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4

《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相关内容

  • 1.2观潮.[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简易)
  • 1.2观潮. <观潮>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 ...

  • 一道人与自然 有机融合的风景
  • 一道人与自然 有机融合的风景 作者:段菁菁 来源:<时代中国>2010年第10期 2010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八.数十万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追潮者"在海宁争睹钱塘江一线大潮.这项盛于唐宋的观潮.弄潮活动,千百年来不知倾倒多少游人. 存万人千里追潮弄潮的同时,引来了一 ...

  • 八上-[观潮]-教学设计-2课时-周婷婷
  • 八上第六单元 28<观潮>教学设计 单位:仲南中学 主备人:周婷婷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道的:学 ...

  •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
  • 1 观潮 教学内容:< 观潮> 教材简析: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 ...

  • 说课稿,观潮
  • 观潮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 [观潮]课后反思
  • <观潮>课后反思 刘台子小学 朱春媚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壮观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 ...

  • 28.[观潮]导学案(师+生)
  • 28.<观潮>导学案(师)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就是钱江涌潮.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 ...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滩镇奠安小学 蒋小丹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

  • [观潮]教学反思杜
  • <观潮>教学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