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发乎情而止乎礼--丁醒作品欣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们总是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对美丽女子的思慕、追求与执着,擅长人物雕刻的丁醒老师就带着这种“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美好情怀,将自己对女子的解读一一体现在了玉雕上。

如今,玉雕行业因为题材的单一而逐渐走向一个审美疲态的角落。无论是观音、佛像、达摩孩童、老人等人物形象,虽然都具有自身的代表性,可是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给我们留下刻板印象,创作题材卡在瓶颈中无法突破很难让人再生出创作欲望。可在丁醒老师看来,女子形象作为玉雕题材是可以适应任何场合的,或婉约或天真或性感……女性灵动丰富的形象不仅不会给人造成刻板印象,还能拓展思维,突破创作瓶颈。玉雕跟宋词或有类似之处,也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豪放乃北雕之风,海派玉雕则尽显秀气精巧。在赴上海进修雕工之期,丁老师便已察觉自己的雕刻属秀气一脉,豪放磅礴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有些“力不足”,可诸多题材中,什么样的题材是最细腻柔美的呢?——女人。

《美人三把尺》这篇文章中写到:“仕女图大致可分为三个档次:悦目,赏心,牵魂。”其实不光是仕女图,这三个标准可以适用于所有女性题材的艺术创作。

眼睛是人类最直接的审美载体,所以“悦目”首当其冲,现代人都是视觉动物,目光所及之处,饱了眼福,才会有更深层的了解欲望。丁老师玉雕中所选女子的姿色体态皆属上乘,巧妙配以南红艳丽的颜色,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尽显栩栩如生之感。

苏轼的《宝绘堂记》中有云:“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过眼都是云烟之物,所以更深一层的便是“赏心”,丁老师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让人饱了眼福,还要将这美的触手伸进观赏者的心,撩起阵阵涟漪。

最后一层境界,也是丁老师一直所追求的——“牵魂”,正所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丁老师思忖着,若是观者能对一块玉雕达到茶饭不思魂牵梦萦的地步,那么这块玉雕就是最极致的作品,这玉雕上的女人也就被真正的雕“活”了。

“年轻人就该创造”、“我更偏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的一些东西”,丁老师的这两句话解答了我的疑惑:80后的尾巴,为什么会在传统题材上痴痴纠缠。丁老师的解答让我豁然开朗,其实这两种选择并不冲突,传统的文化题材必须继承,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创新,这既尊重了传统,又能整出新的花样。在丁老师看来,许多现代化原素跟快餐文化无异,虽然有可汲取的优势,但终究无法取代传统,因为这些现代元素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最后谈及未来的创作思路,丁老师会坚定专注于人物雕刻,花鸟鱼虫仅作为场景雕刻中画龙点睛之笔,因为现在的玉雕已不是单一的人面雕刻,注重的是场景化雕刻。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期待着丁老师的作品带给我们“魂牵梦萦”的全新感受。

作品欣赏

(完)

图:丁醒

文:原创

实习编辑:停车暂借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们总是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对美丽女子的思慕、追求与执着,擅长人物雕刻的丁醒老师就带着这种“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美好情怀,将自己对女子的解读一一体现在了玉雕上。

如今,玉雕行业因为题材的单一而逐渐走向一个审美疲态的角落。无论是观音、佛像、达摩孩童、老人等人物形象,虽然都具有自身的代表性,可是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给我们留下刻板印象,创作题材卡在瓶颈中无法突破很难让人再生出创作欲望。可在丁醒老师看来,女子形象作为玉雕题材是可以适应任何场合的,或婉约或天真或性感……女性灵动丰富的形象不仅不会给人造成刻板印象,还能拓展思维,突破创作瓶颈。玉雕跟宋词或有类似之处,也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豪放乃北雕之风,海派玉雕则尽显秀气精巧。在赴上海进修雕工之期,丁老师便已察觉自己的雕刻属秀气一脉,豪放磅礴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有些“力不足”,可诸多题材中,什么样的题材是最细腻柔美的呢?——女人。

《美人三把尺》这篇文章中写到:“仕女图大致可分为三个档次:悦目,赏心,牵魂。”其实不光是仕女图,这三个标准可以适用于所有女性题材的艺术创作。

眼睛是人类最直接的审美载体,所以“悦目”首当其冲,现代人都是视觉动物,目光所及之处,饱了眼福,才会有更深层的了解欲望。丁老师玉雕中所选女子的姿色体态皆属上乘,巧妙配以南红艳丽的颜色,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尽显栩栩如生之感。

苏轼的《宝绘堂记》中有云:“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过眼都是云烟之物,所以更深一层的便是“赏心”,丁老师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让人饱了眼福,还要将这美的触手伸进观赏者的心,撩起阵阵涟漪。

最后一层境界,也是丁老师一直所追求的——“牵魂”,正所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丁老师思忖着,若是观者能对一块玉雕达到茶饭不思魂牵梦萦的地步,那么这块玉雕就是最极致的作品,这玉雕上的女人也就被真正的雕“活”了。

“年轻人就该创造”、“我更偏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的一些东西”,丁老师的这两句话解答了我的疑惑:80后的尾巴,为什么会在传统题材上痴痴纠缠。丁老师的解答让我豁然开朗,其实这两种选择并不冲突,传统的文化题材必须继承,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创新,这既尊重了传统,又能整出新的花样。在丁老师看来,许多现代化原素跟快餐文化无异,虽然有可汲取的优势,但终究无法取代传统,因为这些现代元素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最后谈及未来的创作思路,丁老师会坚定专注于人物雕刻,花鸟鱼虫仅作为场景雕刻中画龙点睛之笔,因为现在的玉雕已不是单一的人面雕刻,注重的是场景化雕刻。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期待着丁老师的作品带给我们“魂牵梦萦”的全新感受。

作品欣赏

(完)

图:丁醒

文:原创

实习编辑:停车暂借问


相关内容

  • 张洁_爱_是不能忘记的_情爱观解读
  • 第20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20 No.5 2006年10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 2006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情爱观解读 赵玉霞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摘要 ...

  • 大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规范
  • 一.论文题目 从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 --看"发乎情,止乎礼"的时代性 二.论文观点来源 "发乎情,止乎礼"出自<论语>,是古代形容男女关系的.发乎情,即人的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止乎礼,就是受礼节的约束.汤显祖所说的&quo ...

  • 毛诗序研究
  • <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 ...

  • 01毛诗序
  • <毛诗序> 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属今文经学,都曾立于学官,而毛诗则为古文经学,仅限于民间传授.前三家都有序,亡佚已久,现仅存<韩诗外传>,毛诗至今尤存.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就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的诗题下都有一段文字 ...

  • 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 《毛诗序》与抒情言志的诗歌理论 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 诗言志 这一 开山的纲领 ...

  • 发乎情止乎礼之我见9
  •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 哲学 2011级4班 姓名:张名辉 学号:2011200556 <发乎情止乎礼之我见(酒)> 发乎情,止乎礼!论语里面子曰:"发乎情,止乎礼",是古代形 ...

  • [乡间的小路]教学设计
  • <乡间的小路>教学设计 神池县第三中学:岳晓东 学情分析: 这两首歌曲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台湾可是十分流行的.当时台湾的大学生兴起了一股"唱自己的歌"的热潮,那些被青年作者们所创作的表现他们思想情感的歌曲被称为校园民谣.说到校园民谣,我们不能不提到校园民谣的奠基人之一 ...

  •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00字
  •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00字(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度的转型时期,中青 ...

  • 古诗十九首探索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古诗十九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绚丽瑰宝.它最早见于<文选>,是被南朝昭明太子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后人便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位列"杂诗"类之首,后世便逐渐作为组 ...