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301700)
【摘要】《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氏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 资生万物”,来阐明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张氏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张氏脾胃学说,现将张氏治脾胃病思想粗浅总结。
【关键词】 张锡纯 脾胃病 学术思想研究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后遂为盐山人。张氏家族世代诗书门第,乃祖彤元公精于医。幼年从其父丹亭公读书,稍长,又授以方书,于攻读经史之暇兼习医学。后因两次应试落第后弃文专习医,随专心致力于医学。张氏天资聪慧,看病精细,辨证准确,为人诊治,得心应手,多立起沉疴,迎诊者日众。1918年,创办立达中医院。中医之有院,开始于此。此后医学报刊争相载其文,声名大振。当时与江西陆晋生、杨如候,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被称为“名医四大家”。又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为“名医三张”。后将其刊登之文章汇集成书,名为《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书乃其毕生心血之结晶。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氏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 资生万物”,来阐明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张氏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张氏脾胃学说,现将张氏治脾胃病思想粗浅总结如下:
1 脾胃病病因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皆为病态。《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正所谓“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张氏治疗脾胃病时,多从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着手,或升脾气,或降胃气,或升降并用。张氏曰:“脾也者,原位居中焦,为水阴上达下输之枢机。”又曰:“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食物,则全身自然健壮。”又认为:“人之脏腑,脾胃属土,原包含金、木、水、火诸脏。故肝气不升,非脾土之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胆火宜降,非胃土之气下行,则胆火不降。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张氏在论胃气不降治法中说:“阳明胃气以息息下降为顺,„乃有胃气不下行而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性急多怒,肝胆知其上干;或因肾虚不摄,冲中之气上冲,„因蓄极而上逆。”故病因或因久病体虚,或因中气虚弱,或因脾胃湿寒,或因泄痢日久,或因情志失调,或因冲气上逆,或因饮食劳倦,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序。其致病其在上者则为噎隔,在中者则为院腹胀痛,在下者则为泄泻或便秘,因其不降反升,又可出现牙龈肿
痛,噫气、呃逆等证。
2.治法:
2.1 淡养脾胃
张氏引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取次煎。谓药取次煎,善能养脾阴。夫淡气归胃,《内经》曾言之。张氏谓淡能养脾阴之义,原自淡气归胃悟出,故入脾胃属土,凡味之淡者皆能入脾也。故单能养胃。张氏认为白虎汤中用生山药代粳米效果更佳,强调炒熟则可以淡渗,则更易淡养脾胃。
2.2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张氏曰:《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滋生”,又曰:“人之脾胃属土, 即一身之坤也, 故亦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 多能消化食物, 则全身自然健壮。”故其重用山药、白术、黄芪补脾土, 以实后天之本。又从五脏生克制化理论和脾胃为气血是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出发。认为脾胃病则诸脏可病,故将调理脾胃法的治法用治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如久泄、经闭、劳瘵、膈食等。张氏曰:“因其症候(诸脏腑病)错综复杂, 气血阴阳皆损, 单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法难以取效, 惟有从治后天之本, 调补脾胃入手, 方能见效。”这种思想在其创制的的“资生汤”、“治喘息方”、“十全育真汤”、“滋培汤”及其治疗喘证及虚损性疾病中皆有体现。
2.3 脾胃为气机升降枢机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方能受纳、腐熟、运化水谷, 排出糟粕。脾胃病日久则诸脏病焉,《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张氏引黄坤载之言: “肝气宜升, 胆气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 则肝气不生, 非胃气之下行, 则胆气不降⋯⋯欲治肝者, 原当升降脾胃培养中宫, 俾中宫气化敦厚, 以听肝木之自理, 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 宜不过为调理剂中辅佐之品。”故张氏治肝胆病多调理脾胃。诸脏有病日久亦可使脾胃致病,如张氏曰: “然元阳之火与命门之火所化者, 肠中之食也。至胃中之食, 则又赖上焦之心火、中焦之胆火化之。盖心为太阳之火, 如日丽中天, 照临下土,而胃中之水谷遂可借其热力以熟腐。至于胆居中焦, 上则近胃, 下则近肠, 其汁甚苦纯为火味, 其气入胃既能助其宣通下行, 其汁入肠更能助其化生精液。”故张氏治疗脾胃虚寒多从补心肾之阳,以助脾胃。
3.遣方用药:
3.1 滋脾阴喜用山药
张氏引陈修园语曰:“脾胃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故张氏治阴虚责重于脾”。又曰: “阴虚之甚者, 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 滋脏腑之阴, 即以溉周身之液。”生山药所含汁液最厚, 且“味甘归脾”, 故张氏凡治阴液亏竭之证, 喜重用山药, 以滋脾阴。《医学衷中参西录》的170余首方剂中, 有48方应用山药, 其中有27方用山药为君药, 如治虚劳喘嗽的一味薯蓣饮、珠
玉二宝粥、醴泉饮、滋培汤, 治阴虚劳热的资生汤, 及治疗泄泻的薯蓣粥、加味天水散等, 均以重用山药取效,山药少则一两,多则一斤,可谓匠心独运,且对诸病之恢复期多用山药作为巩固手段。
3.2 降胃气喜用赭石
降胃方面,张氏认为:欲降胃气则非用赭石不能奏效也,盖赭石对于此证其特长有六: 一是其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二是既能引胃气下行, 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三是因其饶有重坠之力, 兼能镇安冲气不使上冲;四是含有金气, 能制肝木之横恣, 使其气不上干;五是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六是性非寒凉开破, 既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 又分毫不伤气分。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胃气不下行而转上逆, 即为胃失和降。因此, 凡治胃气不降诸证, 方中常以赭石为主药。如镇逆汤、参赭培气汤、寒降汤、温降汤、秘红丹、保元寒降汤、保元清降汤、赭遂攻结汤等, 均使用了大剂量赭石。
3.3 健脾胃化食积喜用内金
张氏认为:鸡内金性下降,可和胃降逆,引热下行,如脾胃受伤,饮食停滞而反胃吐食,则宜用之。其曰:“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为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如其制期颐饼治老人气虚,痰盛,胸胁满闷等症及益脾饼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常作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就是取鸡内金健脾胃化食积之功效。
3.4 调理脾胃, 注重配伍
张氏治疗脾胃病十分重视配伍,多采用消补并用,升降相因。消补并用方面: 如白术配鸡内金, 白术健脾,内金化积。对脾胃虚弱, 不能受纳运化饮食者, 张氏喜用白术配鸡内金。因白术虽为补脾之主药, 久服多服, 亦有壅滞之弊,配善化有形淤积的鸡内金, 则补而不滞。如健脾化痰丸、益脾饼均取此意。升降相因方面:如赭石配人参, 张氏曰:“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之上盛下虚者,皆可参储并用以治之。”张氏认为,赭石善镇逆气,开胸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虚者常与人参同用。人参补元气,生津液,性兼微升。赭石配人参可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纳气归原,且可制约其升浮之性,且使其补而不滞。张氏又曰: “人之中气左右回旋,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在下之气不可一刻不升, 在上之气不可一刻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降, 一刻不降则浊气上注, 冲气上逆。”他创制的参赭镇气汤方等很多方子即取升降相因之意。
3.5 重视食疗
张氏认为:食疗法具有“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等优点,“诚为至稳至善之方”,因而指出:“志在救人者,甚勿以为寻常服食之物,而忽之也。”在张氏所创170余首方剂中, 食疗方和含食物方近20首。食疗方有一味薯蓣饮、薯蓣粥、水晶桃、珠玉二宝粥、薯蓣鸡子黄粥等。含食物方有薯蓣半夏粥、三宝粥、石膏粥等。常用药如山药、核桃、芝麻、鸡子黄、大葱、萝卜等三十余种食物,其中又以山药为常用。张氏十分重视饮食疗法, 也体现了张氏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张锡纯博采众家之长,继承和发扬了李东垣和叶天士等医家的脾胃学说, 从实践出发,创制了临床实用有效的方药,其创见性的淡养脾胃理论又为后世开拓的了思维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云燕,郭信. 浅谈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特色[J].湖北中医杂志.2008,
30(8): 29-30.
2. 徐跃箭,孟萍.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2): 5-6.
3. 马瑞,金桂兰. 谈张锡纯脾胃思想的学术特色[J].新中医.2008,40(8): 103-104.
4. 袁震土. 张锡纯对胃气不降的认识和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 1593.
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21-23;411-412.
作者简介:寇子祥(1983-),男,医学博士,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
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301700)
【摘要】《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氏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 资生万物”,来阐明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张氏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张氏脾胃学说,现将张氏治脾胃病思想粗浅总结。
【关键词】 张锡纯 脾胃病 学术思想研究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后遂为盐山人。张氏家族世代诗书门第,乃祖彤元公精于医。幼年从其父丹亭公读书,稍长,又授以方书,于攻读经史之暇兼习医学。后因两次应试落第后弃文专习医,随专心致力于医学。张氏天资聪慧,看病精细,辨证准确,为人诊治,得心应手,多立起沉疴,迎诊者日众。1918年,创办立达中医院。中医之有院,开始于此。此后医学报刊争相载其文,声名大振。当时与江西陆晋生、杨如候,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被称为“名医四大家”。又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为“名医三张”。后将其刊登之文章汇集成书,名为《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书乃其毕生心血之结晶。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氏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 资生万物”,来阐明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张氏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张氏脾胃学说,现将张氏治脾胃病思想粗浅总结如下:
1 脾胃病病因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皆为病态。《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正所谓“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张氏治疗脾胃病时,多从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着手,或升脾气,或降胃气,或升降并用。张氏曰:“脾也者,原位居中焦,为水阴上达下输之枢机。”又曰:“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食物,则全身自然健壮。”又认为:“人之脏腑,脾胃属土,原包含金、木、水、火诸脏。故肝气不升,非脾土之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胆火宜降,非胃土之气下行,则胆火不降。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张氏在论胃气不降治法中说:“阳明胃气以息息下降为顺,„乃有胃气不下行而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性急多怒,肝胆知其上干;或因肾虚不摄,冲中之气上冲,„因蓄极而上逆。”故病因或因久病体虚,或因中气虚弱,或因脾胃湿寒,或因泄痢日久,或因情志失调,或因冲气上逆,或因饮食劳倦,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序。其致病其在上者则为噎隔,在中者则为院腹胀痛,在下者则为泄泻或便秘,因其不降反升,又可出现牙龈肿
痛,噫气、呃逆等证。
2.治法:
2.1 淡养脾胃
张氏引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取次煎。谓药取次煎,善能养脾阴。夫淡气归胃,《内经》曾言之。张氏谓淡能养脾阴之义,原自淡气归胃悟出,故入脾胃属土,凡味之淡者皆能入脾也。故单能养胃。张氏认为白虎汤中用生山药代粳米效果更佳,强调炒熟则可以淡渗,则更易淡养脾胃。
2.2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张氏曰:《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滋生”,又曰:“人之脾胃属土, 即一身之坤也, 故亦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 多能消化食物, 则全身自然健壮。”故其重用山药、白术、黄芪补脾土, 以实后天之本。又从五脏生克制化理论和脾胃为气血是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出发。认为脾胃病则诸脏可病,故将调理脾胃法的治法用治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如久泄、经闭、劳瘵、膈食等。张氏曰:“因其症候(诸脏腑病)错综复杂, 气血阴阳皆损, 单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法难以取效, 惟有从治后天之本, 调补脾胃入手, 方能见效。”这种思想在其创制的的“资生汤”、“治喘息方”、“十全育真汤”、“滋培汤”及其治疗喘证及虚损性疾病中皆有体现。
2.3 脾胃为气机升降枢机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方能受纳、腐熟、运化水谷, 排出糟粕。脾胃病日久则诸脏病焉,《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张氏引黄坤载之言: “肝气宜升, 胆气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 则肝气不生, 非胃气之下行, 则胆气不降⋯⋯欲治肝者, 原当升降脾胃培养中宫, 俾中宫气化敦厚, 以听肝木之自理, 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 宜不过为调理剂中辅佐之品。”故张氏治肝胆病多调理脾胃。诸脏有病日久亦可使脾胃致病,如张氏曰: “然元阳之火与命门之火所化者, 肠中之食也。至胃中之食, 则又赖上焦之心火、中焦之胆火化之。盖心为太阳之火, 如日丽中天, 照临下土,而胃中之水谷遂可借其热力以熟腐。至于胆居中焦, 上则近胃, 下则近肠, 其汁甚苦纯为火味, 其气入胃既能助其宣通下行, 其汁入肠更能助其化生精液。”故张氏治疗脾胃虚寒多从补心肾之阳,以助脾胃。
3.遣方用药:
3.1 滋脾阴喜用山药
张氏引陈修园语曰:“脾胃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故张氏治阴虚责重于脾”。又曰: “阴虚之甚者, 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 滋脏腑之阴, 即以溉周身之液。”生山药所含汁液最厚, 且“味甘归脾”, 故张氏凡治阴液亏竭之证, 喜重用山药, 以滋脾阴。《医学衷中参西录》的170余首方剂中, 有48方应用山药, 其中有27方用山药为君药, 如治虚劳喘嗽的一味薯蓣饮、珠
玉二宝粥、醴泉饮、滋培汤, 治阴虚劳热的资生汤, 及治疗泄泻的薯蓣粥、加味天水散等, 均以重用山药取效,山药少则一两,多则一斤,可谓匠心独运,且对诸病之恢复期多用山药作为巩固手段。
3.2 降胃气喜用赭石
降胃方面,张氏认为:欲降胃气则非用赭石不能奏效也,盖赭石对于此证其特长有六: 一是其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二是既能引胃气下行, 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三是因其饶有重坠之力, 兼能镇安冲气不使上冲;四是含有金气, 能制肝木之横恣, 使其气不上干;五是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六是性非寒凉开破, 既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 又分毫不伤气分。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胃气不下行而转上逆, 即为胃失和降。因此, 凡治胃气不降诸证, 方中常以赭石为主药。如镇逆汤、参赭培气汤、寒降汤、温降汤、秘红丹、保元寒降汤、保元清降汤、赭遂攻结汤等, 均使用了大剂量赭石。
3.3 健脾胃化食积喜用内金
张氏认为:鸡内金性下降,可和胃降逆,引热下行,如脾胃受伤,饮食停滞而反胃吐食,则宜用之。其曰:“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为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如其制期颐饼治老人气虚,痰盛,胸胁满闷等症及益脾饼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常作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就是取鸡内金健脾胃化食积之功效。
3.4 调理脾胃, 注重配伍
张氏治疗脾胃病十分重视配伍,多采用消补并用,升降相因。消补并用方面: 如白术配鸡内金, 白术健脾,内金化积。对脾胃虚弱, 不能受纳运化饮食者, 张氏喜用白术配鸡内金。因白术虽为补脾之主药, 久服多服, 亦有壅滞之弊,配善化有形淤积的鸡内金, 则补而不滞。如健脾化痰丸、益脾饼均取此意。升降相因方面:如赭石配人参, 张氏曰:“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之上盛下虚者,皆可参储并用以治之。”张氏认为,赭石善镇逆气,开胸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虚者常与人参同用。人参补元气,生津液,性兼微升。赭石配人参可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纳气归原,且可制约其升浮之性,且使其补而不滞。张氏又曰: “人之中气左右回旋,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在下之气不可一刻不升, 在上之气不可一刻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降, 一刻不降则浊气上注, 冲气上逆。”他创制的参赭镇气汤方等很多方子即取升降相因之意。
3.5 重视食疗
张氏认为:食疗法具有“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等优点,“诚为至稳至善之方”,因而指出:“志在救人者,甚勿以为寻常服食之物,而忽之也。”在张氏所创170余首方剂中, 食疗方和含食物方近20首。食疗方有一味薯蓣饮、薯蓣粥、水晶桃、珠玉二宝粥、薯蓣鸡子黄粥等。含食物方有薯蓣半夏粥、三宝粥、石膏粥等。常用药如山药、核桃、芝麻、鸡子黄、大葱、萝卜等三十余种食物,其中又以山药为常用。张氏十分重视饮食疗法, 也体现了张氏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张锡纯博采众家之长,继承和发扬了李东垣和叶天士等医家的脾胃学说, 从实践出发,创制了临床实用有效的方药,其创见性的淡养脾胃理论又为后世开拓的了思维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云燕,郭信. 浅谈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特色[J].湖北中医杂志.2008,
30(8): 29-30.
2. 徐跃箭,孟萍.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2): 5-6.
3. 马瑞,金桂兰. 谈张锡纯脾胃思想的学术特色[J].新中医.2008,40(8): 103-104.
4. 袁震土. 张锡纯对胃气不降的认识和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 1593.
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21-23;411-412.
作者简介:寇子祥(1983-),男,医学博士,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