群8�,陆海联远货物可直达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88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通贸兴边试验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   再有绥芬河的建筑形式呈现俄罗斯风格有其历史因素,它的城市建设史应从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中东铁路”北至满洲里,南至大连,东至绥芬河的三条铁路交汇于哈尔滨,1897年,中东铁路开工,绥芬河地区划为铁路附属地。由于铁路的修建,绥芬河成为了铁路附属地城市。它是俄帝国主义在中国侵占铁路附属地,为经济侵略或是军事占领为目的的建设的新兴城市,形成具有异国建筑特色的近代城市,俄国人火车站附近开辟为建设用地,绥芬河地区由此集中建设了大量的俄式建筑,包括火车站及其附属设施、职工住房、教堂和俄国人开设的商铺。   我们在了解了绥芬河的历史后,就会发现绥芬河作为东北边贸城市,城市文化带有典型的文化涵化过程,并且通过建筑形式来体现其城市文化。   在文化学上有个概念谓之“涵化”。涵化就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现象,当两种异质文化接触时,因其所依存的社会、人文、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条件的差异,两种文化都不能维持其原有的文化形态,从而出现主客体文化相互接受对方的文化特质,使两种文化逐渐接近的趋势,这一过程可称之涵化。完整的涵化过程应包括传播、融合与更新三个阶段。”体现在绥芬河建筑上就是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克隆、传播与变异。   俄国殖民者进入中国,也将俄罗斯的建筑样式和俄罗斯文化一同带到中国,这些建筑在移植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融汇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形成了新的建筑形式,特别在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难民进入中国北方,作为铁路附属地城市的绥芬河为此新建了一批宗教建筑,以东正教建筑居多。这些建筑保留下来的有协达亚,尼古拉东正教堂,俗称喇嘛台。在绥芬河铁路工程开工后,车站附近建设的木结构教堂,后来被火焚毁,1913年在车站正东约200米处建成砖结构协达亚,尼古拉教堂。   还有绥芬河教堂旧址,木结构教堂,1908年被火焚毁。建成砖结构协达亚,尼古拉教堂,现被改为基督教福音堂。   另外,建于本世纪初的绥芬河市的铁路火车站候车室,属俄罗斯风格建筑。长约40米。西通铁路站台,东门临街,南北二层楼。候车室为钢铁拱粱,室内宽敞空阔,多饰几何浮雕,候车室西侧正中门上有阳文汉字“绥芬河”,下面是俄文“鲍库拉尼奇那亚”。   还有大白楼建于1913年,为二层圈楼,门窗处注重雕饰,修建中东铁路时期,为俄国铁路员工宿舍,建于1910年前后,该楼早期为沙俄领事馆,后为苏联领事馆。解放后先后为绥芬河军政委员会办公楼、中共绥芬河市委办公楼,现为绥芬河邮政局办公楼。   人头楼,砖结构,位于通天路南段与迎新街交汇处西南侧,1914年建成。楼顶檐下雕有“人头面孔”浮雕,因而得名。原为俄人赤查果夫茶庄,存贮、检验出口茶叶。沦陷时期为日本领事馆,解放后先后为驻军营房、东宁县政府办公楼。   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东北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当地表现为“西方进入――东方抵抗”。东北的建筑呈殖民样式建筑,在文化上表现强植性,作为边疆城市,一直以来是以移民的增长来促进城市发展,绥芬河地区原有文化属中原文化在边疆的分支,与中原文化核心地区相比文化底蕴浅,与沙俄的文化强势对抗时力量微弱,两种文化的势能与文化底蕴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城市特征,城市规划与建设呈现西方形态,城市中心为车站、教堂、商务洋行和新型建筑,体现出新艺术运动和古典主义都市风格,东西方建筑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使绥芬河出现了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城市文化。   绥芬河在文化的强植过程中,从最初的反抗逐渐发展到主动的接受,这正是文化的涵化过程,这种文北上的变化表现在当地的居民在建设住宅借鉴了俄罗斯建筑的特点。   现在的绥芬河还有一些50年代的俄罗斯风格建筑,这些建筑是因为“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各行业学习苏联,主动接受苏联专家建议,建筑主要是城市修建区内的住宅、一些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当时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生产的计划性和土地国有,所以建设过程是国家主动地接受苏联的建筑文化。   随着城市的建筑改变,城市的文化和市民的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反过来文化会导致城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展现出新的风格和新的形式,绥芬河城市文化中渗入了俄罗斯文化,同时俄罗斯文化在移植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这种文化不仅被采纳,也被改变。俄罗斯风格建筑逐渐成为绥芬河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绥芬河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特色建筑是无法复制,是绥芬河文化的载体,绥芬河城市文化为俄罗斯风格建筑提供养分,是俄罗斯风格建筑的文化依托。历史证明,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与这个城市经历密不可分,还与市民的社会心态、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有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形成了城市的文脉。   现在的绥芬河俄罗斯风格建筑林立,满街店铺俄文牌匾。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游客,俄语被市民广泛应用,俄罗斯文化渗入的市民物质文化生活。中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传播,绥芬河正以文化形式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他们逐渐认识到绥芬河面对现代城市间的竞争,除了提高经济增长,更在于城市文化、人文理念的较量。   为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绥芬河正在努力打造“百年口岸、木业之都、数字城市、北方深圳”,展示出绥芬河“中俄特色、山城特色、生态特色”。   建设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适宜生活居住的避暑名城、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文化来支撑。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文化越来越多地体现它在绥芬河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从中东铁路的修建到现在,大约100年的时间里,东北边贸城市的建筑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变化,绥芬河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从带有强烈强植性建筑到50代的主动建设,再到现代的俄式建筑林立,市民的文化意识与城市文化也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研究绥芬河俄罗斯风格建筑来分析建筑对东北边贸城市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绥芬河;俄罗斯风格建筑;城市文化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它能反映出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在建筑体现城市文化的特征的同时,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色主要通过城市建筑来反映出彼此城市间的区别不同,建筑把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汇集到城市建筑中,呈现给人们不同的城市形象,并影响现代城市的文化与居民的审美和价值观。   绥芬河的建筑形式之所以是俄罗斯建筑风格有其地理因素,主要原因是绥芬河市是边贸城市,城市文化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早在唐朝称为“率宾水”,经历了金、明、到清代始称“绥芬河”,绥芬,为“率宾”“恤品”“速频”的音转,满语,意为“锥子”,因婉蜒穿行于老爷岭的丛山密林之间,颇似锥子而得名,绥芬河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目前中国通往日本海的最大陆路贸易口岸,绥芬河是东北铁路主干线滨绥线和国家二级公路301国道的起点,有铁路和公路与俄罗斯相通。绥芬河距俄罗斯对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16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海参崴210公里,距俄远东自由经济区纳霍德卡270公里。通过绥芬河口岸,经由俄罗斯海参�馈⒛苫舻驴ǖ群8�,陆海联远货物可直达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88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通贸兴边试验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   再有绥芬河的建筑形式呈现俄罗斯风格有其历史因素,它的城市建设史应从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中东铁路”北至满洲里,南至大连,东至绥芬河的三条铁路交汇于哈尔滨,1897年,中东铁路开工,绥芬河地区划为铁路附属地。由于铁路的修建,绥芬河成为了铁路附属地城市。它是俄帝国主义在中国侵占铁路附属地,为经济侵略或是军事占领为目的的建设的新兴城市,形成具有异国建筑特色的近代城市,俄国人火车站附近开辟为建设用地,绥芬河地区由此集中建设了大量的俄式建筑,包括火车站及其附属设施、职工住房、教堂和俄国人开设的商铺。   我们在了解了绥芬河的历史后,就会发现绥芬河作为东北边贸城市,城市文化带有典型的文化涵化过程,并且通过建筑形式来体现其城市文化。   在文化学上有个概念谓之“涵化”。涵化就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现象,当两种异质文化接触时,因其所依存的社会、人文、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条件的差异,两种文化都不能维持其原有的文化形态,从而出现主客体文化相互接受对方的文化特质,使两种文化逐渐接近的趋势,这一过程可称之涵化。完整的涵化过程应包括传播、融合与更新三个阶段。”体现在绥芬河建筑上就是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克隆、传播与变异。   俄国殖民者进入中国,也将俄罗斯的建筑样式和俄罗斯文化一同带到中国,这些建筑在移植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融汇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形成了新的建筑形式,特别在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难民进入中国北方,作为铁路附属地城市的绥芬河为此新建了一批宗教建筑,以东正教建筑居多。这些建筑保留下来的有协达亚,尼古拉东正教堂,俗称喇嘛台。在绥芬河铁路工程开工后,车站附近建设的木结构教堂,后来被火焚毁,1913年在车站正东约200米处建成砖结构协达亚,尼古拉教堂。   还有绥芬河教堂旧址,木结构教堂,1908年被火焚毁。建成砖结构协达亚,尼古拉教堂,现被改为基督教福音堂。   另外,建于本世纪初的绥芬河市的铁路火车站候车室,属俄罗斯风格建筑。长约40米。西通铁路站台,东门临街,南北二层楼。候车室为钢铁拱粱,室内宽敞空阔,多饰几何浮雕,候车室西侧正中门上有阳文汉字“绥芬河”,下面是俄文“鲍库拉尼奇那亚”。   还有大白楼建于1913年,为二层圈楼,门窗处注重雕饰,修建中东铁路时期,为俄国铁路员工宿舍,建于1910年前后,该楼早期为沙俄领事馆,后为苏联领事馆。解放后先后为绥芬河军政委员会办公楼、中共绥芬河市委办公楼,现为绥芬河邮政局办公楼。   人头楼,砖结构,位于通天路南段与迎新街交汇处西南侧,1914年建成。楼顶檐下雕有“人头面孔”浮雕,因而得名。原为俄人赤查果夫茶庄,存贮、检验出口茶叶。沦陷时期为日本领事馆,解放后先后为驻军营房、东宁县政府办公楼。   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东北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当地表现为“西方进入――东方抵抗”。东北的建筑呈殖民样式建筑,在文化上表现强植性,作为边疆城市,一直以来是以移民的增长来促进城市发展,绥芬河地区原有文化属中原文化在边疆的分支,与中原文化核心地区相比文化底蕴浅,与沙俄的文化强势对抗时力量微弱,两种文化的势能与文化底蕴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城市特征,城市规划与建设呈现西方形态,城市中心为车站、教堂、商务洋行和新型建筑,体现出新艺术运动和古典主义都市风格,东西方建筑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使绥芬河出现了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城市文化。   绥芬河在文化的强植过程中,从最初的反抗逐渐发展到主动的接受,这正是文化的涵化过程,这种文北上的变化表现在当地的居民在建设住宅借鉴了俄罗斯建筑的特点。   现在的绥芬河还有一些50年代的俄罗斯风格建筑,这些建筑是因为“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各行业学习苏联,主动接受苏联专家建议,建筑主要是城市修建区内的住宅、一些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当时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生产的计划性和土地国有,所以建设过程是国家主动地接受苏联的建筑文化。   随着城市的建筑改变,城市的文化和市民的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反过来文化会导致城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展现出新的风格和新的形式,绥芬河城市文化中渗入了俄罗斯文化,同时俄罗斯文化在移植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这种文化不仅被采纳,也被改变。俄罗斯风格建筑逐渐成为绥芬河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绥芬河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特色建筑是无法复制,是绥芬河文化的载体,绥芬河城市文化为俄罗斯风格建筑提供养分,是俄罗斯风格建筑的文化依托。历史证明,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与这个城市经历密不可分,还与市民的社会心态、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有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形成了城市的文脉。   现在的绥芬河俄罗斯风格建筑林立,满街店铺俄文牌匾。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游客,俄语被市民广泛应用,俄罗斯文化渗入的市民物质文化生活。中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传播,绥芬河正以文化形式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他们逐渐认识到绥芬河面对现代城市间的竞争,除了提高经济增长,更在于城市文化、人文理念的较量。   为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绥芬河正在努力打造“百年口岸、木业之都、数字城市、北方深圳”,展示出绥芬河“中俄特色、山城特色、生态特色”。   建设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适宜生活居住的避暑名城、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文化来支撑。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文化越来越多地体现它在绥芬河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内容

  • 满洲里市对俄边贸研究12月9日
  • 内容摘要 满洲里是我国重要的陆路边境口岸城市, 是对俄贸易极其重要枢纽城市,也是链接欧亚的桥头堡.中俄双边关系稳步发展,边境贸易成为构架两国相互理解和信任,协调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边境贸易是毗邻国家或地区之间特有的一种贸易形式,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尤其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贸 ...

  • 旅游地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 旅游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者行为:旅游者为了满足旅游需要,在旅游动机的驱使下,购买旅游产品外出旅游的行为. 2.旅游决策: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动机和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3.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 ...

  • 城市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   我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   城市建筑风格是城市的魂魄。大连作为沿海城市,由于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城市建筑风格,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筑风格追求中的美学意义和人文观念,都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和建筑风格“欧式化”的理念和实践, ...

  • 平时作业一
  • 平时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面积( 45.46 )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 6 )位. 2.黑龙江省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 ).(木材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均居中国之首. 3.黑龙江省现拥有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 24 )处,其中(五大 ...

  • 威虎山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 第一章:旅游区背景 一.区域背景 威虎山风景区主要涵盖横道镇所在的区域,旅游区的范围是以横道镇的行政区为范围. 威虎山旅游区位于海林市域西部,总面积794平方公里,其所在的横道河镇行政区下辖12个居委会,6个行政村,并有40多个镇直属机构和驻镇单位,总人口31345人,其中城镇人口26450人. 二 ...

  • 东北三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 [摘 要]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陆地边界线,包括边境地区合作在内的地方合作,是中俄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新增长点."十二五"时期,作为地区合作的主力军,东北三省同俄远东加快发展经济合作对于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实现可持 ...

  • 论文:哈尔滨市特色景观保护重要性与特色景观的营造
  • 哈尔滨市特色景观保护重要性与保护策略 1 绪论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克森所说:"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害, 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个模样, 这是很遗憾的, 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情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因此如何继承和塑造城市的特色, 建造城市特色景观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 ...

  • 浅谈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对策
  • 综合研究ZONGHEYANJIU 浅谈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对策 姚 雷/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大连1161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俄罗斯改革深入,经济环境全面好转,两国边境贸易越来越受到两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中俄两国政策促进了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边境贸易许多优惠,近年来俄罗斯 ...

  • 沈阳市旅游业推广策划方案
  • 沈阳旅游业项目推广策划方案 --09广一黄子夏290102120 一.国际旅游业 二.国内旅游业 三.消费者总体 四.沈阳旅游消费者分析 五.沈阳旅游业自身状况分析 (一) 沈阳旅游资源状况分析 (二)沈阳旅行社状况分析 (三)沈阳旅游设施状况分析 (四)沈阳旅游服务水平分析 六.沈阳旅游竞争者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