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制度的演变:蜕变最迅速的满清军事基干

清代八旗制度的演变:蜕变最迅速的满清军事基干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满)民族所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八旗的官制形式非常独特,其内部的大小官员既是军事统帅,又是行政长官,还负责掌管所有旗人的户籍乃至经济生活。八旗制度可以溯源到满族的氏族制阶段。当时,满族在从事狩猎活动或军事行动时,通常采取以家族或村寨人口组成的“牛录”(意即“箭”)作为组织单位。最初的“牛录”由每十人组成,公选一名牛录额真(意即“箭主”)作为队长。努尔哈赤起兵后,将属下军民按牛录编制,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随着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各部,1601年,在他的指示下,正式成立了红、黄、蓝、白四旗,后又将四旗扩大为八旗,即由原来的正四旗各加镶边(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形成了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四旗(“镶”字也写做“厢”)。关于八旗颜色的确定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依照“五行相克”说制订的——“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据说八旗军行军、驻扎时的位置均按此规定执行。在组织方面,形成了牛录、甲喇、固山由小到大三级组织形式。八旗制度规定,每5牛录设一名甲喇额真(意为“节主”),5甲喇之上设一名固山额真(旗主),每名固山额真左右设两名梅勒额真(翼主,可理解为旗主的副官)。在八旗制度下,只有旗人没有族人,所有女真族人均按八种旗帜进行编户,全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每旗可保证提供7500人的“常备军”。八旗形成初期,实行战利品“论功行赏”,军费由旗人分摊。随着战争中掠获人口的大量增加,各旗包衣(家人、仆人)阶层人口日益膨胀,这些人属于各旗旗人的私有财产,在旗兵出征时也常常跟随主人一同作战,因此,八旗军队的实际数量要远远超出规定数字。

清朝入关后,八旗职官名称在顺治年间又进行了较大调整,从固山额真到牛录额真均作以全新定名,如固山额真改名为都统,梅勒额真为副都统,甲喇额真为参领,牛录额真为佐领。此次改称之后,八旗主要官职名称再未有改动,一直沿用至清终之时。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

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

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作者:行业报告头条

清代八旗制度的演变:蜕变最迅速的满清军事基干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满)民族所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八旗的官制形式非常独特,其内部的大小官员既是军事统帅,又是行政长官,还负责掌管所有旗人的户籍乃至经济生活。八旗制度可以溯源到满族的氏族制阶段。当时,满族在从事狩猎活动或军事行动时,通常采取以家族或村寨人口组成的“牛录”(意即“箭”)作为组织单位。最初的“牛录”由每十人组成,公选一名牛录额真(意即“箭主”)作为队长。努尔哈赤起兵后,将属下军民按牛录编制,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随着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各部,1601年,在他的指示下,正式成立了红、黄、蓝、白四旗,后又将四旗扩大为八旗,即由原来的正四旗各加镶边(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形成了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四旗(“镶”字也写做“厢”)。关于八旗颜色的确定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依照“五行相克”说制订的——“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据说八旗军行军、驻扎时的位置均按此规定执行。在组织方面,形成了牛录、甲喇、固山由小到大三级组织形式。八旗制度规定,每5牛录设一名甲喇额真(意为“节主”),5甲喇之上设一名固山额真(旗主),每名固山额真左右设两名梅勒额真(翼主,可理解为旗主的副官)。在八旗制度下,只有旗人没有族人,所有女真族人均按八种旗帜进行编户,全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每旗可保证提供7500人的“常备军”。八旗形成初期,实行战利品“论功行赏”,军费由旗人分摊。随着战争中掠获人口的大量增加,各旗包衣(家人、仆人)阶层人口日益膨胀,这些人属于各旗旗人的私有财产,在旗兵出征时也常常跟随主人一同作战,因此,八旗军队的实际数量要远远超出规定数字。

清朝入关后,八旗职官名称在顺治年间又进行了较大调整,从固山额真到牛录额真均作以全新定名,如固山额真改名为都统,梅勒额真为副都统,甲喇额真为参领,牛录额真为佐领。此次改称之后,八旗主要官职名称再未有改动,一直沿用至清终之时。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

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

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作者:行业报告头条


相关内容

  • 浅析清代八旗军的发展与演变
  • 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别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红,镶白,镶黄,镶蓝八旗.1601年设立四旗:正黄旗旗主为努尔哈赤,正白旗旗主为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正红旗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正蓝旗为努尔哈赤其弟舒尔哈齐.1615年(天命元年)在赫图阿拉城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

  • 从府兵制与八旗制的比较看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
  • 搏击・武术科学 2007年12月第4卷第12期 [武术发展研究] 从府兵制与八旗制的比较看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 熊 冰 肖 雷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府兵制和八旗制都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将两者进行比较,认为府兵制和八旗兵制由于民族 ...

  • 中国满清八旗图及诠释
  • 中国满清八旗图及诠释 一.镶黄旗(上三旗) 在 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 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市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规模扩大到下辖84个整佐令又两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 ...

  • 梁发芾:清代八旗子弟的"保障房"
  • 梁发芾 财税史学者 中国历史上的皇朝,对于老百姓从来没有什么住房保障制度,但对于皇亲国戚,倒是有优厚的保障房制度,如清朝不但对天潢贵胄皇亲国戚有福利房,而且对于整个八旗都解决住房问题,住房保障的面相当的大. 有学者统计,满清征服北京后,八旗军队及其家属都进入北京,拱卫皇室,八旗军队近17万人,加上家 ...

  • 宣扬满汉矛盾鼓吹革命排满:革命派中普遍存在的思潮
  • 返回历史频道首页 马前卒 反清潮 满汉势 真挑战 矛盾存 纯手段 启示录 评论 晚清最后的十余年中,大清帝国的绝大部分子民突然被告知,一切罪过和屈辱都来自于骑在自己民族头上统治整个国家的"满族".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之下,整个社会被分成了敌对的两个人 ...

  • 清代满族八旗兵驻防广州缘由探析
  • 摘要:广州世居满族是清乾隆年间派驻广州的满族八旗兵的后裔,他们是珠三角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为岭南社会得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追溯了广州世居满族的形成过程,指出清政府派八旗兵驻防广州是为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稳定政局以及为广州的"一口通商"提供军事保障.因此,驻粤八旗部队一直处于政府的严 ...

  •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军戎服饰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军服.现代的军服主要由服装和表明军衔.军种的标识组成:而在古代,则至少包括两大类型的服饰:一是戎装,一是防护体则至少包括两大类型的服饰:一是戎装,一是防护体 便的甲胄.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着的的甲胄.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着的便 的服 ...

  •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从夏朝到清 ...

  • 论满族精神及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贡献
  • 作者:何晓芳 满族研究 2015年04期 中国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14)04-0034-05 满族从长白山走向中原,民族共同体形成之际迅速崛起,创造辉煌过程中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历史财富,即"满族精神"."满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