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学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案例
宜山一中 陈佐皓 林纯威
案例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本来应是一个连续性很强、完整性很强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但现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各成体系,一直以来,小学教师只是钻研小学教学内容,中学教师也只研究中学内容,出现“老死不相往”的现象。
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问题就显现了:一些成绩优秀的退步了,成绩一般的变后进生了,成绩落后的更是没得说了。
于是,小学教师和家长就有了怨言:好好的孩子为什么到了中学成绩就落后了这么多?是不是放手太快了?而初中教师同样很不理解:到底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学了什么呀?该明白的不明白,学习缺乏自觉性,好多内容要从零开始培养。而学生更是委屈: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中小学老师教的方法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学习科目突然增多,叫我怎么办?总之一句话,老师、学生和家长都不适应,但也都在互相磨合。这种过渡适应期的长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习惯,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素质。
因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是非常有必要的。
过程描述
2013年4月19日,宜山学区中小学语文老师齐聚一堂,开展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教学活动。活动时中小学教师各上了一节富有特色的语文课。 课题:《石灰吟》
执教者:宜山小学 陈瑜
教学设计(小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石灰的特点,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四、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初读诗句。
1.读出诗的节奏。
2.了解“石灰”其物。
3.初识“托物言志”。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1.联系作者生平,读懂诗意。
2.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3.入境诵读(结合诗人背景)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1.介绍其它咏物诗,体会这类诗歌的特点。
2.吟咏“清白”民族魂
①串读三首诗《墨梅》《石灰吟》《竹石》
②揭示“民族魂”,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每首读一句。 ③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谁能把这三个词读出来。
(五)小结。
课题:《相见欢》
执教者:宜山一中 陈露露
教学设计 (初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会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字析句来体会作者的情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朗诵诗歌, 导入新课。
(二)初感诗情
全体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文本。
请一生读,一生评。
再齐读。
(三)品愁情
1、作者说他的愁是离愁,有哪些东西离他而去了?
2、你觉得这种愁绪会像什么?李煜又是怎样形容这种愁的?
愁是会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李煜是怎样形容这滋味的?
5、这愁与普通的滋味一样吗?哪个词可以看出这滋味的与众不同?
你觉得他为什么会无言?
(四)品愁景
小组合作交流,你从哪些景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
(五)小结:在情景音乐中介绍李煜的悲剧宿命。
反思:
两节课之后,全体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经过研讨反思,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这一难题。
一、把握教材与学情,掌握教学主动。
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教材,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35%,目的是使是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心中有数,通过教材对比,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语文衔接做好准备,在教学的拟补上更加有的放矢。
在开学的前几周,初中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语文基础的强弱项,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分层次教学,以更适应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
二、坚持经典诵读,在阅读中提升。
小学老师通常注重经典诵读,注重学生文学底蕴的培养。初中老师也应加强经典诵读,应及时复习巩固小学背过的诗歌文章,加深记忆,同时应加强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再者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平台有序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现代美文。
三、“半扶半放”中,加强学法指导。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读写听说能力。可见,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教学重在“半扶半放”。所以我们的小学教师应逐渐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预习课文,自主解决课后问题,会思考,会质疑、会评判、会讨论。教会学生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通读、或浏览、或精读,使学生各有所需,在读中有不同收获。有效方法的累积和运用,使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去学习,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这为他们升入初中和今后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我们相信:只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变更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就能顺利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这个难题。
宜山学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案例
宜山一中 陈佐皓 林纯威
案例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本来应是一个连续性很强、完整性很强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但现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各成体系,一直以来,小学教师只是钻研小学教学内容,中学教师也只研究中学内容,出现“老死不相往”的现象。
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问题就显现了:一些成绩优秀的退步了,成绩一般的变后进生了,成绩落后的更是没得说了。
于是,小学教师和家长就有了怨言:好好的孩子为什么到了中学成绩就落后了这么多?是不是放手太快了?而初中教师同样很不理解:到底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学了什么呀?该明白的不明白,学习缺乏自觉性,好多内容要从零开始培养。而学生更是委屈: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中小学老师教的方法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学习科目突然增多,叫我怎么办?总之一句话,老师、学生和家长都不适应,但也都在互相磨合。这种过渡适应期的长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习惯,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素质。
因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是非常有必要的。
过程描述
2013年4月19日,宜山学区中小学语文老师齐聚一堂,开展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教学活动。活动时中小学教师各上了一节富有特色的语文课。 课题:《石灰吟》
执教者:宜山小学 陈瑜
教学设计(小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石灰的特点,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四、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初读诗句。
1.读出诗的节奏。
2.了解“石灰”其物。
3.初识“托物言志”。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1.联系作者生平,读懂诗意。
2.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3.入境诵读(结合诗人背景)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1.介绍其它咏物诗,体会这类诗歌的特点。
2.吟咏“清白”民族魂
①串读三首诗《墨梅》《石灰吟》《竹石》
②揭示“民族魂”,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每首读一句。 ③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谁能把这三个词读出来。
(五)小结。
课题:《相见欢》
执教者:宜山一中 陈露露
教学设计 (初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会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字析句来体会作者的情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朗诵诗歌, 导入新课。
(二)初感诗情
全体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文本。
请一生读,一生评。
再齐读。
(三)品愁情
1、作者说他的愁是离愁,有哪些东西离他而去了?
2、你觉得这种愁绪会像什么?李煜又是怎样形容这种愁的?
愁是会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李煜是怎样形容这滋味的?
5、这愁与普通的滋味一样吗?哪个词可以看出这滋味的与众不同?
你觉得他为什么会无言?
(四)品愁景
小组合作交流,你从哪些景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
(五)小结:在情景音乐中介绍李煜的悲剧宿命。
反思:
两节课之后,全体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经过研讨反思,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这一难题。
一、把握教材与学情,掌握教学主动。
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教材,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35%,目的是使是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心中有数,通过教材对比,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语文衔接做好准备,在教学的拟补上更加有的放矢。
在开学的前几周,初中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语文基础的强弱项,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分层次教学,以更适应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
二、坚持经典诵读,在阅读中提升。
小学老师通常注重经典诵读,注重学生文学底蕴的培养。初中老师也应加强经典诵读,应及时复习巩固小学背过的诗歌文章,加深记忆,同时应加强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再者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平台有序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现代美文。
三、“半扶半放”中,加强学法指导。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读写听说能力。可见,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教学重在“半扶半放”。所以我们的小学教师应逐渐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预习课文,自主解决课后问题,会思考,会质疑、会评判、会讨论。教会学生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通读、或浏览、或精读,使学生各有所需,在读中有不同收获。有效方法的累积和运用,使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去学习,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这为他们升入初中和今后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我们相信:只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变更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就能顺利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