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三角形模型求解线段最值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造三角形模型求解线段最值难题

作者:陈明儒

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16年第02期

以往求解线段(线段和)的最值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是将所求线段进行等价转换,或者通过图形变换,将所求问题变成要么求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要么转化成定点到直线的距离. 但是新近出现一些线段最值问题,尽管解决问题的依据还是一样,但是学生碰到这些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成为几何难题. 笔者为此作了一些研究与总结,现与大家共享.1构造斜三角形模型 例1如图1,直角扇形ODE 中,∠DOE=90°,OD=12,△ABC 是扇形内接三角形,其中

A 、B 、C 分别在弧DE ,半径OE 、OD 上,∠ACB=90°,AC ∶BC=2∶3,求线段AC 的最小值.

分析学生见到∠ACB=∠COB=90°,想到构造直角相似三角形,即作AH ⊥OD 于H ,如图1,运用△ACH ∽△COB ,结果无功而返. 其实,因为AC ∶BC=2∶3,当AC 变化时,BC 也随之变换. 如果抓住OA 是扇形的半径这个不变量,联想直角三角形中的常用辅助线即斜边上的中线,尝试取BC 的中点M ,如图2,连结OM 、AM ,构造斜三角形AOM ,运用AM+OM≥OA,当且仅当A 、M 、O 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这样问题迎刃而解.

评注本题是属于双动点问题,难点是A 、C 两点都是动点,关键是找出与AC 关联的两条线段OM 、AM ,通过添三条辅助线,将问题转化到一个斜三角形中,这是一般学生很难想到的. 在图2中,学生可能还会想到斜三角形AOC ,但是OC 与AC 不关联,问题也会陷入困境,因此构造合适的斜三角形至关重要.

例2如图3,已知抛物线y=-49(x-1)(x-7)与x 轴交于A 、B 两点,对称轴与抛物线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点D ,圆C 的半径为2,G 为圆C 上的一动点,P 为AG 的中点,则DP 的最大值为().

A.72B.352C.23D.412

分析G 为圆C 上的一动点,学生的直觉是当直线AG 与圆C 相切时,DP 取到最大值,显然这是错误的. 如图4,因为直线CD ⊥x 轴,这样就得到直角三角形ACD ,又有“P为AG 的中点”这个重要信息,自然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两个定理,从而构造出斜三角形PDM ,再利用DP≤PM+DM,求解问题.

评注本题还有另外构造斜三角形的方法,如图5,具体解法留给读者思考. 纵观例1、例2的解题思路,解题依据都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但是当问题的条件与这一事实的联系不是十分明了时,通过构造出斜三角形的模型,才是有效的解题策略. 但是构造斜三角形往往需要添多条辅助线,使问题增加了难度,不易解决.2构造直角三角形模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造三角形模型求解线段最值难题

作者:陈明儒

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16年第02期

以往求解线段(线段和)的最值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是将所求线段进行等价转换,或者通过图形变换,将所求问题变成要么求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要么转化成定点到直线的距离. 但是新近出现一些线段最值问题,尽管解决问题的依据还是一样,但是学生碰到这些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成为几何难题. 笔者为此作了一些研究与总结,现与大家共享.1构造斜三角形模型 例1如图1,直角扇形ODE 中,∠DOE=90°,OD=12,△ABC 是扇形内接三角形,其中

A 、B 、C 分别在弧DE ,半径OE 、OD 上,∠ACB=90°,AC ∶BC=2∶3,求线段AC 的最小值.

分析学生见到∠ACB=∠COB=90°,想到构造直角相似三角形,即作AH ⊥OD 于H ,如图1,运用△ACH ∽△COB ,结果无功而返. 其实,因为AC ∶BC=2∶3,当AC 变化时,BC 也随之变换. 如果抓住OA 是扇形的半径这个不变量,联想直角三角形中的常用辅助线即斜边上的中线,尝试取BC 的中点M ,如图2,连结OM 、AM ,构造斜三角形AOM ,运用AM+OM≥OA,当且仅当A 、M 、O 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这样问题迎刃而解.

评注本题是属于双动点问题,难点是A 、C 两点都是动点,关键是找出与AC 关联的两条线段OM 、AM ,通过添三条辅助线,将问题转化到一个斜三角形中,这是一般学生很难想到的. 在图2中,学生可能还会想到斜三角形AOC ,但是OC 与AC 不关联,问题也会陷入困境,因此构造合适的斜三角形至关重要.

例2如图3,已知抛物线y=-49(x-1)(x-7)与x 轴交于A 、B 两点,对称轴与抛物线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点D ,圆C 的半径为2,G 为圆C 上的一动点,P 为AG 的中点,则DP 的最大值为().

A.72B.352C.23D.412

分析G 为圆C 上的一动点,学生的直觉是当直线AG 与圆C 相切时,DP 取到最大值,显然这是错误的. 如图4,因为直线CD ⊥x 轴,这样就得到直角三角形ACD ,又有“P为AG 的中点”这个重要信息,自然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两个定理,从而构造出斜三角形PDM ,再利用DP≤PM+DM,求解问题.

评注本题还有另外构造斜三角形的方法,如图5,具体解法留给读者思考. 纵观例1、例2的解题思路,解题依据都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但是当问题的条件与这一事实的联系不是十分明了时,通过构造出斜三角形的模型,才是有效的解题策略. 但是构造斜三角形往往需要添多条辅助线,使问题增加了难度,不易解决.2构造直角三角形模型


相关内容

  • 初三冲刺中考
  • 初三冲刺中考:2012中考数学复习计划 眼看着中考倒计时100天了,不知道同学们如今的心情怎么样.或许你激进,或许畏惧,或许稳重,或许慌张,或许踌躇满志,或许满眼迷茫.无论哪种,同学们,我们都应该感谢初三. 或许以后你们将会感慨,整个初中是我们人生中最应该享受的时光,并不是因为我们多么自由,多么富有 ...

  •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_蔡振忠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7卷, 第4期, 2011年7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47, No. 4 (July 2011)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 蔡振忠1,2 黄少英2 ...

  •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分类解析_薛俊
  • 试题研究>试题探究 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分类解析 薛俊 江苏如皋初级中学226500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有一类中档题叫最值问题,在进一步分类中又可按照解决问题所 依照的数学理论是代数知识还是几何知识分为代数背景下的最值和几何背 ...

  • 相似三角形奥数题
  • 相似三角形奥数题 如图所示,已知AB ∥EF ∥CD ,若AB=6厘米,CD=9厘米.求EF . 考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专题:计算题.分析:由于BC 是△ABC 与△DBC 的公共边,且AB ∥EF ∥CD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可求EF .解答:解:在△ABC 中,因为EF ∥AB ...

  • 2016年中考数学考场注意事项和应对策略
  • 2016年中考数学考场注意事项和应对策略 中考取得好成绩,首先取决于数学能力,同时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临场发挥等.经常能见到一些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临场发挥较差,造成中考失败.所以非智力因素对考试的影响,正越来越受到教育人士和学生家长的关注.下面,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谈谈中考应注意事项及应对策略 ...

  • 解析数学中考史上十大难题
  • 解析数学中考史上十大难题 原题:25. 已知△ABC ,分别以AB .BC .CA 为边向外作等边△ABD .等边△BCE .等边△ACF . (1) 如图1,当△ABC 是等边三角形时,请你写出满足图中条件,四个成立的结论: (2) 如图2,当△ABC 中只有∠ACB=60°时,请你证明S △AB ...

  • 解三角形应用5.18
  •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实例的解决,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解三角形问题,解决三种测距问题:两个可到达但不可直接测量点之间的距离:一个可到达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 2. 经历将测距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的过程,认识解实际应用问题的研 ...

  • 浅谈初中数学线段之和最值问题_4
  • 浅谈初中数学线段之和最值问题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出现的中考试题的平面几何最值问题中,呈现出变化多.涉及面广.形式灵活的景象,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如果深入思考,可以发现:这类试题的命制都是立足于教材,解决途径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化折为直".本文中,笔者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结合浙教 ...

  • 第三章有限单元法
  • 第3章 有限单元法 在工程技术领域内,工程师常常运用数学和力学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它们应遵循的基本方程(常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对于大多数的工程技术问题,由于物体的几何形状和载荷作用方式是很复杂的,除了方程性质比较简单且几何边界相当规则的少数问题之外,试图按经典的弹性力学和塑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