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CCTV 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
(出示两位选手的歌唱得分)
师: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五号选手,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 ,总分9.43分。
生2:九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师:你知道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这个歌手演唱的歌曲的得分。
师:它的满分是多少分?
生:10分
师:“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 它的满分是多少呢?
生:它是指每个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它的满分是1分。
二、设疑自探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九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分?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9.05分
师:你能说说总分是怎么计算的吗?
生:专业得分加上综合素质的分等于总分,8.65+0.40=9.05分。
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
板书问题
三、解疑合探
(1) 估一估
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生1:5号选手分高。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5号选手总分是9.43分,刚才我们算出9号选手得分是9.05分,所以5好选手分高。
师:哦,这个同学通过计算得出结论5号选手得分高。那么不通过计算你还有办法判断它们谁的成绩好吗?
生:也可以,因为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虽然比9号选手低,但是只是低了0.1分,但是综合素质得分5号选手得分比9号选手高很多,所以5号选手得分高。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你可真棒,分析得很完整。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准确计算,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估算推算出它的大致结果。
(2)算一算
师:5号选手的得分高,到底高多少呢?需要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请你在你的练习本上试一试吧?
(3)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 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师:你能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生:我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用5号选手的总分减去9号选手的总分。
师:他的方法你们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来介绍一下?
生:我是用综合算式来计算的,算式是9.43-(8.65+0.40)
师:你在算式中加了一个小括号,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所以加了小括号。
师:不加小括号行吗?
生:不行,去掉小括号就要先算减法了。
师:谁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
生: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谁能补充,没有括号的呢?
生:按从前往后的顺序做。
师: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没有了。
(还有一种解决方法是:9.43-8.65-0.40
=9.43-9.05
=0.38(分)备用)
3、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1题
师:下面这两道题你会计算吗?谁来说说第二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师:那么请你们拿出练习本,在练习本上试试看吧。
4.6+12.3+5.8 15-(1.2+3.9)
(指名板书)
4、小结:
师: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
生:小数混合运算
(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谁能来说一说刚才我们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生: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它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比怎样?
生: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四、质疑再探
对于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拓展运用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到的小数混合运算顺序来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1. 完成书中19页练一练的1题
(学生读题)
师:这个题目,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试试看吧。
师:接口处用去绳子0.25米是什么意思?
生:在计算时,要把这部分长度减去。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
2. 自编自算
出示:
4.12 12.3 5.08
有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六、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
“提出问题”中我先从生活入手,和学生一起回忆生活中“歌手大赛”的评分标准,简单了解“什么是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然后提供两名歌手的得分,很自然的创设了“歌手大赛”的情境,最后让学生结合情境和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的问题都很切合实际,提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挑选本课内容所需的问题:“谁的总分高?高多少?”并板书。这一环节跟我预设的一样,我很容易的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交流时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说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的学生能结合问题说出运算顺序。小结时学生也能根据前几道题的计算,总结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但“解决问题”中的另两个教学环节处理的就不那么顺利了。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估计谁的总分高,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交流估计方法时,因发言学生表述的不太清楚,其他学生也不知如何去估计,课堂气氛一下子消沉了下来,这时我就学生的估计方法又重
复了一遍,但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 这时我也不知如何处理,只好直接进行下一个活动---“独立探究”。其实面对估算环节中出现的以上这种状况,以前教学中也出现过。课下我经常想如果一节课中,你让每个学生都会估算或听懂别人估算的方法,那么就会占用学习新知的时间,如果一带而过,又觉得设计这个环节没有起到作用。我就觉的我的教学中“估算环节”是培养好学生的估算意识,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底的学生根本不起作用,这一点我很困惑。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在独立解决:“谁的总分高?高多少?”时,我生怕学生不会,学生一边解决,我一边提示。课下听了王老师的评课,我才意识到,有些问题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在学生交流时有问题,教师再做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订正答案时,也不必面面具到,有针对性的强调一下就好。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能有序的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通过自己的探究,总结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好的地方:
1、不知如何落实估算环节。
2、还是不太相信学生
《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CCTV 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
(出示两位选手的歌唱得分)
师: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五号选手,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 ,总分9.43分。
生2:九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师:你知道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这个歌手演唱的歌曲的得分。
师:它的满分是多少分?
生:10分
师:“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 它的满分是多少呢?
生:它是指每个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它的满分是1分。
二、设疑自探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九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分?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9.05分
师:你能说说总分是怎么计算的吗?
生:专业得分加上综合素质的分等于总分,8.65+0.40=9.05分。
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
板书问题
三、解疑合探
(1) 估一估
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生1:5号选手分高。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5号选手总分是9.43分,刚才我们算出9号选手得分是9.05分,所以5好选手分高。
师:哦,这个同学通过计算得出结论5号选手得分高。那么不通过计算你还有办法判断它们谁的成绩好吗?
生:也可以,因为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虽然比9号选手低,但是只是低了0.1分,但是综合素质得分5号选手得分比9号选手高很多,所以5号选手得分高。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你可真棒,分析得很完整。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准确计算,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估算推算出它的大致结果。
(2)算一算
师:5号选手的得分高,到底高多少呢?需要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请你在你的练习本上试一试吧?
(3)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 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师:你能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生:我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用5号选手的总分减去9号选手的总分。
师:他的方法你们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来介绍一下?
生:我是用综合算式来计算的,算式是9.43-(8.65+0.40)
师:你在算式中加了一个小括号,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所以加了小括号。
师:不加小括号行吗?
生:不行,去掉小括号就要先算减法了。
师:谁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
生: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谁能补充,没有括号的呢?
生:按从前往后的顺序做。
师: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没有了。
(还有一种解决方法是:9.43-8.65-0.40
=9.43-9.05
=0.38(分)备用)
3、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1题
师:下面这两道题你会计算吗?谁来说说第二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师:那么请你们拿出练习本,在练习本上试试看吧。
4.6+12.3+5.8 15-(1.2+3.9)
(指名板书)
4、小结:
师: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
生:小数混合运算
(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谁能来说一说刚才我们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生: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它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比怎样?
生: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四、质疑再探
对于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拓展运用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到的小数混合运算顺序来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1. 完成书中19页练一练的1题
(学生读题)
师:这个题目,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试试看吧。
师:接口处用去绳子0.25米是什么意思?
生:在计算时,要把这部分长度减去。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
2. 自编自算
出示:
4.12 12.3 5.08
有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六、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
“提出问题”中我先从生活入手,和学生一起回忆生活中“歌手大赛”的评分标准,简单了解“什么是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然后提供两名歌手的得分,很自然的创设了“歌手大赛”的情境,最后让学生结合情境和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的问题都很切合实际,提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挑选本课内容所需的问题:“谁的总分高?高多少?”并板书。这一环节跟我预设的一样,我很容易的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交流时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说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的学生能结合问题说出运算顺序。小结时学生也能根据前几道题的计算,总结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但“解决问题”中的另两个教学环节处理的就不那么顺利了。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估计谁的总分高,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交流估计方法时,因发言学生表述的不太清楚,其他学生也不知如何去估计,课堂气氛一下子消沉了下来,这时我就学生的估计方法又重
复了一遍,但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 这时我也不知如何处理,只好直接进行下一个活动---“独立探究”。其实面对估算环节中出现的以上这种状况,以前教学中也出现过。课下我经常想如果一节课中,你让每个学生都会估算或听懂别人估算的方法,那么就会占用学习新知的时间,如果一带而过,又觉得设计这个环节没有起到作用。我就觉的我的教学中“估算环节”是培养好学生的估算意识,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底的学生根本不起作用,这一点我很困惑。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在独立解决:“谁的总分高?高多少?”时,我生怕学生不会,学生一边解决,我一边提示。课下听了王老师的评课,我才意识到,有些问题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在学生交流时有问题,教师再做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订正答案时,也不必面面具到,有针对性的强调一下就好。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能有序的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通过自己的探究,总结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好的地方:
1、不知如何落实估算环节。
2、还是不太相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