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本刊专稿兰夕
舳。域.童化、地方性知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霞溺鬻鬻鬻鬻簇黼●周尚意吴莉萍月匕师大地理与遥感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100000)
一、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的地方性1.全球化及原因
全球化(globalization)发端于经济领域,但是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已经在文化领域显示了其特殊效应,形成了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媒体市场集中化过程中,文化内容和信息的日益趋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趋同特点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享受现代化工业的物质产品,如电视、冰箱、计算机、网络、飞机等。而物质文化的空间差异往往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变得日渐模糊,文化的地方特色有可能越来越不清晰。
“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归结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商品生产中,各种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商品和货物,夹杂着其中的标识、声音、图像等文化信息,不仅仅将人们的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人们的交流空间和思想领域。其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文化产业迅猛崛起,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具有跨越文明界限和制度的特性与功能。产业化意味着文化的商品化,在交换价值的支配下,文化不再是社会经济权力之外的“飞地7’或孤立绝缘的自律领域,也不再是地方风习、民族惯例、意识形态,它同时也是技术、物品、娱乐与服务。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不断扩大的市场体系和商品逻辑而压倒其它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具有穿越制度框架和文化界限的“无国界”的形式和能力。文化产业以工业方式生产具有标准化特征的文化产品,那就是与传统自发的、更多的是个体创造的文化作品相比较,工业化、组织性的批量复制的文化产品确实没有为个性和差异留下空间。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因特网等现代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扩散中由于时空间隔造成的种种障碍,一改过去借助人力和其它交通工具实现传递的方式。而且为信息的跨文化扩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迅捷的交流渠道。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融合的机会大大增加。人们担心个别的文化会在这股信息的巨流(即全球化所形成的信息流动)中被稀释。从长远来看,这样
一个进程可能导致各种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单一的同类的“全球文化”。
2.全球化与地方性
地方化(10calization)是与全球化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与地方性(10cality)相联系的概念。所谓文化的全球化是对文化地方性的冲击。如果说有一个“文化全球化”的命题,有一种文化的世界主义趋向,那么这种全球化和世界主义也是以“地方性”为基础的,并得自于地方性动力的。“地方性”概念并不是相对某个“中心”,而是相对其它的“地方”。任何有生命的、实质性的文化都是地方性的,而地方性的文化又无不充斥着意欲覆盖“他者”的扩张主义冲动。约翰・汤姆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一书提出了,“非领土扩张化”的概念。他认为,处于强势的文化正在把自己的“地方性”扩展为“全球性”;而处于弱势的文化也无不潜在地意欲把自己的“地方性”扩展为“全球性”。
全球化所滋生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领域的主权地位产生着冲击,“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也是~种“全球化”的过程。
・
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成为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景观。根据文化整合理论,当所谓的“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时,地方文化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变化:第一,增添。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文化全球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特质依附于地方文化,构成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全球化只是给地方文化增添了一些文化特质,地方文化特质仍然发挥主要的作用。新的文化特质构成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但不引起地方文化的任何改变。文化全球化只是给地方文化增添了一些新的器物、词语、语言、惯例、知识、理论、技术、艺术风格信仰等,但地方的文化特质仍如往常一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全球化给地方文化带来的往往是给人以强烈印象的文化特质或在地方文化中难以出现的文化特质。第二,替代。替代是指以全球文化的某些文化特质来取代地方文化的文化特质,代替其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原有的地方文化的特质被替代了。第三,创新。创新是指在文化整合中,为了适应“全球文化”的某些文化特质,地方文化在原有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创造一些新的文化特质。
地方文化特质的增添、替代和创新,可能会导致地方文化的消融、“全球文化”在地方的消融或者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消融是指主位文化以
万方数据
姥理轰百2007年第3期
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为框架,来解释、消化、改造客位文化的特质,并模糊了客位文化特质的本来面目,使其失去原质。当文化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冲击过强,导致大部分地方文化特质的替代,“全球文化”消化、改造了地方文化的特质,那么就会导致地方文化的消融。反之,“全球文化”被地方文化消化、改造,那么就是“全球文化”在地方的消融。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普世文化的特质与地方文化特质相交汇,双方皆被有限地改造或转化,形成一种互补态势,从而综合出一个新的文化系统。由此看来,“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冲突的结果是文化的多元化,而不是文化的同质化。在与外界交流频繁的发达地区,文化多元化趋势也使其地方文化特色得到强调。以古城苏州为例,这里的“假山假水城中园”蜚声四海,“真山真水园中城”的新区也是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个东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中,全球性映衬了地方性的魅力,地方性丰富了全球性。
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是一个与人类同时出现的事实,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整个历史,它与文化趋同是一对孪生兄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向既矛盾,又彼此紧密联系。因为文化上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并行发展的。但是,许多地方文化特质在人们尚未认识其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淹没在“全球化”的巨浪之中,因此,有必要强调“地方化”。
地方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地方文化的精髓,也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所谓“地方性”可以分为四个尺度,分别是国家尺度、聚落尺度、社区尺度和微观尺度。国家尺度的“地方性”可以认为是国家(民族)文化特质、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其中可能包括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保护。聚落尺度的“地方性”关键是如何保持城市或者乡村应有的文化特征,包括保护聚落应有的文化空间结构特色。社区尺度的“地方性”更注重保持社区的认同感和地方性知识,微观尺度的地方化则侧重于文化景观的评价和保护。
二、地域文化独特性与区域发展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文化特质的独特性上,也表现在文化综合体的独特性上。造成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原因在第三节区域文化中已经有介绍。这里将讨论地域文化独特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发展的动力来自区域自身,来自区域内部民众。区域内部民众之所以将热情、才智和能量投入到区域建设中,是因为他们将区域当作自己的“家”或“家乡”。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又来自区域的认同或地方认同。地方文化认同与法国社会学派代表人物涂尔于(E.Durkheim)的集体表象或“集体意识”(collec一
tive
representation
似。涂尔干认为同≮
蔻的总和构成具有砷体系可以称之为
本刊专稿厉l心
忑
夕
一个社会的成员本身社会特征的
集体表象和共同意识。所谓集体表象不是个人从直接经验中取得的,而是社会强加给人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处于特定文化区的任何个人都必须使用所在文化区内集体使用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即使他通晓其它语言,也必须以该文化区内的集体语言与集体的其它人长远沟通,从而表现自己的才干,尽其对集体的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为主的符号人类学派认为文化不是封闭在人们头脑中的东西,而是一种符号系统。他们认为文化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符号上,这些公共符号有对象、事件、关系、活动、空间单位等。同一地区文化的成员之间,通过这些公共符号交流彼此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文化不单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和概念,以及~系列组织这些常规和概念的原则,而且更是许多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对象、事件、活动、空间单位等。符号人类学派和认识文化学派为地方文化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前者告诉人们,地方文化形象可以是物质的、外在的,因此主动地、人为地建立地方物质文化形象(地方文化认同的部分对象)是可行的;后者告诉人们建立地方文化形象不能完全脱离人们头脑中通过文化学习已有的文化概念体系。地方文化的现有特征是前人自发创造的,今人完全可能通过认知文化认同规律,自觉地创造出更为积极进步的受到普遍认同的地方文化特征。
空间感应研究表明,受复杂的内部因素和外在因素影响,对同一文化事物,不同个体必然有不同的感知结果,这与地方文化认同也有很大关系。文化认同并不否认文化感知的个体差异,重要的是,少数人创造的积极的文化要素能逐步得到多数人的感知、认可和模仿,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地方文化精神,这正是地方文化认同的意义所在。而个体对地方文化的有差异的文化感知正是在集体表象的作用下,逐步转化为对地方文化精神的共同认识。
在世界各地问的“联接”越来越多,各个文化的冲突也愈来愈激烈。如果我们需要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进程中“伸出团结一致的短手”,那么就必须将文化的世界主义视为“一种地方性的事务”,拒绝“根据一种严肃的道德使命感来看待世界主义,因为这种使命感要把我们的生命世界和远方的、‘抽象的’、普遍化了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尽力地联系在一起”。汤姆林森强调了一种基于地方性事务的“自我认同感”,认为这种认同感的建立“依赖于一种逐渐增长的、跟他者相关的内省意识”。而兴旺的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位于持续不断的、内省式的、人类自我建构的来源之上”。(未完待续)▲
瞎理轰育2007年第3期万方数据
地域文化、地方性知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周尚意, 吴莉萍
北师大地理与遥感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100000地理教育
EDUCATION OF GEOGRAPHY2007(3)2次
引证文献(2条)
1. 龙运荣. 李技文 社区参与传统知识保护研究[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2. 卢宏. 卢宁. 杨凝希 地方文献的功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另一维度[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 2008(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ljy200703002.aspx
贰本刊专稿兰夕
舳。域.童化、地方性知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霞溺鬻鬻鬻鬻簇黼●周尚意吴莉萍月匕师大地理与遥感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100000)
一、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的地方性1.全球化及原因
全球化(globalization)发端于经济领域,但是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已经在文化领域显示了其特殊效应,形成了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媒体市场集中化过程中,文化内容和信息的日益趋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趋同特点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享受现代化工业的物质产品,如电视、冰箱、计算机、网络、飞机等。而物质文化的空间差异往往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变得日渐模糊,文化的地方特色有可能越来越不清晰。
“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归结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商品生产中,各种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商品和货物,夹杂着其中的标识、声音、图像等文化信息,不仅仅将人们的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人们的交流空间和思想领域。其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文化产业迅猛崛起,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具有跨越文明界限和制度的特性与功能。产业化意味着文化的商品化,在交换价值的支配下,文化不再是社会经济权力之外的“飞地7’或孤立绝缘的自律领域,也不再是地方风习、民族惯例、意识形态,它同时也是技术、物品、娱乐与服务。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不断扩大的市场体系和商品逻辑而压倒其它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具有穿越制度框架和文化界限的“无国界”的形式和能力。文化产业以工业方式生产具有标准化特征的文化产品,那就是与传统自发的、更多的是个体创造的文化作品相比较,工业化、组织性的批量复制的文化产品确实没有为个性和差异留下空间。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因特网等现代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扩散中由于时空间隔造成的种种障碍,一改过去借助人力和其它交通工具实现传递的方式。而且为信息的跨文化扩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迅捷的交流渠道。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融合的机会大大增加。人们担心个别的文化会在这股信息的巨流(即全球化所形成的信息流动)中被稀释。从长远来看,这样
一个进程可能导致各种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单一的同类的“全球文化”。
2.全球化与地方性
地方化(10calization)是与全球化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与地方性(10cality)相联系的概念。所谓文化的全球化是对文化地方性的冲击。如果说有一个“文化全球化”的命题,有一种文化的世界主义趋向,那么这种全球化和世界主义也是以“地方性”为基础的,并得自于地方性动力的。“地方性”概念并不是相对某个“中心”,而是相对其它的“地方”。任何有生命的、实质性的文化都是地方性的,而地方性的文化又无不充斥着意欲覆盖“他者”的扩张主义冲动。约翰・汤姆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一书提出了,“非领土扩张化”的概念。他认为,处于强势的文化正在把自己的“地方性”扩展为“全球性”;而处于弱势的文化也无不潜在地意欲把自己的“地方性”扩展为“全球性”。
全球化所滋生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领域的主权地位产生着冲击,“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也是~种“全球化”的过程。
・
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成为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景观。根据文化整合理论,当所谓的“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时,地方文化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变化:第一,增添。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文化全球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特质依附于地方文化,构成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全球化只是给地方文化增添了一些文化特质,地方文化特质仍然发挥主要的作用。新的文化特质构成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但不引起地方文化的任何改变。文化全球化只是给地方文化增添了一些新的器物、词语、语言、惯例、知识、理论、技术、艺术风格信仰等,但地方的文化特质仍如往常一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全球化给地方文化带来的往往是给人以强烈印象的文化特质或在地方文化中难以出现的文化特质。第二,替代。替代是指以全球文化的某些文化特质来取代地方文化的文化特质,代替其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原有的地方文化的特质被替代了。第三,创新。创新是指在文化整合中,为了适应“全球文化”的某些文化特质,地方文化在原有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创造一些新的文化特质。
地方文化特质的增添、替代和创新,可能会导致地方文化的消融、“全球文化”在地方的消融或者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消融是指主位文化以
万方数据
姥理轰百2007年第3期
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为框架,来解释、消化、改造客位文化的特质,并模糊了客位文化特质的本来面目,使其失去原质。当文化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冲击过强,导致大部分地方文化特质的替代,“全球文化”消化、改造了地方文化的特质,那么就会导致地方文化的消融。反之,“全球文化”被地方文化消化、改造,那么就是“全球文化”在地方的消融。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普世文化的特质与地方文化特质相交汇,双方皆被有限地改造或转化,形成一种互补态势,从而综合出一个新的文化系统。由此看来,“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冲突的结果是文化的多元化,而不是文化的同质化。在与外界交流频繁的发达地区,文化多元化趋势也使其地方文化特色得到强调。以古城苏州为例,这里的“假山假水城中园”蜚声四海,“真山真水园中城”的新区也是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个东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中,全球性映衬了地方性的魅力,地方性丰富了全球性。
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是一个与人类同时出现的事实,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整个历史,它与文化趋同是一对孪生兄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向既矛盾,又彼此紧密联系。因为文化上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并行发展的。但是,许多地方文化特质在人们尚未认识其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淹没在“全球化”的巨浪之中,因此,有必要强调“地方化”。
地方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地方文化的精髓,也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所谓“地方性”可以分为四个尺度,分别是国家尺度、聚落尺度、社区尺度和微观尺度。国家尺度的“地方性”可以认为是国家(民族)文化特质、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其中可能包括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保护。聚落尺度的“地方性”关键是如何保持城市或者乡村应有的文化特征,包括保护聚落应有的文化空间结构特色。社区尺度的“地方性”更注重保持社区的认同感和地方性知识,微观尺度的地方化则侧重于文化景观的评价和保护。
二、地域文化独特性与区域发展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文化特质的独特性上,也表现在文化综合体的独特性上。造成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原因在第三节区域文化中已经有介绍。这里将讨论地域文化独特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发展的动力来自区域自身,来自区域内部民众。区域内部民众之所以将热情、才智和能量投入到区域建设中,是因为他们将区域当作自己的“家”或“家乡”。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又来自区域的认同或地方认同。地方文化认同与法国社会学派代表人物涂尔于(E.Durkheim)的集体表象或“集体意识”(collec一
tive
representation
似。涂尔干认为同≮
蔻的总和构成具有砷体系可以称之为
本刊专稿厉l心
忑
夕
一个社会的成员本身社会特征的
集体表象和共同意识。所谓集体表象不是个人从直接经验中取得的,而是社会强加给人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处于特定文化区的任何个人都必须使用所在文化区内集体使用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即使他通晓其它语言,也必须以该文化区内的集体语言与集体的其它人长远沟通,从而表现自己的才干,尽其对集体的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为主的符号人类学派认为文化不是封闭在人们头脑中的东西,而是一种符号系统。他们认为文化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符号上,这些公共符号有对象、事件、关系、活动、空间单位等。同一地区文化的成员之间,通过这些公共符号交流彼此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文化不单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和概念,以及~系列组织这些常规和概念的原则,而且更是许多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对象、事件、活动、空间单位等。符号人类学派和认识文化学派为地方文化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前者告诉人们,地方文化形象可以是物质的、外在的,因此主动地、人为地建立地方物质文化形象(地方文化认同的部分对象)是可行的;后者告诉人们建立地方文化形象不能完全脱离人们头脑中通过文化学习已有的文化概念体系。地方文化的现有特征是前人自发创造的,今人完全可能通过认知文化认同规律,自觉地创造出更为积极进步的受到普遍认同的地方文化特征。
空间感应研究表明,受复杂的内部因素和外在因素影响,对同一文化事物,不同个体必然有不同的感知结果,这与地方文化认同也有很大关系。文化认同并不否认文化感知的个体差异,重要的是,少数人创造的积极的文化要素能逐步得到多数人的感知、认可和模仿,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地方文化精神,这正是地方文化认同的意义所在。而个体对地方文化的有差异的文化感知正是在集体表象的作用下,逐步转化为对地方文化精神的共同认识。
在世界各地问的“联接”越来越多,各个文化的冲突也愈来愈激烈。如果我们需要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进程中“伸出团结一致的短手”,那么就必须将文化的世界主义视为“一种地方性的事务”,拒绝“根据一种严肃的道德使命感来看待世界主义,因为这种使命感要把我们的生命世界和远方的、‘抽象的’、普遍化了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尽力地联系在一起”。汤姆林森强调了一种基于地方性事务的“自我认同感”,认为这种认同感的建立“依赖于一种逐渐增长的、跟他者相关的内省意识”。而兴旺的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位于持续不断的、内省式的、人类自我建构的来源之上”。(未完待续)▲
瞎理轰育2007年第3期万方数据
地域文化、地方性知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周尚意, 吴莉萍
北师大地理与遥感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100000地理教育
EDUCATION OF GEOGRAPHY2007(3)2次
引证文献(2条)
1. 龙运荣. 李技文 社区参与传统知识保护研究[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2. 卢宏. 卢宁. 杨凝希 地方文献的功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另一维度[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 2008(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ljy200703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