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二月吃雾霾,三月吃风沙,四月吃柳絮,五月吃杨树毛,而今天,吃的是套餐。
北京和拉斯维加斯还是挺像的:很多人聚集在一个被沙子包围的地方,不服输。
——这是关于北京天气的两个段子
日前,一场沙尘暴周四笼罩了中国北部大片地区,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严重下降,有关部门发出老年人和儿童应留在室内的警报。
中国北京的雾霾天气(2017年2月14日)
据北京媒体报道,受上游沙尘天气影响,5月4日凌晨开始,北京地区出现浮尘天气。4日8时,城六区PM10小时浓度为1583微克/立方米,东北部为1755,其余西北部、东南部以及西南部小时浓度均破2000。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PM10(直径不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的空气质量指数999是上限,正常不应高于50。
中国官方媒体表示,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部分城市地区将在至少24小时内处于沙尘暴的笼罩之下。
英国《金融时报》
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是罪魁祸首
一轮沙霾笼罩中国北方,在北京市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空气污染。这次沙尘暴的发源地位于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的戈壁南缘。由于多种因素,该地区的沙漠呈现扩大之势。
数十年的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是造成该地区沙漠化的罪魁祸首。随着土壤逐渐沙化,他们用围栏将草地保护了起来、不让牧民进去放牧,并将数十万“生态移民”迁至更靠近水源、分布更集中的定居点。
煤炭开采和发电站也是肇因。这几个省份是煤炭开采和发电的主要地区,这两种活动都是用水大户。在中国,每生产一吨煤,平均需要耗水10立方米。中国85%的煤炭储量位于干旱的北方省份,而这些省份的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3%。
这种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煤炭企业为搞到所需的水,抽干了当地宝贵的含水层,加剧了沙漠化和地下水污染。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已尝试各种方法来抗击从不断扩张的戈壁刮来的沙尘。最明显的努力就是一条绰号“绿色长城”的防护林带。这条在中国北方种植起的防护林带最终将绵延4500公里、包含1000亿棵树,以保护北京不受邻近的沙漠侵扰。这条防护林带降低了北京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但让中国北疆的其余地区缺乏防护。
我们为什么没根治沙尘暴?
PM2.5走了,PM10又来了。在北方,以为熬过了一冬的雾霾袭扰,就是阳光明媚的春天。但,在北方,没有沙尘的春天或许不是春天。
黄沙漫天的空气污染让不少长久担忧雾霾的人,又添了沙尘暴的困扰——不是一直在治理,沙尘暴还没有根治吗?
根治?几乎不可能
当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学教授、林业专家、气象专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沙尘暴不可能被根治。
“有人认为治理沙尘暴就是要让沙尘暴消失。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第一届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式功这么说。
不能根治,但绝不是无能为力。
理解“沙尘暴不可能根治”的科学性,对人为治理沙尘暴的信心颇具杀伤力,很容易让很多人产生“既然不可能根治,不如顺其自然”的想法。然而,沙尘暴不能根治不代表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
从1979年起,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据林业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与启动时相比,林草植被覆盖度普遍增加了20%以上。
过去几十年沙尘暴发生的变化,似乎也能增加治理沙尘暴的信心。从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看,近50年来我国沙尘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沙尘日数以1.7天/10年的速率减少,但阶段性变化明显,其中,1961-1976年全国平均年沙尘日数表现出微弱增加趋势,之后以2天/10年的速率迅速减少。
2000年以来沙尘日数的平均值与前30年的平均值相比,北方大部地区均减少1-5天。其中,内蒙古西部、新疆南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减少10天以上,局部达到20天以上。在空气质量话题上常常成为焦点的京津冀地区,近10年沙尘天气减少了5-10天。
对于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王式功和吴波都肯定了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王式功还认为沙尘天气的减少不能忽视气候变化的原因。他说,“这些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近地面的平均风速在减小,而且大风日数也在减少,导致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减弱,沙尘天气减少。”
虽然沙尘天气在减少,但每年仍有强沙尘暴发生,灾害损失重。对于无法消灭的沙尘暴,该拿它怎么办?
王式功表示,作为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面积比较广大的国家,我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虽不能消灭,也不是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他说,“顺应自然,加以保护,在适合造林的地方造林,适合种草的地方种草,尊重自然规律,长久地坚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正道儿。”
沙尘暴和雾霾哪个好治理?
两者间显著的区别在于,颗粒物来源不同。雾霾天气,PM2.5更多地来源于二次颗粒物(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气体等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的无机盐气溶胶、有机气溶胶等),因为空气中的大量液滴为光化学反应发生和生成物积累提供了良好媒介;而沙尘天气的PM2.5更多地来源于土壤尘。
请注意,所谓「更多」是相对而言的。雾霾天气的PM2.5也有一部分源于地表扬尘,沙尘天气的PM2.5也含有燃煤和工业源、二次源、尾气源等。另外,沙尘源地通常位于新疆、蒙古等地表破碎度高的内陆地区,其传输距离越长,途经城市越多,所携带的人为源污染物就越多,对人体危害也相应更大。
另一个不同,雾霾发生需要稳定的大气层结和较高的空气湿度,而沙尘暴往往伴随干燥大风天气,势头猛、消散快。但其中含有的大量PM2.5可能长期滞留于空气中,如果在其后出现静稳天气,也会形成雾霾。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有「相辅相成」的一面。
植被固沙是目前防治沙尘暴的主要手段,对于治理雾霾亦有贡献。这种贡献不在于吸附颗粒物,而在于固着水土、减少地表扬尘。但正如上文所述,雾霾天气的PM2.5除了土壤尘以外,更大比例来源于燃煤、工业污染及尾气。因此,还须对人为污染源加以有效控制。
“
网友评论:
@哲晓
沙尘暴的治理也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只是你到北京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有了效果。
雾霾的问题近年来刚刚出现。所以,你感觉雾霾治理没有效果。
这种大规模的环境问题,常常是以3-5年为单位的,耐心等吧。
@韩东东
沙尘暴,治理方法种树。另外现在都是高层也一定程度限制了沙尘暴。
雾霾,牵扯着工业,牵扯着经济,牵扯着你上班所用的工具,这三样还牵扯着政治,所以,不好治理。
@匿名用户
作为一个每年这个时候都能看到沙尘暴的内蒙人,看到这个问题心理很不是滋味,年年都会发生的沙尘暴,年年没人关注,今年沙尘暴刮到了北京,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开始探究怎么治理。怎么治理?我告诉你怎么治理,早发现早治理,少生孩子多种树。
”
沙尘暴(沙暴与尘暴的总称)是一种多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天气现象,由强风刮起干燥地表上的松软沙土和尘埃形成,其导致空气混浊,能见度变低。沙尘暴源头曾经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因为那里降雨量少,不能长树。所以植树不植树和沙尘暴成因没什么关系。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其他破坏草原的行为才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办法。
美国历史上持续十年的沙尘暴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有一段恐怖的记忆:大规模沙尘暴横扫2/3美国国土,并肆虐达10年之久,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尘土飞扬的十年”。
这可怕的沙尘暴的形成要从1870年说起。当时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尤其是一战爆发后,受世界小麦价格飙升的影响,南部大平原进入了“大垦荒”时期,农场主纷纷毁掉草原,种上小麦。经过几十年发展,大平原从草原世界变为“美国粮仓”。但与此同时,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表土裸露在狂风之下。
进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一场场大灾难随之而来。尤其是1934年5月12日,一股巨大的“黑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的广阔地区。沙尘暴从南部平原刮起,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狂风卷着尘土,遮天蔽日,横扫中东部。尘土甚至落到了距离美国东海岸800公里、航行在大西洋中的船只上。风暴持续了整整3天,掠过美国2/3的土地,刮走3亿多吨沙土,半个美国被铺上了一层沙尘。仅芝加哥一地的积尘就达1200万吨。风暴过后,清洁工为堪萨斯州道奇城的227户人家清扫了阁楼,从每户阁楼上扫出的尘土平均有2吨多。风沙遮天避日、吹入房舍、囤积沙土、甚至杀伤人畜。
美联社一位记者曾在1935年这样写道,“三个不起眼的词,成为西部农民口中的一种痛苦乞求,控制者今日大陆沙碗地区的日常生活……下雨吧。”于是,南部平原也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大沙碗。
1934年这里出现22次沙尘暴;1935年40次;1936年68次;1937年72次;1938年61次;1939年30次;1940和1941年各17次。在持续10年的沙尘暴中,整个美国有数百万公顷的农田被毁,农场纷纷破产,牲畜大批渴死或呛死,风疹、咽炎、肺炎等疾病蔓延。沙尘暴还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潮。
到1940年,大平原很多城镇几乎成了荒无人烟的空城,总计有250万人口外迁。
对沙尘暴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它的严重危害。上个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土壤保持之父”贝纳特就曾领导了一场颇具规模的“积极保持土壤”运动。1935年4月,贝纳特参加国会听证会时,领教了“黑风暴”厉害的议员们终于清醒了过来。在贝纳特的推动下,国会很快通过了《水土保持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大量土地退耕还草,划为国家公园保护起来。
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也很重视治理沙尘暴,他招募了大批志愿者到国家林区开沟挖渠、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每人每月报酬30美元。1933―1939年,至少有300万人参加了这一计划。这项措施既帮助失业者解决了就业问题,又种了无数棵树,营造了防风林带,为缚住沙尘暴立下汗马功劳。到1938年,南部65%的土壤已被固定住。第二年,农民们终于迎来了久盼的大雨,大平原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开始逐渐好转,美国人在与沙尘暴的战争中终于获得初步胜利。
以下图片就展示了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恐怖的沙尘暴。
文/综合新闻
伟哥快评
田伟,北京资深媒体人,13年记者编辑生涯,畅销书作者,电台主持策划,公众号10万+主笔,定居洛杉矶。
大家看了上面这么多文字介绍沙尘暴和雾霾,想必身心疲惫。我再简单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
沙尘暴(沙暴与尘暴的总称)是一种多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天气现象。雾霾更像是人为原因多一些。
这两个现象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儿。
我看有专家说了,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艾婉秀认为,从成因上看,沙尘暴是起源于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地球上仍然有沙漠存在,就一定会有沙尘暴的发生。
专家只说了前半句,无比正确的废话。我再进一步解读一下后半句:
纵然沙尘暴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但是,你刮到城市来,这就不是自然现象了,这也是一种人祸。不知道我理解对不对。
总之,沙尘暴和霾是不同原因而产生的两个形似但具有本质差别的东西。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颗粒粒径,沙尘暴起于水土流失,颗粒大,沉降之后可以通过清扫扫去,防范措施得当即可对人无害,主要的害处在于遮蔽视野妨碍日常生活等。
而霾是粒径极小的颗粒(小于2.5纳米)起因是大量的工业废气,也就是常说的PM2.5排放。对人体的危害在于其可入肺性,颗粒大小可以进入肺泡,基本上就是打一个废一个,颗粒表面所携带的重金属成分还是小事,破坏上呼吸道才是大事,而且大部分伤害是永久性的,并且具有潜伏性。
首先从治理来讲,雾霾是根本不用治理的。以北京apec为例,只要一个星期的蓝天,工厂停工一个星期,一般车禁止上路,于是天就蓝了一个星期。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雾霾不是很需要治理,只要生产生活受到限制,雾霾就受到限制。
问个问题,在北方有多少人觉得雾霾这个东西是奥运之后的某一天,想炸弹一样就爆了,突然弥漫在每一缕空气中,登上了各大报纸头条?
沙尘暴的治理方式——植树造林已经颇见成效,树木既可抵挡风沙又可稳固水土,还可以吸附颗粒,效果极好,但是此法不适用于霾,因为霾的特点是无风不动,笼罩在城市上空,树木只能起到少量的吸附作用,说白了就是相当于多了些人一起霾吸进去。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多用口罩少出门,家中常备加湿器,口罩必须是防PM2.5的,也即过滤层的孔径足够小。
在北京二月吃雾霾,三月吃风沙,四月吃柳絮,五月吃杨树毛,而今天,吃的是套餐。
北京和拉斯维加斯还是挺像的:很多人聚集在一个被沙子包围的地方,不服输。
——这是关于北京天气的两个段子
日前,一场沙尘暴周四笼罩了中国北部大片地区,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严重下降,有关部门发出老年人和儿童应留在室内的警报。
中国北京的雾霾天气(2017年2月14日)
据北京媒体报道,受上游沙尘天气影响,5月4日凌晨开始,北京地区出现浮尘天气。4日8时,城六区PM10小时浓度为1583微克/立方米,东北部为1755,其余西北部、东南部以及西南部小时浓度均破2000。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PM10(直径不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的空气质量指数999是上限,正常不应高于50。
中国官方媒体表示,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部分城市地区将在至少24小时内处于沙尘暴的笼罩之下。
英国《金融时报》
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是罪魁祸首
一轮沙霾笼罩中国北方,在北京市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空气污染。这次沙尘暴的发源地位于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的戈壁南缘。由于多种因素,该地区的沙漠呈现扩大之势。
数十年的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是造成该地区沙漠化的罪魁祸首。随着土壤逐渐沙化,他们用围栏将草地保护了起来、不让牧民进去放牧,并将数十万“生态移民”迁至更靠近水源、分布更集中的定居点。
煤炭开采和发电站也是肇因。这几个省份是煤炭开采和发电的主要地区,这两种活动都是用水大户。在中国,每生产一吨煤,平均需要耗水10立方米。中国85%的煤炭储量位于干旱的北方省份,而这些省份的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3%。
这种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煤炭企业为搞到所需的水,抽干了当地宝贵的含水层,加剧了沙漠化和地下水污染。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已尝试各种方法来抗击从不断扩张的戈壁刮来的沙尘。最明显的努力就是一条绰号“绿色长城”的防护林带。这条在中国北方种植起的防护林带最终将绵延4500公里、包含1000亿棵树,以保护北京不受邻近的沙漠侵扰。这条防护林带降低了北京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但让中国北疆的其余地区缺乏防护。
我们为什么没根治沙尘暴?
PM2.5走了,PM10又来了。在北方,以为熬过了一冬的雾霾袭扰,就是阳光明媚的春天。但,在北方,没有沙尘的春天或许不是春天。
黄沙漫天的空气污染让不少长久担忧雾霾的人,又添了沙尘暴的困扰——不是一直在治理,沙尘暴还没有根治吗?
根治?几乎不可能
当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学教授、林业专家、气象专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沙尘暴不可能被根治。
“有人认为治理沙尘暴就是要让沙尘暴消失。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第一届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式功这么说。
不能根治,但绝不是无能为力。
理解“沙尘暴不可能根治”的科学性,对人为治理沙尘暴的信心颇具杀伤力,很容易让很多人产生“既然不可能根治,不如顺其自然”的想法。然而,沙尘暴不能根治不代表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
从1979年起,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据林业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与启动时相比,林草植被覆盖度普遍增加了20%以上。
过去几十年沙尘暴发生的变化,似乎也能增加治理沙尘暴的信心。从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看,近50年来我国沙尘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沙尘日数以1.7天/10年的速率减少,但阶段性变化明显,其中,1961-1976年全国平均年沙尘日数表现出微弱增加趋势,之后以2天/10年的速率迅速减少。
2000年以来沙尘日数的平均值与前30年的平均值相比,北方大部地区均减少1-5天。其中,内蒙古西部、新疆南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减少10天以上,局部达到20天以上。在空气质量话题上常常成为焦点的京津冀地区,近10年沙尘天气减少了5-10天。
对于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王式功和吴波都肯定了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王式功还认为沙尘天气的减少不能忽视气候变化的原因。他说,“这些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近地面的平均风速在减小,而且大风日数也在减少,导致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减弱,沙尘天气减少。”
虽然沙尘天气在减少,但每年仍有强沙尘暴发生,灾害损失重。对于无法消灭的沙尘暴,该拿它怎么办?
王式功表示,作为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面积比较广大的国家,我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虽不能消灭,也不是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他说,“顺应自然,加以保护,在适合造林的地方造林,适合种草的地方种草,尊重自然规律,长久地坚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正道儿。”
沙尘暴和雾霾哪个好治理?
两者间显著的区别在于,颗粒物来源不同。雾霾天气,PM2.5更多地来源于二次颗粒物(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气体等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的无机盐气溶胶、有机气溶胶等),因为空气中的大量液滴为光化学反应发生和生成物积累提供了良好媒介;而沙尘天气的PM2.5更多地来源于土壤尘。
请注意,所谓「更多」是相对而言的。雾霾天气的PM2.5也有一部分源于地表扬尘,沙尘天气的PM2.5也含有燃煤和工业源、二次源、尾气源等。另外,沙尘源地通常位于新疆、蒙古等地表破碎度高的内陆地区,其传输距离越长,途经城市越多,所携带的人为源污染物就越多,对人体危害也相应更大。
另一个不同,雾霾发生需要稳定的大气层结和较高的空气湿度,而沙尘暴往往伴随干燥大风天气,势头猛、消散快。但其中含有的大量PM2.5可能长期滞留于空气中,如果在其后出现静稳天气,也会形成雾霾。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有「相辅相成」的一面。
植被固沙是目前防治沙尘暴的主要手段,对于治理雾霾亦有贡献。这种贡献不在于吸附颗粒物,而在于固着水土、减少地表扬尘。但正如上文所述,雾霾天气的PM2.5除了土壤尘以外,更大比例来源于燃煤、工业污染及尾气。因此,还须对人为污染源加以有效控制。
“
网友评论:
@哲晓
沙尘暴的治理也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只是你到北京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有了效果。
雾霾的问题近年来刚刚出现。所以,你感觉雾霾治理没有效果。
这种大规模的环境问题,常常是以3-5年为单位的,耐心等吧。
@韩东东
沙尘暴,治理方法种树。另外现在都是高层也一定程度限制了沙尘暴。
雾霾,牵扯着工业,牵扯着经济,牵扯着你上班所用的工具,这三样还牵扯着政治,所以,不好治理。
@匿名用户
作为一个每年这个时候都能看到沙尘暴的内蒙人,看到这个问题心理很不是滋味,年年都会发生的沙尘暴,年年没人关注,今年沙尘暴刮到了北京,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开始探究怎么治理。怎么治理?我告诉你怎么治理,早发现早治理,少生孩子多种树。
”
沙尘暴(沙暴与尘暴的总称)是一种多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天气现象,由强风刮起干燥地表上的松软沙土和尘埃形成,其导致空气混浊,能见度变低。沙尘暴源头曾经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因为那里降雨量少,不能长树。所以植树不植树和沙尘暴成因没什么关系。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其他破坏草原的行为才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办法。
美国历史上持续十年的沙尘暴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有一段恐怖的记忆:大规模沙尘暴横扫2/3美国国土,并肆虐达10年之久,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尘土飞扬的十年”。
这可怕的沙尘暴的形成要从1870年说起。当时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尤其是一战爆发后,受世界小麦价格飙升的影响,南部大平原进入了“大垦荒”时期,农场主纷纷毁掉草原,种上小麦。经过几十年发展,大平原从草原世界变为“美国粮仓”。但与此同时,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表土裸露在狂风之下。
进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一场场大灾难随之而来。尤其是1934年5月12日,一股巨大的“黑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的广阔地区。沙尘暴从南部平原刮起,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狂风卷着尘土,遮天蔽日,横扫中东部。尘土甚至落到了距离美国东海岸800公里、航行在大西洋中的船只上。风暴持续了整整3天,掠过美国2/3的土地,刮走3亿多吨沙土,半个美国被铺上了一层沙尘。仅芝加哥一地的积尘就达1200万吨。风暴过后,清洁工为堪萨斯州道奇城的227户人家清扫了阁楼,从每户阁楼上扫出的尘土平均有2吨多。风沙遮天避日、吹入房舍、囤积沙土、甚至杀伤人畜。
美联社一位记者曾在1935年这样写道,“三个不起眼的词,成为西部农民口中的一种痛苦乞求,控制者今日大陆沙碗地区的日常生活……下雨吧。”于是,南部平原也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大沙碗。
1934年这里出现22次沙尘暴;1935年40次;1936年68次;1937年72次;1938年61次;1939年30次;1940和1941年各17次。在持续10年的沙尘暴中,整个美国有数百万公顷的农田被毁,农场纷纷破产,牲畜大批渴死或呛死,风疹、咽炎、肺炎等疾病蔓延。沙尘暴还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潮。
到1940年,大平原很多城镇几乎成了荒无人烟的空城,总计有250万人口外迁。
对沙尘暴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它的严重危害。上个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土壤保持之父”贝纳特就曾领导了一场颇具规模的“积极保持土壤”运动。1935年4月,贝纳特参加国会听证会时,领教了“黑风暴”厉害的议员们终于清醒了过来。在贝纳特的推动下,国会很快通过了《水土保持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大量土地退耕还草,划为国家公园保护起来。
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也很重视治理沙尘暴,他招募了大批志愿者到国家林区开沟挖渠、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每人每月报酬30美元。1933―1939年,至少有300万人参加了这一计划。这项措施既帮助失业者解决了就业问题,又种了无数棵树,营造了防风林带,为缚住沙尘暴立下汗马功劳。到1938年,南部65%的土壤已被固定住。第二年,农民们终于迎来了久盼的大雨,大平原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开始逐渐好转,美国人在与沙尘暴的战争中终于获得初步胜利。
以下图片就展示了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恐怖的沙尘暴。
文/综合新闻
伟哥快评
田伟,北京资深媒体人,13年记者编辑生涯,畅销书作者,电台主持策划,公众号10万+主笔,定居洛杉矶。
大家看了上面这么多文字介绍沙尘暴和雾霾,想必身心疲惫。我再简单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
沙尘暴(沙暴与尘暴的总称)是一种多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天气现象。雾霾更像是人为原因多一些。
这两个现象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儿。
我看有专家说了,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艾婉秀认为,从成因上看,沙尘暴是起源于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地球上仍然有沙漠存在,就一定会有沙尘暴的发生。
专家只说了前半句,无比正确的废话。我再进一步解读一下后半句:
纵然沙尘暴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但是,你刮到城市来,这就不是自然现象了,这也是一种人祸。不知道我理解对不对。
总之,沙尘暴和霾是不同原因而产生的两个形似但具有本质差别的东西。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颗粒粒径,沙尘暴起于水土流失,颗粒大,沉降之后可以通过清扫扫去,防范措施得当即可对人无害,主要的害处在于遮蔽视野妨碍日常生活等。
而霾是粒径极小的颗粒(小于2.5纳米)起因是大量的工业废气,也就是常说的PM2.5排放。对人体的危害在于其可入肺性,颗粒大小可以进入肺泡,基本上就是打一个废一个,颗粒表面所携带的重金属成分还是小事,破坏上呼吸道才是大事,而且大部分伤害是永久性的,并且具有潜伏性。
首先从治理来讲,雾霾是根本不用治理的。以北京apec为例,只要一个星期的蓝天,工厂停工一个星期,一般车禁止上路,于是天就蓝了一个星期。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雾霾不是很需要治理,只要生产生活受到限制,雾霾就受到限制。
问个问题,在北方有多少人觉得雾霾这个东西是奥运之后的某一天,想炸弹一样就爆了,突然弥漫在每一缕空气中,登上了各大报纸头条?
沙尘暴的治理方式——植树造林已经颇见成效,树木既可抵挡风沙又可稳固水土,还可以吸附颗粒,效果极好,但是此法不适用于霾,因为霾的特点是无风不动,笼罩在城市上空,树木只能起到少量的吸附作用,说白了就是相当于多了些人一起霾吸进去。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多用口罩少出门,家中常备加湿器,口罩必须是防PM2.5的,也即过滤层的孔径足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